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PLT)计数与老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判断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 方法 检测158例SIRS患者及40例非SIRS患者入院第1天血清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计数,并做APACHEⅡ评分,比较各指标在不同病情患者之间的差异,并分析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计数水平变化及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SIRS组血清D-二聚体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1).SIRS组血小板低于非SIRS组(P<0.01).在SIRS组中,预后不良患者D-二聚体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而血小板低于预后良好者,两组间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清D-二聚体与APACHE Ⅱ评分明显正相关(P<0.01),血小板与APACHEⅡ评分明显负相关(P<0.01). 结论 老年SIRS患者D-二聚体增高与血小板计数降低提示病情危重、预后不良,联合观察D-二聚体及血小板计数,同时结合APACHEⅡ评分,对了解SIRS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血浆中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住院确诊的肺癌患者90例(肺癌组),健康志愿者9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肺癌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浆中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人P-选择素和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含量;采用ACLTOP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全套指标,其中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lrr)、纤维蛋白原(FIB)的血浆含量采用凝固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抗凝血酶Ⅲ(AT-Ⅲ)的测定采用底物发光法。结果肺癌组血浆vWF、P-选择素、TAT、D-二聚体、FIB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AT-Ⅲ、AFFr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或缩短(P〈0.05),而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肺癌患者的血浆vwF、P-选择素、TAT、FIB、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Ⅲ期及I+Ⅱ期肺癌患者(P〈0.05)。Ⅳ期肺癌患者的血浆胛及APTr均较Ⅲ期及I+Ⅱ期肺癌患者明显缩短(P〈0.05),且Ⅳ期肺癌患者的AT-Ⅲ活性也较Ⅲ期及I+Ⅱ期明显降低(P〈0.05)。结论肺癌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且AT—Ⅲ、vWF、D-二聚体、FIB、TAT、P-选择素以及APTT是早期诊断血栓前状态的可靠标志物,其中以vWF、TAT、P-选择素以及D-二聚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AT)和D二聚体(D-D)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58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4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浆vWF、AT和DD水平,同时计算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结果脓毒症组患者血浆vW F和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浆A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脓毒症患者中死亡组vW F和D-D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AT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AT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839;vWF和D-D与APACHEⅡ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2和0.749。结论 vW F、AT和D-D在脓毒症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反映脓毒症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临床意义。方法40例MODS患者被列为观察对象。测定血浆vWF水平,同时计算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2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MODS组血浆vWF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S患者血浆vWF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16,P〈0.01。结论vWF在MODS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浆,WF水平与MODS患者严重程度相关,是反映MODS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普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凝血]因子I、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35例,入选病人随机单盲分为普伐他汀组69例,常规治疗组66例,另外随机选择50例正常人做对照组。采用比色法测定一氧化氮含量;血凝仪法测定[凝血]因子I含量;胶体金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普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治疗前3者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普伐他汀组治疗后一氧化氮水平较前明显升高,[凝血]因子I、D-二聚体水平较前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结论普伐他汀可通过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及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从而改善心肌供血,抑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危重症患者95例,测定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和APACHEⅡ评分,分析APACHEⅡ评分与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的关系.并将患者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的凝血功能、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结果 死亡组血小板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APACHEⅡ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阳性率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PACHEⅡ评分的升高,PT、INR、APTT、TT、D二聚体阳性率及死亡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危重症患者病情越重,凝血功能越差,血小板水平越低,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血循环内皮细胞和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14例急性肺损伤(ALI)患者、7例ARDS患者、10例ICU内对照者及15例健康对照者利用等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血循环内皮细胞(CECs),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等指标.记录APACHEⅡ及LIS评分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及肺损伤程度.结果:ALI和ARDS组CECs数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ICU内对照组(P<0.05).ALI及ARDS组CECs数量与其APACHEⅡ评分明显相关(r=0.55,P<0.05及r=0.62,P<0.05),与LIS明显相关(r=0.60,P<0.05及r=0.53,P<0.05);并且CECs数量与PaO2明显负相关(r=-0.49,P<0.05及r=-0.64,P<0.05).ALI和ARDS组FDP和D-二聚体较健康对照组及ICU内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ARDS组FG较健康对照组及ICU内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ALI组FG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ARDS患者存在的血管内皮损伤可能在其复杂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循环内皮细胞及凝血、纤溶指标可作为评价ARDS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肺损伤程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RA、AngⅡ在ALI/ARDS患者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测定ALI/ARDS和非ALI/ARDS患者血浆PRA和AngⅡ浓度,进行APACHEⅡ评分和LIS评分,计算病死率,进一步将患者按预后分组,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利用ROC曲线评价PRA和AngⅡ的诊断分辨度。结果与非ALI/ARDS组相比,ALI/ARDS组血浆PRA和AngⅡ浓度明显增高(P<0.05),死亡组血浆PRA和AngⅡ浓度高于存活组(P <0.05)。 PRA、AngⅡ与APACHEⅡ评分、LIS、乳酸(LAC)间均呈明显正相关。 PRA在预测ALI/ARDS方面有显著意义(AUC=0.705,P=0.001),AngⅡ对预测ALI/ARDS也有显著意义(AUC=0.672, P=0.007)。在预测ALI/ARDS方面,PRA、AngⅡ与LIS相比无明显差异(P=0.923,P=0.713)。结论 ALI/ARDS患者血浆PRA和AngⅡ水平明显升高,两者在预测ALI/ARDS和判断其预后方面均有重要意义,而AngⅡ在预测ALI/ARDS中的特异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魏强  王明皓 《西部医学》2010,22(3):531-533
目的评价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Ⅲ(APACHEⅡ、APACHEⅢ)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适用性和优劣性。方法收集2007年3月~12月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EICU患者98例资料,其中存活组71例,死亡组28例,按APACHEII和APACHEⅢ所需数据进行统计评分并相互比较,计算出APACHEⅡ的死亡概率(Ps),与实际死亡率进行对比。结果死亡组APACHEⅡ和APACHEⅡ分值均高于存活组(P均〈O.01),二者分值均与病死率呈正相关,但在急性生理学评分(APS)的比较中仅有APACHEⅢ有显著差异(P〈0.01)。在死亡概率预测中,Ps≤0.5者病死率明显高于Ps〉0.5者,预测死亡危险率与实际病死率呈直线正相关。结论APACHEHEⅡ和A—PACHEⅢ皆可用于EICU的病情评估,APACHEDEⅢ的设计更为合理和严密,APACHEⅡ较简单易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D-二聚体、乳酸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120例SIRS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的项目数,分为Al组、A2组、A3组;根据是否由感染诱发分为B1组(sepsis组)、B2组(非sepsis组);根据疾病结局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各组的血D-二聚体、乳酸水平。结果SIRS组D-二聚体、乳酸水平、均高于非SIRS组(P〈0.01),各亚组间A3组、A2组间D-二聚体、乳酸水平均高于A1组(P〈0.01和P〈0.05);B1组(sepsis组)D-二聚体、乳酸水平高于B2组(非sepsis组)(P〈0.01);MODS组、死亡组D-二聚体、乳酸水平高于非MODS组和存活组(P〈0.05和P〈0.01)。结论SIRS时血浆D-二聚体、乳酸水平明显升高,并与病情危重程度有密切关系,测定D-二聚体、乳酸对判断SIRS患者炎症反应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法国产STA-R全自动血凝检测仪检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浆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水平。结果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血乳酸、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及指导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人住笔者医院ICU中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血乳酸、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不同APACHEⅡ分值组之间的关系,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组患者的血乳酸、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APACHEⅡ评分21-30分组血乳酸及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明显高于≤10分及11-20分组(P〈0.05),APACHEⅡ评分〉30分组血乳酸及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明显高于21-30分组(P〈0.05);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分值的相关性呈显著正相关(r:0.909,P〈0.01),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密切相关,呈现负相关(r=-0.795,P〈0.05),血清胆碱酯酶与血乳酸的变化呈现负相关(r=-0.783,P〈0.05)。结论血乳酸、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均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在危重症患者预后判断中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乳酸/血清胆碱酯酶(LAC/PCHE)的比值预测重症患者颓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5例入住我院ICU患者的24h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及血乳酸、血清胆碱酯酶指标。按APACHE Ⅱ分值分组,比较各组间血乳酸、血清胆碱酯酶等指标的差异,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相关性。结果LAC/PCHE比值在APACHE Ⅱ评分10~20分组(1.29±1.60)×10^3显著高于小于10分组(0.26±0.29)×10^3(P〈0.05);21~30分组(441±5.76)×10^3显著高于10~20分组(1.29±1.60)×10^3(P〈0.05);而APACHEⅡ评分〉30分组(21.28±20.16)×10^3明显高出20~30分组(4.41±5.76)×10^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PACHEⅡ评分与LAC/PCHE比值有显著相关性(r=0.793,P〈0.01)。结论LAC/PCHE比值与APACHEⅡ评分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LAC/PCHE比值随APACHEⅡ评分同时升高,LAC/PCHE比值可能是预测患者预后较为简便,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ARDS患者中APACHEⅡ评分及CRP值对呼吸机应用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PACHEⅡ评分及CRP值对ARDS患者呼吸机应用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ICU2009年10月~2010年10月以来成功救治的55例ARDS患者,比较机械通气前及脱机时APACHEⅡ评分及CRP值,比较不同性别间ARDS患者APACHEⅡ评分及CRP值,比较不同病因间ARDS患者APACHEⅡ评分及CRP值并分析APACHEⅡ评分和CRP值的关联性。结果:脱机时APACHE评分及CRP值较机械通气前显著降低,不同性别间ARDS患者APACHEⅡ评分及CRP值无差异,外伤性ARDS患者机械通气前APACHEⅡ评分及CRP值均较肺部感染及误吸性ARDS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DS患者APACHEⅡ评分与CRP值间呈正相关关系(r=0.52)。结论:APACHEⅡ评分及CRP值高低及变化对ARDS患者机械通气的时机及脱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PACHEⅡ评分及氧合指数(PaO2/F iO2)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R ICU)30例ARD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预后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比较患者APACHEⅡ评分及PaO2/F iO2变化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死亡20例,存活10例。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PaO2/F iO2基础值(确诊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死亡组与存活组治疗后第5、7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与存活组治疗后第5、7天与基础值比较,第7天与第3、5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第7天与第3天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随住院天数延长而增高,存活组则随住院天数延长而降低。PaO2/F iO2:死亡组与存活组治疗第3、5、7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治疗后第5天PaO2/F iO2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存活组患者则无明显改变。结论动态观察ARDS患者APACHEⅡ评分及氧合指数变化.有助于判断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研究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浓度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在转入辽宁省肿瘤医院ICU时进行APACHEⅡ评分及动脉血血乳酸测定,6h后再次进行血乳酸测定.并计算血乳酸清除率;比较不同APACHEⅡ评分分值组的动脉血乳酸浓度及APACHEⅡ与血乳酸浓度间的相关性: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观察两组患者血乳酸浓度的变化、APACHEⅡ评分及乳酸清除率情况。结果随着APACHEⅡ评分分值的升高(〈15、15~〈25、25-〈35、≥35分),动脉血乳酸浓度也逐渐升高[(3.45±0.12)、(4.71±1.04)、(9.80±3.29)、(14.29±0.88)mmol/L],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动脉血乳酸浓度与APACHEII评分呈正相关(r=0.962,P〈0.001);死亡组APACHEⅡ评分分值、血乳酸浓度高于存活组,而乳酸清除率均低于存活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血乳酸值〉10mmol/L且6h血乳酸清除率〈10%的1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均死亡。结论随着APACHEⅡ评分的增高。动脉血乳酸浓度逐渐增高,而乳酸清除率逐渐下降,这与病情严重度呈正相关。【关键词】感染性休克;动脉血乳酸;乳酸清除率;APACHEII评分【中图分类号】R441.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3)11(a)一166—0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Procalcitonin,PCT)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及两者结合对老年重症肺炎病情发展和预后的判断意义。方法选取75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在治疗前均测定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PCT水平,同时行APACHEⅡ评分。根据首次APACHEⅡ评分分组,≥20分的33例为高分组;<20分的42例为低分组。追踪14天,存活的52例为存活组,死亡组有23例。采用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PCT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高分组与低分组相比,血清PCT水平及APACHEⅡ分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死亡组的PCT(3.36±2.76)ng/ml与APACHEⅡ分值(28.05±4.55)分与存活组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414,P<0.01)。结论 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有相关性,二者结合综合分析,对判断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ICU重症患者血浆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100例ICU重症患者,根据APACHEⅡ评分系统分为A组<15分20例,B组15~25分52例,C组>25分28例,按病情分为MODS组38例,非MODS组62例.正常对照组为体检健康者50例.采集每组患者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