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频程序控制通气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心肺复苏术后无自主呼吸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控制通气组(A组)、5∶ 5高频程序控制通气组(B组)及7∶ 3高频程序控制通气组(C组),各组分别采用相应的机械通气模式进行呼吸支持.自主循环恢复开始计时,分别测定0、1、4、12、24 h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气道峰压(PIP).结果 ①B、C组PaO2、OI在1、4、12 h均显著高于A组(P<0.01);C组PaO2、OI在4、12、24 h均高于B组(P<0.05).PaCO2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时点B、C组PIP、CVP均低于A组(P<0.01),B、C组MAP均高于A组(P<0.05),三组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程序控制通气对心肺复苏患者具有较好的呼吸支持作用,改善氧合快,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易产生二氧化碳潴留, 使用便捷.两种程序控制通气中,高频与常频通气时间比为7∶ 3的高频程序控制通气模式通气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3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采取HFOV,并与治疗时、治疗后8 h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比较两者之间的变化.[结果]32例患儿的血气分析在HFOV治疗后有显著改善,与治疗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FOV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机械通气过程中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赵晓燕 《全科护理》2011,(11):960-961
[目的]总结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3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采取HFOV,并与治疗时、治疗后8 h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比较两者之间的变化。[结果]32例患儿的血气分析在HFOV治疗后有显著改善,与治疗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FOV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机械通气过程中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创高频通气在新生儿拔管后呼吸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3月于我院新生儿科住院行有创高频振荡通气的45例新生儿,达到撤机条件时,根据各时期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无创高频通气(NHFV)组20例和鼻塞式间歇正压通气(NIPPV)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7 d内拔管撤机成功率,无创通气时呼吸暂停发生次数、无创通气过程中吸痰频率、腹胀发生率、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及鼻损伤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7 d内撤机成功率、呼吸暂停发生次数、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无创通气过程中吸痰频率、腹胀发生率及鼻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FV应用于新生儿拔管后的呼吸支持,与NIPPV相比,有同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有吸痰频率低,腹胀发生率、鼻损伤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高频通气在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刁平然  催合春 《临床荟萃》1996,11(6):253-254
高频通气(HFV)是近年来用于肺科的一项新型的机械通气技术,而使用高频射流通气(HFJV)治疗Ⅰ、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有肯定的疗效。我院通过5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对照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院1998-10~2005-01以来收治的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患儿13例采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临床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高频喷射通气(HFJV)治疗犬实验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采用连续HFJV基础上间歇叠加深吸气(HFJV+DI)的新通气方法,以期为ARDS的治疗寻找一种新途径。用油酸复制犬ARDS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HFJV+DI组(n=10):在连续HFJV基础上每隔10分钟加入1次深吸气;常规机械通气组(CMV,n=10),给予0.785kPa(1kPa=10.20cmH2O)呼气末正压(PEEP)治疗;对照组(n=10),未予通气治疗。每隔1小时测定1次氧合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共观察5小时。注射油酸后,动脉氧分压(PaO2)由12.400kPa(1kPa=7.5mmHg)降至6.560kPa(P<0.01),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未见明显变化。通气治疗后,CMV和HFJV+DI均使PaO2明显升高,PaCO2无明显变化(P>0.05),HFJV+DI的氧释放指数(DO2I)明显高于CMV组(P>0.05),心脏指数(CI)在CMV组及HFJV+DI组均明显减低(P<0.05)。提示:HFJV+DI时PaO2的提高大于CI下降所致的不利影响,在改善组织缺氧方面明显优于CMV时加用PEEP  相似文献   

8.
高频喷射通气抢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频喷射通气抢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空军天津医院外三科(300381)赵恩福,李品端,左建鹰,王松山我院1988~1992年应用高频喷射时通气(HFJV)抢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6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6例中男4例、女2...  相似文献   

9.
高频双向喷射通气治疗肺性脑病20例疗效观察刘承芳(武汉市第五医院武汉430050)肺性脑病是呼吸衰竭发展的严重阶段,治疗较困难,病死率可高达30%~50%[1],我院采用高频双向喷射通气(HFTJV)和综合措施治疗肺性脑病2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有效治疗新生儿气胸的可靠方法,为新生儿气胸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绵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新生儿气胸患儿92例,随机分成常规呼吸机组和高频呼吸机组,每组46例,分别实施传统常频通气治疗和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氧合指数值和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结果高频呼吸机组治疗后24 h和48 h氧全指数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呼吸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544,5.7208,P均<0.05);高频呼吸机组治疗后24 h和48 h的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均显著优于常规呼吸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3553,6.3803,P均<0.05)。结论在临床针对新生儿气胸患儿实施治疗的实践过程中,与传统常频通气治疗方法比较,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是临床针对新生儿气胸患儿实施治疗的理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部分支持通气过程中对呼吸力学和呼吸功的影响。方法30例有自主呼吸的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在同样的分钟通气量和呼气末正压(PEEP)的设置下,先给予AC1模式通气45min后改为ASV模式通气,时间为45min,结束后改为AC2模式(参数设置与AC1一致),通气时间为45min。记录上述三个45min后的呼吸力学和呼吸做功的参数。结果ASV模式下的气道峰值压和平均气道压下降明显,P分别小于0.01和0.05。ASV下的内源性PEEP(PEEPi)发生率为23.3%,明显低于AC1的PEEPi发生率46.7%(P<0.05)。ASV的器械附加功(WOBimp)和吸气压力时间乘积(PTP)明显降低(P<0.01)。而两种呼吸模式的血气分析和血液动力学,以及前后两次AC模式的各种参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危重症的部分支持机械通气过程中,ASV较常规通气模式有利于实施保护性通气策略,同时降低呼吸负荷和呼吸做功,因而能降低呼吸氧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使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和CPAP通气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比较二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是否可减少上机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方法:选择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2016-03—2018-03期间收治的RDS患儿74例,分为无创高频组(NHFV组)36例及无创正压通气组(NCPAP组)38例,比较两组上机前和上机后12、24、48、72h动脉血气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上机时间等。结果:NHFV组PO_2、a/APO_2、SaO_2在给予呼吸支持后12、24、48、72h均高于NC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HFV组PaCO_2在给予呼吸支持后12、24、48、72h均低于NCP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均痊愈出院,在气漏、持续肺动脉高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视网膜病、肺出血、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HFV组在气管插管、上机时间及住院天数均少于NCP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高频通气治疗RDS疗效确切,且与CPAP通气模式相比,可减少RDS患儿CO_2潴留,增加氧合指数,减少上机时间及住院天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在早产儿合并重症肺透明膜病呼吸支持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我科95例早产儿合并重症肺透明膜病。结果本组95例早产儿合并重症肺透明膜病患儿经高频振荡通气、综合治疗。治愈72例;死亡15例,放弃治疗8例。结论本组结果表明,在对早产儿合并重症肺透明膜病患儿采取高频振荡通气进行呼吸支持,取得良好的效果,治疗中应严格掌握临床适应证,应用合理的通气方式,可减少患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16.
急性呼吸窘迫征 (ARDS)是一种继发于严重创伤、感染、休克、烧伤及大手术过程中 ,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 ,若损伤广泛且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高达 5 0 %~ 6 0 % [1] 。早期诊断 ,综合治疗 ,早期使用机械通气 ,对改善缺氧 ,阻断病  相似文献   

17.
18.
于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高频喷射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18例。结果表明,当采用高频喷射通气频率110次/分,氧气驱动压力98~147kPa,血气分析示,PaO2、PaO2/FiO2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PaCO2亦明显升高(P>0.05);采用频率90次/分,氧气驱动压力50kPa,加用呼吸中枢兴奋剂,动脉血PaO2、PaO2/FiO2改善明显(P<0.01),PaCO2治疗前后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频喷射通气以较低流量供氧时,PaO2,PaO2/FiO2提高显著(P<0.01),而PaCO2无明显升高(P>0.05)。因此,适当调整高频喷气治疗的频率和压力对伴有CO2潴留的COPD呼衰,纠正低氧血症,仍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诊断为RDS的200例早产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研究组给予nHFOV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初始治疗失败率、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血气分析相关指标、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分及血清高迁移族蛋白B1(HMGB1)水平。 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93.00%(93/100)vs. 63.0%(63/100),χ2 = 68.923,P < 0.001],且研究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6.00%(6/100)vs. 15.00%(15/100),χ2 = 4.310,P = 0.038]及BPD发生率[1.00%(1/100)vs. 9.00%(9/100),χ2 = 6.737,P = 0.00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两组患儿气胸/气漏、消化道穿孔、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颅内出血、鼻损伤、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2.083、2.909、0.977、1.332、1.047、0.521、2.750,P均> 0.05)。同时,与对照组患儿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氧分压[(89 ± 28)mmHg vs.(80 ± 29)mmHg,t = 2.151,P = 0.033]、二氧化碳分压[(37 ± 7)mmHg vs.(41 ± 10)mmHg,t = 3.386,P<0.001]及血氧饱和度水平[(97.4 ± 2.1)% vs.(90.6 ± 6.4)%,t = 10.049,P < 0.001]均显著改善,aEEG评分显著升高[(8.5 ± 1.5)分vs.(5.2 ± 1.9)分,t = 13.319,P<0.001],血清HMGB1水平显著降低[(578 ± 71)ng/L vs.(628 ± 72)ng/L,t = 5.071,P<0.001]。 结论nHFOV可有效改善RDS早产儿的脑功能、血气分析及呼吸支持相关指标,降低血清HMGB1水平,提升整体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刘满生  李福平 《临床荟萃》1995,10(23):1079-1080
我院应用HFJV治疗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4例和HFJV与低流量吸氧交替治疗肺心病所致的Ⅱ型呼衰15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