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计富广 《北方药学》2014,(2):116-117
目的:探讨分析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脏彩色B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中牟县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24例,采用PHILIP 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二维、M型、多切面以及多方位地观察心脏,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4例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的检查,提示均有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特征表现,显示均为左心室受累,受累心肌运动幅度和收缩期的增厚率明显低于未受累心肌的运动幅度和收缩期的增厚率(P<0.05)。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结果得知,其中有12例患者为单纯的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6例患者合并有室间隔缺损,有4例患者合并有肺动脉高压,有2例患者合并有室性心律失常。结论:应用心脏彩色B超能够在无明显症状阶段及时发现患者心肌结构的异常改变,且能够全面地评价致密化不全的心功能以及心脏结构,同时可发现心脏增大或不明原因的心肌病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广泛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和分析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30例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检查情况。结果经研究发现,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悸、气促及胸闷等。同时患者心电图存在异常,胸片心胸比值为(0.65±0.07)。采用超声心动图确诊患者为26例,心脏磁共振确诊患者为4例。结论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血栓栓塞和心力衰竭等,临床确诊手段主要以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磁共振为主,同时还需提高对扩张性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的认识,要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与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3.
张扬  齐丽薇  李纪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0):137-138
目的:分析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8年6月在心内科住院的8例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6例有心力衰竭表现,反复晕厥者1例,胸痛者1例。8例患者均存在心律失常,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亡,1例患者因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结论:心肌致密化不全以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为主要临床特点。超声心动图为确诊的首选检查。总体预后较差,顽固性心力衰竭及致死性心律失常为主要死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误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超声心动图影像资料。结果28例AHCM患者中,心尖部心肌厚度为17~29mm,其中单纯心尖部心肌增厚5例,室间隔心尖段、左室侧壁心尖段心肌增厚10例,室间隔心尖段、左室下后壁心尖段心肌增厚6例,室间隔心尖段、左室游离壁心尖段均增厚6例,室间隔心尖段、右室游离壁心尖部心肌增厚1例。全部均获确诊。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对AHCM有很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心肌致密化不全(NVM)的超声影像特征分析,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临床心功能不全及心脏扩大的患者进行多切面扫查,以获取心脏形态、结构及血流信号,重点观察近心尖1/3的心肌与心内膜。结果 18例超声诊断为NVM,其中16例为左心室受累,2例右心室受累。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1)左室或右室中、下1/3至心尖的心腔内可见异常粗大的肌小梁和其间深陷的隐窝;受累室壁增厚分为两层,致密层较薄而非致密层较厚,收缩末期非致密化层与致密化层之比〉2;(2)受累腔室扩大,室壁变薄,运动减弱,收缩增厚率减低;(3)彩色多普勒显示隐窝内的低速血流与心腔内高速血流相通。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及鉴别诊断NVM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旨在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18例成人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成人心肌致密化不全多发于左心室,临床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首发症状以胸闷、气促为主,超声心动图可见有典型改变;经积极治疗,2例死亡。结论成人心肌致密化不全临床表现及心电图不典型,容易误诊,有特征性超声心动图变化,可作为成人心肌致密化不全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肌致密化不全(NVM)超声诊断的价值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GE Logiq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通过常规超声心动图对12例NVM患者进行多切面扫查,重点观察近心尖1/3的左心室心肌和心内膜。结果 12例患者超声心动图均可见受累心腔内异常粗大的肌小梁和其间深陷的隐窝,彩色多普勒显示隐窝内有血流与心腔想通。12例患者中11例为左室受累,1例累及双室。11例心功能明显降低。结论心肌致密化不全(NVM)具有特征性超声心动图改变,超声是诊断NVM的最佳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心脏彩色B超诊断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分析8例确诊为心肌致密化不全的患者心脏彩色B超检查结果。结果心脏彩色B超检查均可见心室内粗乱未致密化的肌小梁及小梁隐窝。5例为左心室型,3例为右心室型。其中2例为单纯的心室肌致密化不全,6例合并其他畸形。结论心脏彩色B超对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可提供诊断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心血管疾病是非产科因素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病因。心肌致密化不全(NVM)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肌 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血栓栓塞是其严重并发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其主要诊断方法。目前妊娠合并心肌 致密化不全心肌病以对症用药为主要治疗方法,同时需考虑母儿安全性,综合病情以剖宫产终止妊娠为宜。本文对 1例双胎妊娠合并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报告,并结合国内3例妊娠合并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 病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妊娠期该疾病的临床认知和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测婴幼儿心肌病的特征性改变和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二维及彩色血流显像、多普勒频谱对6例年龄在24天至3岁的婴幼儿心肌病患者的声像图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6例患者经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的5例(其中梗阻性3例,非梗阻性2例),限制型心肌病1例。结论 超声心动图是准确诊断婴幼儿心肌病可靠、有效的方法,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华  陈小华 《中国医药》2014,(5):725-727
目的 分析和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中诊断胎儿及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北京市怀柔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新生儿1 823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以上新生儿均在孕期22~ 24周行胎儿超声心动检查.结果 在1 823例新生儿中,产前超声检出的复杂畸形先天性心脏病4例:主动脉弓离断1例,肺动脉狭窄1例,右心室双出口1例及单心室1例;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28例,室间隔缺损14例(50.0%),其中膜部缺损10例(35.7%),肌部缺损4例(14.2%);房间隔缺损10例(35.7%);不完全心内膜垫缺损1例(3.6%);法洛四联症1例(3.6%);动脉导管未闭2例(7.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对胎儿及母体均无创的检查方法,对胎儿及新生儿心血管畸形的发现尤其是严重畸形的发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心肌致密化不全是一种少见的心肌病,近年来报道的病例增多,但多为扩张型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鲜见其他类型。此病例为肥厚扩张型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本文就该病例特点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对少见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的必要性及其价值。方法 6215例足月新生儿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技术检测心脏四腔观、心脏各腔血流,将产后B型超声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与其产前B型超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318例,其中房间隔缺损(房缺)236例、室间隔缺损(室缺)57例、房缺并发室缺16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合并房缺6例、法乐四联征合并主动脉瓣少量返流3例。漏诊290例,漏诊率91.19%。无误诊。结论彩超筛查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在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经皮导管肥厚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的有效性。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术前筛选HOCM患者3例,术后随访。结果 PTSMA后,左室流出道流速及压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二尖瓣及其腱索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 超声心动图技术可在术前筛选HOCM患者,术后评价疗效及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心肌致密化不全(noncompaction of the ventricular myocardium,NVM)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临床心功能不全及心脏扩大的患者进行多切面的探查,以获取心脏形态、结构及血流信号。结果 28例超声诊断为NVM,其中26例为左心室受累,2例右心室受累,采用詹尼(Jenni)等提出的诊断标准,其内容包括:(1)不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孤立性心肌致密化不全);(2)左室部分室壁增厚分为两层,致密层较薄而非致密层较厚;(3)收缩末期非致密化层/致密化层比例〉2;(4)UCG可见心室与小梁隐窝间有血流交通。病变部位:位于心尖部,合并下壁6例,合并侧壁5例,心室壁均未见血栓形成。结论 NVM具有特征性声像图表现,是诊断NVM的可靠首选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行常规超声检查的孕妇2568例,通过超声心动图进行产前筛查,观察胎儿四腔心切面、左右室流出道切面、上下腔静脉长轴切面、三血管气管断面观察、主动脉弓及动脉道弓切面,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追踪和随访,以便进行验证。结果产前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的14例患者均确诊,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5例、房间隔缺损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部分合并心外畸形2例、单心室1例、左右心发育不良2例。漏诊病例为室间隔缺损1例。结论应用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筛查是准确可行的,对围生期临床正确处理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周清华 《中国医药》2009,4(8):567-569
目的观察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中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左心室射血和充盈功能及长轴心室壁运动变化,并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对比。方法对19例正常人、21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18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进行负荷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试验,采用连续波和脉冲波多普勒及M-型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室流出道、左心室射血和充盈及长轴运动功能。结果正常人、肥厚性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率负荷后明显上升。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明显上升,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则无此变化。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和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每分钟左心室总射血时间增加。正常人、肥厚性心肌病及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每分钟左心室总充盈时间无明显变化。肥厚性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高剂量时长轴运动明显抑制,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肥厚性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左心室总射血时间依赖于心率,而左心室总充盈时间则与心率无关,负荷后2组患者长轴运动受抑制。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有助于临床对肥厚性心肌病动力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J F Goodwin 《Drugs》1989,38(6):988-999
The cardiomyopathies are defined and classified into hypertrophic, dilated and restrictive types.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the major abnormalities of structure (massive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myofibrillar disarray, and narrow intramural coronary arteries) and of function (excessiv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systolic pressure gradients, increased ventricular stiffness with impaired relaxation and a tendency for sudden death) are used as the basis for selective and rational treatment with beta-blocking, calcium blocking, or antiarrhythmic agents, or a combination. Treatment is aimed at relieving symptoms, improving prognosis and slowing the progress of disease. Additional methods of treatment involving pacemakers and defibrillators are covered, and the place of septal resection,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and cardiac transplantation discussed. General management and advice to the patient, and the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atrial fibrillatio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infective endocarditis, are also covered. In dilated cardiomyopathy measures to improve ventricular function by vasodilator therapy and the place of antiarrhythmic and anticoagulant drugs are discussed. The controversial treatment with beta-adrenergic blocking agents is reviewed, and the place of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assessed. The possible use of antiviral agents in the future is commented upon, and cardiac transplantation is emphasised as the most effective, although radical, means of improving prognosis in intractable cases. In 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 due to endomyocardial fibrosis, treatment of the initial inflammatory stage with steroids or sulphonylurea, and of the later fibrotic and thrombotic stage with anticoagulants and endocardectomy, is surveyed. The possible place of cardiac transplantation both for endomyocardial fibrosis and amyloid heart disease is mentioned, caution being urged when either of these conditions involves organs other than the hea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