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咬肌厚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咬肌形态的变化,为下颌角肥大矫治手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超声成像技术对10例行下颌角弧形截骨术的受术者行双侧(20侧)咬肌厚度测定,测量时间为术前及术后半年,于受术者肌肉松弛状态下分别在3个不同平面(A平面:口角与耳垂连线所在平面;B、C平面分别为与A平面平行,跨度为1cm的上下两平面)测量咬肌的最大厚度,观察比较咬肌厚度变化。结果A平面咬肌厚度术前平均值为(1.168±0.155)cm,术后平均值为(1.133±0.176)c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平面咬肌厚度术前平均值为(1.215±0.178)cm,术后平均值为(1.108±0.210)c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平面咬肌厚度术前平均值为(1.223±0.192)cm,术后平均值为(0.979±0.118)c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咬肌厚度减少值平均为(0.244±0.121)cm,术前术后减少百分比平均为(19.22±7.785)%。结论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近角区咬肌可发生明显萎缩,轻、中度下颌角肥大者可单纯行下颌角弧形截骨术,无需切除咬肌。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山羊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咬肌的形态变化,为临床下颌角肥大矫治手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10只成年山羊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A组行单侧下颌角弧形截骨术;B组行单侧下颌骨咬肌剥离术,各实验组另侧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测量各组山羊咬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及肌小节长度.结果 A组术后1、2、3、6个月咬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术后1个月时咬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3、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周、1个月、2个月咬肌肌小节长度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时肌小节长度恢复正常;B组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时咬肌肌小节长度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个月时肌小节长度恢复正常.结论 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咬肌会有一定程度的萎缩,截骨术对咬肌功能并无明显影响,对于轻、中度下颌角咬肌肥大者,无需去除部分咬肌,既可达到术后美容效果,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肌电图检测,观察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对咬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5年6月,选取下颌角截骨整形术患者18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行咬肌肌电图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咬肌肌力下降明显(P<0.05);术后1年时咬肌肌力基本恢复,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1年患者的咬肌功能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4.
猴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变化的影像学与肌电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12只成年雌性恒河猴分为3组,每组4只。各组经口内随机行一侧下颌角截骨术,做自身前后对照。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时以CT和肌电仪动态检测术侧咬肌的厚度、横截面积和肌电电压峰值。结果:术后咬肌厚度、横截面积和肌电峰值均减小,这些变化在术后3个月最为明显,术后6个月开始恢复,但在术后12个月时仍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结论:下颌角截除术使咬肌的形态与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萎缩与减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恢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实时三维超声观察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的形态、功能变化,为下颌角肥大矫治手术提供参考指导.方法 利用实时三维超声对10例下颌角截骨患者行双侧咬肌形态及功能观察,观察时间为术前及术后半年,分别于患者下颌处在不同姿势下对咬肌进行三维重建和体积测量,并对张闭口过程中咬肌最厚处横断面进行动态观察,分析该横断面横纵径的变化幅度.结果 (1)重建的咬肌三维图像显示,截骨术后半年咬肌纵向长度变短,角区咬肌呈圆弧形,且较术前明显变薄;(2)术前咬肌体积平均值为(25.480±7.113)cm3,术后6个月时咬肌体积平均值为(18.222±3.028)cm3,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动态图像显示,截骨术后半年张闭口过程中咬肌最厚处横断面横纵径的变化幅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萎缩部位主要位于角区,截骨术对咬肌功能并无明显影响;应用实时三维超声重建咬肌及观察咬肌活动方便快捷,对人体无损伤,利于重复,是一种观察测量咬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敏  归来  黄绿萍  李慧超  田博文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I0010-I0011
目的:观察不同术式下颌角截骨术后山羊咬肌再附着过程,并与正常咬肌附着进行比较,探讨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下颌骨再愈合过程对口腔咀嚼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16只成年山羊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入A、B、C、D四组,每组4只。A组:随机取一侧行下颌角弧形截骨术;B组:随机取一侧行下颌角弧形截骨术 咬肌部分切除术;C组:随机取一侧行下颌骨外板取出术;D组:随机取一侧行下颌骨嚼肌剥离术。分别于术后1月、2月、3月、6月于各组咬肌再附着区行组织学观察及骨膜厚度测量。结果:术后3个月前,各实验组界面愈合有一定差别,恢复程度依次为咬肌剥离组,去下颌骨外板组,去下颌角组,去下颌角及咬肌组,术后3个月后各实验组肌骨界面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别,术后6月各组肌-骨界面结构类似于正常咬肌附着。骨膜厚度测量结果,咬肌剥离组在术后2月时基本恢复正常厚度,其余实验组在术后6月时恢复正常厚度。结论:下颌角截骨术后2个月,咬肌-下颌骨附着初步重建,术后3个月,建立较牢固的肌骨附着,术后6个月,肌骨附着基本恢复正常。间接说明下颌角截骨术后3月,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的咀嚼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组织学与酶组织化学的变化.方法 将12只成年雌性恒河猴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各组经口内随机行一侧下颌角截骨术,另一侧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切取咬肌标本进行大体标本观察,HE染色和NADH染色观察.结果 术后咬肌发生一定程度萎缩,以术后3个月最为明显;术后12个月时有明显恢复;术侧咬肌Ⅰ型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和构成百分比均明显减小.Ⅱ型肌纤维的构成在术后各个时期均明显增加,其横截面积在术后3个月时,明显小于对照侧,但在术后6和12个月时,与对照侧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 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体积与镜下组织结构会发生适应性改建.这种变化与术后咬肌附着位置和咀嚼功能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下颌角骨质异常增生及咬肌良性肥大表现为方形脸,是并不罕见的发育畸形。自1987-1994年共治疗12例,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手术方法采用口腔内进路完成肥大下颌角及咬肌的切除。强调只要手术操作仔细,术后有效加压包扎及冰敷,并发症可以避免。  相似文献   

9.
10.
作者自1988年以来,采用口内进路手术矫治下颌角及咬肌肥大畸形患者10例。本文讨论了手术方法、疗效、优点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形态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集120例下颌骨截骨受术者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时头颅CT数据,并进行三维重建,通过软件平台设定合适的阈值范围,分割出咬肌组织.经过断层叠加创建咬肌的三维分割体,由软件输出咬肌体积等三维信息.再选定3处横截面,即A平面:过咬合平面水平,下颌升支前后缘中点的平面;B平面:A平面上1cm;C平面:A平面下1cm.在各横截面上测量咬肌的面积和厚度,观察咬肌在不同水平上的面积、厚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 咬肌体积与横截面面积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体积在术后3、6、12个月时分别缩小至术前的82.02%、77.00%和80.43%,术后各时期体积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A、B、C 3个平面咬肌面积的变化:A平面在术后3、6、12个月分别缩小至术前的85.81%、78.86%和81.56%,B平面分别萎缩至术前的80.94%、75.03%和77.04%,而C平面近似原下颌角角区下降最多,分别为13.46%、11.48%和13.89%.各测量数值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5,P<0.01).咬肌厚度的变化:A平面在术后3、6、12个月时分别缩小16.54%、15.85%、4.69%,术后12个月时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而B、C平面在各随访时间的厚度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下颌角截骨术使咬肌发生了自行萎缩,原下颌角角区(C平面)的咬肌萎缩最为明显.因此在下颌骨截骨的术前的预测中应考虑到咬肌的萎缩,以更好地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12.
下颌角嚼肌肥大畸形的口内入路手术矫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采用口内入路的不同术式矫正下颌角嚼肌肥大畸形的优缺点及适应证.方法采取口内入路手术共矫治123例,男20例,女103例.基本术式:Ⅰ.嚼肌成形术;Ⅱ.下颌角三角形去骨术;Ⅲ.改良下颌角矢状劈开去骨术.手术组合:单纯Ⅰ,4例;单纯Ⅱ,16例;Ⅰ Ⅱ,56例;单纯Ⅲ,19例;Ⅲ Ⅰ,9例;Ⅲ Ⅱ,12例;Ⅲ Ⅱ Ⅰ,7例.69例患者同期行水平截骨颏成形术.结果所有患者面下部宽度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容貌较术前明显改观.无面神经和下齿槽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患者畸形的程度采用口内入路的不同术式组合,可有效矫治各类下颌角嚼肌肥大畸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除皱术耳前切口行下颌角弧形截骨并同时悬吊SMAS层提升面中部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研究9例下颌角肥大的治疗过程,分析并总结采用耳前切口入路行下颌角弧形截骨,同时行SMAS层悬吊的面中部除皱术,对面部骨骼及软组织年轻化重塑的手术方法和术后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面部的骨骼及软组织均获得显著的年轻化效果,术后9例患者均较满意。结论:下颌角弧形截骨联合SMAS悬吊的面部提升术,在改变面部骨性轮廓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升了面部松弛的软组织,是同时对面部骨骼和软组织年轻化重塑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口内切口行下颌角及骨外板截骨术对面下部轮廓的治疗效果。方法在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对68例因下颌角肥大致方形脸的患者行口内切口定位,并肿胀麻醉,充分显露下颌截骨区,直视下用来复锯行下颌角和部分下颌骨升支、水平支外板斜行截除术,颏孔周围以小圆柱磨头磨平,放置负压引流并关闭黏骨膜切口。结果所有患者术中一次性截除的骨片完整,术中及术后无大出血、血肿、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效果满意,切口均I期愈合。结论经口内切口行下颌角及骨外板斜行截骨的手术操作方法简单、安全,手术时间短且效果良好,适合大部分情况的下颌角肥大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矢状劈除下颌骨体外板及部分下颌角面改形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面下1/3过宽的手术矫治方法。方法:采用下颌骨体矢状劈骨、切除部分下颌角、去除部分深层咬肌的方法治疗该类患者。结果:7例患者,术后面下部宽度明显减少,比例协调,双侧对称,X线复查截骨线圆钝,愈合好。结论:该法有效地纠正了面下1/3过宽,并且术后下颌角外形自然,曲线柔和,整体面形轮廓协调柔美,医患双方均感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