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经"病"的病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仲景对病的规范不是规定脉证,而是从脉证的病机意义实现对病的规范。病病机具体要素的核心构成决定病的基本属性,是疾病分类的依据;而要素关系则反映具体疾病的本质特点和一般的证侯规律。病病机的对象界有大小之分,有包含与被包含之别,有彼此传变之系,是病在一定时间、空间纵过程的相对稳态,通过证侯病机反映出来,把握病病机有利于引导临床烨证向证侯病机运动和预测疾病的传变趋向。  相似文献   

2.
"证"是病机与证候的统一体--从《伤寒杂病论》谈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原文的剖析,从证的结构、病机与证候互测、证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多病机与证候四个方面讨论了病机与证候的关系,明确了“证”是病机与证候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3.
作为未来的中医师 ,病和证的关系是值得我们仔细探究的永久话题。为此 ,北京中医药大学 99级 7年制B班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 ,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总结材料 ,展开了本次关于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的讨论 ,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加深了对病证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专书 ,其辨证包括了辨病、辨脉、辨症三大内容。“病”、“证”是《伤寒论》使用频率极高的字眼 ,尤其“病”字 ,有约一半的条文用到 ,它们在不同地方具有不同含义。正确理解其“病”、“证”的含义 ,对于正确认识《伤寒论》辨证的内容 ,明确辨证的含义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逻辑学——知识的基础》载 :“概念单独存在时 ,是显不出它的作用的。只有在一定的系统内 ,与其他概念进行一定的联结 ,形成一定的联系时 ,它才具有表达作用。”“因此 ,相同的单词 ,如果它所从属的系统不同 ,作为概念来说也不同。或者 ,即使…  相似文献   

5.
新版<中医诊断学>:"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1].虽然证候是疾病一定阶段的证候,但临床患病大多不是单一的,常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存在多种疾病,证候每每成为多种疾病"合病"、"并病"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6.
中医的病是机体在正邪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特异性病理反应,有一定的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机体患病后因人、因时、因地、因治等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内经>开始,中医常采用"类病"分类方式,即临床选取"一组反映基本病理特征的特异性主症"作为分类、识病的"纲症"并冠以病名,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证是能够证明当前病人具体病机性质的证据和诊断的凭证.证候是证的外候,病机为其内涵特征.病机信息不同,则证型不同.病-证-类病的关系表现为:证候 = n个类病信息 + 病机信息 + 兼症信息;类病信息 + 病机信息 = 当前病信息.辨证除了要辨病性、病位等病机信息,还要了解"类病"信息(即基本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是同病异证思想的起源,《伤寒杂病论》中贯穿着同病异治的思想。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说的出现,同病异证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整体观念是同病异证的理论渊源,体质是同病异证的形成基础。"病"反映的是机体病变的全过程,具有共性意义;"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映当前阶段疾病的主要核心所在。同病异证是同中有异,由疾病自身特殊矛盾本质主导的特异性内容(同)中表现出部分非特异性(异),同为主导,异居其次,治疗应兼顾"大同"和"小异"全方位切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针对疾病核心病机的主方基础上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四方面综述了”症”、”证”、“病”及三者关系研究进展情况,以进一步明确“症”、“证”、“病”基本概念的本质与内涵及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澄清长期存在的病证同称、证症不分的理论混乱,基本理清历史上各家混乱不一的症名、证名、病名等中医诊断的基本概念,为中医诊断学术语的规范化研究及其概念体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病性证素"阳郁"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阳郁"病性在《伤寒论》原文中的体现,"阳郁"病性成因与治疗,"阳郁"病性在临床中的应用三方面探讨了应将其列为病性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辨证论治的精髓,同病异证、异病同证是对疾病本质的深入探索。骨伤科疾病多为局部之病变,可伴有全身性改变。正确理解和掌握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辨证思维有助于骨伤科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1.
试探证与病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证与病机的关系:①病机是证的客观基础:辨证的前提是从症状追溯体内的病机;综合病机是证对病情整体把握的过程;整体性病机的形成和表述是对病情的理性把握;病机是动态病情发展的机制.②证是对病机的高度概括:证的概括使病机实现了有机联系;证对病机的概括实现了对病情的本质把握;证不是抽象的概括;证不是定型的模式.③中医临床施治的实质是扭转病机:中医临床治疗针对的是病机;因势利导,扭转病机;调理病机,以平为期;不可重复性反映了中医治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异病类证与异病类治的诊疗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方法:基于概述病证结合模式下异病同证同治的概念和特点,提出异病类证与异病类治诊疗思维方式并进行讨论。结果:阐释了异病类证类治与方证相应、同病类证类治的关系。结论:探讨异病类证与异病类治的诊疗思维方式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鸿涛  高思华 《中医杂志》2005,46(12):950-951
<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因其立论精当,方论并举,病脉证治体系一脉相承,而垂法后世.其中有关病机的论述尤为精要,其辨治思路并不囿于临床的一般表现,临证察机,随机应变,因而其随证所创之方,只要辨证无误,效如桴鼓.本文就其有关"上下"病机病脉证治的论述,略作阐发,藉此可窥见张仲景辨治思想之一斑.  相似文献   

14.
病证关系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同病异证”的病证关系理论对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被曲解:过分强调患者个体间的差异,而忽略同一疾病患者的基本病变,弱化对患者共性改变的辨证和治疗。“同病类证”的病证关系理论则将“同病异证”和辨证“微观化”紧密结合,通过对发病机制的认识来挖掘中医的核心病机;对基本病变的分析来辨析中医的主证;以“方证相应”理论来确立主方,指导主证的治疗;同一疾病患者个体间的差异,则可辨为共同主证下的“类证”,并以主方为基础加减组成不同的“类方”治疗。“同病类证”较好地揭示了病和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和发展了“同病异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对中西医结合病证关系理论的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15.
基于病证结合模式重视以证统病的诊疗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生 《中医杂志》2011,52(7):558-561
概述病证结合模式下以病统证和以证统病两种诊疗形式,讨论了以病统证与同病异治/同病类治、以证统病与异病同治/异病类治的关系。重点论述呼吸系统疾病的以病统证和以证统病的诊疗形式,强调以证统病诊疗中同证同治中的差异,即证同而病因不同、证同而病位不同、证同而病势不同、证同而主症不同、证同而病性不同、证同而程度不同、证同而兼证不同等,既要强调同证的共性及所根据同证而制定的基本相同或相似治法,又要注重同证中的差异而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1历代医家对“证”概念的认识要认识“证”,首先应该把“证”的概念搞清楚。由于客观对象本身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从古到今对“证”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发展变化的。在古代“证”的概念与症状的“症”相同,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病有远近,证有内外。”这里的症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临床提取食管癌病位、病性证素分析其证素特点及组合规律.方法:通过拟定证候调查表,采集173例食管癌患者信息对其病位病性证素进行频数分析,并对高频证素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以获得证素组合规律.结果:提取出病位证素12个,病性证素17个,其中高频病位证素分别为胃、肝、肺、肾、脾,高频病性证素分别为气滞、痰、阳虚...  相似文献   

18.
正《伤寒论》原文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被后世医家称之为少阳病的提纲证。作为一经的脉证并治提纲,有其代表性和典型性,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然而,很多医师认为提纲证仅仅具有理论价值,不能临证运用。在此,笔者对少阳病提纲证进行临证解读,揭示它的临床意义以供同道参考。部分医家认为邪犯少阳,其病位为半表半里之证是值得商榷的。这种质疑由来已久,起源于《伤寒论》148条"伤寒五  相似文献   

19.
<正>中医学的病与证是密切联系的,病统辖证,证从属于病,一病可以见数证,某一证候可以见于数病。近年来,中医学界试图引入分子生物学方法、蛋白质组学方法,如m RNA差异显示法、差异二维蛋白质电泳方法,从m RNA、蛋白质水平探讨中医学"病"、"证"的实质、证的分类、证的辨治、病证的演变规律。笔者谨就蛋白质组学与中医学病、证的相关性试作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依从于传统辨证体系下的证候规范化研究难以达到规范化的目的,进而从病机的角度,提出"病机证素"概念及其辨证思想。病机证素是指构成某种疾病、某一证候的病机要素,它能概括、体现该证候的病理特征,是决定证候诊断的基本元素。以此作为证候的最小分类单元和辨证的核心,可使复杂证候简单化;通过病机证素的兼夹组合,以不变应多变,从而适应临床证候繁杂多变的复杂局面。病机证素源自"审证求机",审证求机的核心则是求病理因素,而病理因素数量有限,内容清晰,易于达到规范化要求。病机证素辨证思想为解决证候规范化与辨证灵活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