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异常,分析导致异常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2010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的634例恶性肿瘤组、243例对照组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血小板(PLT)进行检测.结果 恶性肿瘤组凝血异常率、PT、APTT、血浆Fib含量及D-二聚体阳性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治疗组相比于初治组,血浆PT、APTT、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Fib含量在肺癌、食管癌患者中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PT、APTT延长,D-二聚体阳性率显著增加,是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有助于了解肿瘤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136例NSCLC患者和124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凝血酶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观察组PT、APTT、Fib、PLT和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病理分型、不同分化程度NSCLC患者PT、APTT、Fib、PLT和D-D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NSCLC患者Fib、D-D水平明显高于Ⅰ~Ⅲ期NSCL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肿瘤转移的NSCLC患者Fib、D-D水平明显高于无肿瘤转移的NSCL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LC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明显升高,其中Fib、D-D水平变化与患者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6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试验组,另外选择100名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实施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分析并比较2组受检者上述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以及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和有无栓塞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PT、APTT、Fib、TT、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T(s):12.36±1.68比11.02±0.53,APTT(s):26.53±2.17比19.67±2.56,Fib(g/L):3.67±0.89比2.59±0.92,TT(s):18.35±3.27比14.12±0.64,D-二聚体(mg/L):0.96±0.14比0.13±0.05,均P<0.05〕。不同性别、年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PT、APTT、Fib、TT、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癌患者的PT、APTT、Fib、T...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临床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该院行住院治疗的200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的血浆标本,行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并以100例结直肠良性病变患者(结直肠良性病变组)和100例体...  相似文献   

5.
6.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使用德国BE公司Compact血凝仪对70例非肿瘤者对照,6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及凝血酶时间(TT)进行检测。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的PT、Fib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异常。PT明显缩短(P〈0.01),Fib明显升高(P〈0.05)。APTT、TT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恶性肿瘤患者Fib明显增高,PT明显缩短,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凝血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37例乳腺增生患者作为对照组,35例乳腺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PT百分比、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APTT测定值比和D-二聚体等,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的差异,分析乳腺癌患者凝血指标与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PT、PT百分比、TT、APTT、FIB、APTT测定值、D-二聚体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乳腺癌Ⅰ~Ⅲ期患者的肿瘤直径T1、T2、T3和T4越大,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结论:乳腺癌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患者出现转移性乳腺癌、局部复发或淋巴结转移等现象的可能性就越大,且极易出现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敏感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147例健康体检者(男性77例,女性70例)和1041例肺癌患者(男性827例,女性214例)的血浆标本,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Sysmex CS-2000i和Stago Evolution,对凝血功能指标PT、INR、FIB、APTT、APTT-RAT、TT、TT-RAT、D-Dimer、ATⅢ、FDP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各项指标。结果肺癌患者组与健康体检者组比较,PT、INR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肺癌患者组的FIB、D-Dimer、ATⅢ、FDP结果较健康体检者组明显增高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肺癌患者组的APTT、APTT-Rat、TT、TT-Rat结果较健康体检者组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10项凝血功能指标中,FIB、APTT、APTT-RAT、TT、TT-RAT、D-Dimer、ATⅢ、FDP指标在肺癌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可作为判断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厚街医院肿瘤血液科2017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11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凝血功能检查并对比不同TNM分期、复发转移患者结果差异,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检验胃肠道恶性患者TNM分期、复发转移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恶性肿瘤组与健康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等参数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t检验。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恶性肿瘤组Fib、D-D、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等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Fib、D-D和PLT等项参数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凝血、抗凝血指标和血小板等有关指标的改变与复发性流产发生的意义。方法选择30例正常足月妊娠妇女和50例复发性流产疾病患者,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抗凝血酶Ⅲ(ATⅢ)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进行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复发性流产疾病组与正常足月妊娠组相比,PT、APTT、FIB、ATUI、PLT、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凝血、抗凝血指标说明复发性流产疾病孕妇比正常孕妇具有更高的凝血状态,有血栓形成倾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接受赫赛汀治疗的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分析凝血指标对临床治疗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第四〇一医院接受赫赛汀治疗的6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按患者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47例)和无效组(20例),统计分析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差异,分析各项凝血指标与患者治疗效应的相关性。结果与有效组比较,无效组患者PT、APTT、TT略延长,D-D水平略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Fib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接受赫赛汀治疗无效的乳腺癌患者容易出现高Fib状态,其血浆浓度的确定有助于判定患者的赫赛汀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P选择素、活化GPⅡb/Ⅲa等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56例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P选择素、活化GPⅡb/Ⅲa的变化。将脓毒症患者分为器官功能不全组和器官功能正常组进行比较分析,并与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显著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表面表达的P选择素、活化GPⅡb/Ⅲa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器官功能不全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表面表达的P选择素、活化GPⅡb/Ⅲa与器官功能正常组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处于高激活状态,血小板聚集率显著升高,易导致患者发生血栓,血小板聚集率及活化指标可作为判断脏器功能损害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常用凝血指标的检测与肝病病变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常用凝血四项指标的检测与肝病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我们选取了150例肝病患者根据病变程度不同进行分组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酌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四项指标并进行了有关分析.结论 四项凝血指标能比较全面了解肝病患者凝血因子减少程度,可帮助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对监测患者出血倾向及指导临床用药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相关参数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6例AP患者作为AP组,3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健康者及AP组患者入院时、缓解期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结果 AP组患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TT、INR、FIB、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其PT、PT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P患者入院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MPV与缓解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AP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相关参数改变的检测有助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护理本科生对临床学习环境认知与其实习表现相关分析   总被引:46,自引:5,他引:46  
目的:探讨我国护理本科生对临床学习环境的认知与其临床实习自评情况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我国5所部属医科大学在校实习的115名护理本科生.采用临床学习环境量表(CLES)测量学生对临床学习环境的认知情况,护理本科生临床实践行为量表(CET)调查学生实习表现自评情况.2份问卷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95(CLES)和0.86(CET).结果:本科生临床学习环境认知和实习表现自评得分分别为3.31±0.58和2.57±0.52.经Pearson相关分析,学生对临床学习环境的认知与学生对自己实习表现的相关系数为0.53,P<0.01.结论:学生对自己所在医院的临床学习环境中度满意,学生实习表现自评情况比较令人满意.学生对临床学习环境的认知与其实习表现的自我评价呈中度正相关,对临床学习环境的认知越好,他们对自我实习表现的评价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cccDNA与血清AST、ALT及血清HBV—DNA之间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cccDNA及HBV—DNA水平。结果91例乙肝患者中血清ALT、AST异常的分别有79例、59例,检出HBV cccDNA阳性的分别有53例、41例,检出率分别为67.09%、69.49%,检出率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P=0.015〈0.05);血清HBV cccDNA在HBV-DNA复制水平〈10^4 copies/mL时检出率为11.11%,HBV-DNA复制水平10^4-6 copies/mL时检出率为53.33%,HBV—DNA复制水平〉10^6 copies/mL时检出率为86.05%,以上不同的HBV—DNA复制水平血清HBV cccDNA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结论血清HBV cccDNA检出率与血清HBV—DNA水平及血清ALT、AST水平有明显正相关性,血清HBV cccDNA的动态检测可以作为临床治疗及监测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65例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第1、3、5、15、30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变化。结果介入治疗后第1天,PT、APTT较介入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5d以后,PT较治疗前均表现为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介入治疗后15d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5天FIB含量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后成渐进性下降趋势,术后30dFIB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Child分级各组PT结果显示只有ChildA级第5天以后,PT较治疗前表现为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介入治疗前后应加强观察,尤其在介入治疗早期,及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尤其对于Child C级的患者更应该注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65例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第1、3、5、15、30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变化。结果介入治疗后第1天,PT、APTT较介入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5 d以后,PT较治疗前均表现为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介入治疗后15 d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5天FIB含量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后成渐进性下降趋势,术后30 d FIB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Child分级各组PT结果显示只有Child A级第5天以后,PT较治疗前表现为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介入治疗前后应加强观察,尤其在介入治疗早期,及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尤其对于Child C级的患者更应该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