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LASIK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分析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屈光学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利用准分子激光联合显微角膜刀对344眼进行治疗,按屈光度不同(-6.0D以下,-6.0D~10.0D,-10.0D以上)分为3组.术后6月以后观察屈光度、视功能及井发症.结果 术后3月视力基本稳定,术后4~6月屈光度趋于稳定,高度近视组(-10.0D以上)术后过矫明显较多,本手术也存在发生Haze的现象.结论 本手术对不同屈光度的近视治疗有效,其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病例的选择及术者操作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LASIK手术对近视患者外隐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LASIK手术对外隐斜的影响。方法 选取近视患者119例(238眼),常规LASIK术前检查,应用遮盖法及三棱镜联合Maddox杆法术前术后分别测量患者裸眼及戴矫正眼镜时固视33cm及6m处点光源时的偏斜度,将所得数据应用t检验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 119例近视患者中发现外隐斜82例(68.91%),显性外斜视35例(29.41%),内隐斜和内斜视各1例(1.68%)。术前患者在裸眼和配戴眼镜条件下,固视6m点光源时隐斜度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固视33cm点光源时隐斜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患者在裸眼固视33cm及6m处点光源时;的隐斜度与术前配戴眼镜矫正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前术后患者在裸眼情况下固视6m处点光源的隐斜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固视33cm处点光源的隐斜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LASIK手术可以减少患者看近时的外隐斜度数而对看远时的外隐斜度数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LASIK术中干性掀瓣法和湿性掀瓣法对术后屈光度的影响。方法:近视患者66例132眼,随机分为A,B两组。在LASIK操作过程中,A组31例62眼采用干性掀瓣法掀瓣,B组35例70眼采用湿性掀瓣法掀瓣。其他操作在两组中完全一致。术后3mo复查,将散瞳验光的结果转换为等效球镜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术后等效球镜度为正值的有92.9%,为负值的有7.1%;而B组则分别为51.5%和48.5%,两组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ASIK术中干性掀瓣法较湿性掀瓣法可致术后屈光度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屈光度数回退的原因。方法:患者152例287眼,男62例,女90例,年龄17~50岁。全部患者LASIK术前屈光度数为-6.00~-15.00D,按屈光度数分为A组142眼(-6.00~-9.00D)、B组101眼(-9.25~-12.00D)和C组44眼(-12.25~-15.00D)行LASIK,记录术后不同性别、年龄、屈光度数、角膜厚度、角膜屈光力和角膜激光切削区直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平均随访1a。结果:A组:术眼的屈光回退率为3.1%,平均屈光度数为-1.01±0.56D,术后1a平均角膜床厚度正常术眼为457.1±30.1μm,回退术眼为396.2±32.0μm,术中平均切削区直径正常术眼为6.22±0.37mm,回退术眼为5.73±0.38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B组:术眼的屈光回退率为10.2%,平均屈光度数为-1.69±0.81D,术后1a平均角膜厚度正常术眼为443.1±32.9μm,回退术眼为303.4±29.0μm,术中平均切削区直径正常术眼为6.02±0.16mm,回退术眼为5.66±0.21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C组:术眼的屈光回退率为11.3%,平均屈光度数为-1.96±1.76D,术后1a平均角膜厚度正常术眼为439.1±30.1μm,回退术眼为279.0±28.0μm,术中平均切削区直径正常术眼为5.87±0.21mm,回退术眼为5.51±0.15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LASIK可有效治疗-6.00~-15.00D的近视。高度近视术前角膜厚度薄者和术中激光切削直径小者术后较易出现屈光度数回退。 相似文献
5.
LASIK对近视患者眼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对眼位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LASIK治疗近视患者53例(106 眼),采用遮盖法及三棱镜联合Maddox杆法,观察注视33cm及5m处目标时的眼位情况,术前术后各检查1次。结果注视33cm和5m处目标的术前术后2组患者的眼位无明显变化。结论在适应症范围接受LASIK治疗不会引起间歇性或显性斜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LASIK手术屈光预测性与年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LASIK手术屈光预测性与年龄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362例(703眼)LASIK手术患者。方法按年龄将患者分为18~30岁,31~34岁,35~39岁,≥40岁4组,于LASIK术前,术后1、10天,1、3、6个月,1、2年用自动验光仪结合显然验光的方法检查患者的屈光状态,并与预期屈光度进行比较。根据患者术前屈光状态,分为中低度组(≤-6.00D)、高度组(-6.25~-12.00D)、超高度组(≥-12.25D)。术后2年屈光度数≥-1.00D者为回退眼。主要指标屈光度。结果<40岁各组术后6个月屈光度(-0.32D±0.07D,-0.15D±0.06D,-0.20D±0.14D)与预期屈光度(-0.07D±0.04D,-0.19D±0.06D,-0.25D±0.07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59,0.368,0.546),而≥40岁组的术后6个月屈光度(-0.25D±0.48D)与预期屈光度(-0.88D±0.6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组间回退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中低度、高度、超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回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视回退量与术前屈光度呈正相关;57.83%患者回退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结论LASIK手术屈光预测性受年龄、屈光度、术后时间等因素影响,对于年龄较大的高度近视患者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根据年龄、术前屈光度、用眼习惯等调整预期矫正度数。(眼科,2007,16:333-335) 相似文献
7.
LASIK矫治PRK术后屈光度欠矫及回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用于矫治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后欠矫及屈光度回退的效果。方法 2 6例(4 9眼)因PRK术后屈光度欠矫及回退再行LASIK矫治。49眼PRK术前的屈光度为-5 . 5 0D~-10 . 0 0D ,平均(-6 2 5±1 .5 0 )D ,PRK术后欠矫及回退的度数为-2. 2 5D~-5 . 75D ,平均(-3 0±1. 12 )D。观察LASIK矫治术后裸眼视力、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术后随访6月以上。结果 裸眼视力≥0 .5者42眼(85. 71% ) ,其中≥1 .0者2 3眼(4 6 .94% )。实际屈光矫正度在预测矫正度的±0. 75以内者为43眼(87 .76% ) ,1眼发生角膜瓣下上皮植入。结论 PRK术后屈光欠矫及回退而残留的近视度数可以用LASIK手术矫治,且疗效好、安全性高,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LASIK手术前后角膜厚度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角膜厚度的变化。方法 应用SP_3 0 0 0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64 1例(12 10眼)近视在施行LASIK手术前及术后1月、3月的中央角膜厚度;根据术前的屈光度分为4组,对各组所测得中央角膜厚度的数值进行分析。结果 -6 0 0D以上近视者的屈光度每增加1. 0 0D ,中央角膜厚度平均减少1 .3 1μm ;手术后1月及3月的实际角膜厚度与预计切削角膜厚度的差异非常显著(P <0 . 0 1) ,其差值与剩余屈光度±0 5 0D以内及±1 .0 0D以内的百分率呈负相关(r =-0 . 1及r =-0 . 3 ,P <0 . 0 1)。结论 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的角膜厚度随着屈光度的增加而变薄。LASIK术后1月及3月的实际角膜厚度大于预计角膜厚度,实际与预计角膜厚度的差值与术后剩余屈光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近视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403例(806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角膜内皮计检查,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平均面积的变化。结果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3102±147)mm-2,变异系数为41.217±0.413,六角形细胞百分比为(51.640±0.813)%,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为(376.5±24.3)μm2。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分别为(3074±131)mm-2、(3059±267)mm-2、(3108±291)mm-2,变异系数分别为41.959±0.677、43.851±0.756、43.586±0.863,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0.944±1.021)%、(51.294±0.981)%、(50.539±1.375)%,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分别为(368.1±23.5)μm2、(381.3±28.2)μm2、(379.1±27.6)μm2。LASIK手术前后及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平均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ASIK手术对近视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无影响,但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愈合储备"有无影响,是否会加速角膜内皮细胞凋亡的速度,还需更长时间的观察。 相似文献
10.
LASIK手术前后角膜中央厚度的测量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 L ASIK手术前后角膜厚度的变化。方法 应用 DGH- 40 0 0型超声角膜测厚仪分别测量6 37例 (12 10只眼 )近视患者在施行 L ASIK手术前及术后 1月、3月的角膜中央厚度 ;根据术前的屈光度分为 4组 ,对各组所测得角膜中央厚度的数值进行分析。结果 >- 6 .0 0 DS近视患者的屈光度每增加 1.0 0 DS,角膜中央厚度平均减少 1.31μm ;手术后 1月及 3月的实际角膜厚度与预计切削角膜厚度的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其差值与剩余屈光度≤± 0 .5 0 DS及≤± 1.0 0 DS的百分率呈负相关 (r =- 0 .1及 r=- 0 .3,P <0 .0 1)。结论 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的角膜厚度随着屈光度的增加而变薄。 L ASIK术后 1月及 3月的实际角膜厚度大于预计角膜厚度 ,实际与预计角膜厚度的差值与术后剩余屈光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11.
Abolghasem Rastegar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6):1027-1029
目的:研究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LASIK手术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本描述性研究在伊朗亚兹德LASIK手术中心进行,研究对象包括2003-04/2006-09的LASIK手术患者。数据通过特殊的量表收集,并采用SPSS软件和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患者23例33眼,其中女11例(48%),男12例(52%)。年龄介于28 ~49(平均31.6)岁。制上皮瓣时发现2例(6%)患者有放射状角膜开口和1例(3%)患者有中度非传染性角膜炎出现。术前等效球差为-2.17±0.94D,而术后等效球差为-0.17±0.19D,两者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1)。术前平均裸眼视力(裸眼视力)为0.07±0.02,术后则为0.88±0.16,两者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1)。手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93±0.08,而手术后为0.92±0.08,两者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268)。结论:LASIK手术能改善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残留的近视,术中和术后观察发现没有发生明显的并发症,但必须认真思考二次手术的必要性,同时小心选择和评估相关病例。 相似文献
12.
13.
年龄对高度近视患者LASIK手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年龄对高度近视患者LASIK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接受LASIK手术 6个月以上的高度收稿日期 :2 0 0 2 -10 -2 8;修回日期 :2 0 0 2 -12 -0 2作者简介 :许琛琛 ( 1972 -) ,女 ,浙江温州人 ,在职研究生 ,主治医师。通信作者 :许琛琛 (E -mail:xcc @mail.eye .ac .cn)。近视 2 5 5眼 ,依年龄分为四组 :≤ 30岁、31~ 34岁、35~ 39岁和≥ 4 0岁四组 ,分别比较各组预留屈光度与术后 6个月时的实际屈光度 ,各组间术前屈光度、术后 6个月时的实际屈光度与预留屈光度的差值 ,以及差值与年龄、术前屈光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除≥ 4 0岁组外 ,各组间术前屈光度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预留屈光度与术后 6个月时的实际屈光度的差值各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②≤ 30岁和31~ 34岁组预留屈光度与术后 6个月时的实际屈光度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 35~ 39岁和≥ 4 0岁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③除 35~ 39岁组外 ,各组差值与年龄存在相关性 (P <0 .0 1)。结论 :对于高度近视患者 ,随着年龄的增加 ,术后早期远视的回退明显减弱 ,致使最终屈光度向远视漂移 ,而术前屈光度对其影响愈来愈小。因此 ,对于高度近视患者 ,我们应根据其年龄、术前屈光度调整预期矫正度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评定角膜屈光力超过47D近视眼进行LASIK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与稳定性.方法:研究组系用PENTACAM地形图检查角膜前表面屈光力超过47D共30例50眼(其中角膜前表面符合部分亚临床期圆锥角膜条件的12眼,但后表面高度正常)的LASIK手术患者;另设30例50眼术前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研究组无显著差异,但角膜屈光力小于47D的近视眼作LASIK手术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手术后1,3,6mo;1,2a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度与角膜地形图;其中角膜地形图对比内容有:前表面中央半径2mm内的最大屈光力平均值,角膜平均屈光力,中央岛效应;后表面屈光力变化,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丢失(BSCVA)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手术后1,3,6mo;1,2a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和术后屈光度无明显差异;角膜地形图与术前相比:中央半径2mm内的最大屈光力平均值和角膜平均屈光力均明显好转,且与近视度数减低值相符;两组术后出现中央岛效应的眼数相同;两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且均无1例角膜膨隆症出现.结论:观察单纯角膜屈光力超过47D或仅角膜前表面部分符合亚临床期圆锥角膜标准,但后表面高度正常的近视眼作LASIK手术在2a内是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与稳定性.远期影响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LASIK术后的白内障患者接受Phaco+IOL术时,采用不同三代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的术后屈光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高度近视LASIK术后白内障患者61例102眼,接受Phaco+IOL术,依据术前使用的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分为三组:Holladay组11例21眼,Haigis-L组30例47眼,SRK-T组20例34眼,比较三组术后3mo时绝对屈光误差值(球镜)的差异。结果:Holladay组绝对术后屈光误差值为0.86±0.41D,Haigis-L组绝对术后屈光误差值为0.43±0.30D,SRKT组绝对术后屈光误差值为1.27±0.58D。Holladay组与SRK-T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271,P=0.625>0.05),Haigis-L组与Holladay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9,P=0.047<0.05),Haigis-L组与SRK-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2,P=0.031<0.05)。结论:对于高度近视LASIK术后的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时,Haigis-L公式更合适,其术后屈光结果的准确性优于SRK-T和Holladay公式。 相似文献
16.
探讨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在预防超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早期屈光回退中的作用。
方法:超高度近视患者行LASIK治疗者68例136眼,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后第1d开始用1g/L氟米龙、1g/L玻璃酸钠和1g/L普拉洛芬滴眼液3次/d,1wk后试验组停用1g/L氟米龙滴眼液并且加用20g/L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术后1mo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停用1g/L玻璃酸钠以外的其他滴眼液,术后随访6mo观察两术式的治疗效果。
结果:术后3,6mo试验组患者裸眼视力≥1.0者、屈光度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wk;1,3,6mo试验组眼压按时间点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2);术后1mo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6mo试验组患者角膜屈光力、角膜后表面Diff值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对于超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应用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能预防屈光回退,使患者获得更持久的效果,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近视眼高阶像差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并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患者的波前像差 ,尤其是眼高阶像差的影响 ,探讨术后眼高阶像差与角膜屈光力、角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波前像差仪对 33例 ( 6 4只眼 )近视患者LASIK手术前及术后 1个月、1 0个月的眼波前像差进行测量 ;用裂隙扫描式角膜地形图进行手术前后的K1、K2及角膜厚度检查 ,将术前术后的高阶像差、K1、K2及角膜厚度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LASIK术前的波前像差分布以低阶像差占优势 ,为 81 .7% ,彗差和其他高阶像差分别占 1 3.9%和 4 .4 %。②LASIK术后 1个月高阶像差显著增加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0 1 ) ,彗差和其他高阶像差分别占 51 .8%和 2 0 .9% ,低阶像差占 2 7.8% ,高阶像差整体平均增加 2 .96倍 ,以二次彗差增加最多 ,达到 3.1 7倍 (P <0 .0 0 1 )。③LASIK术后 1 0个月彗差和其他高阶像差分别占 4 0 .8%和 1 7.0 % ,低阶像差占 38.1 % ,与术后 1个月相比 ,高阶像差均有所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 ,与术前相比 ,整体高阶像差差异仍有显著性 (P <0 .0 1 ) ,表现为二次彗差和二次球差仍比术前有显著增加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 ,但优势高阶像差彗差、球差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④术前近视度数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LASIK术矫治1.00D的等效球镜度数时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发生的变化。方法:以角膜地形图所测得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力(K值)为标准,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变化量ΔK=K术前-K术后,按矫治等效球镜度数(SE矫治)将患者分成低、中度近视(SE矫治≤-6.00D)及高度近视(SE矫治>-6.00D)两组,计算ΔK/SE矫治,并与由经验公式推导出的0.8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当矫治1.00D的等效球镜度数时,总体研究对象: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分别变化0.89±0.24D,0.94±0.28D和0.83±0.18D;切削的角膜组织分别为11.46±0.76μm,11.87±0.65μm和11.08±0.65μm;角膜的切削量与矫治等效球镜度数呈负相关关系。结论:LASIK术后低、中度近视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变化大于高度近视。 相似文献
19.
299例未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未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病例的原因。方法 :对 15 99例中经检查后未行LASIK手术的 2 99例 (占 18.6 % )患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 :2 99例中 15 3例对手术有顾虑 (占 5 1.2 % ) ;角膜厚度不足有 4 4例 (占 14 .7% ) ;角膜屈光力偏大 34例 (占 11.0 % ) ;矫正视力不良 2 9例 (占 9.7% ) ;高眼压 18例 (占 6 .0 % ) ,眼底病变 11例 (占 3.7% ) ;其他原因 10例 (占 3.3% )。结论 :LASIK手术有明显的选择性 ,患者术前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20.
近视眼LASIK术后屈光度客观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目的:试图找一种简便、准确且不受调节影响的屈光状态判定方法,以佐证LASIK术后患者的视力表视力.方法:回顾分析400只接受LASIK手术的近视眼的资料.按照术前屈光不正等值镜度分4组(≤-3.00D,≤-6.00D,≤-9.00D,≤-12.00D).按照角膜光区直径分4组(5.5,6.0,6.5,7.0 mm).分别用角膜屈光度、全眼屈光不正度和角膜地形图3种方法评价.结果:屈光不正度-6.00D以下和光区直径6.5 mm以上者3方法的预期值和实测值的符合率在80%~95%.全眼屈光不正度检测法预期值和实测值的符合率较低,差异有显著性(χ2检验,P<0.05).屈光不正度-9.00D以上和光区直径6.0 mm以下3方法的预期值和实测值的符合率在70%~80%,组间差异无显著性(χ2检验,P>0.05).结论:LASIK术后,-6.00D以下的近视眼用角膜屈光度预期值评估是简便可靠的,-9.00D以下的近视眼可用角膜地形图BFS预期值评价,电脑验光仪所得的屈光不正度受调节影响,有些眼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