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剂量纳洛酮对吗啡致大鼠耐受和依赖的影响。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6),即吗啡对照组(M组,皮下注射6mg/kg的吗啡),吗啡复合纳洛酮组(MN1组,皮下注射6mg/kg吗啡和100ng/kg纳洛酮;MN2组,皮下注射6mg/kg吗啡和10ng/kg纳洛酮)。注射药物30min进行痛阈测定,并进行8d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训练,最后一次注药后24h进行CPP测定。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后在黑箱内停留的时间显著延长(P〈0.01),与M组比较,MN1和MN2组CPP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前3d比较,M组大鼠痛阈在从第4天开始显著下降(P〈0.01),MN1和MN2组痛阈下降值有显著差异。结论:10ng/kg~1μg/kg的纳洛酮能显著抑制应用吗啡后大鼠耐受和依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不同剂量纳洛酮逆转吗啡耐受的效应.方法 30只SD大白鼠随机分成3组:吗啡盐水组(MN组,n=10),小剂量纳洛酮组(MS组,n=10),大剂量纳洛酮组(MB组,n=10),以连续热刺激痛为吗啡耐受模型,连续9 d皮下注射吗啡,对于小剂量组注射20 ng/kg纳洛酮,大剂量组注射40 ng/kg纳洛酮,吗啡盐水组注射盐水.观察各组动物吗啡不良反应、戒断反应改变,统计各组死亡动物数,对存活动物的痛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与未用吗啡前相比,痛阈均逐渐增加,达高峰后回落.MS组在第4天达高峰,而MN组、MB组均在第6天达到高峰;组间比较,在第3、4、9天,MS组痛阈高于MN组、M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纳洛酮(20 ng/kg)经皮下注射可以短期逆转吗啡耐受,增强吗啡镇痛效果的同时减少呼吸抑制作用.大剂量(40 ng/kg)纳洛酮使用后,会出现吗啡戒断作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吗啡在疼痛模型使用中易出现耐受,导致痛阈下降,纳洛酮作为阿片类拮抗药,可减少吗啡不良反应,此研究旨在探索不同剂量纳络酮逆转吗啡耐受的效应。方法 30只SD大白鼠随机分成3组:吗啡盐水组(MN组,n=10),小剂量纳洛酮组(MS组,n=10),大剂量纳络酮组(MB组,n=10), 以连续热刺激痛为吗啡耐受模型,连续9 d皮下注射吗啡,对于小剂量组注射纳洛酮,大剂量组注射纳洛酮,吗啡盐水组注射盐水。观察各组动物吗啡副作用、戒断反应改变,统计各组死亡动物数,对存活动物的痛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与未用吗啡前相比, 痛阈均逐渐增加,达高峰后回落。MS组在第4天达高峰,而MN组、MB组均在第6天达到高峰;组间比较,在第3、4、9天,MS组痛阈高于MN组、M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纳洛酮(20ng/kg)经皮下注射可以短期逆转吗啡耐受,增强吗啡镇痛效果的同时可以抑制、呼吸抑制作用。大剂量(40ng/kg)纳洛酮使用后,会出现吗啡戒断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鼠孤啡肽与吗啡的交叉耐受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孤啡肽与吗啡间是否存在交叉耐受性。方法:采用热辐射甩尾测序法,观察孤啡肽对吗啡耐受大鼠及吗啡对孤啡肽耐受大鼠的抗伤害性感受作用。结果:鞘内连续大剂量注射孤啡肽与吗啡一样均可对其抗伤害感受性作用产生耐受,但在孤啡肽耐受形成过程中,大鼠基础痛阈无明显变化;孤啡肽与吗啡间无明显的交叉耐受性。结论:孤啡肽可能通过其特异性受体发挥脊髓抗伤害性感受作用;孤啡肽耐受的形成与痛敏反应无关。  相似文献   

5.
李永霞  莫凯年  赵生存  李祥 《西部医学》2021,33(3):370-373+377
【摘要】目的 研究吗啡联合不同剂量的丁丙诺啡对大鼠骨癌痛疼痛行为学实验的影响。方法 取60只健康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通过Walker 256细胞制备骨癌痛动物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皮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1 mL)、吗啡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联合1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联合丁丙诺啡20 μg/kg),联合2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联合丁丙诺啡40 μg/kg)、联合3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联合丁丙诺啡60 μg/kg),每组各12只,均连续给药1周。造模2周后,每日均进行热痛觉敏感度、机械性痛觉敏感度及甩尾实验,实验时间为1周。结果 吗啡组给药第1~4 d时热痛阈值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第5~7 d时热痛阈值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1组、联合3组给药第1~3 d时热痛阈值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联合1组第1~3 d、联合3组第2~3 d时热痛阈值均低于吗啡组(均P<005)。第4~7 d时联合1组、联合3组热痛阈值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吗啡组给药第5 d时出现热痛阈值明显下降,而联合2组在第6 d时出现热痛阈值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吗啡组与各联合组机械阈值和抗伤害痛阈值均明显下降(P<005)。假手术组不同时间机械阈值和抗伤害痛阈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吗啡组与各联合组不同时间的机械痛阈值和抗伤害痛阈值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联合1组、联合2组、联合3组给药1周机械痛阈值、抗伤害痛阈值与吗啡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吗啡联合不同剂量的丁丙诺啡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效果相当,但吗啡10 mg/kg联合丁丙诺啡40 μg/kg应用时可延迟吗啡的耐受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鞘内注射对癌痛大鼠吗啡镇痛耐受大鼠模型镇痛效果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71只雌性Sprague Dawley大鼠,体重230~250g,制备胫骨癌痛模型成功大鼠连续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建立癌痛大鼠吗啡耐受模型,通过胫骨X线检查,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及疼痛行为学检测,选取胫骨癌痛模型构建成功的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将癌痛吗啡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氯胺酮组(K组)、吗啡组(M组)和氯胺酮联合吗啡组(K+M组)。采用检测患肢足底热辐射痛阈值作为疼痛行为学指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酶联免疫法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脊髓P物质(substance-P,SP)及缓激肽(BK)含量。结果1 胫骨癌痛大鼠连续9天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10mg/kg, 2次/d)可成功建立胫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模型。2 连续7天鞘内注射小剂量盐酸氯胺酮注射液(25μg, 1次/d)联合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致吗啡耐受大鼠热辐射痛阈值较各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3 鞘内注射小剂量盐酸氯胺酮注射液联合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致吗啡镇痛耐受大鼠脊髓SP和缓激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小剂量氯胺酮鞘内注射干预癌痛大鼠吗啡镇痛耐受模型痛阈值及行为学观察再次证实了小剂量氯胺酮的应用可加强吗啡的镇痛效果,同时可一定程度减轻吗啡镇痛耐受的发生。我们研究也表明传导通路中脊髓P物质及缓激肽含量变化是小剂量氯胺酮参与调节吗啡镇痛耐受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硝苯地平对吗啡戒断大鼠动脉血压的影响。方法 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剂量递增皮下注射吗啡使大鼠形成吗啡依赖,经纳络酮催瘾建立吗啡戒断大鼠模型。5d内注射剂量依次为4mg/kg、10mg/kg、20mg/kg、30mg/kg、50mg/kg,每日3次(9:00、13:00、17:00),5d后动物产生吗啡依赖。在大鼠吗啡依赖后的第2天,停止注射吗啡,并于9:00给大鼠腹腔注射纳洛酮催瘾(0.5mg/kg),5min后即可诱发戒断症状,分别测量正常血压、心率和硝苯地平作用前后的血压和心率,以及戒断大鼠平均动脉血压(mABP)水平,并观察硝苯地平影响吗啡戒断大鼠高血压症状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结果 外周单胺类递质(NA)释放增多与吗啡戒断大鼠血压升高有一定相关性;硝苯地平可显著性地降低吗啡戒断大鼠的血压,以1.0~0.5mg/kg效果为最佳剂量。结论 硝苯地平可显著地降低吗啡戒断大鼠的高血压症状,其作用表现出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8.
蝎毒及其提取物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我们对其中枢镇痛作用效果与吗啡进行了比较。向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微量注射蝎毒(scorpionvenom,SV)和吗啡(morphine),以热辐射甩尾法为指标,观察比较二者中枢镇痛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向大鼠PAG内恒速注射0.025%~0.10%SV0.5μL(相当于0.5μg/kg~2μg/kg)即出现痛阈升高,20min达峰值(痛阈最大提高150%以上),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欲使大鼠痛阈提高150%,PAG内注射吗啡的用量约为10μg/kg。提示SV有很强的中枢镇痛作用,作用强于吗啡4倍以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吗啡对电刺激坐骨神经在大鼠脊髓背角神经细胞c-fos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脊髓水平的镇痛作用。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吗啡组,纳洛酮加吗啡组,每组8例。分离右侧坐骨神经,给予单个方波刺激,再按组别用微量注射器分别在脊髓表面缓慢微量滴注生理盐水10μl、吗啡(15μg/μl)10μl,纳洛酮(2.5μg/μl)+吗啡(15μg/μl)混合液10μl,给予高频高强度强直电刺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脊髓神经细胞Fos蛋白表达量及分布状况。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各组大鼠脊髓节段c-fos免疫组化结果:单纯对照组、吗啡+纳洛酮组见大量淡染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Ⅰ~Ⅱ层、Ⅴ~Ⅵ层,各层均明显多于吗啡组(P〈0.01)。吗啡组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少于吗啡+纳洛酮组(P〈0.01)。结论吗啡处理能对疼痛引起的脊髓灰质背角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增多效应产生抑制作用及被纳洛酮翻转;脊髓灰质背角Ⅰ~Ⅱ层及Ⅴ~Ⅵ层可能介导吗啡产生痛觉调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神经病理性痛动物模型,研究伏核注射天麻素对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作用。方法实验采用左侧坐骨神经干部分结扎致神经损伤制作神经痛动物模型,观察伏核注射天麻素对伤害性热刺激和压力刺激诱发的大鼠后爪缩爪潜伏期的影响。结果左侧坐骨神经干部分结扎,引起双侧后爪缩爪潜伏期缩短,尤以10 d后左侧明显(热板测试:t左=7.35,P<0.01;t右=3.24,P<0.05。Randall Selitto测试:t左=5.05,P<0.01;t右=3.32,P<0.05)。神经病理性痛大鼠伏核注射40μg/μL和20μg/μL天麻素引起双侧后爪缩爪潜伏期延长,但注射10μg/μL的天麻素没有显著性影响。结论天麻素在大鼠伏核对神经病理性痛具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具有镇痛效能的低、高剂量吗啡对大鼠切口痛的影响。方法选用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低剂量吗啡(LM)(0.6 mg/kg)组和高剂量吗啡(HM)(6 mg/kg)组3组,每组11只。间隔30 min予两次用药后按Brennan法制成切口痛模型,模型制作完成后追加一次用药,NS组皮下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自术前至术后第8天,每天以von Frey细丝法检测大鼠的机械性痛阈值,拟在行为学水平探讨吗啡对切口痛大鼠的致痛敏作用。结果术后每组机械痛阈值均显著低于基础值(P<0.05)、术后第2天,HM组机械痛阈值显著高于NS组(P<0.05);术后第3天,HM组低于LM组(P<0.05);术后第8天,HM组低于NS组(P<0.05)。结论在大鼠切口痛模型中,全身反复应用镇痛剂量吗啡能产生机械痛敏,且HM组吗啡致痛敏作用较LM组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具有镇痛效能的低、高剂量吗啡对大鼠切口痛的影响.方法 选用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低剂量吗啡(LM)(0.6 mg/kg)组和高剂量吗啡(HM)(6 mg/kg)组3组,每组11只.间隔30 min予两次用药后按Brennan法制成切口痛模型,模型制作完成后追加一次用药,NS组皮下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自术前至术后第8天,每天以von Frey细丝法检测大鼠的机械性痛阈值,拟在行为学水平探讨吗啡对切口痛大鼠的致痛敏作用.结果 术后每组机械痛阈值均显著低于基础值(P<0.05)、术后第2天,HM组机械痛阈值显著高于NS组(P<0.05);术后第3天,HM组低于LM组(P<0.05);术后第8天,HM组低于NS组(P<0.05).结论 在大鼠切口痛模型中,全身反复应用镇痛剂量吗啡能产生机械痛敏,且HM组吗啡致痛敏作用较LM组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阿片类药物用于剖宫产手术后硬膜外镇痛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200例ASAI~Ⅱ级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I组:1.193%甲磺酸罗哌卡因12ml+吗啡6mg+芬太尼1.5mg;Ⅱ组:1.193%甲磺酸罗哌卡因12rnl+吗啡6mg+纳洛酮1.2mg+芬太尼1.5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负荷量采用0.10ml/kg的复合镇痛液,双盲随访48h。术后行vAS评分并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vAS评分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I组相比,Ⅱ组恶心、呕吐及瘙痒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小剂量纳洛酮可明显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较好的植痛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预先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溶液,对问斑寇蛛毒致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评估葡萄糖酸钙溶液对抑制问斑寇蛛毒致痛作用的疗效。方法将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葡萄糖酸钙治疗组与致痛组,治疗组大鼠预先尾部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溶液,两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以低剂量(10〉L/kg)、中低剂量(40μL/kg)、中剂量(100μL/kg)、高剂量(300μL/kg)的间斑寇蛛毒素及福尔马林(10%甲醛溶液)进行足底注射,观察记录两组大鼠注射后2、15、30min及2h缩足、舔足次数。结果(1)中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蛛毒致痛大鼠缩足次数在15min内均高于福尔马林致痛组,然而30rain却低于福尔马林致痛组(P〈0.05);(2)15min时致痛组及治疗组大鼠缩足次数均与毒素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2=0.597,P〈0.05;r^2=0.426,P〈0.05);(3)葡萄糖酸钙治疗组与各毒素致痛组相比,大鼠缩足次数均减少(P〈O.05)。结论间斑寇蛛毒素致痛大鼠的作用相对于福尔马林在30min内更为强烈,但是30min后则较福尔马林组有所减轻,预先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的方法对间斑寇蛛毒致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PSD-93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慢性缩窄性神经损伤(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分别为假手术组(F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PSD-93误义寡核苷酸对照组(MS组)和PSD-93反义寡核苷酸组(AS组)。F组仅暴露坐骨神经后还原,其余3组做CCI模型。各组于术后第4天、CCI大鼠出现热、痛敏阈下降后开始鞘内给药。F组、NS组予生理盐水(20μL,1次/d)。MS组予PSD-93 MS ODN(5μg/20μL,1次/日)。AS组予PSD-93 AS ODN(5μg/2μL,1次/d),连续3d。于CCI术前1d,术后1,3,4,5和6d(T1-T6)选择注药后1h观察大鼠热敏、痛敏阈值。观察完毕后处死,取腰段脊髓用于nNOS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CI术后第1-3天,各组大鼠的热敏,痛敏阈值差异无显著性。CCI术后第4-6天,NS组和MS组大鼠的热敏和痛敏闽值较前明显降低(P〈0.05),且低于F组(P〈0.05)。As组热敏和痛敏阈值高于NS组和MS组(P〈0.05)。但低于F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nNOS阳性细胞平均灰度:NS组、MS组和AS组表达高于F组。结论在大鼠CCI模型中,PSD-93 AS ODN对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记录大鼠伤害性屈肌反射积发肌电图的方法,观察了鞘内注入Carbachol(Car,胆硷M受体激动剂)及吗啡引起的抗痛作用,并分析了纳洛酮(μ受体阻断剂)、优降糖(KATP通道阻断剂)及阿托品对上述药物抗痛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1鞘内注入Car引直剂量依赖性的抗痛作用;2Car的抗痛作用可被鞘内予先注入纳洛酮或优降糖阻断;3鞘内注入吗啡引起的抗痛作用可被优降糖阻断,但不能被阿托品所阻断。这些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两组剂量纳洛酮对吗啡静脉镇痛副作用及镇痛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II级子宫全切术患者60例,术后均接受病人自控镇痛,随机分为三组,小剂量纳洛酮(0.25μg(/kg·h))组(L组),高剂量纳洛酮(1μg(/kg·h))组(H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P组)。术后持续静脉输注纳洛酮或生理盐水24h。镇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法,并记录各组间副作用的发生率及需要止吐药的发生率,同时记录24h内各组需要吗啡的累积总量。结果与P组比较,L组和H组显著减少了吗啡所带来的恶心、呕吐及瘙痒等副作用(P<0.05),L组和H组在VAS评分方面没有差异,24h吗啡累积用量L组(42.3±24.1)mg,与P组(59.1±27.4)mg、H组(64.7±33.0)mg比较,用量最少(P<0.05)。结论小剂量纳洛酮具有预防PCA吗啡副作用的效果,0.25μg(/kg·h)连续输注纳洛酮不仅可预防吗啡副作用,同时可以节省术后PCA的吗啡用量。  相似文献   

18.
异氟烷吸入麻醉对大鼠足热伤害性感受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林  王建荔  黎阳  顾永辉 《广西医学》2007,29(11):1693-1694
目的研究异氟烷吸入麻醉对大鼠足热伤害性感受阈的影响。方法大鼠开放吸入5%~8%异氟烷麻醉,记录麻醉诱导和维持时间。在麻醉前和吸入异氟烷后5、10、15、20 min用热痛测试仪测大鼠后足的伤害性感受阈值,并记录。结果(1)异氟烷平均麻醉诱导和维持时间分别为33.33、91.67 s。(2)大鼠异氟烷吸入麻醉后5、10、15、20 min的热伤害性感受阈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氟烷短暂麻醉5 min后,对于大鼠足热伤害性感受阈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伏隔核壳区(AcbSh)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在吗啡依赖戒断所致厌恶动机中的作用,揭示阿片依赖戒断的厌恶动机机制。方法40只SPF级雄性Sprage.Dawley大鼠分为实验组(吗啡+纳洛酮,MN组)与对照组(吗啡+生理盐水,MS组;生理盐水+纳洛酮,sN组),连续6.5d吗啡注射(10mg/kg,bid,IP)一次纳洛酮催瘾(0.3mg/kg,IP),同时搭配条件性位置训练箱建立条件性位置厌恶(CPA)大鼠模型。在立体定位术后3-5d,CPA建立前、后收集AcbSh中的细胞外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方法对透析液中DA及DOPAC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连续6.5d的吗啡注射与纳洛酮一次催瘾搭配,实验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动机,在伴药侧的时间[(230.01±24.76)S]明显缩短,与实验前[(566.04±19.80)s]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889,P〈0.01)。CPA建立后,MN组AcbSh中DA水平(1.72±0.10)明显升高,与MS组(0.95±0.05)和sN组(0.09±0.0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319,P〈0.01);MN组DOPAC水平(1.56±0.07)与MS组(1.19±0.04)、SN组(1.07±0.02)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375,P〈0.01)。结论AcbSh中DA及DOPAC可能参与CPA的建立,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机制可能在物质依赖厌恶动机中起到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大鼠脊髓部位吗啡和可乐定镇痛机理及相互关系。方法 大鼠蛛网膜下腔埋管,以甩尾法测痛。结果 蛛网膜下腔注射(i.t)吗啡和可乐定,其甩尾潜伏期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延长;i.t吗啡和可乐定其镇痛作用呈协同;i.t酚妥拉明能减弱吗啡和可乐定的抗伤害性刺激作用;但纳洛酮仅抑制吗啡的抗伤害性刺激作用,对可乐定的镇痛作用无明显影响;i.t吗啡耐药大鼠对i.t可乐定的镇痛作用无明显影响。结论 脊髓部位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