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目的分析微创Bunnell缝合法辅助小切口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应用微创Bunnell缝合法辅助小切口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20例,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22~40岁,平均32.6岁;术前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44.6±3.6)分;Am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评价均为差。术前超声检查均显示跟腱完全断裂。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密切随访,记录AOFAS评分及活动度。结果手术时间25~40min,平均30.5min;术中出血量20~40mL,平均26.5mL。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腓肠神经损伤。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4个月。术后12个月,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94.1±3.7)分,其中优19例,良1例,优良率100%; Am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优16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微创Bunnell缝合法辅助小切口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操作简单及术后恢复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急性闭合跟腱断裂端端缝合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2000年11月-2006年6月收治28例急性闭合跟腱断裂患者,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19~48岁,平均36.5岁,术前MRI提示跟腱完全断裂,所有病例均在伤后4d内行手术治疗.跟腱断端稍做修整后,采用Kessler法或Bunnell法行端端缝合,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0个月,参照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记录.结果 28例患者中优19例,良9例,优良率100%,术后3个月均恢复正常行走并开始康复训练.随访期内无周围神经损伤,无跟腱再断裂.术后并发症包括浅表伤口感染1例、伤口皮缘坏死l例,并发症发生率7.1%.结论 端端缝合术修复急性闭合跟腱断裂术后并发症少,长期随访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并评价关节镜辅助下经皮Kessler缝合法修复新鲜闭合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26例均为闭合性新鲜跟腱断裂,关节镜证实均为跟腱完全断裂,首先在关节镜下清理跟腱断端间的瘢痕组织和凝血块,使跟腱断端对合整齐,然后在关节镜监视下采用由内向外的穿针技术,经皮Kessler缝合修复断裂的跟腱。所有患者均得到了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6-36个月)。随访包括常规的临床评价和MRI检查,并按Amer Lindholm评分标准进行术后疗效评定。结果按Amer Lindholm评分标准,本组优18例,良8例,优良率100%。全部患者无神经损伤,术后无感染,随访期内无跟腱再次断裂发生。MRI显示全部患者跟腱均得到了良好的修复且塑形好。结论关节镜辅助下经皮Kessler缝合法修复新鲜闭合跟腱断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具有术后疗效优良、功能恢复迅速、无明显术后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切口内筋膜血管丛下结合铆钉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行跟腱内侧切口,术中显露胫后动脉穿支,游离并保护其筋膜血管丛,形成连接切口两端皮肤筋膜血管蒂桥,结合铆钉编织缝合;6周去除外固定后,进行伸展及等长收缩等训练。结果术后4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2年,平均12.92个月,术后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价功能评分标准,其中优40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93.75%(45/48)。无一例发生腓肠神经及胫神经损伤、跖部痛性瘢痕、足底内外侧神经损伤、伤口感染、裂开。结论采用跟腱内旁切口,保护筋膜血管丛,结合铆钉修复跟腱断裂手术方法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操作简便,吻合方法可靠,创伤小,皮肤坏死率低,功能恢复佳,适用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小切口内应用0-0可吸收普迪思圈套线(PDS-Ⅱ线)双津下缝合法修复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本组34例患者均为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其中男25例,女9例;年龄20 ~45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运动损伤27例,摔伤6例,重物击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 ~6d,平均3d.所有患者均行微创小切口,应用PDS-Ⅱ线双津下缝合法修复.术后于踝跖屈30°位短腿石膏固定,6周后拆除石膏开始功能锻炼,8 ~10周后可完全负重,3~4个月后逐渐恢复运动. 结果 术后发生切口愈合不良1例,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1例,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皮肤粘连.术后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腓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跟腱再次断裂等并发症.根据Termann跟腱损伤的临床评价标准,本组评分平均为92分(76~ 96分).其中优28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7%. 结论 采用小切口内双津下缝合法修复急性跟腱断裂,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理想的跟腱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切口手术治疗跟腱断裂伤的疗效。方法:5例均为男性飞行人员,年龄:30~42岁,均为闭合性跟腱断裂性伤。手术采用3.0~5.0 cm小切口,用改良kessler法缝合。术后石膏固定4~6周,2周后拆线,4周后单拐练习行走,8周后由慢到快逐步增加行走距离与次数,避免剧烈运动6个月。结果:术后疗效评价按Amer-Lindholm评定法。优:4例;良:1例。5例均鉴定飞行合格,结论:闭合性跟腱断裂小切口手术治疗,用改良Kessler技术修复操作简单、效果可靠,满意的疗效取决于准确的早期诊断、正确的手术操作和规范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切口手术治疗跟腱断裂伤的疗效。方法:5例均为男性飞行人员,年龄:30~42岁,均为闭合性跟腱断裂性伤。手术采用3.0~5.0 cm小切口,用改良kessler法缝合。术后石膏固定4~6周,2周后拆线,4周后单拐练习行走,8周后由慢到快逐步增加行走距离与次数,避免剧烈运动6个月。结果:术后疗效评价按Amer-Lindholm评定法。优:4例;良:1例。5例均鉴定飞行合格,结论:闭合性跟腱断裂小切口手术治疗,用改良Kessler技术修复操作简单、效果可靠,满意的疗效取决于准确的早期诊断、正确的手术操作和规范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改良经皮微创修复手术与传统切开修复手术在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损伤时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三科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5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作为传统组,均采用传统手术方式切开修复;2017年2月—2018年1月采用经皮微创修复手术治疗的23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作为微创组,比较两组病例术中情况、随访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恢复工作时间等指标,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传统组有1例患者失访,其余患者得到术后3个月及12个月各门诊随访1次。微创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明显短于传统组[(33.7±9.2)minvs.(64.3±16.4)min,(3.0±2.2)dvs.(12.0±2.4)d,P<0.05],手术切口长度明显小于传统组[(2.4±0.8)cmvs.(11.5±2.4)cm,P<0.05]。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踝关节跖屈肌力无明显差异,微创组踝关节活动度、AOFAS评分优于传统组[(42.0±5.2)°vs.(36.2±78)°、(69.6±5.8)分vs.(61.0±7.4)分,P<0.05],术后12个月随访,两组踝关节跖屈肌力、踝关节活动度、AOF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未发生深静脉血栓、跟腱再断裂并发症。术后传统组跟腱感染3例,其中浅层感染2例,深层感染1例,脂肪液化2例,均经有效治疗,获得良好愈合;传统组、微创组各有1例腓肠外侧皮神经损伤,于术后3个月随访时完全恢复。两组患者于术后平均9.3周重返正常工作。结论经皮微创修复急性跟腱断裂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显著降低了术后感染率,未增加腓肠神经损伤率,并能达到同切开修复相似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的治疗接受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2例急性跟腱断裂患者,采用单纯端端缝合修补89例,腓肠肌筋膜瓣加强修补23例。男性98例,女性14例;年龄23~48岁,平均37岁。闭合性损伤101例,开放性损伤11例。结果本组112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4.5个月(6~18个月)。根据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标准,平均分为92.2分(74~100分)。其中优63例,良39例,可10例。踝关节活动度患足为(55.2±7.1)°,健足(57.1±5.8)°,两者无显著差异(t=0.101)。采用单纯端端缝合修补患者的AOFAS评分为90.9±10.3,加强修补患者的AOFAS评分为93.6±9.9,两者无显著差异(t=0.389)。踝关节活动范围分别为(54.2±9.3)°和(56.1±7.8)°,两者也无显著差异(t=0.764)。切口表浅感染5例,深部感染1例,跟腱再断裂2例。结论手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疗效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微创小切口改良Bunnell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为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合理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3月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骨外科收治的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100例。男性70例,女性30例;年龄22~49岁,平均32.8岁;左侧64例,右侧36例;损伤至手术时间3~14d,平均7.7d;体质量指数:18~29kg/m2,平均23.4kg/m2;Myerson分型:I型65例,II型35例;均为运动致伤。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传统组(n=48)和微创组(n=52),传统组接受传统切开缝合术治疗,微创组接受微创小切口改良Bunnell缝合法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踝关节功能、踝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优良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8%vs. 94.2%,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13.4±2.3)mL vs.(26.3±3.6)mL]少于传统组,手术时间[(41.5±5.5)min vs.(47.6±4.6)min]、下地行走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快速诊断急性闭合跟腱断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急诊收治急性闭合跟腱断裂的100例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查,观察损伤跟腱的形态、内部结构及回声改变,判断跟腱损伤程度并将超声诊断结果与急诊手术结果相比较。结果急诊手术结果显示,跟腱完全性断裂85例,高频超声快速诊断均检出,诊断符合率为100%。不完全断裂14例,高频超声漏诊3例,诊断符合率80%。漏诊3例均为微小部分断裂,后被MRI确诊。误诊1例,疑似为跟腱微小囊肿,误诊率1%。结论高频超声可快速诊断急性闭合跟腱断裂,是一种便捷、经济、可靠、无创的诊断方法,为断裂跟腱快速急诊手术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局部使用透明质酸钠对跟腱断裂修复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5 3例跟腱断裂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局部使用透明质酸钠分为对照组(甲组)和治疗组(乙组) ,术后随访按照Arner Lindholm的疗效标准评定疗效,并测量患侧踝关节较健侧活动度减小度数,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 5 ) ,且踝关节活动度丧失明显小于对照组(P <0 .0 5 )。结论 局部使用透明质酸钠可有效预防跟腱修复术后黏连,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跟腱断裂的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跟腱断裂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跟腱断裂的MRI表现.7例均行常规MR轴面T_1WI、T_2WI,矢状面T_1WI、T_2WI和频率敏感脂肪抑制(SPIR)序列扫描.结果 完全性跟腱断裂6例,部分性跟腱断裂1例,跟腱断裂部位发生于跟腱附着于跟骨部位上方2.6~11.0 cm,平均5.4 cm.跟腱断裂的MRI表现为跟腱肿大增粗(7例)、变形,呈波浪状(2例).跟腱纤维部分或完全不连续和腱内信号强度增强(7例),完全性跟腱断裂的裂隙宽度为3.0~8.0 mm,断端水肿、充满血液,于MR T_2WI和SPIR呈高信号.7例跟腱断裂在T_1WI均呈中等信号;在T_2WI 1例呈中等信号,3例呈中-高信号,3例呈高信号;在SPIR 2例呈中-高信号,5例呈高信号.跟腱前脂肪垫模糊,见于6例完全性跟腱断裂.结论 MRI能较好显示跟腱断裂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跟腱损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11例有明确踝关节损伤史、经手术证实为跟腱损伤患者的MRI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11例MRI均有异常表现,诊断为跟腱完全断裂5例、部分断裂6例。MRI对跟腱的形态及其内部结构显示直接、清晰、完整。跟腱损伤表现为跟腱不均匀增粗,腱内信号增高、紊乱,腱束的连续性完全中断或部分中断。结论:MRI能够直接显示外伤后跟腱的形态、内部结构及周围软组织改变,并能准确显示跟腱完全撕裂与部分撕裂的部位和程度,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Bosworth法联合Pulvertaft缝合治疗新鲜闭合性撕裂型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5年3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新鲜闭合性撕裂型跟腱断裂15例,其中男性12例12足,其中左足7例,右足5例;女性3例3足,其中左足1例,右足2例。年龄27~50岁,平均36岁。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6个月。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红肿,给予抗感染、换药处理后乙级愈合,其余伤口均甲级愈合。所有患者均无术后足外侧区感觉麻木。按照Arner Lindholm标准评定,优13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改良Bosworth法联合Pulvertaft缝合治疗新鲜闭合性撕裂型跟腱断裂,术后功能恢复良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场MRI在急性跟腱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和表现。方法分析29例有踝关节外伤病史、经临床或手术证实且MRI资料完整的跟腱完全撕裂或部分撕裂患者,总结其特征性MRI表现。结果 MRI诊断跟腱完全撕裂10例,MRI特征性表现为肌腱增粗、形态不规则,肌腱束连续性完全中断,肌腱断端回缩呈"杵"状或交错呈"毛刷"状改变,在T1WI、T2WI上其内呈混杂高信号。部分性撕裂19例,MRI表现为跟腱增粗,前后径与宽径的比例变大,在T1WI、T2WI上肌腱内局限性高信号,肌腱束部分毛糙、不规则,但在矢状位至少有1层面连续。结论低场MRI能清晰显示跟腱形态及内部结构,可以准确诊断撕裂的部位和程度,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闭合性跟腱撕裂患者的MRI影像特点,比较其在不同MRI序列上的表现,探讨新序列在跟腱撕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11年6月-2013年6月间在我院就诊的41例跟腱损伤患者的MRI表现。将41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5例,行常规序列扫描(T1WI+T2WI+STIR),B组16例,行常规序列(T1WI+T2WI+STIR)及新序列(3D-FIESTA+3D-FSE)扫描。MRI检查后,A组11例、B组8例行手术治疗,并将其影像资料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比较A、B组的诊断效能。结果跟腱部分撕裂的MRI表现为跟腱增粗,跟腱内条状或片状高信号。完全撕裂的MRI表现为跟腱损伤处完全分离,断端回缩或完全交错。A组诊断完全撕裂10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结果9例为完全撕裂。B组诊断完全撕裂7例均与手术证实符合。结论MRI对于诊断跟腱撕裂具有重要价值,新序列(3D-FIESTA,3D-FSE)能提高诊断跟腱完全撕裂的正确率及部分撕裂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两种缝合方法修复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种方法缝合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术后疗效,为临床推广运用提供相应资料。方法回顾对照研究2005年1月~2006年10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闭合性跟腱断裂25例,根据手术缝合方法不同分为Krackow方法组与改良Kessler方法组,用抗菌薇荞可吸收线(VICRYLR PLUS)缝合跟腱断裂部,术后小腿石膏固定共6周,同时行功能锻炼,随访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1年总体优良率均在92.31%,两组术后1年内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6个月内美国足踝外科功能评分(AFOAS)Krackow组较改良Kessler组高,两组有明显差别(P0.05),术后早期(术后1年内)患者满意率前一种方法较好(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Krackow方法及改良Kessler两种缝合方法治疗跟腱断裂,术后早期都有良好临床疗效。运用Krackow缝合方法修复跟腱断裂,患者术后早期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