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RSA败血症     
金黄色葡萄球菌一方面具有形成脓肿,另一方面有通过菌血症而形成转移性病灶的特性。对于最近引人注目的新青霉素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并没有发现它的病原性比新青霉素敏感性菌(MSSA)低的证据。MRSA不仅易引起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而且因其对大多数常用抗菌素具有耐药性,所以其感染病例多难以治疗。本文仅就MRSA败血症的临床,以对难治性血液疾病患者的诊治为中心加以概述。一、背景因素与主要由中性粒细胞担负杀菌作用的绿脓菌相比,担负杀灭金葡菌的主要是巨噬细胞,然而MRSA是在伴有急性白血病患者等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败血  相似文献   

2.
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开辟了化疗的新纪元,但随着它的广泛应用和新抗生素的不断更新,也出现了新问题,其中由抗生素引起的大肠炎(AAC),近来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1893年Finney报告了第1例伪膜性大肠炎(以下简称PMC),但真正引起临床医生注意,则是50年代后半期的事。由于那时使用了四环素、氯霉素,引起了肠内细菌丛的变化,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增殖,其毒素引起肠粘膜坏死变性而形成伪膜。但是,经常有致死性的PMC却未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因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伪膜性肠炎的因果关系产生了怀疑。1970年,有研究报告林可霉素损害了肠粘膜酶的活性,是形成伪膜性肠炎的病因。最近更引人注目的是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3.
比较容易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妇产科疾病有外性器感染、创伤感染、产褥乳腺炎、新生儿感染(皮肤化脓性疾病等)。妇产科领域的内性器感染即盆腔内感染所分离的葡萄球菌与20年前比正在不断减少,然而近几年自从第3代头孢类抗菌素出现以后,人们开始发现含有本菌的革兰氏阳性球菌(GPC)有增加的倾向。但是从性器官感染总体来看,与其他科相比,可以说由MRSA感染的机率并不大。MRSA的抗药机理在于作用点的改变,由于对β-内酰胺类的低亲和性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_2的产生,不只对二甲氧基苯青霉素,而且表现了抗所有的β-内酰胺类、很多的氨基甙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素的耐药性。一、从妇产科感染分离的葡萄球菌和MRSA 1986~1989年盆腔内感染(子宫内感染、附件脓肿)、外性器感染(Bartholin氏腺脓肿、外阴脓肿)及创伤感染的分离菌,继需氧性革阴氏阴性杆菌之后,需氧性革兰氏阳性球菌和厌氧性菌(球菌、杆菌)几乎占相同的比例;但近年来厌氧菌多少有减少倾向。革兰  相似文献   

4.
现在MRSA感染已成为外科手术中新的危险因素。而且也有术前术后MRSA严重感染和术后死亡病例的报道。本文将就术后感染的背景因素、病态、预后等问题进行阐述。一、术后MRSA感染的背景因素本院的血液分离菌,自1987年以来革兰氏阳性菌(GPC)有所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自1984年以来也有增加的趋势。而且,本院头孢菌素的购入量也逐年增加。尤其是第三代所占比例由1983~1985的55.4%上升到1987~1989年的61.0%。这些被购入的抗菌素有70~80%用于外科手术。这意味着第三代头孢菌素  相似文献   

5.
已知感染是与宿主背景和化学疗法药物密切相关,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像耐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之类的耐性菌的感染,就是感染疾病的典型。MPSA感染的院内感染,是由于免疫不全宿主的全身或局部的感染防御机能低下而引起的重症感染,其耐药性是经过应用多种抗菌素演变而来,所以是目前引人注目的感染疾病之一。众所周知,1941年开始应用青霉素G(PCG),并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到40年代中期作为染色体外因子的质体(plasmid)上,由于产生了青霉素分解酶,而最早  相似文献   

6.
耐甲氧苯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成为目前临床上最棘手的一种菌株。其特点为:①以往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重要的医院内感染菌株,其致病力最强;②其耐药性系由β-内酰胺引起,并有选择性耐药;③不仅对β-内酰胺药物而且与其他药物有广泛的交叉耐药性;④对其治疗必须选用适当的化学治疗。本文对MRSA医院内流行及呼吸道感染加以概述。一、医院内沈行情况川崎医大附属医院自1987年12月以来,MRSA的检出率急剧增加,至1989年2月MRSA占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60%。此外,于急诊部每月检出的MRSA新患者数与过去同期相比,亦呈增加趋势,目前每月新病例达20例以上,呈现在医院内流行趋势。从门诊患者中检出的MRSA,自1988年1月至1989年7月8  相似文献   

7.
眼科MRSA感染     
一、眼科中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眼科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其中葡萄球菌尤占绝大多数。在新潟大学眼科,从1980年到1990年的11年间,一共检出3869例,革兰氏阳性球菌占55.2%。其中表皮葡萄球菌61.8%,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5.5%。以泪囊炎、眼睑炎、麦粒肿、结膜炎、角膜炎为多见。至于眼内炎,虽检出率低,但近半数是由这两类菌种所引起的,而且与视力低下密切相关。新潟大学眼科患者中,MRSA的检出率1981年1例,占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5%。1983年则增至20%。之后虽有所增减,但基本在20~25%左右。据武田等以外眼部感染患者为受试对象的研究中发现,MRSA的检出率约为20%,并有耐药菌株逐年增加的  相似文献   

8.
一、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1.流行病学据1988~1989年发生的院内感染表明,在244名入院病例中,除去入院数日后转科或因别的原因死亡的44例外,还有200例的研究对象。在200例中,有8例在入院时就已经是MRSA阳性,而且每例都是从产科来的入院儿。除去这8例余192例中,有100例(52.1%)在住院过程中发生了感染。对携有MRSA(包括发病例)和未携有MRSA的婴儿的几点背景因素加以比较发现,以体重不到1500克的早产儿寄居率比较高,一般认为,这与接受人工换气的婴儿的寄居率相对高有一定关连。另外,在未寄居MRSA的婴儿的鼻粘膜上表皮葡萄球菌或MRSA的寄居率却相对较高。抗菌素(除去为治疗MSSA感染为目的)的使用,在这些病例中并没有成为易于  相似文献   

9.
关于耳鼻喉科领域感染中的MRSA,内兰等认为1989年时,MRSA占全医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49%,而在耳鼻喉科仅有16%,明显少于其它各科。但是进入1990年,耳鼻喉科的MRSA也在增加,与其它各科的差距已经消失。耳鼻喉科领域的MRSA的特征是:①鼻前庭内存在MSSA和MRSA,系经由患者及医务人员的手而传染;②鼻腔及咽部是细菌从外界侵人呼吸系统的门户,给下呼吸道感染带来很大影响;③若患者抗感染力很强,又不是深部感染,类似中耳炎的表层感染即使由MRSA引起也无须担心等。本文拟以顺天堂浦安病院耳鼻喉科治疗过的MRSA病例为基础进行了探讨。一、鼻、鼻窦中的MRSA 鼻前庭是鼻腔的入口,存在于这里的金葡菌将附着于患者及医务人员的手指,经鼻插管而散布至下呼  相似文献   

10.
从本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日本逐渐分离出对甲氧青霉素具有耐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此菌尤其在免疫缺乏症患者,老年人及婴儿身上被检出率尤高,由此菌引起的院内感染也较常见,最近又呈现耐多种药的倾向。MRSA感染的大部分是由院内感染引起的。因而,确立防止院内感染的措施,已迫在眉睫。以MRSA的流行病学调查为目的的流行病学标志,包括凝固酶型、噬菌体型、指纹分析等方法。作为方法最好是既经济而又方便,可随时实施,并且能对得到的多种表现型进行类型识别。基于此点,最近Gillespie等发表以细菌对化疗药剂、消毒剂及重金属盐的耐药模型为基础的类型识别法,可以说是适用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肠炎     
感染性肠炎随疾病与微生物间因果关系及病理生理的阐明以及抗菌素的应用而比过去更为复杂。由于对抗菌素耐药菌的增加,由抗菌素引起的肠炎也在增多。性传播性疾病(STD)的阿米巴痢疾已成为院内感染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艾滋病(AIDS)或脏器移植时免疫功能低下亦易患消化道感染。目前腹泻是在全世界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成为第二位死亡原因。1.细菌性肠炎分为三种,即细菌侵入肠上皮细胞繁殖的为细菌侵入型;在肠管内繁殖产生毒素的为机体内毒素产生型:在食品内细菌繁殖产生毒素被人摄取的为食品内毒素产生型。在日本由肠炎弧菌属、葡  相似文献   

12.
自从六十年代第一代头孢菌烷类抗菌素问世以来,引起术后感染的革兰氏阳性球菌耐二甲氧苯青霉素化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ilia resistants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剧增,一旦发生MRSA感染常可发生败血症以至危重的多脏器功能不全,故术后处理很重要。作者根据以往的经验对上消化道术后的感染之诊断及预防作以简述。一、上消化道术后MRSA感染作者于1987年1月至6月做胃癌和食管癌手术8例,从这些病人的痰、胃液、粪便及引流物中培养出MRSA有2例;同年7月至12月做同类手术10例,4例培养出MRSA,共有6例病人培养出了MRSA,3例施行胃全切除,2例是幽门端胃大部切除,1例贲门端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来,抗菌剂取得的进展是十分显著的。但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又出现了MRSA(甲氧西林耐药性黄色葡萄球菌)等难于对付的耐药菌株。因此,今后抗菌剂的研制趋势,将集中到以增强对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抗菌力为中心的β乳胺上来。目前,日本经口抗菌剂的使用情况是:使用头孢菌素类的约占50%;使用青霉素类的约占12%;使用喹诺酮类的约占25%,其余13%左右使用其他种类的抗菌素。在美国,使用头孢菌素类的约占50%;使用青霉素的约占15%;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素的约占110%。在欧洲,使用青霉素的约占50%;使用头孢菌素类的约占10%;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素的约占17%。由此可见,日本使用喹诺酮类的比例是相当高  相似文献   

14.
在临床实践中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要把抗菌素的正确选择与恰当的用药方法以及病情的变化、药物的剂型、患者的所在(住院或门诊)等一并进行考虑。一、致病菌尚未明确时的药物选择通常在未找出致病菌前,为了防止病情恶化和有效地进行早期治疗,也要开始进行化学疗法。呼吸道感染症,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是病毒引起的,如为细菌,首先是链球菌,其次是葡萄球菌。如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可能时,要选择先锋霉素Ⅳ。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细菌是肺炎球菌、流感杆菌,要选择羟氨苄青霉素、氯苯青霉素。肺炎、胸膜炎也有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可用青霉素。对有耐药性的葡萄球菌用氨苄青霉素。对体质较差,有呼  相似文献   

15.
一、MRSA的发生和蔓延的历史MRSA是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的缩写,是指耐受新青霉素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新青霉素Ⅰ问世一年后即1961年英国最早分离出MRSA。60年代后期在欧美MRSA已作为顽固性医院内感染病。1.天然青霉素耐性金葡菌的产生1928年福莱明发明了天然青霉素,欧美1941年,日本1947年开始使用,但用后不久就出现了PC酶产生性PCG(即天然青霉素)耐性金葡菌,并有急速蔓延的趋势。这是当时的细菌学者所始料不及的。众所用知PCG耐性金葡菌株并不是由于该药的使用引起突变而出现的,因为在PCG出现以前的1937年保存菌株中,就已发现了PC酶产生菌株。并进一分了解到金葡菌PC的酶基因在质粒DNA上编码,至于PC酶质料的来源现在还不清楚。设想可能起源于土壤中的放线菌类,在自然界中通过接合传递等途径,使PC酶  相似文献   

16.
在肠炎研究上,可采取使动物肠道感染致病菌或经肠道投予艰难梭菌或葡萄球菌毒素,或将角叉莱胶或硫酸葡聚糖掺入饮水中喂食以使引发急性肠炎。然而,即使是葡聚糖硫酸钠(DSS)肠炎倘若使肠道无菌化则也会因DSS易感性差异而不致引发,或仅能引起轻症肠炎。1993年有人依基因技术作成IL-2基因缺失小鼠,将之饲育至4-9周龄时观察到自然发生性结肠炎,此为首个成功的非特异性结肠炎模型。尔后,陆续报道了依各类基因技术或小鼠交配而作成了非特异性结肠炎(HLA-B27转基因大鼠,IL-7转基因大鼠,CD4、CD45RO输注SCID小鼠、C3H/HeJBir小鼠等)和小肠炎(IL-10缺陷小鼠,STAT3缺陷小鼠。SAMP1/Yit小鼠等)模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东京及其邻近地区医院的临床检查医师的志愿,组织了研究班,调查了1988年到1990年3年间MRSA的临床检出情况及其对药物敏感性的年度变化,兹概述如下。一、对象及方法参加这项调查研究的医疗单位共26所,其中东京20所,长崎、埼玉县共5所,爱媛县1所。三年中一直参加的医疗单位有20所。调查是在1988~1990的每年2月份进行,各年度分别总结其结果。为了区分MRSA和MSSA(青霉素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1988年在每所医院各收集了5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然  相似文献   

18.
Bartlett 氏将伪膜性肠炎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93年Finney 最初报告伪膜性肠炎开始,至抗生素在医学临床使用为止。这个时期,引起伪膜性肠炎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外科手术,病变部位在大肠和小肠,推断局部缺血是发生原因,预后不良。第二个时期:从抗生素出现以后至六十年代后半期为止。最大的危险因素是抗生素,特别是氯霉素、四环素、新霉素。病因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病变部位在大肠和小肠,采用粪便培养和细菌染色来诊断,用万古霉素治疗有效。第三个时期:从七十年代后半期至现在。这个时期与第二个时期相同,最大的危险因素是抗生素,特别是由于氯林肯霉素、洁霉素而引起。1979年以后,虽然由于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推测院内感染的传染源是住院患者、门诊患者及医院职工,而且后者受MRSA传染的可能性更大。因而从保证职工健康这点出发,也必须认真分析传染途径。细菌检查室是医院内最先发现MRSA的部门,在预防MRSA传染上,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佼成医院以细菌检查室为中心开展了各种调查。本文以来自职工的MRSA与来自患者的MRSA比较报告如下。一、调查方法1.调查时间1989年8月至1990年4月之间,院内成立了MRSA防治委员会,并进行了各种调查。2.患者MRSA的分离细菌检查室利用三浓度纸片法从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验出MRSA时,将菌株保存并填写报告书。  相似文献   

20.
一般资料在新生儿感染症中,新生儿细菌性肺炎最多见。近年来新生儿B 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以下简称GBS 肺炎)有增多趋势,而且病死率较高。1940年以前新生儿细菌性肺炎多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40年代以后,革兰氏阴性杆菌,尤其是大肠杆菌肺炎多见。50年代以后,尤其是60年代,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多见。从70年代起,GBS 肺炎开始增多,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