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回顾分析我科院前转运途中的205例严重创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途中护理经验及护理对策.认为车内设施配备的完善、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时的处理、有效心理护理是保证安全快速转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创伤急救模式对救治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有效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对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救中心1995年9月~2003年8月8年间救治的严重创伤[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16或简明损伤定级(AIS)≥3]患者死亡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共2305例,死亡896例,死亡率38.87%。我科成立前4年(1995年9月~1999年8月)住院死亡率(28.55%,213/746)和住院前死亡率(31.05%,336/1082)分别明显高于成立后4年(1999年9月~2003年8月)住院死亡率(11.96%,119/995)(P<0.01)和住院前死亡率(18.64%,228/1223)(P<0.05)。我科成立后4年住院患者中伤后送达病房或手术室时间≥1h死亡率(13.49%,39/289),明显高于30~60min死亡率(7.74%,26/336)(P<0.05)和<30min死亡率(5.06%,4/79)(P<0.01)。8年间各年我院住院前死亡率依次逐渐降低。结论创伤必须专业化,力创时效性与整体性两大专科特色是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根本保证,建立充满活力的创伤急救新模式是必要条件,加强急救复合型人才和创伤专业化人才培养是关键,创立区域化、多功能的创伤治疗中心是未来我国创伤救治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做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急救医疗保障工作,高质量完成各项医疗服务任务,针对冬奥会运动创伤的特点,国家创伤医学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订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运动创伤救治流程》,以提升北京冬奥会运动创伤现场救治能力和水平.本流程结合冬季运动创伤特点,按照运动场馆医疗站、转运及定点医疗机...  相似文献   

4.
急救绿色通道救治严重创伤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进入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45例患者的急救及护理,认为该通道增强了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缩短了救治的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实施限时服务、加强急救技能培训、全程监护等护理措施保证了急救工作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5.
对268例严重创伤病人救治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早期手术214例,其中紧急手术125例,损伤控制性手术22例,择期手术54例。痊愈220例,41例经早期救治病情较稳定后转送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死亡7例。完善严重创伤的早期救治程序,优化各项救治技术是提高严重创伤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模式。方法取急诊科收治的80例急性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院内安全转运制度实施时间为分隔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为传统转送,实验组为改进安全转送,观察两组科室满意率、意外事件发生率以及转运死亡率,并作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科室满意度更高,休克、血压骤降、管道堵塞或者脱落、窒息等意外事件发生率更低,患者死亡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 P<0.05)。结论与传统转运模式相比,改进安全转运显著增强了护理水平,急性创伤患者转运安全性大大提高,科室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诊绿色通道模式下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方法 回顾分析了2006年1月~2010年12月进入"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204例患者资料,记录了各环节的救治情况.结果 伤后至入院时间平均为207min,入院至确定性治疗时间为64.34min;死亡19例,抢救成功率92.87%.结论 急诊绿色通道加快严重创伤患者确...  相似文献   

8.
龚维熙 《人民军医》2006,49(12):692-695
现代战争的特点之一是使用高能武器,如燃料空气炸弹(云爆弹、窒息弹、汽油弹等)爆炸时形成半径数米的云雾区,引起冲击伤、弹片伤、燃烧高热烧伤,以及因集束发射后大量耗氧并产生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引发窒息和复合伤,特别是烧冲复合伤,除损伤体表、呼吸道外,还可引起耳的鼓膜破裂、听小骨脱位及骨折等创伤。有报道,耳创伤的发生率占耳鼻咽喉头颈创伤的30.4%。  相似文献   

9.
我院胸外科自 1983年 3月— 1999年 10月共收治心脏创伤 9例 ,经过积极救治 ,其中 7例存活 ,2例死亡。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9例中 ,男 8例 ,女 1例 ;年龄 :13~ 5 6岁 ,平均4 0 8岁。致伤原因 :刀刺伤 8例 ,交通事故伤 1例 ;伤及右心室 4例 ,左心室 2例 ,心包 2例 ,同时伤及右心室、左心房者 1例。全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失血性休克和心包填塞症状。其中 ,以出血性休克为主者 6例 ;以急性心包填塞为主者 3例。 4例血压测不出 ,2例进手术室时心跳呼吸停止。合并重度血气胸 7例 ,肺损伤 4例 ,创伤性浮动胸壁 1例。患者伤后 30min…  相似文献   

10.
96例危重创伤患者救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重症创伤患者,如何有效应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自体血回输、急诊开胸心肺复苏术、紧急临时心脏起搏等急救技术抢救患者,一直是基层医院关注的问题。笔者对1999年12月~2002年12月急诊创伤外科收治的258例多发伤患者中,96例危重患者的救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卫生问题。在对严重创伤救治过程中,院前急救还存在反应时间过长、救治流程不合理、处置措施不恰当等问题。本文就严重创伤的院前急救流程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进一步提高院前创伤急救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参与上海世博安保中军队"三防"医学救援人群在世博安保早期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其原因,为建立世博安保中军队"三防"医学救援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SCL-90、SDS、SAS等量表对执行世博安保1个月内军队某部"三防"医学救援支队中技术组及士兵组进行整群抽样测试,将结果与军人常模进行比较,并通过人口学资料差异的比较探索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结果技术组和士兵组SCL-90各因子得分明显好于军人常模,技术组好于士兵组(P〈0.01),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士兵组的心理状况与文化程度和队别密切相关。士兵组的焦虑、抑郁水平高于技术组。结论世博安保早期的军队"三防"医学救援人员的心理状况相对较好,不同的任务性质对技术组及士兵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提示应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3.
做好严重创伤早期救治的各个环节对提高创伤救治的整体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尽量缩短院前时间,做好院前急救的各项措施;充分发挥绿色通道的作用;处理好检诊和早期手术的关系;掌握多发伤的伤情特点和救治程序,做好多专业的合作;救治过程中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合理应用损害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非战时胸外伤的一站式院前急救.方法 2006年6月~2011年4月,在海拔1800 ~2000 m的滇中地区,利用军警信息共享、军警共建急救绿色通道,采用“一站式”院前急救胸部外伤780例,抢救方式为A(气道通畅)、B(人工呼吸)、C(循环支持)、D(人工除颤)、E(心电监护),还要考虑到高海拔低氧分压的地域因素.结果 呼救后抵达现场时间低于国内文献的报道,780例住院伤者院内死亡33例,占总救治数的4.2%,低于近期国内报道.结论 高海拔地区非战时胸部外伤的军警联动绿色通道的方式,符合目前平时性胸部外伤,也可用于战时胸外伤的院前急救.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Differences in prehospital resuscitation measures and outcomes of trauma patients transported by two air medical programs were assessed comparing the prehospital administration of crystalloid only (Group A) with the administration of 2 liters of crystalloid followed by blood (Group B).

Methods: A 1-year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flight and hospital records of patients taken to Level I trauma centers by two separate air medical programs was completed. Physiologic variables, total fluids infused, and flight tim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irty-one patients (Group A) received crystalloids in flight, and 17 patients received in-flight blood (Group B).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hen comparing age, ISS, PS, RTS, GCS, survival, and total fluid volume. Group B had statistically greater mean flight times compared with Group A (P < .05). A difference was demonstrated between groups A and B in pH and HCO3 measurements (P < .05), with Group B presenting in a more acidotic state on admission to the hospital.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lengthy flight times, despite the administration of blood products, presented to the trauma center more acidotic than trauma patients receiving only crystalloid. The true impact of blood products on outcome could not be demonstrated because of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flight times between the groups. A multicenter study matching flight times, head injury status, and flight type to assess benefit of prehospital utilization of blood products is warranted.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A wide variety of opinions exist about using paramedics on flight teams, most of which have not been substantiated by research finding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outcomes of patients transported by helicopter crews that consisted of either two nurses or a nurse and a paramedic. METHODS: Using data from the New York State Trauma Registry and prehospital care reports, a retrospective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the outcomes of 1193 air medical patients transported either by crews consisting of two nurses (N/N) or a nurse and a paramedic (N/P). The sample included blunt and penetrating trauma patients with an Injury Severity Score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9 and who were older than 16 years. RESULT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e percentages of patients who lived, died, or were discharged home or to rehabilitation were similar for N/P and N/N groups. Using TRISS methodology and the Z statistic,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observed versus predicted mortality for both groups (P <.05). CONCLUSION: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in patient outcomes between N/P and N/N crew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重症颅脑损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将我院自2011年2月—2012年1月救治的47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4例,对照组23例,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以及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24例患者积极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23例患者行非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24例患者经过院前积极的抢救和院内及时的手术治疗,优良率为50.00%;而对照组23例患者中,优良率为21.74%。两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2 9,P<0.05)。结论重症颅脑损伤一般情况非常危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急诊手术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非手术治疗,因此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不但要进行积极的院外抢救,入院后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院外急救和院内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对挽救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颅脑损伤患者NICU镇静处置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47例颅脑损伤患者焦虑和躁动情形下的临床处置过程,探讨适合颅脑损伤病情特点的镇静策略。方法镇静/激动(SAS)评分评判镇静效果。个体化镇静处置措施使其SAS评分稳定至2~4分。结果颅脑损伤患者镇静处置以非药物为首选;药物镇静须不得已而为之;动态定时评估镇静效果利于与脑伤恶化意识障碍区别。镇静药物宜选速效、短效药物个体化使用。结论镇静处置对于NICU的颅脑损伤患者是重要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老年胸部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救治策略。方法按我院实施急诊一站式综合救治模式的起始点(2010年6月)为时间临界点,采用"前"-"后"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于2008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老年人胸部损伤患者64例(组1)和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9例(组2),两组患者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5分。分析老年人胸部损伤特点,比较两组治疗转归等数据。结果老年人胸部损伤以交通伤和摔伤居多(80%),伤情重,平均入院ISS 35.4分。在急诊一站式综合救治模式下,组2死亡率17.7%,显著低于组1(43.8%)(P〈0.01)。结论老年人胸部损伤并发症多,病情重,死亡率高,预后差,应强调多学科协作模式救治,我院一站式综合性急诊救治模式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胸部损伤的死亡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张希国  刘小丰  苏嘉  张永 《武警医学》2013,24(9):804-806
 目的评估院前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严重闭合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7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严重闭合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限制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各38例。比较两组入院前后一般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住院期间器官衰竭、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院前两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组输液量较常规液体复苏组显著降低[(789.6±109.4)mlvs(2381.9±403.5)ml,P<0.01],院前复苏时间明显缩短[(59.3±15.5)minvs(80.1±17.4)min,P<0.01];院内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限制液体复苏组血红蛋白(Hb)升高[(101.0±12.9)g/Lvs(92.1±11.8)g/L,P<0.01],凝血功能好转[(78.8±8.2)%vs(63.1±12.6)%,P<0.01],输入血制品减少[浓缩红细胞:(6.4±2.1)Uvs(7.5±4.6)U,P<0.01;冷冻血浆(5.1±3.0)Uvs(6.4±2.0)U,P<0.01];住院期间限制液体复苏组器官衰竭发生率(21.0%vs39.4%,P<0.01)和感染发生率(13.1%vs26.5%,P<0.01)等并发症降低。结论院前维持适量的液体复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休克期机体的氧供和凝血功能状态,并降低创伤后期器官衰竭和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