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艳蓉 《河南中医》2006,26(8):10-10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一首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主方,由半夏、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干姜、大枣组成。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处方用芩、  相似文献   

2.
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医家张仲景所撰写《伤寒杂病论》,本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甘草、大枣7味药组成,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其方配伍精当,疗效卓著,被尊崇为调和脾胃的祖方。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将半夏泻心汤应用于恶性肿瘤,尤其是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汤近15年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全方由辛开之半夏、干姜,苦降之黄芩、黄连,甘补之人参、炙甘草、大枣三组药物组成,主治寒热错杂之心下痞证,为调和脾胃阴阳之代表方剂。因其方药配伍精当,疗效卓著,故后世广泛用于各种消化道及其他疾病的治疗且每多效验,今将近15年临床、理论及实验研究情况概述如下。1理论探讨1.1半夏泻心汤刍议:历代不少医家根据《伤寒论》149条,轻易断定该方主治少阳误下,无形邪热内陷之痞证,然而,蒲正国认为此条并非半夏泻心汤之证。因为此条言“宜半夏泻心汤”,并非云“半夏泻心汤主之”。…  相似文献   

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配伍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调和脾胃的代表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及大枣7味药组成,用于治疗小柴胡汤证误下所致的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类方生姜泻心汤为该方加生姜,减干姜用量;甘草泻心汤为在此基础上重用甘草.  相似文献   

5.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篇,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而成之痞证。原文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汤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笔者应用此方随症加减治疗口腔溃疡、泄泻、呕吐、消化功能紊乱等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原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组成,其类方包括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张仲景用其治疗痞证。半夏泻心汤类证注家一般称为“寒热错杂痞证”,其症多兼呕、利,实即脾胃湿热证(或兼脾虚)。其产生原因,张仲景责之于“攻下过早”,即湿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大枣、甘草组成,为治疗痞证而设。因其病机复杂,变化较多,临床初用多茫然无措。徐洞溪在论泻心汤时曾指出:“其证甚杂,而方中诸药一一对证,内中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五泻心汤类方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泻心汤类方出自《伤寒论》,为治疗痞证而设,千百年来一直应用于临床,疗效昭彰,是著名的系列古方。五泻心汤类方在组成上都有黄连,其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组方用药大同小异,均有生姜(或干姜)、黄连、黄芩、半夏、人参、甘草、大枣;而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在消化系统疾患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也有记载。其主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方药: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主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伤中而形成的痞证。临床用其治疗消化系统多种疾患,有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甘草、大枣组成。半夏泻心汤即小柴胡汤去柴胡加干姜、黄连,主治脾胃虚弱而寒热互结,升降失调而以呕吐为主的痞证。笔者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举验案数则如下。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是治痞证之名方;《金匮要略》也有该方剂相关论述。《金匮要略》言:“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呕、利、痞为其三大主证。该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物组成,具有和胃降逆、开结消痞之功。笔者在临床上对半夏泻心汤的“呕、利、痞”三大主症一抓到底,加以变通推广,融会贯通,对多种疾病的临证治疗,每每得心应手,效如桴鼓,此举数则验案与大家共飨。  相似文献   

12.
马婷  洒荣桂 《新中医》2007,39(3):92-94
半夏泻心汤是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代表方剂。此方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组成,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代表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在脾胃病治疗中运用广泛。  相似文献   

13.
半夏泻心汤一方自出《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本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甘草7味药组成。其组方特点为扶正祛邪、寒热并调、辛开苦降、开结散痞、调和肠胃,是临床治疗脾虚湿热型“心下痞”“胃脘痛”等消化道疾患的主要方剂之一。现就其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作一概述。1作用机制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自1983…  相似文献   

14.
再论半夏泻心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金匮要略》也有该方剂相关论述.该方是治痞证之名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组成.由于各医家对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因病机认识以及施治原则不尽相同,因而对各药在方中功效的解说也有所差异,其中以半夏、干姜较为突出.半夏味辛性平,能行能散,从该方证由寒热互结,中焦升降失常导致痞满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该方主要取半夏辛温消痞开结之功效[1].而以痰饮内生,结于中焦而致气机痞塞为病机关键的医家则强调重治痰涎,取半夏除湿化痰之功[2].  相似文献   

15.
半夏泻心汤临证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组成。此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仲景原为少阳证误下,损伤脾胃之气,少阳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之邪干犯于中焦,以致脾胃升降失司,气机痞塞,出现“但满而不痛”、“呕而肠哕,心下痞”等证而设。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只要出现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者,用此方治疗,往往疗效颇佳,现举数例为下。  相似文献   

16.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49条:"伤寒五六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组成为半夏、黄芩﹑人参﹑干姜、黄连、甘草、大枣,功能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其本方虽是治疗痞证的代表方剂,但在现代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其他疾病。笔者查阅近年发表的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分析并总结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重症恶阻3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重症恶阻36例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姚秀琴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恶阻和胃降逆《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12枚组成,主治外证误下、邪陷心下、胃气呆滞、湿浊壅聚所致“但满而不痛”的心下痞...  相似文献   

18.
李益华 《中医药导报》2011,17(12):109-110
半夏泻心汤为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伤寒论》原文154条载:"满而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本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7味药组成。能和胃降逆,开始除痞。原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伤中而形成了痞症,邪在少阳,应以和解。笔者学古师法,以本方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胃痛之症,疗效堪称满意。现择验案4则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李建英  马志刚 《光明中医》2008,23(3):367-367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具有和中降逆、消痞之功,主治中阳虚损、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所致之呕利痞,表现心下痞满,呕而肠鸣等证。笔者临床应用此方加减,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疗效满意,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功主和胃降逆、开结消痞,原书用于寒热互结痞证。目前多用于治疗胃肠疾病,笔者近几年来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