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彩  范松青 《大家健康》2013,(10):32-33
目的:为湖南成年人前牙的临床美容、修复和正畸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符合要求的268例大学生制取牙颌模型,在模型上测量前牙区各牙齿的宽度、高度,并计算Bolton前牙指数,再运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湖南汉族正常牙合大学生除了下颌中切牙和下颌侧切牙的冠高无性别差异外,其他前牙的冠宽和冠高之间均存在性别差异。总体来说,男性的前牙比女性的前牙大。前牙Bolton指数为(82.26±7.90)%,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前牙宽度、高度和Bolton前牙指数能指导临床美容、修复和正畸。  相似文献   

2.
脱位恒前牙再植不同牙髓处理对再植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与方法①病例选择:选择不同原因所致脱位前牙63例72颗.患者年龄17~45岁.外伤牙牙位分布为:上颌中切牙44颗,上颌侧切牙11颗,上颌尖牙2颗;下颌中切牙9颗,下颌侧切牙5颗,下颌尖牙1颗.  相似文献   

3.
李雨桐  胡敏 《海南医学》2016,(1):106-108
随着人们对美观的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正畸治疗中单纯的排齐牙列,适当的改善面型已经不能满足部分患者的需求,而在微笑时所暴露的上颌前牙成为了大多数正畸患者最为关注、最为重视的问题.本文就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侧切牙与尖牙的近远中宽度比例的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以及面部重要解剖标志对上颌前牙宽度"黄金比例"的意义作一综述,进一步了解上颌前牙宽度的"黄金比例",从而指导正畸的临床工作,并为正畸-修复以及正畸-种植联合治疗作出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正常与安氏Ⅱ1类错模型的比较,分析上下颌牙冠宽度、上颌牙冠厚度、Bolton指数差异,为安氏Ⅱ1类错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以正常,安氏Ⅱ1类错各5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牙冠宽度、牙冠厚度的测量并计算。结果安氏Ⅱ1类错上下颌侧切牙和下颌中切牙的牙冠宽度比正常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olton 指数前牙比:正常>安氏Ⅱ1类错。安氏Ⅱ1类错上前牙牙冠厚度均大于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上下颌牙量不调和上前牙牙冠厚度变化会对安氏Ⅱ1类错矫治后期正常前牙咬合关系的建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上颌前牙相互间牙冠宽度比例的研究,为临床前牙美学修复设计提供指导。方法按纳入标准筛选正常青年96人,分别拍摄上颌前牙正面相,并通过德尔菲法评选得到最终13幅照片,测量计算机图像上颌前牙宽度,分析上颌前牙相互间牙冠宽度的比例关系。结果上颌侧切牙与中切牙以及上颌尖牙与侧切牙相互间的宽度比例关系与黄金分割比例关系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上颌侧切牙与中切牙以及上颌尖牙与侧切牙相互间的宽度比例关系与RED比例关系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青年上颌前牙相互间牙冠宽度未发现黄金分割比例关系及RED比例,但其比例系数有区间集中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矫治设计及特点.方法:选择已矫治完成伴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错(牙合)畸形患者23例,根据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数目、错(牙合)类型、矫治方法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对其中两组拔牙设计模式进行重点探讨.第一组:7例,缺1颗上颌侧切牙,下颌拔除两颗第一双尖牙和上颌非缺牙侧拔除1颗第一双尖牙;第二组:6例,缺2颗上颌侧切牙,下颌拔除两颗第一双尖牙或两颗第二双尖牙.将两组患者的模型进行Bolton指数测量分析,计算时将上颌侧切牙缺失侧的第一双尖牙纳入前牙量范畴,全牙比按减去先天缺牙和拔牙后的牙量计算,将两组模式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两组全牙比为(87.68±1.0~87.41±1.01)%,前牙比为(76.6±2.24~75.24±0.87)%,前牙不调量在0.7±0.66~1.3±0.56 mm之间.两组Bolton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先天缺1颗上颌侧切牙若上下颌均需拔牙者,拔除上颌非缺牙侧的第一双尖牙或侧切牙对Bolton指数影响均不大;上颌侧切牙变异时选择拔除变异的上颌侧切牙保留同侧的第一双尖牙,避免Bolton指数不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艳  段银钟  袁峰  曾光 《医学争鸣》2006,27(10):908-910
目的: 观察上颌单侧第一前磨牙代替尖牙后龈缘线高度和牙齿形态的变化,为正畸临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方法: 实验组选取临床因正畸治疗需要采用上颌单侧第一前磨牙代替尖牙的病例22(男9,女13)例,平均年龄17.6岁;对照组为上述22例患者的上颌对侧尖牙. 测量关于正畸治疗后上颌第一前磨牙和对侧尖牙的龈缘线高度和牙齿形态的6项指标:龈缘线高度、临床冠长度、宽度、单侧前牙列宽度、轴倾度和近远中边缘嵴比,进行两均数配对t检验,观察分析两组的差异. 结果: 除近、远中边缘嵴比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项测量指标均显示两者有明显差异(P<0.01). 临床冠平均长度、宽度、龈缘线平均高度、单侧前牙列平均宽度和平均轴倾度,第一前磨牙比尖牙减小分别为2.28, 1.00, 1.88, 0.95 mm和4.07°. 结论: 上颌第一前磨牙在临床上可以代替尖牙,与对侧尖牙相比,二者的龈缘线和牙齿形态均有明显差异,影响前牙美观,临床上必须进行牙冠形态的修整.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进行固定正畸矫治的患者各口腔卫生状况进行前瞻性的临床对照研究,以便更有效地监控、指导患者口腔卫生维护。方法:将采用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正畸患者48例作为实验组,按其应用的矫治器的不同再分为MBT组和自锁组;将不行正畸治疗的26例作为对照组。指导各组个体以BASS刷牙法维护口腔卫生,以牙齿洁治后7d为T1时间点,此后1月、3月为T2、T3时间点,检查每个研究个体的上下牙列各个牙齿颊侧的软垢指数(DI),比较分析各组患者软垢指数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个体口内牙齿的软垢指数在各时间点均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固定矫治患者除上颌侧切牙、尖牙,下颌前牙出现软垢指数在T2、T3时间点较T1时间点明显增多的情况(P<0.05),其余牙齿均未出现明显的软垢增多情况。在各时间点,MBT托槽与自锁托槽的正畸患者各个牙位的软垢指数均没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应用BASS刷牙法能够使固定矫治的患者除上颌侧切牙、尖牙、下颌前牙外大部分牙齿维持好的卫生状态。对于上颌侧切牙、尖牙,下颌前牙在矫治过程中重点监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锥体束CT(CBCT)测量恒牙近、远中邻接区牙釉质厚度,为口腔临床进行邻面去釉提供参考。方法从临床拍摄的CBCT影像资料中筛选出55例30岁以下患者的144颗牙齿,运用三维测量软件In Vivo Dental分别测量恒牙近、远中邻接区的牙釉质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恒牙近、远中邻接区牙釉质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下)颌侧切牙与中切牙邻接区牙釉质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下)颌尖牙、前磨牙及第一磨牙牙釉质厚度均大于中切牙牙釉质厚度(P0.05);上颌切牙近、远中邻接区牙釉质厚度大于下颌切牙(P0.05),其余牙位恒牙近、远中邻接区牙釉质厚度在上、下颌同名牙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恒牙近、远中邻接区牙釉质厚度并非均匀一致,切牙区最小,每邻接区两牙邻面去釉量最多0.5 mm的指导原则更适用于切牙区,后牙区或可适当增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120例中国成年人相邻上前牙的宽度比和上前牙临床冠的宽长比,为口腔美学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华北、东南、西南地区三家口腔医院的义齿加工中心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上颌石膏模型,拍摄标准数码照片,以ImageJ软件测量相邻上前牙的宽度比和上前牙临床冠的宽长比,评价相邻上前牙的宽度比与黄金分割比例和Preston比例有无差异,上前牙临床冠的宽长比与理想值0.80有无差异,分析不同性别、左右两侧和不同地域中国成年人的上前牙美学比例有无差异。结果:侧切牙与中切牙的宽度比为0.724±0.047,尖牙与侧切牙的宽度比为0.814±0.092;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临床冠宽长比分别为0.848±0.072、0.834±0.094、0.883±0.098;上述比例与既往理想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左右两侧和不同地域进行比较,侧切牙与中切牙的宽度比:右侧比左侧大(分别为0.730±0.044和0.718±0.050)、华北地区比西南地区小(分别为0.711±0.051和0.731±0.044);中切牙的临床冠宽长比:女性比男性大(分别为0.855±0.074和0.835±0.068)、右侧比左侧大(分别为0.855±0.073和0.842±0.072);侧切牙的临床冠宽长比:女性比男性大(分别为0.843±0.097和0.817±0.084);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成年人上前牙美学比例具有自身特点,应用时需考虑性别和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1.
王晓东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140-142
目的 探讨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第三磨牙缺失、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的牙位分布和性别差异进行检查分析.结果 第三磨牙的缺失率为25.7%,且上颌的缺失率显著多于下颌;缺失的牙位分布依次为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上颌第二前磨牙和下颌侧切牙.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的发生率在上颌与下颌、左侧与右侧、男性与女性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180例患者出现左、右两侧恒牙同时缺失的现象,占总数的69.2%.结论 除了第三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是最易缺失的牙齿,对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患者应采取早期干预和治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和传统支抗在上颌前突畸形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莱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上颌前突畸形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支抗治疗模式,观察组采取微钛钉种植体支抗治疗措施.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X线片,观察两组患者上颌前突畸形矫正情况[上中切牙切缘到牙周距离(U1-Y)、下中切牙切缘到Y轴的距离(L1-Y)、上第一磨牙冠近中点到Y轴的距离(U6-Y)、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形成的后下夹角(U1-SN)、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形成的夹角(L1-MP)、上下中切牙长轴之间的夹角(U1-L1)]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在治疗后,上前牙突出角度和轴倾度均得到较好的矫正,拔牙间隙也得到缩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U1-Y、U1-SN以及U1-L1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钛钉种植支抗治疗上颌前突畸形能够更好地矫正患者的上颌前突,其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口外支抗,值得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残根保留情况下牙龈软组织的自我修复与拔牙后软组织愈合在犬前牙区软组织愈合中的不同。方法在A、B、C3只犬的上颌前牙区(右上颌侧切牙,左上颌中切牙)制造残根模型,将牙冠磨至龈缘下,勿损伤牙龈(将此设为残根组);拔除3只犬的左下颌侧切牙(将此设为拔牙组);术后第1、3、4、5周观察两种不同牙龈愈合生长的情况,并在术后第3、4、5周按照A、B、C顺序取左上颌中切牙牙龈增生组织、左下颌侧切牙拔牙创增生软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第4周时肉眼观察到残根周围新生软组织基本长满断面,第5周时新生软组织的质地及颜色与正常牙龈基本一致;拔牙术后第3周时软组织已基本长满创面,但肉眼观察其颜色较浅,质地较硬;组织学观察残根周围新增生的软组织以增生的鳞状上皮为主,炎细胞浸润不明显;而拔牙创周围软组织则表现为明显的炎细胞浸润,鳞状上皮轻度增生。结论采用保留残根后新增生的牙龈软组织较拔牙后软组织愈合慢,但是更接近于正常牙龈组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在上颌前牙弓周长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分析上颌前牙弓宽度不变时,前牙近远中宽度以及前牙弓周长随前牙弓深度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为前牙数字化、个性化美学分析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完成修复的寄存模型中选择上颌前牙牙列完整且排列整齐的模型61副,其中男性模型22副,女性模型39副。使用单反相机固定放大比例从牙合面拍摄模型,利用Photoshop软件测量照片中前牙近远中宽度、前牙弓宽度、前牙弓深度,计算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在上颌前牙弓周长中所占的比例。利用Photoshop图层自由变换功能在保持上颌前牙弓宽度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上颌前牙弓深度,测量不同凸度下上颌前牙弓的周长,按照原有各个前牙在前牙弓周长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出不同凸度下各上颌前牙牙冠近远中宽度。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在上颌前牙弓周长中所占的比例关系,以及改变上颌前牙弓深度后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的变化规律。结果: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在上颌前牙弓一半周长所占比例分别为36.2%±1.3%、30.2%±1.5%、33.6%±1.4%,各比例为正态分布,与上颌前牙弓周长不相关。当上颌前牙弓宽度不变,在5 mm范围内,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及前牙弓周长变化与前牙弓深度变化呈正相关,前牙弓深度每增加或减少1 mm,中切牙近远中宽度增加或减少约0.18 mm,半侧前牙弓周长增加或减少约0.50 mm。结论: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在上颌前牙弓周长中所占比例保持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当上颌前牙弓宽度不变时,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及上颌前牙弓周长与前牙弓深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张玉峰 《当代医学》2009,15(36):11-12
目的了解正畸治疗患者应用种植支抗作为强支抗的不良反应(切牙牙根的吸收)。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09年8月在本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成人双颌前突患者26例病例资料。其中种植支抗组13例采用西安中邦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微螺钉种植体辅助正畸治疗,非种植支抗组13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矫治。两组设计均为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每侧以相同的力值滑动关闭间隙,内收上下前牙。根据正畸治疗前后全口曲面断层片和记存模型,测量计算出治疗前后切牙的全长。结果两组患者正畸治疗后均有牙根吸收(P〈0.05)。种植支抗组的根吸收明显大于非种植支抗组的根吸收(P〈0.01)。测量结果还显示上颌中切牙及下颌中切牙的根吸收更为明显,根吸收量均大于侧切牙。结论双颌前突拔牙病例,应用种植支抗矫治后,切牙牙根吸收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朱洪洋 《黑龙江医学》2010,34(7):500-501
目的探讨"2×4"矫治技术在矫治替牙期前牙反中的矫治效果。方法上下两侧磨牙上制作带环,上下4颗切牙粘贴托槽,视前牙拥挤度选择0.014或0.016英吋的镍钛圆丝排齐前牙。用0.016英吋的澳丝上颌弓丝在颊面管近中端弯制停止曲,停上曲紧抵颊面管,弓丝前端离开前牙唇面2.0 mm入槽结扎。下颌弓丝双侧侧切牙远中端弯制牵引圈,配合Ⅲ类牵引以解除前牙反。结果 16例替牙期前牙反病例经"2×4"技术矫治后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2×4"矫治技术配合Ⅲ类牵引,能有效地解除前牙反,改善面型,促进上颌骨的正常发育,抑制下颌前伸。是替牙期前牙反矫治中一种方便、有效的矫治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描述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为此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分别选取诊断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安氏Ⅰ类错牙合者各18例(以下简称为Ⅱ类2组、Ⅰ类组),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均拍摄了CBCT 影像,在InvivoDental 5.0图像处理软件中利用多平面重建方法截取上前牙唇舌向最大截面图,在此截图上从冠根角、面轴角两方面分析研究两组间上前牙的冠根形态差异。所得数据输入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Ⅰ类组及Ⅱ类2组冠根角、面轴角差异,以及Ⅱ类2组冠根角与冠根角为180°时的差异,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结果:Ⅰ类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冠根角分别为179.08°±3.31°、176.55°±2.77°和184.20°±2.51°,面轴角分别为21.00°±2.63°、19.63°±2.35°和19.36°±2.30°;Ⅱ类2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冠根角分别为176.80°±2.62°、174.13°±3.28°和181.79°±2.88°,面轴角分别为23.20°±2.95°、22.29°±2.19°和20.61°±2.34°,除尖牙面轴角外,与Ⅰ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Ⅱ类2组各上前牙冠根角与冠根角为180°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这些牙的牙冠长轴和牙根长轴不都在同一直线上,存在冠根成角的现象。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前牙具有更特殊的冠根形态,即牙冠长轴与牙根长轴明显成角,上切牙牙冠相对牙根明显舌倾,牙冠唇面形态有别于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这对治疗后牙根位置和转矩表达都会有影响,提示治疗此类患者需要考虑其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上前牙移动的理想位置应由牙根而不是牙冠的位置决定。  相似文献   

18.
下颌恒切牙先天缺失与牙颌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颌恒切牙先天缺失情况,与牙颌畸形的关系以及下尖牙近远中径的变化。方法:从962例门诊正畸患者中选取下颌恒切牙缺失者27例,并测量下前牙牙冠的近远中径。结果:下颌恒切牙先天缺失96%是中切牙,92%伴有前牙深覆He,下尖牙无显著性增大。结论:下颌中切牙先天缺失与前牙深覆He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下尖牙无代偿性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