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雪,字生白,自号一瓢,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家,长于湿热证之辨治。他自幼好学,颇具才气,所著诗文俱佳,且工画兰,善拳技,博学多通,是当时颇负盛名的风雅之士。后因母多病而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薛雪一生为人,豪迈而淡泊,年九十岁卒。他对湿热之辨证论治有进一步发挥,丰富并充实了温热病学的内容,对温热病的发展有相当贡献。  相似文献   

2.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本草学集大成之作,对后世的医学和博物学研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华夏大地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中医学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逐渐形成了名医荟萃的局面。萧龙友(1870~1960年)、施今墨(1881~1969年)、汪逢春(1882-1948年)、孔伯华(1884~1955年)四位名医即悬壶于自民国至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北京。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医条例,规定对所有中医实行考核立案,并任命医术精湛、负有盛名的这四位医家作为主考官,负责命题与阅卷,“京城四大名医”之称便由此产生。这四位医家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对近百年来中医界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的人生道路,恰是一部中医百年兴衰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华夏大地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中医学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逐渐形成了名医荟萃的局面。萧龙友(1870~1960年)、施今墨(1881~1969年)、汪逢春(1882~1948年)、孔伯华(1884~1955年)四位名医即悬壶于自民国至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北京。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医条例,规定对所有中医实行考核立案,并任命医术精湛、负有盛名的这四位医家作为主考官,负责命题与阅卷,“京城四大名医”之称便由此产生。这四位医家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对近百年来中医界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的人生道路,恰是一部中医百年兴衰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张景岳(公元1563~1640年),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及《质疑录》等著作,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生平张景岳祖上因军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富裕。其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医理。景岳自幼聪颖,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幼时即从父学医。13岁时,他随父到北京,师从京畿名医金  相似文献   

6.
程南方 《家庭医学》2013,(11):42-43
王清任(1768~1831年),字勋臣,直隶玉田(今属河北)人,是我国近代富有革新精神的医学家。他对人体解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纠正了很多过去的谬误。他倡导以活血化瘀之法治疗多种病证,效果甚佳。其学术思想集中体现于《医林改错》等著作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医学发展经过了盛唐时的辉煌成就和宋代的普及之后,形成了很多学术派别。各派学术思想百花齐放,独步当世的应属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他们在继承祖国医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不同的学术主张。刘完素刘完素(约1110~1200年),字守真,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世称刘河间,是金代声名显赫的医家。他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母亲因病三次请医未至而不幸病逝,这坚定了他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1667~1746年),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年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四大温病学家之一。叶桂生平叶天士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祖父叶紫帆(一作子蕃)是位儿科医生,活人无数,被病家誉为"儿科圣手"。父亲叶阳生,名朝采,精于外科,阴疽阳肿,着手即愈,特别是他  相似文献   

9.
张锡纯(1860~1933年),字寿甫,河北盐山人,我国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其所处的时代,正值西风东渐、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时期。他不仅医术精湛,还倡导参取西医之长,衷中而参西,是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0.
《健康大视野》2006,(11):48-51
中华民族五千年生息繁衍,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也创造了绵延数千年,震古烁今的中华医药文化。中国古代医林先贤名家辈出,树德为怀,一代代风浪人物在历史的卷页中匆匆而过,留下了无数悬壶济世,泽被苍生的杏林美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个动作,可以明目祛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相似文献   

12.
杏林漫话     
A老,祖传名医,其子师之,亦成杏林高手,青出于蓝胜于蓝矣。A老年迈,有求医者让子诊治。久而久之,无意中A老竟发现原本很容易治愈的病,其子竟然故意拖延,责之,子辩解道:如果手到病除,患者下次还来吗?  相似文献   

13.
杏林名宿     
  相似文献   

14.
杏林流芳     
三国时吴国有个叫董奉的乡医。他的房前屋后种满了杏树。延绵百里。董奉以行医为生,为何种植了如此多的杏树?原来他不仅医道高明,而且心地善良,治病救人之余。还常为付不起钱的百姓施舍药物。病家如要酬谢,他只让其栽几株杏树。数年后,杏树便漫山遍野繁茂起来。每年夏季红杏累累,董奉便用这些杏换粮食接济贫民百姓。为此,“杏林”美名远扬,后世也以杏林代指  相似文献   

15.
杏林名宿     
  相似文献   

16.
誉满杏林     
1 三国时代有位隐居住江西庐山的医生,名叫蕈奉,他医术高明,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 3 教年之后.治愈的 4 苇奉行裔林中修身养性.钻研患者不可胜数,僻鹰树f 医术。人们送给他”蒂fi Jl杏林”的美万余株.蔚然成林。 誉。 6 到了青黄小接之际.蕈奉义将稻伶令部用求救济贫民卣姓 2 他订病从/f;收货.只嘤求病家种杏树.轻病人治愈后种一株.重病人ff『愈后种珏株 5 每逢杏熟季节,董奉便于林中建一草仓,并告诉百姓:杏不出售,欲买杏者,可将一升稻谷倒入仓中,自取一升杏子。 1舟林春卜、 事器仃医救人,又以俗r赈济贫民,更加遄迩Ⅻ杉 闵此,后廿常以满L…  相似文献   

17.
杏林荟萃     
谁都知道银屑病(牛皮癣)难以根治。可最近时常听说,位于太原市桥东街东岗巷110号、省军区太原东岗干休所门诊皮肤科的陈炳粼医师是治疗银屑病的能手。笔者出于好奇,几次拨通电话2027890转门诊,回答皆是“陈大夫正在给病人看病,有事请留言。”这更加坚定了我拜访陈医师的信心。驱车到了门诊,只见楼道里站着许多人,三三两两,有男有女,不  相似文献   

18.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医家,生于公元581年,卒于682年。今年是他诞辰1300周年。 孙思邈从小多病体弱,但从不放松读书,20岁时就熟读诸子百家学说和古代医著,又细心寻求民间治病经验。在行医过程中,医术不断提高,声望愈来愈大。隋代的隋文帝和唐代的唐太宗、唐高宗都先后礼聘他到宫廷去做高官、享厚禄,他一概谢绝,悉心钻研祖国医学。  相似文献   

19.
20.
《家庭医学》2007,(6):24
有一次,唐太宗患病,太医们束手无策.于是,太宗传旨召孙思邈进宫.孙思邈为唐太宗诊过脉,开了药方.一剂下去,唐太宗的病不见起色,后来又服一剂,仍不见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