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CT扫描判断食管癌病灶外侵及转移。资料:经临床检查或X线造影、食管镜检查诊断食管肿瘤,经CT检查最终手术证实者69例;由CT扫描首先发现并手术证实者6例。CT表现:管壁增厚及突出腔内外的软组织肿块和梗阻以上管腔扩张,纵隔淋巴结肿大。分析:本组75例,CT明确诊断74例,正确率达98.67%。本文结果提示:CT测量肿瘤大小同病理标本基本相符;CT检查发现食管肿物同纵隔组织间脂肪层消失并粘连则可疑有侵犯邻近组织,食管肿物部分覆盖纵隔组织并使后者边缘消失则可确诊食管癌肿物外侵;在发现膈上食管旁淋巴结方面CT比较有效,但不能单一地以淋巴结大小区分有否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发性小及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扫描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1999年11月31例经临床及CT证实为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病例。结果Z:临床上最常见症状为眩晕、呕吐、头痛,最常见体征为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无氏征阳性、巴氏征阳性,CT检查外侧型出血23例、中间型6例、混合型2例,8例破入脑室15例脑轻度受压。结论:血肿的大小,严重意识障碍的存在对手术取舍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家传 《云南医药》1995,16(4):258-260
本文报告支气管肺癌,CT扫描138例及数字减影支气管动脉造影(DSA)116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探讨了CT与DSA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并提出早期诊断时各种检查应如何选择。  相似文献   

4.
胃癌为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关于术前CT扫描结果的分析已逐步引起医疗界的重视。本文对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1例胃癌进行分析讨论。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994年9月~2000年5月,经胃镜、钡餐、手术等病理证实,并有满意的术前CT扫描的胃癌患者71例。按Borrmann大体病理分型:溃疡型49例占69.01%,浸润型11例占15.49%。蕈伞型5例占7.0%。混合型7例占9.9%。男性43例,女28例。年龄21—73岁,中位年龄53岁。CT检查与手术间隔1~39天,平均11天。1.…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37例经病理及手术证实的食管及食管下段贲门癌CT分析,试图探讨CT对食管壁外侵犯和区域或远处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认为CT在食管癌术前分期上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为T4及M1患者减少了不必要的手术痛苦和经济开支,并为确定放疗的照射野范围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37例经病理及手术证实的食管及食管下段贲门癌CT分析,诬蔑科探讨CT对食管壁外侵犯和区域或远处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认为CT在食管癌术前分期上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为T4有M1患者减少了不必要的手术痛苦和经济开支,并为确定放疗 燠进去节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纵隔及肺段型肺癌的X线与CT的对照研究山西煤炭中心医院(030006)吴文劲,王先岭,陈宏杰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曹金玉,郭岗我们将纵隔及肺段型肺癌(下称“两型肺癌”)30例的X线与CT进行对照,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选择30例最后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及手术证实的两型肺癌的x线与CT的观察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中纵隔型肺癌11例,肺段型肺癌19例。30例中男22例,女8例。男女之比为2.75:1;年龄37~73岁,女40~60岁发病率最高,占74.6%。本组患者除2例无明显症状,1例无主诉外,其余者有咳嗽,2例为刺激性呛咳;咳血或血痰者10例;胸闷、气短及胸痛者10例;发热者5例。尚有2例出现声嘶及膈肌麻痹等肿瘤之转移症象。全部病例依据胸片正侧位并结合EXEL-2400第三代全身CT检查。矩阵340×340,扫描时间2.1s;常规由肺尖至肺底连续扫描,层厚与层距同为5~10mm,一般只行平扫,特殊者行增强扫描。观察纵隔时,窗宽为400~500Hu,窗位为20~50Hu;观察肺时,窗宽为1000~1200Hu,窗位为-500Hu左右。结果一、关于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见表1。二、肿瘤  相似文献   

8.
我院近十年来共收治地例Barrett食管,兹将Barrett食管的诊断及治疗探讨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5例Barrett食管患者均为1987年1月~1996年12月的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8~70岁,平均年龄50岁。主要临床表现:胸骨后疼痛15例,吞咽不适4例,血便及/或呕血2例。二、检测方法15例病人中有13例给予X线检查,诊断为Barrett食管者3例,所有病例均经胃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Barrett食管,均给予内科治疗3个月至1年后再作胃镜及病理复查。结果15例Barrett食管患者中,合并有滑动性食管裂孔庙10例,伴有胃酸过多者11例,…  相似文献   

9.
腹膜后脂肪肉瘤为腹膜后常见肿瘤之一,有关本病CT影像诊断及鉴别国内报告不多.本文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分析其CT表现以便提高本病诊断及鉴别.1材料与方法 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42-69岁,平均52.5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就诊.CT检查使用美国 GE 9800型全身 CT扫描机,检查前半小时口服 2%泛影葡胺500ml,使胃肠充盈,常规腹部CT扫描,层厚1cm,间隔1cm,对兴趣区改用0.5cm.其中8例增强扫描.2结果 病变直径>10cm者10例,<10cm者2例.位于腹膜后左…  相似文献   

10.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先天性总胆管囊肿27例,行钡餐造影及B超检查。结果:除一例因囊肿穿孔合并大量腹水误诊外,其余26例CT检查均可显著病变的部位、大小及毗邻关系。病因及分型以肝外型为多,15例占56%,混合型12例占44%,无一例为单纯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结论:CT诊断先天性总胆管囊肿明显优于口服钡餐及B超检查,可做为一种首选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用胸片、胃肠钡餐及CT扫描诊断老年性食管裂孔疝的方法及相关问题。方法:本文总结了自1996年3月-2000年11月经过常规胸片胃肠钡餐及CT扫描确诊共28例食管裂孔疝;结果:胸片检查23例,阳性4例,阳性率174%,钡餐检查26例,阳性23例,阳性率88.5%,CT检查9例,阳性率100%;结论:胸部平片检查阳性率低,钡餐检查方法准确,CT对于钡餐检查有困难的老年患者可以减轻痛苦,提高了诊断率,是较好的补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经CT证实30例老年中风临床分析福州市第一医院康庄中风是老年期死亡、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我院1993年收治经CT检查证实的老年中风30例,分析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男16例,女14例,男女之比为1.1:1;发病年龄60~84岁,平均...  相似文献   

13.
胆囊癌临床少见,其发病率在消化道肿瘤中占第五位。近几年来由于超声技术和CT的广泛应用,胆囊癌诊断水平明显提高。1992~1998年本院CT诊断胆囊癌16例,其中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资料完整者6例,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6例胆囊癌中,男4例,女2例;...  相似文献   

14.
李进 《中国基层医药》2001,8(4):353-353
现将我院经CT检查 ,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5 4例盆腔肿块作初步分析。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5 4例中男 9例 ,女 45例 ;年龄 19~ 67岁 ,以 3 0~ 5 0岁多见 ,占 3 1例 ;病程 18d至 17年 ,平均 2 0 5个月。 5 4例中扪及肿块者 3 2例 ,女性盆腔肿块病人有下腹痛、腹胀、阴道出血及经期异常等多种症状 ,男性病例有尿频、尿急及血尿等临床表现。1 2 CT扫描方法 采用GE980 0QuiklyCT扫描机 ,矩阵3 2 0× 3 2 0 ,扫描层厚、层距 5~ 10mm ,以耻骨联合上缘为起点 ,向上扫描 10~ 15层。已婚女性盆腔CT扫描前 ,于阴道内…  相似文献   

15.
杨春雷 《黑龙江医药》2014,27(5):1146-1148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对食管中段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内镜、手术证实的食道中段异物患者,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扫描,在AW4.5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结果:22例胸骨后食道异物感患者,排除9例,经随访无异常;13例经内镜及手术确诊,其中9例为鱼刺,2鸡鸭骨,1例为果核,1例为假牙。64排CT检查均清楚显示异物,三维重建成像对异物位置、形态、大小及食管损伤程度、异物与食道及周围结构的关系能清楚显示。结论:三维重建成像异物检出率高,可清楚评价异物形态、位置、食管损伤程度,有无并发症,异物与食道及周围结构的关系;且检查安全、便捷、无痛苦,可作为食管中段异物最有效的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杨毅  谭骅 《云南医药》1999,20(4):257-258
常规食管钡餐X线片只能诊断食管癌的原发病灶部位和长度,很难判断食管癌有无外侵以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文献报道CT扫描对食管肿块大小,癌肿侵犯周围组织结构以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为了进一步探讨食管癌外侵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时CT和X线片的有关参数及规律。收集我院1992年5月~1998年12月确诊为胸段食管癌,并且治疗前均摄有食管钡餐X线片和CT片的24例资料,对比分析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食管鳞癌,男23例,女1例;年龄45~88岁。同一患者X线片、CT片由放疗科、放射科各一名医师共同读片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张兆琪  陈宏伟 《天津医药》1994,22(3):131-133
报告33例经手术证实的颅内血管畸形,分析颅内血管畸形的MRI表现,并与CT和DSA检查比较,MRI能提供颅内血管畸形出血的证明,显示条索状,蚯蚓状或蜂窝状的信号流空血管。甚至还可显示供血动脉或引流静(36.3%)。血管造影阴性的6例,经MRI证实为隐匿性血管畸形,说明MRI对颅内血管畸形的诊断明显优于CT扫描,对隐匿性血管畸形的诊断甚至优于DSA检查。  相似文献   

18.
报告12例脑干梗塞磁共振表现,其中8例经CT扫描对照。梗塞部分发生在桥脑7例,中脑1例,延髓1例,中脑、桥脑伴延髓1例,中脑伴桥脑2例。磁共振显示梗塞灶呈长T1或等T1及长T2信号,质子密度加权时为略高信号;均无占位效应;T1加权像上病灶常小于T2加权像;病灶大部分边缘清楚,少部分模糊。经CT扫描的8例,后颅凹骨伪迹及亨氏暗区的影响,均可显示病灶。据此认为对脑干梗塞的检查,磁共振优于CT扫描,临床  相似文献   

19.
对1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皮质腺瘤 98例(81.7%),皮质增生22例(18.3%)。手术前血清钾降低者 114例(95.0%),最低者达 1.6 mmol/L。测定103例血浆醛固酮均高于正常,测定91例血浆肾素活性54例低于正常(59.3%)。B超检查106例,阳性72例(67.9%),CT检查110例,阳性105例(95.5%)。手术后120例血清钾均恢复正常。说明PA的定性诊断主要依赖患者的血清钾降低及血浆醛固酮升高,B超及CT定位诊断较为准确。治疗方法以开放性手术切除肿瘤侧肾上腺为主。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的CT诊断:附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8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的CT表现。通常显示肾上腺区大肿块,其中7例平均瘤径超过10cm,内有不规则低密度区,增强检查呈不均一强化。笔者认为,功能性肾上腺皮质癌根据CT表现,结合临床和化验室检查,多可明确诊断;而非功能性者依断困难,需活检穿刺方可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