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眼球摘除术作为葡萄膜黑色素瘤传统的治疗方法已受到挑战。放射治疗和肿瘤局部切除术等保留眼球的治疗方法在不少国家已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本文就葡萄膜黑色素瘤局部切除术的发展史、适应证、手术技术、并发症和预后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眼内原发性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和转移性。多数肿瘤由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起主要的抗肿瘤免疫作用,而葡萄膜黑色素瘤具有特殊的免疫学特性,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由NK细胞发挥主要的免疫监视作用,且MHC-Ⅰ类分子的下降与预后改善呈正相关。该肿瘤细胞可通过多种方式如MHC-Ⅰ类分子表达异常和分泌免疫抑制因子如TGF-8、IL-10、MIF等逃避NK细胞的杀伤。对其进行免疫治疗时,应侧重于激活NK细胞的活性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细胞及阻止肿瘤转移。目前常用的免疫疗法有:将细胞因子基因注射到肿瘤局部,建立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微环境;促进黑色素瘤细胞的凋亡,加强外周血单核细胞对肿瘤细胞淋巴因子的激活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眼外蔓延的发生率、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及影响愈后的因素。方法采用我院20年间诊治的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眼外蔓延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结果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眼外蔓延的发生率为15%。肿瘤在眼内呈扁平状生长者6例,蕈状生长者2例;上皮细胞型4例,梭形细胞型1力。本组随访患者5例表明预后与肿瘤大小、眼外蔓延程度、病理组织学分型有关。结论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早期可向眼外蔓延,并与病理组织学分型有关,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中华眼底病杂志,1999,15:30-32)  相似文献   

4.
经巩膜板层切除脉络膜黑色素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脉络膜黑色素瘤为成人期占第一位的眼内恶性肿瘤[1,2],延误治疗有致命危险,既往均作眼球摘除而致残。1974年Peyman等[3]推荐局部巩膜板层脉络膜肿瘤切除术以来,国外有较多成功的报道。1996年11月我院成功切除一例,现报告如下。一、病历简介患...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蕈伞形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01年6月至2013年4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因葡萄膜黑色素瘤行眼球摘除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102例102只眼的病理切片纳入研究。根据肿瘤切片最大截面外形,将切片分为蕈伞形葡萄膜黑色素瘤(A组),扁平形、半球形、球形葡萄膜黑色素瘤(B组),分别为30、72只眼。计算肿瘤高度-基底比值。根据美国眼黑色素瘤多中心研究组标准将肿瘤分为小、中等、大肿瘤。依据改良Callender分类法将肿瘤细胞类型分为梭形细胞型、混合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和其他。应用麦克奥迪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Motic Med 6.0)软件行图像采集和测量。A组、B组视网膜薄变率比较行χ^2检验。结果A组30只眼中,大肿瘤19只眼(63.3%),中等肿瘤11只眼(36.7%);B组72只眼中,大肿瘤49只眼(68.1%),中等肿瘤16只眼(22.2%),小肿瘤7只眼(9.7%)。A组、B组平均瘤体基底直径分别为(14.2±5.1)、(18.7±6.4)mm;平均瘤体高度分别为(10.0±2.1)、(7.6±3.9)mm;肿瘤高度-基底比值分别为0.77±0.29、0.44±0.28。A组30只眼中,梭形细胞型24只眼(80.0%),上皮样细胞型1只眼(3.3%),混合细胞型5只眼(16.7%);视网膜薄变22只眼(73.3%)。B组72只眼中,梭形细胞型52只眼(72.2%),上皮样细胞型5只眼(6.9%),混合细胞型11只眼(15.3%),其他4只眼(5.6%);视网膜薄变21只眼(29.2%)。两组视网膜薄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4,P=0.000)。结论蕈伞形葡萄膜黑色素瘤瘤体高度增加快,视网膜薄变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形状对视网膜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病理切片和临床资料,分析肿瘤形状、大小、高度-基底比值、视网膜薄变和浸润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包括102例患者(102眼),平均年龄45.6±12.4岁。其中葡萄膜黑色素瘤76眼(75%)为梭形细胞型,6眼(6%)为上皮样细胞型,16眼(16%)为混合细胞型,其它4眼(4%)。按肿瘤部位分:睫状体黑色素瘤3眼(2.9%),睫状体和脉络膜黑色素瘤28眼(27.5%),脉络膜黑色素瘤71眼(69.6%)。视网膜组织的分析中,43眼(43%)发现视网膜变薄,86眼(84%)发现视网膜浸润。肿瘤的高度在1.2~15.6(平均8.3±3.6) mm,肿瘤基底直径为4.8~31.2(平均17.3±6.5) mm。肿瘤峰高度-基底R值为0.53±0.32。视网膜薄变组(n=43)的平均R值显着高于无视网膜薄变组(n=59)(0.69±0.31与0.42±0.27;P<0.01)。视网膜肿瘤浸润组(n=86)的平均R值比无视网膜浸润组(n=16)略高(0.56±0.33比0.41±0.25;P=0.09),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R值的肿瘤与其邻近视网膜薄变有关,与视网膜内肿瘤细胞浸润相关性不大。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切面形状和邻近视网膜组织的受累情况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7.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巩膜敷贴放射治疗是葡萄膜黑色素瘤临床保留眼球的主要治疗方式,能有效控制肿瘤生长,但放疗后肿瘤退行反应异质性明显.有研究提出巩膜敷贴放疗后肿瘤退行速度可作为巩膜敷贴放射治疗预后因素,退行速度越快预后越差.一些学者研究发现,肿瘤初始高度、3号染色体单体化、GEP分型与巩膜敷贴放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兔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nonpenetratingtabecularsurgery,NPTS)后房水葡萄膜巩膜引流途径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进一步阐明其降压机制。方法:8只家兔,随机选1眼作NPTS即A组(n=8),另1眼为正常对照即B组(n=8)。术后观察眼压,1wk后处死家兔摘除眼球分别行HE染色、SMA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葡萄膜巩膜途径的各组织结构改变。结果:A组术前、术后1wk时眼压差别有显著性(P<0.01);光镜观察见A组房水池底部巩膜纤维间隙疏松、睫状体微小脱离,SMA免疫组化显示睫状肌细胞间隙无明显改变。结论:NPTS后房水池底部巩膜纤维间隙增大和/或睫状体微小脱离是葡萄膜巩膜途径引流量增强的组织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9.
巩膜表面敷贴放射治疗是治疗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一种近距离放射疗法,肿瘤局部控制率、转移率以及患者生存率与其他疗法相比并无差异,但能保留眼球并维持部分视力,对正常组织及全身损伤较小,安全且疗效可靠.治疗预后受肿瘤大小、位置、退行速度、生长方式、敷贴剂量率、放射性核素的种类、敷贴器放置的精准度、敷贴器的形状以及患者年龄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是致死的最主要原发性眼内疾病。该瘤主要发生于睫状体和脉络膜,称为后部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近20年对该瘤进行了大量临床与基础研究,有了许多新认识。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57-59)  相似文献   

11.
葡萄腆恶性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简称U.M.)是成年人最常见的一种恶性眼内肿瘤,恶性度较高,易经血液转移,一经确诊,早期手术摘除患眼是过去最主要的治疗措施。近年来随着诊断和处理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得眼球摘出率大大降低。传统上做为主要治疗措施的跟球摘出巳受到了不同意见的挑战,成为当前争论的课题。很久以前人们就认识到U.M.病人眼球摘出后会加速瘤的全身转移。也许术前病人就已经有了亚临床转移,只是被宿主防预功能所抑制,处于暂停活动状态。在外伤、手术、肝炎等情况下被激活。大约有40%的  相似文献   

12.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UM)是成人最常见的眼内原发性恶性肿瘤,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可释放多种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寻求有价值的特异性TM对UM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UM蛋白标志物及其近年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研究葡萄膜黑色素瘤所面对的主要挑战是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最常见的葡萄膜黑色素瘤动物模型可分为动物的自发性肿瘤、诱发肿瘤和移植性肿瘤.开始应用人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系和肿瘤组织碎片建立模型是原发的和转移的实验性动物模型的一大进步.葡萄膜黑色素瘤动物模型常被用于原发和转移葡萄膜黑色素瘤的预后因素及治疗手段等方面的研究.尽管动物模型与人类的疾病有一定差异,但它们确实为研究人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转移预后及治疗手段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对近年来葡萄膜黑色素瘤动物模型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房水葡萄膜巩膜途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 (nonpenetratingtrabecularsurgeryNPTS)房水葡萄膜巩膜引流途径的形态学情况 ,进一步阐明其降压机制。方法  2 0只兔 4 0眼随机分为实验组 (NPTS) ,对照组 (小梁切除 +虹膜根切术 )和正常组 ,术后 1周于正常组前房内注入微量示踪剂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 (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 bovineserumalbumin ,FITC BSA) ,于 2、4、6、8、10h各处死家兔 4只 ,摘除双侧眼球作冰冻切片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确定睫状体、房水池、脉络膜上腔、前、后巩膜和脉络膜的荧光强度等级。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眼压相似 (实验组 2 .19kPa± 0 .37kPa ,对照组 2 .0 0kPa± 0 .34kPa ;P >0 .0 5 ) ,术后 1周时眼压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 1.5 1kPa± 0 .35kPa ,对照组 1.4 4kPa± 0 .31kPa;P >0 .0 5 )。实验组术后葡萄膜巩膜途径各部位的荧光强度均比正常组和对照组增强 ,而正常组亦强于对照组。结论 NPTS具有和小梁切除术相似的降压效果 ,房水由房水池和 (或 )睫状体间隙到脉络膜上腔后 ,主要经前巩膜排出 ,后巩膜及脉络膜排出较少 ,是其降压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的敷贴放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敷贴放疗在许多国家已成为治疗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最常采用的方法,本文通过对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的敷贴放疗的历史,现状,适应证,疗效,并发症,与其它疗法的比较等介绍,显示了敷贴放疗用于治疗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17.
患者女,31岁.因右眼视力逐渐下降2年余,加重4月余于2007年11月6日来我院就诊.患者2005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力逐渐下降,无眼红、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在外院行眼眶CT检查,发现右侧眼球前壁睫状体区有一椭圆形稍高密度影,大小约11 mm× 7 mm×18 mm;冠状位见右侧眼球内上壁约11点至12点时钟位有局限性软组织节结影突向眼球内,大小约11 mm× 20 mm.临床诊断为脉络膜(睫状体?)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分析葡萄膜黑色素瘤(UM)患者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PRT)的不同临床反应模式以及治疗失败后行二期眼球摘除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2011年3月至2017年9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接受 125I巩膜外PRT的465例UM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7例,女性248例;年龄(...  相似文献   

19.
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Lin JY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2):121-124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多发生于 40~ 5 0岁中年人 ,儿童或≥ 70岁老年人少见 ;男与女性发病率大致相同。一般为单眼发病 ,肿瘤呈单灶性 ,无遗传性。 85 %的肿瘤发生于脉络膜 ,10 %发生于睫状体 ,5 %发生于虹膜。睫状体部位的黑色素瘤亦可由于虹膜或脉络膜黑色素瘤蔓延所致。一、虹膜黑色素瘤(一 )临床特点虹膜黑色素瘤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种类型。1 局限性虹膜黑色素瘤 :好发于虹膜下部 ,肿瘤为不规则形、边界清楚的黑色素性肿物 ,色素分布不均匀 ,瘤体一般>3mm ,厚度 >1mm ,表面光滑或粗糙 ,其周围可见血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与肿瘤转移和肿瘤所致死亡的相关预后因素。方法 53例行眼球摘除手术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患眼眼别、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肿瘤形态、肿瘤大小、继发视网膜脱离等临床特征,以及肿瘤细胞类型、是否侵犯睫状体、巩膜导管、视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