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辽宁及四川等地。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相似文献   

2.
麻黄始载于<本经>,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省区.立秋至霜降之间采收,阴干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商品因来源分为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三种,均为统装.味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相似文献   

3.
绿色的草质茎,晒干.<名医别录>谓:"麻黄生晋地及河东,立秋采茎,阴干令青.麻黄味辛,解表发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麻黄为麻黄科植物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 Mey.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 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  相似文献   

4.
浅论麻黄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干燥草质茎,其味辛微苦,性温,现代《中药学》教材,多认为麻黄"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及风水水肿等病证[1].  相似文献   

5.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因其味麻、色黄而得名.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灌木草麻黄Ephe 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主产于河北蔚县、怀安、围场,山西大同、浑源、山阳等地.多为栽培.  相似文献   

6.
中药麻黄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或木贼麻黄E.Equisetina Bge和中麻黄E.IntermediaSchrenket C.A.Mey的草质茎.目的 讨论中药麻黄的应用研究进展.结论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脉浮紧等表实证.本品善能开宣肺气,疏腠理,透毛窍,散风寒以发汗解表,每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静之功,如麻黄汤.  相似文献   

7.
<正>麻黄与麻黄根麻黄与麻黄根均来源于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麻黄为草质茎,麻黄根为其根及根茎。麻黄又名龙沙、卑相,每年8耀10月间割取绿色细枝,或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及根部,放通风处晾干即可入药。其性温,味辛苦,入肺、膀胱经。据测定,其含有生物碱,其中90豫为麻黄碱,其次为伪麻黄碱及微量的甲基麻黄碱等,具有发汗、平喘、利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  相似文献   

8.
麻黄碱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黄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及中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的功效,主要用于感冒风寒,肺气不宣的喘咳症及水肿有表证的治疗。麻黄的有效成分为麻黄碱及伪麻黄碱,为确定麻黄有效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本试验采用正交试验,以麻黄碱的含量为考察指标,优选麻黄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9.
用薄层扫描法测得草麻黄和木贼麻黄中麻黄碱的含量分别为0.480%和0.560%,变异系数为1.80%和0.932%,测得二者中2,3,5,6-四甲基吡嗪的含量分别为0.0624%和0.0720%,变异系数为1.73%和1.00%,麻黄碱和2,3,5,6-四甲基吡嗪的回收率分别为98.1%和97.3%。  相似文献   

10.
麻黄的临床配伍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及中麻黄的草质茎,味辛苦,性温,入肺,膀胱二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利水消肿之功,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等表实证;肺气壅遏的咳喘证;水肿而兼有表证者,以及风邪顽痹,皮肤不...  相似文献   

11.
中药麻黄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水灌木草麻黄或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本品辛微苦、温,故能入肺、膀胱经,它在临床上的主要功能介绍如下。1 发汗解表 由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紧等,属表实证。麻黄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即除。此时应用麻黄汤,药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麻黄为君药,能发越人体之阳气,如果单用麻黄发汗还不行,要解卫气之邪,结合用温经散寒、透营卫的桂枝为臣药,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之功,因此麻黄得桂枝、一发…  相似文献   

12.
麻黄     
麻黄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木状小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的干燥茎枝,呈黄绿色,外表粗糙,茎节间有鳞片状对生小叶,茎中空,富含粉质。习惯分为去节者叫净麻黄,捣绒者叫麻黄绒,蜜炙者叫炙麻黄。性味功能:辛、微苦,温。发汗、平  相似文献   

13.
新的组胺衍生物具有下示结构(I): 式中R_1,R_2为O,OH或OCH_3。式(I_a)为阿魏酰组胺(feruloylhistamine)可以从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根经醇性溶媒(如甲醇)提取得到。  相似文献   

14.
麻黄,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曰:其味麻,其色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多在8~10月间割取绿色细枝,或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及根部,放通风处凉干或凉至6成干时,再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其性辛苦、温.入肺、膀胱经.具发汗、平喘、利水.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之症.  相似文献   

15.
动态     
057 麻黄对正常人心血管的影响最近 FDA 告诫用户不要服用含有麻黄素的补充剂。美国研究人员评价了12例健康志愿者(年龄在23岁~40岁的健康男女)服用含有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 的胶囊后对心率和血压的影响,同时还测定了同批胶囊中麻黄素和伪麻黄素含量的变化以及研究在推荐剂量下上述两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性质。麻黄胶囊由 Solray 公司生产提供,每粒胶囊含375 mg 草麻黄粉末。  相似文献   

16.
麻黄及其麻黄碱制剂中有效成分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麻黄是一种常用中药,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根茎。麻黄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麻黄类生物碱,即:麻黄碱(E)、伪麻黄碱(PE)、去甲基麻黄碱(NE)、去甲基伪麻黄碱(NPE)、甲基麻黄碱(ME)等。麻黄类生物碱具有松弛平滑肌、收缩血管、抗炎及解热发汗、抗菌、抗病毒、镇咳平喘等作用,属剧药类。为评价药品品质,保证用药安全,研究们在麻黄及其麻黄碱制剂中化学成分测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已报  相似文献   

17.
草麻黄提取物的抗侵染、抗血管生成和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发现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的甲醇提取物在非细胞毒浓度时,体外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微管形成,因此对该提取物的水部位(EW,即甲醇提取物混悬于水中、用乙酸乙酯和丁醇分配后得到的水相)进行了进一步的抗血管生成和抗肿瘤试验。  相似文献   

18.
麻黄在美国     
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含生物碱0.5%~2.5%,主要为麻黄碱(ephedrine)、伪麻黄碱(pseu-doephedrine)等。草麻黄作为传统药物已有2干年的合理使用历史,但人们对其用法、毒性及功效等仍有争议。FDA已批准麻黄碱及其盐类可以用于伤风、感冒、呼吸道过敏以及气喘等外卖药(OTC)中的有效成分。美国有很多含草麻黄或其提放物的制品用作各种用途,如肌肉痛、关节炎、浮肿及能量补充剂和饮食产品,但其大部分用途并未得到FDA的批准。人们对麻黄的功效、安全性的关注和从其中分得生物碱的作用机制的模糊认识迫切需要有强有力的法…  相似文献   

19.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其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矮麻黄(分布四川、西藏、云南)、丽江麻黄(分布云南、四川)、膜果麻黄(分布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双穗麻黄(分布东北、新疆)等的草质茎,亦作麻黄使用,但未载入中国药典。草麻黄茎含生物碱1%~2%,其中40%~90%为麻黄碱(Ephedrine),其次为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麻黄碱的含量常作为评价药材品质、保证用药安全及制剂质量标准的主要指标,近10年来国内对麻黄碱的分离测定方法的研究有了较大进步,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前肥胖症的发病率持续上升,由于肥胖症与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密切相关,因而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隐患,减肥就成为研究热点。作者对据认为有减肥作用的12种植物制剂的急性产热效应进行了研究,这些植物分别是冬青属植物Ilex paraguariensis St.-Hil.、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巴西可可Paullinia cupana H.B.K.Sapindace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