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资料与方法 本组稳定性胸腰椎骨折骨痂形成后功能锻炼89例,男50例,女39例;年龄20—65岁,平均42岁;均为胸腰椎单纯压缩性骨折,无脊髓损伤。功能锻炼方法:患者仰卧于木板床上,在骨折部垫一薄软枕芯、一般市售海绵枕芯厚 10 cm,垫在腰背部加压后恰到4 cm,同时嘱伤者于伤后1—2日后即逐渐进行背伸锻炼。(1)头、双肘及屈膝的双足五点为支撑点,用力挺起胸腹部,身体呈拱桥状,腰背部离开床面。如有困难,床边可站1人,用双手托起腰部给予协助。腰背部离开床面再放下1次,开始每日3回,每回做5次。(2)…  相似文献   

2.
目的:沙袋垫枕加背伸肌锻炼法治疗胸腰段稳定型屈曲压缩性骨折。方法:胸腰段稳定型屈曲压缩性骨折100例,外伤后二三天开始,每隔3~5d,分别应用由低到高4种规格的沙袋垫于胸腰段,维持过伸位至8~10周,每垫枕3h,用整体滚动法可左右侧卧半小时。锻炼应从垫枕后一两天开始,仰卧锻炼法分为5点支撑法和3点支撑法,前者原则为3次/d,30min~1h/次,不少于100次/d,渐过渡到逐日增加2min,次数5~10次/d;后者在前者应用3周后开始。俯卧位锻炼法要求在骨折后4周开始。结果:以Dennis评定方法:74例获随访的患者中,4例腰背部轻度疼痛,1例中度疼痛,1例持续疼痛伴下肢麻木、轻度尿失禁,余均治愈;复查X射线片,原压缩椎体的Cobb角减少5~35&;#176;,平均17&;#176;。结论:此法治疗胸腰段稳定型屈曲压缩性骨折简便易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综合疗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王俊华  高峰  李海峰 《中国康复》2006,21(3):193-193
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67例。男33例,女34例;年龄18-81岁,平均48.9岁;病程1h-10d;单椎体骨折59例,多椎体骨折8例,骨折部位T8-L4,骨折后椎体厚度减少〈1/3占24例.1/3—2/3占38例.〉2/3占5例,均无明显神经脊髓损伤症状,表现为腰部疼痛伴活动受限。67例患者分为综合组42例,对照组2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照组25例均行传统的快速过伸复位后石膏背心外固定术(Watson-Jones法)。综合组采用综合康复疗法。①垫枕牵引:患者仰卧板床,患椎后突处垫枕高约5cm,适应3~5d后,逐渐加高,于10d内高度约增为15—20cm,每天〉8h;行胸部、骨盆对抗牵引,牵引重量约为体重的1/4,每次1h,每天4—6h。  相似文献   

4.
采用腰背部垫枕,腰部过伸疗法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介绍如下。1治疗方法1无截瘫病人的训练法:按天津医院的四步练功法进行,即按次序进行五点支撑法(头,双肘,双足着床),三点支撑法(头,双足着床),四点支撑法(双手,双足着床)及一点支撑法(腹卧位过伸)锻炼,每日三四次,10~30下/次,逐渐增加。2不全截瘫病人的训练法: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椎体脱位和附件骨折,故练功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截瘫平面及下肢肌力的变化。练功时医护人员用一手固定双下肢,另一手伸进腰背部骨折部位协助上提进行三点支撑法训练,对截瘫程度严…  相似文献   

5.
背景:近年来大量的实验及临床观察均证实神经因素对骨折愈合有调节和支配作用。Ⅰ型胶原是促成骨细胞分化和增强成骨细胞黏附能力主要因素,是组成骨构架的基质蛋白;而Ⅱ型胶原由软骨细胞产生。目的:观察失神经状态下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5/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室及细胞生物教研究室完成。材料:选用3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单纯胫骨骨折组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各20只。方法:单纯胫骨骨折组大鼠于从左胫骨平台前缘插入1根中Φ8min克氏针,制成胫骨骨折模型。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在植备上述模型的基础上,横断切除T30段脊髓约0.3cm,制成T10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胫骨骨折模型。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伤后1,2,4,5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大鼠骨折断端骨痂中Ⅰ、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结果:伤后第1周两组大鼠骨折断端骨痂中Ⅰ、Ⅱ型胶原均有表达,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两种胶原的表达程度均高于单纯胫骨骨折组(P〈0.05):伤后第2周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的表达量达到峰值,高于单纯胫骨骨折组(P〈0.05);伤后第4周单纯胫骨骨折组Ⅰ型胶原表达量达峰值,高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P〈0.05),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仍有高表达:伤后第5周两组Ⅰ、Ⅱ型胶原表达量均下降。结论:失神经状态下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胶原的分泌规律与正常骨折愈合一致,区别在于各时间点尤其是在峰值点上表达量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大量的实验及临床观察均证实神经因素对骨折愈合有调节和支配作用。Ⅰ型胶原是促成骨细胞分化和增强成骨细胞黏附能力主要因素,是组成骨构架的基质蛋白;而Ⅱ型胶原由软骨细胞产生。目的:观察失神经状态下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5/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室及细胞生物教研究室完成。材料:选用3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单纯胫骨骨折组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各20只。方法:单纯胫骨骨折组大鼠于从左胫骨平台前缘插入1根中Φ8min克氏针,制成胫骨骨折模型。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在植备上述模型的基础上,横断切除T30段脊髓约0.3cm,制成T10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胫骨骨折模型。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伤后1,2,4,5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大鼠骨折断端骨痂中Ⅰ、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结果:伤后第1周两组大鼠骨折断端骨痂中Ⅰ、Ⅱ型胶原均有表达,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两种胶原的表达程度均高于单纯胫骨骨折组(P〈0.05):伤后第2周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的表达量达到峰值,高于单纯胫骨骨折组(P〈0.05);伤后第4周单纯胫骨骨折组Ⅰ型胶原表达量达峰值,高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P〈0.05),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仍有高表达:伤后第5周两组Ⅰ、Ⅱ型胶原表达量均下降。结论:失神经状态下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胶原的分泌规律与正常骨折愈合一致,区别在于各时间点尤其是在峰值点上表达量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究动态脊柱支撑机器人评测脊髓损伤患者坐位躯干控制功能的重测信度和效标效度。 方法:2022年10—12月,共招募20例不能步行的脊髓损伤患者。所有受试者穿戴动态脊柱支撑机器人完成坐位机器人躯干控制测试,包括静态控制测试和动态控制测试。评测指标为静态控制测试中机器人平台给躯干左右、上下、侧弯、屈伸方向施加的支撑力矩回归斜率即Kx、Ky、Kθ、Kα,以及支撑力矩平均值即Fx、Fy、Mθ、Mα;动态控制测试中躯干的主动前屈、后伸、左侧屈和右侧屈活动角度(ROM)。同时完成躯干控制测试量表(TCT)评估作为效标。间隔1周后,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第2次机器人躯干控制测试,计算两次测试间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值)。 结果:共20例患者完成首次机器人测试和TCT评估,13例患者完成两次机器人测试。静态控制测试中4项评测参数的ICC值为0.418—0.742,动态控制测试中所有参数的ICC值为0.633—0.848,均呈中等及以上的重测信度。静态控制测试中Ky、Mθ和Mα(|r|=0.467—0.561,P<0.05)与TCT评估结果具有低到中度相关性;动态控制测试中除右侧屈ROM外所有指标(r=0.559—0.758,P<0.05)均与TCT具有中度到高度的相关性。 结论:动态脊柱支撑机器人在脊髓损伤患者坐位躯干控制的评测中具有可接受的重测信度和效标效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颈椎前后路联合减压、AO颈椎前路带锁钢板(cervical spime locking plate,CSLP)在治疗复杂颈椎损伤伴颈髓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0例椎体爆裂性骨折、椎板骨折合并颈髓损伤,5例颈椎脱位复位失败,3例颈椎椎体骨折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3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颈间盘突出,4例陈旧性颈椎脱位伴截瘫或不全截瘫患者行颈椎前后路同期减压,前路植骨,CSLP内固定。结果 本组25例患者经6—37个月,平均18个月随诊,植骨块在术后3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钢板松动、螺钉松动等并发症。颈椎生理曲度良好,颈椎稳定性良好,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对于某些复杂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单纯前路或单纯后路的治疗效果均不令人满意,采用颈椎前后路同期联合减压可以一次性彻底解除脊髓前后方受压,对于由此而引起的颈椎不稳,可采用颈椎前路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来解除,CSLP具有高度的内在稳定性,其生物相容性好,无磁性、融合率高、手术操作安全可靠。手术适应证为:椎体爆裂性骨折合并椎板骨折;颈椎脱位复位失败;陈旧性颈椎脱位;颈椎椎体骨折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颈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兴奋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利用重物撞击法制备成年SD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造模8周后脊髓损伤磁刺激组给予0.5Hz阈上强度经颅定位磁刺激,每天500个脉冲,共4周。另设脊髓损伤组及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不同时点行后肢F波检测,观察F与M波幅比值;免疫组化法观察5-羟色胺(5-HT)在脊髓损伤区头尾端的变化情况。结果脊髓损伤后8周F波幅增高,M波幅恒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M波幅比值明显升高(P〈0.01);磁刺激后,F/M波幅比值降低,与脊髓损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脊髓损伤8周时,损伤头、尾端5-HT密度明显降低(P〈0.01);磁刺激后,损伤头、尾端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降低慢性下胸段脊髓不全损伤大鼠脊髓兴奋性,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残存5-HT能下行传导束增加递质分泌,改善脊髓上位中枢对脊髓损伤尾端的控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自动步态机器人训练与评定系统在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0例采用Lokomat系统行步态训练12周。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6周、12周记录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EMS)、步速、步长、双支撑期、单支撑期及对称指数(SI)、运动平板速度、运动平板步行距离、减重量。结果全部患者完成规定训练。LEMS、左下肢步长、右下肢步长、左下肢双支撑期、右下肢双支撑期、左下肢单支撑期、右下肢单支撑期及对称指数、运动平板速度、运动平板步行距离、地面步速、减重量,训练前、中、后比较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步态训练机器人有助于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异常步态。  相似文献   

11.
推拿、针灸、直流电治疗左腓总神经损伤 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 35岁,因施工摔伤致左髋部骨折,收住我院骨科,行左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 28d后入我科康复治疗,查左足不能主动背伸、外翻、小腿外侧和足背皮肤感觉消失,肌电图显示左腓总神经受损伤。 治疗方法: (1)推拿和功能训练:推拿采用揉法、推法、滚法、拔伸法、双手对搓法、点穴法 (殷门、委中、委阳、足三里、昆仑、阳陵泉、悬钟、飞扬、解溪、陷谷、太冲、商丘 )1~ 2次 /d, 12d为 1疗程。功能训练:单腿下蹲起立,以患肢为支撑点,支撑全身做下蹲起立,以加强肌肉的力量。单腿蹬伸法,患者仰卧床上,康复师用手握…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 2 4例 (死亡 1例 ) ,术后随访 3— 2 1个月 ,平均 11个月 ,比较手术前后ASIA运动和感觉评分。结果治疗后 ,患者的ASIA运动及感觉评分分别由 (3 5 .2± 7.1)分、(72 .4± 13 .1)分增加至 (5 9.3± 6.8)分、(12 2 .2±15 .2 )分 ,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双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对脊髓减压彻底并可较好地保持后路结构的完整性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创伤大,造模后存活率较低,而改良Al en法和股骨开放截骨法制作动物模型时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器械,建模时间及出血较少,适用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制作。 目的:建立一种既能成功维持长时间存活,并符合临床特征,又简便易行的实验动物模型。 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单纯股骨骨折组和股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通过双侧小切口开放截骨造成股骨中端横行骨折并植入内固定建立股骨骨折模型,改良Al en法自制打击装置造成大鼠T10段脊髓急性挫伤性损伤,两种方法融合制造股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模型,观察大鼠制模成功后不同时间点大体情况及4周后骨折断端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建模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均成活,双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丧失,但可利用双上肢缓慢匍匐向前移动,前3d进食少,活动少,夜间采用尾端悬吊后,骨折患肢未出现缺血坏死,到达第4周时,单纯股骨骨折组死亡1只,股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共死亡4只,成活率为83.33%,髓腔内固定未见脱出,两组骨折断端均有连续骨痂生成,从体积上来看,股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骨痂组织明显大于单纯股骨骨折组。证实将改良Al en法与小切口股骨外侧开放截骨法结合后,简单易行,可以成功制作股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并成活至第4周。  相似文献   

14.
对我院关节镜下两条平行丝线固定法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5例;年龄11~48(平均23.5)岁。致伤原因:滑雪伤8例,车祸伤4例,踢球伤3例,其他伤2例。新鲜骨折14例,陈旧骨折3例。按Meyers—Mckeever分型:Ⅱ犁5例,ⅢA型8例,ⅢB型4例。伤后至手术时2~30d,平均8.3d。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多为高能量暴力伤,常常合并有其他的副损伤。本组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7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5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2例;合并胫骨平台裂纹骨折2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31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仍有顽固下肢疼痛病人的康复护理方法。1 对象与方法自1987~2000年底,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共371例,男223例,女148例。术后顽固性腿痛7例,男3例,女4例。方法:(1)术后绝对卧硬板床2~4周。(2)床上功能锻炼。①术后第3天教病人做股四头肌、胫前肌、小腿三头肌及趾背伸肌的主动收缩,3次/d,3~5min/次。方法:取平卧位,膝关节伸直,大腿前外侧肌群不负重主动收缩;足蔗屈背伸踝关节;伸屈足蔗趾关节。②术后第3天同时练习直腿抬高。方法:病人取平卧位,膝关节伸直,足跟离床上举,空中停顿5~10s后…  相似文献   

16.
颈髓损伤多续发于骨折脱位,但X线片未见骨折脱位的颈髓损伤并非罕见,直到1982年Pang犤1犦才将此类损伤列为脊髓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损伤形式多是过伸损伤犤2犦,过去多以保守治疗,随CT及MRI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MRI表现更能直接了解脊髓受压和脊髓内病变情况,为早期诊断及手术减压创造了条件。1997年1月~2001年12月对21例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在1~10d内行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组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22~63岁,平均49.3岁。致伤…  相似文献   

17.
脊柱的骨折和脱位较为常见,平常时期发病率占全身骨折的4.8%~6.63%,在异常情况下,如战争、地震时,其发病率更高,可达10.2~14.8%,其骨折脱位多合并脊髓损伤。由于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病残率及病死率相对较高,如果处理不当,将影响患者预后。我院1992年9月至2000年8月收治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中,处理不当者56例,现作回顾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嗅鞘细胞移植治疗陈旧性脊髓损伤48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背景:通过改变脊髓损伤局部环境的方法,能够促使损伤的神经修复、再生和恢复脊髓部分神经功能。嗅鞘细胞移植能够改善脊髓损伤的局部内环境。目的:探讨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对陈旧性脊髓损伤患者脊髓及神经功能修复的作用及安全性。设计:自身对照实验。单位:山东省泰安荣军医院外科病房。对象:纳入山东省荣军医院外科2004—06/2005—07收住院的陈旧性脊髓损伤患者48例。男39例,女9例;年龄7-59岁,平均36岁。方法:①细胞培养:取流产胎儿的嗅球消化成单个嗅鞘细胞,培养纯化1-2周,最后制成单细胞混悬液。②手术及细胞移植:在全麻下进行,将纯化好的嗅鞘细胞的单细胞悬液(约0.05-0.20mL)用自制的直经0.45mm的注射器分多点注射于相应脊髓损伤处,术后10~14d伤口拆线。③脊髓功能评定:术前1d及术后2周-2个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制订的脊髓损伤学会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处理。④术后3周~1年观察或电话随访48例患者脊髓功能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术后感觉功能变化。②患者术后运动功能的变化。③患者术后植物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①48例患者中均有脊髓功能的改善,且在术后3周~1年的观察或电话随访中仍呈继续改善的趋势。②感觉功能脊髓损伤学会评分术后高于术前(触觉:56.9,51.2,P〈0.01;痛觉:55.2,48.3,P〈0.01),感觉功能改善以感觉平面下移最明显,一般在两个节段以上。③运动功能脊髓损伤学会评分术后高于术前(44.8,40.7,P〈0.01),运动功能改善出现较慢。④植物神经功能脊髓损伤学会评分术后高于术前(18.0,14.5,P〈.0.01),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如:出汗、肠蠕动增加出现最早。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晚期患者的脊髓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治疗方法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沙袋垫枕加背伸肌锻炼法治疗胸腰段稳定型屈曲压缩性骨折.方法胸腰段稳定型屈曲压缩性骨折100例,外伤后二三天开始,每隔3~5 d,分别应用由低到高4种规格的沙袋垫于胸腰段,维持过伸位至8~10周,每垫枕3 h,用整体滚动法可左右侧卧半小时.锻炼应从垫枕后一两天开始,仰卧锻炼法分为5点支撑法和3点支撑法,前者原则为3次/d,30min~1 h/次,不少于100次/d,渐过渡到逐日增加2min,次数5~10次/d;后者在前者应用3周后开始.俯卧位锻炼法要求在骨折后4周开始.结果以Dennis评定方法74例获随访的患者中,4例腰背部轻度疼痛,1例中度疼痛,1例持续疼痛伴下肢麻木、轻度尿失禁,余均治愈;复查X射线片,原压缩椎体的Cobb角减少5~35°,平均17°.结论此法治疗胸腰段稳定型屈曲压缩性骨折简便易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丁云云 《护理研究》2012,26(9):828-829
脊柱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脊髓损伤,而颈椎骨折合并颈髓损伤因其损伤平面高,并发症多,所以致残率高,死亡率也高.手术是颈椎骨折的主要治疗手段.各种并发症防治和护理是降低此类病人死亡率的关键,也是改善病人预后和提高其生存质量的有效手段. 1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共收治8例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病人,均为男性,年龄37岁~59岁,平均45.25岁;住院天数15d~73d,平均36.52d;其中5例完全损伤,3例不完全损伤.病人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有5例行颈椎前路手术,3例行颈椎后路手术,术后均戴颈围托固定4周~8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