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全辉  朱鉴  卢浩  秦蕾 《医学信息》2019,(19):109-111
目的 比较保守与手术治疗老年性锁骨中段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老年性锁骨中段移位骨折患者72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保守组和手术组,各36例。保守组采用“8”字绷带或屈肘位予三角巾悬吊患侧胸前固定,手术组采用长锁定钢板桥接固定,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手术组治疗优良率为100.00%,高于保守组的6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33%,低于保守组的3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手术组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保守组[(71.53±6.38)分vs(59.65±3.71)分]、[(87.64±3.36)分vs(75.22±7.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骨折愈合时间为(8.16±2.38)周,优于保守组的(10.69±3.56)周。结论 长锁定接骨板桥接固定治疗老年锁骨中段移位骨折,可提供牢靠的固定,减少并发症及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几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3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组(对照组),固定内外踝、下胫腓克氏针外固定手术治疗组(观察组1)以及固定内外踝、下胫腓螺钉固定、下腓联合韧带修复治疗组(观察组2),对比分析3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固定内外踝,下胫腓螺钉固定、下腓联合韧带修复治疗组骨愈合时间、骨不连发生率和二次治疗发生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及固定内外踝,下胫腓克氏针外固定手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愈合优良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及固定内外踝,下胫腓克氏针外定手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外踝固定,下胫腓螺钉固定、下腓联合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效果较好,而且骨不连发生率和二次治疗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马宁 《医学信息》2018,(24):90-92
目的 分析对内固定手术在踝关节骨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5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手法整复外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对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VAS评分、AOFAS评分。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1.25±0.21)分vs(2.99±0.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88.26±9.62)分vs(65.28±7.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内固定手术可有效改善踝关节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感,安全性更高,值得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2P敷贴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儿童大面积皮肤毛细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5例大面积毛细血管瘤患儿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对照组20例,其中≤3岁儿童草莓状血管瘤10例、>3岁儿童鲜红斑痣10例,接受常规32P敷贴治疗.观察组25例,其中≤3岁儿童草莓状血管瘤10例、>3岁儿童鲜红斑痣15例,接受32P敷贴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对比两组不同类型血管瘤、≤3岁儿童与>3岁儿童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统计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和零反应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与88.0%(P>0.05);两治疗组中≤3岁儿童血管瘤有效率分别为90.0%与100.0%(尸>0.05);但两治疗组中>3岁儿童鲜红斑痣有效率分别为40.0%与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单用32P敷贴在≤3岁儿童与>3岁儿童有效率分别为90.0%与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32P敷贴联合普萘洛尔在≤3岁儿童与>3岁儿童有效率分别为100.0%与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湿性皮炎分别为25.0%与40.0%,发生色素脱失分别为75.0%与8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心率减慢在≤3岁儿童与>3岁儿童分别为50.0%与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P敷贴联合普萘洛尔治疗难治性大面积血管瘤,治疗方法简单、安全,疗效较好.但要密切注意32P、普萘洛尔两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手术中修复三角韧带与不修复对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8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在手术中行三角韧带修复,对照组在手术中不修复三角韧带。之后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指标,功能及疼痛评价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5.8%,对照组为83.3%,治疗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05)。两组术后3个月疼痛评分分别为(1.04±0.34)分和(2.78±0.45)分,都明显低于术前(6.22±0.67)分和(6.19±0.44分),(0.05),组间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切口出血、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肿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0.05)。结论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手术中修复三角韧带能促进踝关节功能的恢复,能缓解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PFNA(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DHS(动力髋螺钉)两种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0例患者行PFNA固定,将其作为观察组,70例患者行DHS固定,将其作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恢复功能优良率为81.4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明显,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下床活动早,有着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值得在骨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非手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新鲜胸腰椎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201例胸腰椎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非手术治疗48例(保守组),行PVP治疗153例(手术组)。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费用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治疗后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后凸Cobb角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1个月,平均13. 7个月。保守组患者未出现卧床相关并发症,手术组出现1例骨水泥渗漏至椎管。在治疗后1周、1个月,保守组VAS评分较手术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3个月,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保守组ODI评分较手术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6个月,2组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12个月保守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及后凸角较手术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保守组治疗费用较手术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非手术治疗可改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引起的疼痛和残疾,与PVP相比,症状缓解较慢,但风险低,患者经济负担小,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踝关节后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BartonicekⅢ型后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BartonicekⅢ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系统化随机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后内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研究组采用后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功能、血清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AOFAS评分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踝关节内翻、外翻活动度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hs-CRP和PCT水平均升高(P<0.05),但研究组hs-CRP和PC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踝关节后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BartonicekⅢ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疗效更为显著,术后恢复时间短,且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炎症反应小,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护理措施.方法 8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分为手术治疗组47例和非手术保守治疗组38例,观察比较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组治愈40例(85.1%),非手术组治愈31例(81.6%),两组治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协助医生执行治疗措施,提供精心、细致、有效的护理,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对患者恢复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髋动力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两种内固定术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8月~2011年4月,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83例,其中稳定性骨折38例、不稳定性骨折145例;随机分为两组,PFN组90例用PFN内固定术治疗,DHS组93例用DHS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相关数据.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5.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两种术式疗效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PFN组疗效优于DHS组(P<0.05).结论:DHST和PFN两种内固定术式分别有其各自的优点和适应证,都是治疗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好方法,PFN对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背景:有研究认为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有严重疏松且不能耐受关节置换的患者,髓内固定为首选;对于高龄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术前可行走,能耐受一次较大手术者可首选人工股骨头置换;而对骨折稳定、骨质疏松不严重、身体状况较好者也可选用动力髋螺钉髓外固定。目的:对比分析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人工髋关节置换不同植入物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动力髋螺钉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和人工髋关节组,其中动力髋螺钉组45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40例,人工髋关节组35例,对3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和治疗优良率等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与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治疗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此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住院期间并发症也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动力髋螺钉和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治愈率高等优点,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GustiloⅢ型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对49例GustiloⅢ型骨折患者的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26和对照组23例,研究组采用VSD+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支架+传统换药方法治疗。结果:研究组的创面愈合时间(68.5±22.4) d、骨折愈合时间(5.4±1.7)月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的创面愈合时间(115.8±47.3) d、骨折愈合时间(7.8±2.3)月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创面愈细菌转阴率在术后第1、2、3个月均高于对照组,但是仅在术后第2个月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踝关节优良率88.46%的高于对照组的69.57%,但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患侧肢体功能综合评价优良率92.31%的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的69.57%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GustiloⅢ型骨折能够缩短患者创面及骨折愈合时间、对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与踝关节功能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影响踝关节功能的预后因素。方法:对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以来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并得到随访的40例踝关节骨折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27例,旋后内收型3例,旋前外展型2例,旋前外旋型6例,垂直压缩型(pilon骨折)2例。采用保守治疗10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30例。按照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系统评估治疗结果。对患者年龄、性别、合并伤、受伤至治疗时间、骨折类型等5个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40例术后均获平均15个月(6~20个月)随访。按AOFAS评分平均97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骨折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骨折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踝关节骨折后踝关节功能的主要预后因素是骨折类型,应主要根据这个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吕东升  陶杰  朱先龙  王轶 《医学信息》2018,(14):104-106
目的 评价PFNA与Gamma钉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Gamma钉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早期疗效、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早期总优良率95.00%,高于对照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理想,出血量,时间短,固定牢固,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与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和总体费用,总结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就诊的72例老年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手术组和保守组,其中手术组患者39例,住院后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保守组患者33例,给予患肢制动、肢具固定等非手术处理。治疗结束后通过电话和门诊复查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和DASH调查表评估患者肩关节和上肢整体功能,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根据北京积水潭医院医疗记录和标准费用法统计患者伤后总体费用。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以及卡方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2年随访。随访期间手术组和保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2%和2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6,P=0.495)。术后1年手术组和保守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分别为(76.1±10.5)分和(68.6±1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72,P0.05),上肢整体功能分别为(26.7±20.5)分和(32.1±1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1,P0.05),生活质量分别为(0.78±0.21)分和(0.72±0.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33,P0.05),手术组均明显优于保守组。术后2年手术组和保守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分别为(78.3±10.3)分和(69.6±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31,P0.05),上肢整体功能分别为(24.2±19.3)和(31.1±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09,P0.05),生活质量分别为(0.79±0.19)分和(0.76±0.1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1,P=0.102)。末次随访时手术组和保守组患者总体费用分别为52 171.2元和11 108.5元,手术组明显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201,P0.05)。结论老年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手术和保守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与保守治疗相比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更有利于患者早期关节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患者的总体花费也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踝关节骨折后侧入路后踝螺钉不同进钉方向的固定疗效。 方法 选取漂浮体位下后外侧入路对后踝骨折分别采用不同进钉方向螺钉固定患者48例,男性20例,女性28例,年龄(51.88 ± 7.90)岁,左踝20例,右踝28例,依据Lauge-Hansen踝关节骨折分型:旋后外旋型Ⅳ度36例,旋前外旋型Ⅳ度12例。后踝均采用螺钉固定,前向后固定组22例,后向前固定组26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采用AOFA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结果 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0个月,平均(13.0±3.5)个月,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AOFAS评分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后外侧入路固定后踝骨折疗效较好,螺钉不同进钉方向具有相似的临床固定结果,手术医生可凭经验选择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安福隆、安达芬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观察α-2b干扰素(安福隆)500万单位/支与α-2b干扰素(安达芬)600万单位/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102例,女性58例;年龄16-45岁,平均年龄31.54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A组给予安福隆500万单位/支肌内注射,隔天1次;B组给予安达芬600万单位/支肌内注射,隔天1次.2组疗程均为12个月.并定期记录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窄检查结果 、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随访1年.结果 在疗程结束后,A组与B组在临床症状、体征方面改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恢复率(72.7%及70.5%)、显效率(42%及43%)、总有效率(68%及69%)、HBV-M阴转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费用比较,差异也尤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常见副反应上,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安福隆与安达芬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近、远期疗效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足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安福隆优于安达芬,可能与安达芬单剂量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及中长期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1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资料,其中49例采用传统手术治疗,67例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微创手术组的术后短期及中长期VAS的评分都较术前有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同期的传统手术组.微创手术组的短期及中长期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2.5%和85.1%,传统手术组的短期及中长期疗效优良率分别为77.6%和63.3%,2组间疗效的优良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手术,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背景:对于骨盆骨折的治疗临床上有很多方法,其中以保守治疗、内固定治疗和外固定治疗3种方法为主。传统的保守治疗常因骨折的不良复位而造成相关并发症。固定治疗对于一般不稳定型骨折有着良好的修复效果,但对于骨盆骨折报道甚少。目的:观察内固定治疗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修复效果,并与外固定及保守治疗进行对比。方法:将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26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根据修复方式分为保守治疗组、外固定组和内固定组,每组42例。治疗后行X射线片检查,以Lindahl影像学标准为依据,对骨折复位的质量进行评估。治疗后定期随访,依据Majeed标准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修复效果、骨折愈合优良率及骨痂生长优良率。结果与结论:末次随访时,内固定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1%,保守治疗组为69%,外固定组为71%,内固定组明显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组骨折复位Lindahl优良率及肢体功能恢复Majeed评分明显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采用内固定方法修复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功能恢复效果以及治疗有效率优于保守治疗和外固定治疗。因此,对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方法更加适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初发、缓解、复发时各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对照组30名和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100例肺癌患者,根据临床病例分析分为初发组、复发组和缓解组.对各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时间( FIB)、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进行测定,比较各组间有无差异,并分析它们与肺癌病情变化的关系.结果 肺癌患者初发组和复发组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AT-Ⅲ水平低于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D-二聚体、FIB水平高于对照组,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Ⅰ~Ⅱ期与Ⅲ~Ⅳ期比较以上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凝血指标可以作为肺癌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指标,评估病情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