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张泽生教授,为孟河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脾胃病的诊治用药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作者选取张教授脾胃病病案69例,试作其用药特点探讨,将张教授的临床经验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2.
张泽生教授已八八高龄,躬耕医道已七十余载,临床经验极为丰富,除对脾胃病有深入研究外,对中医时病的治疗也有很多独到见地,现将其治疗时病的经验作一简介,就正于同道。一、发汗须及时,但不宜过汗发汗在温病初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发汗要及时,如用之得当,邪随汗解,可望早期治愈,如用之不当,则变证多端。因温病易于化燥伤阴,如误用辛温发汗或发汗过于 相似文献
3.
张继泽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86,(1)
先父泽生专长脾胃病和疑难杂痖,学验俱丰,不幸于一九八五年八月六日因病逝世,享年九十岁。一九八一年附院继承组重点整理了脾胃病为主的《张泽生医案医活集》,已正式出版,但尚有部分遗稿,有待整理。现将先父诊治疑难杂症的几个验案整理发表,以志纪念。一、胸痞用桂枝薤白瓜蒌汤案 1974年睢宁县委史某,55岁,患胸痞症,在当地曾先后服中药近二千剂,疗效不显。来南京在某部队医院检查,为神经衰弱、动脉硬化。后请先父会诊。 相似文献
4.
朱宗元教授是内蒙古地区名老中医,从医40余载,学验颇丰,擅长治疗脾胃病、肾病等。 相似文献
5.
舒鹏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3):178-179
刘沈林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数十年 ,在脾胃病的诊治方面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疗效颇著。笔者有幸随导师学习 ,获益至深 ,现撷其一二 ,以飨同道。1 脾胃虚弱为本 ,甘辛温补为法脾胃学说奠基于《内经》 ,阐发于《金匮要略》 ,成说于东垣 ,而历代医家对其各有发挥 ,形成庞大的理论体系。导师在理论上博采众长 ,实践中精于思辨 ,他指出 ,在脾胃病的发病机制中 ,脾胃虚弱为发病之由 ,而健脾益气则为治疗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元气之母 ,精气升降之枢纽 ,多种病因如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外感时邪等 ,均可内伤脾胃而致脾胃气机失调 ,升… 相似文献
6.
黄贵华教授学宗仲景,看病多从六经着眼,认为慢性脾胃病属三阴病,以太阴、少阴病多见。临床常见脾胃虚寒挟湿、脾寒胃热、脾肾阳虚及脾胃气虚证。治疗慢性脾胃病多从虚、寒论治,临证善用经方,常用桂枝汤、苓桂术甘汤、半夏泻心汤、理中汤、六君子汤加减,慢性脾胃病大多表现为虚证、寒证,常选用补法、温法治疗。 相似文献
7.
李超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27(2)
目的:总结徐景藩教授分三型治疗胃病的经验.方法:搜集徐景藩教授治疗脾胃病病案,归纳、分析其证治规律,并举三个典型病例进行详述.结果:徐景藩对脾胃病强调定病、定位、定性,重视腹诊,并将胃脘痛分为中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和胃阴不足证三个主要证型,善于发挥升、降、消、补、润、燥、清、化八法的运用经验,其处方往往是集药治、食疗为一体.结论:徐景藩教授的治脾胃病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单兆伟教授继承了孟河医派的精髓,学术理论深厚,用药主张平和,临床辨证细腻准确,调理脾胃病主张调理中焦脾胃气机升降,重视肝肺两脏,组方性味平和,力戒偏杂,用药轻灵平正。单师学术渊源孟河,主张顺应时代的发展,衷中参西,反对拘泥守古,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互参考,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9.
王绵之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樊永平,王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关键词:名老中医;脾胃病;病因病机;治疗王绵之教授对于脾胃病有其独特的认识及用药特点,笔者随王老学习和门诊过程中,发现下面三个方面尤为突出。1脾胃病从寒热虚实言,以虚、寒为多脾胃病... 相似文献
11.
邹云翔教授现已八七高龄。他在中医基础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对肾系疾病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我们从八二年四月开始,着手整理邹老对肾系疾病的诊疗和教学经验,七月份开始编制程序,至同年年底研制工作取得了成功。通过这次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于计算机辨证施治的中医专家经验的总结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脾胃病治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衰,生化无源,产生虚证、寒证;邪实壅于中焦,正邪相争,则为实证、热证;正气已虚,然邪仍恋战,则发展为虚实夹杂证、寒热错杂证;脾为生痰之源,脾虚运化不力则致痰阻气逆证.仲景在治疗外感病过程中运用五法治疗脾胃病:温补脾胃、苦寒直折、寓清于补、攻补兼施、降逆化痰,有效提升脾胃运化功能,恢复气机升降出入,成功截断病程,促进痊愈.《伤寒论》对脾胃病的治法,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14.
唐喜玉教授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认识深刻,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独特的理论见解和精准的辨证用药技巧.她认为,脾胃病有两大病因病机特点,一是多虚多寒,二是多心脾(胃)同病,因而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注重健脾温中,和胃安神等治法,用药遵《内经》、法李杲与叶天士,处处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5.
杨晋翔教授治疗脾胃病用药经验如下:1"通降"论治脾胃病常用药对:旋覆花、代赭石;焦槟榔、大腹皮;香附、紫苏梗、陈皮;预知子、绿萼梅;2清利法治脾胃病,杨教授在辨证基础上常加用清利湿热药,常用药对:藿香、佩兰;通草、淡竹叶;黄连、吴茱萸;柴胡、黄芩、清半夏;3活血法治脾胃病,杨教授常在中药配伍中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常用药对:川楝子、延胡索;牡丹皮、赤芍;丹参、沙参。 相似文献
16.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小北教授为全国首批老中医经验继承人,师从著名中医专家宋孝志教授,业医30余年,承前启后,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余有幸随师学习,获益良多,现介绍其临床验案4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介绍名中医赵为民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赵教授认为脾胃病辨证当分虚实、寒热、气血。治疗上重视升发脾阳、清热利湿、柔润养胃、理气疏肝、活血通降;用药灵活,处方简约;健康宣教,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18.
江育仁教授脾胃病治法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力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3):176-177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育仁教授是当代中医儿科学术界的泰斗 ,一代宗师 ,享年 87岁 ,从医近 70年 ,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严谨独特的学术思想 ,尤其对于小儿脾胃疾病深有研究 ,在辨证论治方面既有特色亦有创新 ,值得我们后学者认真学习。笔者缅怀江老 ,整理了他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以供同道探讨研究。1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江育仁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疳证、泄泻等疾病时 ,广泛应用运脾法 ,临床实践证实这一治疗法则有独特的临床效果和深远的学术意义。江育仁教授总结数十年临床经验 ,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是导致容易发生脾胃病的主要原因 ,小儿… 相似文献
19.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0)
[目的]总结连建伟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证实践和文献整理的方法进行病案分析,探讨连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结果]连教授治疗脾胃病重视气机升降、调和木土和寒热并治,强调祛湿为要、统筹攻补和久病化瘀,倡导顾护胃气和病证结合。在临证中巧用经方时方,用药轻灵和缓,取得良好的疗效。[结论]连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观点鲜明,辨证深思明鉴,临床经验丰富,值得后学深刻体会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王必舜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吉萍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9,16(2):1-2
报告了王必舜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方--疏肝和胃理脾汤基本方药及其加减应用。该方依据中医脾胃肝胆木土相关理论,立论组方,以小些胡汤和枳术汤化裁而来,基本方为柴胡、黄芩、半夏、枳壳、白术、莱菔子6味组成,集寒热、消补、升降为一体,旨在和解疏理气机,临床应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引起的胃脘痛证的肝胃不和型、肝郁脾虚型、肝胃郁热型等,有卓著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