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癌荷瘤小鼠体内炎性微环境中IL-6、IL-8、NF-KB和TNF-a的变化情况。方法:选用雄性C57小黑鼠24只,随机分成正常组和肿瘤组,每组12只。肿瘤组接种Lewis肺癌,正常组不做处理,待肿瘤直径达到0.5~1cm后,分别于第7天、第14天各组各处死6只C57小鼠,取其血清,ELISA法检测NF-KB、TNF-α、IL-6、IL-8。结果:肿瘤组的肿瘤相关炎性因子NF-KB、TNF-α、IL-6、IL-8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肺癌荷瘤小鼠体内促进肿瘤生长的炎性因子明显升高,炎性因子有望成为肺癌筛查及诊治效果评价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阴道炎五联检在临床运用中的价值,为临床找到一种新型的快速检测阴道分泌物的方法。方法 收集门诊病人1457例,分别用常规镜检和阴道炎五联检两种方法进行检测阴道分泌物,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常规镜检法和阴道五联检在白色念珠菌和滴虫感染、清洁度以及乳酸杆菌的检出率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阴道五联检在微生物特异性识别方面有所缺陷;两种方法在细菌性阴道炎检出率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阴道炎五联检作为一种新型的阴道分泌物检测方法,与常规镜检联合使用,可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阴道分泌物五联检(简称五联检)在白带常规检查中的应用。方法收集1 438例门诊患者白带标本,分别用五联检法和传统显微镜法进行白带常规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五联检检出乳酸杆菌、白细胞的阳性率与显微镜法接近(P>0.05);检出细菌性阴道病、真菌性阴道炎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显微镜法(P<0.05);但滴虫检测的阳性率显著低于显微镜法(P<0.05)。结论在白带常规检查中,五联检在诊断细菌性阴道炎和真菌性阴道炎具有明显优势,但其滴虫检出率低于显微镜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妇科门诊阴道炎症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体的检出及分布。方法:采用阴道炎五联检试剂盒对4 456例阴道分泌物进行霉菌、细菌、滴虫及阴道清洁度检查,比较不同清洁度和年龄段患者的病原体检出率。结果:4 456例中清洁度Ⅲ~Ⅳ度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各病原体检出率均高于清洁度Ⅰ~Ⅱ度患者(P<0.01)。26~35岁组、36~45岁组患者的霉菌、细菌、滴虫检出率均高于≤25岁组、46~55岁组和>55岁组患者(P<0.05)。结论:引起妇科门诊患者阴道炎症的病原体以霉菌性最多见,其次是细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炎;在检验时,清洁度正常的阴道分泌物也应注意查找病原菌。  相似文献   

6.
炎症为肿瘤的发生提供可能的条件,目前已经有充足的证据支持这一科学假设。在免疫应答的精确过程中发生的任何误差所导致的炎症都会进一步扰乱细胞微环境,进而导致肿瘤相关基因和一些关键的细胞蛋白翻译后修饰的改变,包括细胞周期,DNA修复和细胞凋亡蛋白。肿瘤微环境与炎症过程的相互作用所涉及的机制和分子可能成为抗癌干预治疗的有力靶目标。本文综述了炎症与微环境在肿瘤进程中的作用,为深入理解炎症与肿瘤间的相关性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洋虫对肺癌荷瘤小鼠体内炎性微环境中IL-6、IL-8和TNF-α 的调控情况.方法 选用LLC小黑鼠60只,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肿瘤组、治疗1组、治疗2组、预防组,每组12只.正常组不做处理,正常喂养,共14 d;肿瘤组:单纯接种Lewis肺癌,正常喂养,共14 d;治疗1组:接种Lewis肺癌细胞后,待肿瘤大小长到0.5~1.0 cm后给予常规处理的洋虫(45 mg/kg),共14 d;治疗2组:接种Lewis肺癌细胞后,待肿瘤大小长到0.5~1.0 cm后给予真空冷冻干燥法处理的洋虫(45 mg/kg),共14 d;预防组:接种Lewis肺癌细胞当天给予常规处理的洋虫(45 mg/kg),接种肿瘤后继续洋虫喂养至处死,共14 d.接种肿瘤后第7、14天各组各处死6只C57小鼠,取其血清,ELISA法检测IL-6、IL-8和TNF-α.结果 肿瘤组的肿瘤相关炎性因子IL-6、IL-8和TNF-α 明显高于正常组,治疗后的肿瘤相关炎性因子IL-6、IL-8和TNF-α 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的肿瘤相关炎性因子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癌荷瘤小鼠体内促进肿瘤生长的炎性因子明显升高,中药洋虫可以降低肺癌荷瘤小鼠体内炎性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肿瘤炎性微环境通过介导复杂的通路在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均起决定性的作用。炎性微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免疫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趋化因子等,利于肿瘤的增殖、侵袭、黏附和血管生成,促使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因此,肿瘤炎性微环境的深入研究为肿瘤放射治疗的疗效提出了一条新理论,而且近年来肿瘤炎性微环境中主要组分对肿瘤细胞辐射抵抗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前沿领域。本文针对肿瘤细胞辐射抗性机制中肿瘤炎性微环境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膀胱异物在泌尿外科临床并非少见,是泌尿系异物中最常见的一种,但膀胱异物为避孕环者极为罕见。现将我们收治的2例膀胱异物(避孕环)}艮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乳杆菌对维持阴道正常的菌群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经过妊娠和分娩后,阴道的微环境发生很大改变,导致阴道防御功能低下,易患各种疾病。我们对产后阴道内应用乳杆菌活菌后阴道微环境的变化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特比萘芬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CV)的效果。方法:选取70例C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盐酸特比萘芬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临床症状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灼痛、外阴瘙痒、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等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且IL-6、CRP、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2.86%,低于对照组的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特比萘芬治疗CV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复发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流产后关爱服务(PAC)对流产后妇女口服避孕药使用情况的影响,探讨如何促进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降低重复流产率。方法调查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计划生育科入院终止妊娠的妇女,流产后立即服用口服避孕药2个月。分别于出院1个月、3个月及半年后随访,了解其服药情况、后续避孕方法的选择以及有无重复流产,共随访850名妇女。结果服用2个周期者731例,占86.0%。随访妇女2个周期后避孕方法的使用情况,继续使用口服避孕药者115例(13.5%),使用其他方法者631例(74.2%);未采取任何避孕方式者104例(12.2%)。49.8%的妇女因为担心不良反应而不愿意选择口服避孕药为后续避孕方式。服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者15例(1.8%),为恶心或头晕不适。6个月内意外妊娠者34例(4.0%),再次行人工流产26例,重复流产率为3.1%。结论口服避孕药作为一种高效、安全的避孕方法,尽管非常适合绝大多数的妇女在流产后立即开始使用,但是由于对其不良反应的担心使得目前坚持使用口服避孕药的妇女比例较低。对于流产后妇女,关于避孕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咨询内容还需要细化,需要更有针对性,同时咨询要有长期性,才有利于增加妇女长期采用口服避孕药避孕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52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选取同期58例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产妇阴道试产成功率、不同产程时间、新生儿阿氏评分、产妇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阴道分娩试产成功率为57.69%,对照组为87.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程所需时间、出血量、新生儿阿氏评分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不能作为剖宫产术的手术指征,对于符合阴道分娩的产妇应给予阴道试产的计划,提高瘢痕子宫患者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14.
绝经后宫内节育器取出困难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绝经后妇女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contraceptive device,IUD)取出困难的相关因素。方法总结2009年3~12月绝经后妇女1818例取出IUD的临床资料,分析取器年龄、孕次、产次、人工流产次数、绝经年限、放置年限、放置时期、妇科检查有无异常、子宫位置、术前有无用药、有无扩张宫颈等与取器困难的关系。结果取器困难组的年龄、孕次、产次、绝经年龄、绝经年限、IUD放置年限、阴道和宫颈异常(主要是萎缩)、后位子宫、术前用药、扩张宫颈比例均高于顺利取器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绝经后取器困难与绝经年龄、绝经年限、IUD放置时期、宫颈是否萎缩、子宫位置、术前用药、扩张宫颈及IUD类型有关。结论绝经后最好在1年内取出IUD,IUD的放置时期仍以月经干净后3~7天为宜,取IUD时要注意子宫位置。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宫颈准备再行取IUD,可以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4-7
目的 探讨超声在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本院收治的有剖宫产史的妊娠晚期孕妇86 例,依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顺产组(n=55)与剖宫产组(n=31),采用超声检测其子宫下段厚度,另比较顺产与剖宫产者的分娩结局(术中术后出血量、产后至出院时间、子宫破裂情况)。结果 经超声检测,如果孕妇子宫下段的厚度≥2 mm 者,那么可实施阴道试产。顺产组出血量[(120.4±12.9)mL]明显低于剖宫产组[(257.3±20.7)mL](P<0.05),产后出院时间短于剖宫产组[(2.4±0.5)d vs(4.9±1.0)d](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妊娠孕妇采用超声对子宫下段厚度进行检测,能够帮助其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且还能对先兆子宫破裂进行准确预测,对改善分娩结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肖敏  陶瑞雪  张燕 《安徽医学》2020,41(5):526-529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孕妇不同分娩方式的选择以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住院且符合剖宫产后阴道试产纳入标准的产妇160例,依据医生评估结果及产妇意愿选择分娩方式,按实际分娩结果分为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简称阴道分娩)组68例,再次剖宫产(简称剖宫产)组80例,12例因阴道试产失败急诊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简称阴道试产失败组)。同时选择同期住院分娩的40例单胎顺产初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产妇的临床特征以及分娩信息,分析影响瘢痕子宫产妇阴道试产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瘢痕子宫患者中,阴道分娩成功率为85%。阴道分娩组与阴道试产失败组相比,孕妇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距上次剖宫产时间、新生儿体质量、产时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妇年龄、孕次、产次、瘢痕厚度、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孕妇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孕周、距上次剖宫产时间、新生儿体质量、产后24 h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小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年龄、孕次、产次、瘢痕厚度、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与对照组相比,分娩时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瘢痕子宫孕妇在严格的操作规程以及孕期控制体质量指数、胎儿体质量可鼓励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国外文献报道的7种预测模型在国内临床中对剖宫产术后经阴道分娩(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VBAC)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14年11月31日共53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tria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TOLAC)产妇的相关资料及其临床结局,采用Troyer、Weinstein、Flamm、Gonen、Smith、Grobman、Torri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对每例患者进行评分,t检验比较应用每种模型预测VBAC失败组与成功组的分值。对成功组及失败组的评分进行分层,采用秩和检验比较每种评分对于成功率预测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预测模型的分辨力。结果:53例产妇中,VBAC成功者44例,失败者9例,成功率83.0%。成功组及失败组的分值在Weinstein及Grobman预测模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其他各预测模型无明显差异。评分经分层后,VBAC的成功率在各层与原文献中各模型的预测相符,各层间的成功率差异仅在Weinstein预测模型中存在统计学差异。Weinstein预测模型的ROC曲线AUC最大(0.746),但各预测模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7种预测模型中,Weinstein对本研究人群VBAC成功率的预测优于其他6个模型,但仍需建立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VBAC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程连续性助产护理对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产妇产痛程度及产程的影响。方法:VBAC产妇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阶段式护理,观察组采用全程连续性助产护理。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和视觉模拟焦虑量表(VAS-A)分别评估两组产痛和焦虑状况;比较两组自然分娩率、胎儿窘迫率、产后出血率、出血量,以及两组中自然分娩产妇的产程。结果:观察组产后24 h的VAS评分、VAS-A评分及产后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自然分娩率、出血率及胎儿窘迫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第1产程、第2产程及总产程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全程连续性助产护理可有效缓解VBAC产妇的不良情绪,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19.
王利民 《西部医学》2017,29(5):685-688+693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测在阴道分娩后宫内妊娠残留物(RPOCs)清宫术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阴道分娩后1cm<RPOCs<3cm的产妇100例根据是否发生晚期产后出血分为清宫组(观察组)与非清宫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中HCG,用B超检查两组产妇RPOCs大小,对比两组产妇血HCG水平及RPOCs大小差异。结果 出院前观察组产时出血、产后出血、产后3天出血、出院前血红蛋白(HGB)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产褥期内血情况比较,观察组阴道出血量较对照组多、阴道出血时间较对照组长、最低HGB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血HCG为(305235±135856)mIU/ml 对照组为(99270±24546)mIU/ml,观察组血HCG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92%(46/50)患者血HCG水平>200000mIU/ml。观察组RPOCs大小与对照组(200±048cm vs 203±045 cm)相比,观察组RPOCs较对照组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近期并发症比较,观察组血象与对照组血象发生分别为4800%和 2600%、发热发生率3400%和1400%、败血症发生率1600%和200%、贫血发生率6000%和2200%、重度贫血发生率2200%和000%均较对照组高,产后42天子宫完全复旧发生率分别为8400%和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阴道分娩后1cm<RPOCs<3cm产妇发生晚期产后出血主要与血HCG有关,与RPOCs大小关系不确切,对于血HCG<200000mIU/ml产妇出院前不需常规清宫,而血HCG>200000mIU/ml产妇出院前予以清宫,可减少阴道分娩后因RPOCs过度清宫或清宫不及时所带来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0):152-155
目的 探讨血清疼痛介质及炎症因子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的LDH急性期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予以卧床休息、避免腰部剧烈活动、腰椎骨盆牵引、针刺、理疗和推拿等康复措施,连用7 d。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7 d后血清疼痛介质[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及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IL-8和IL-10]水平变化。另取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DA、NE、5-HT、IL-6、IL-8和IL-10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DA、NE和5-H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血清DA、NE和5-H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L-6、IL-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LDH急性期存在血清疼痛介质DA、NE和5-HT水平异常升高,其水平的变化可作为LDH急性期治疗疗效随访和预后评估的敏感血清指标;同时LDH急性期存在促炎症/抗炎症因子网络水平紊乱,血清IL-6、IL-8水平的异常升高,血清IL-10水平异常下降,其水平的变化亦可作为LDH急性期疗效随访和预后评估的敏感血清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