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表现之一。本文旨在研究UAP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后患者的血脂、临床结果及安全性,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4年1月~2004年12月心内科住院患者70例,符合WHO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年龄45~74(62±12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根据随机化原则,将不稳定性心绞痛不伴高脂血症者61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每晚睡前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1.0%,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并用阿托伐他汀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22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31例和对照组96例,两组均按冠心病伴高脂血症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1次/d口服,疗程8周后,统计分析治疗前后两组血脂水平变化及心绞痛发作次数、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C、LDL-C及T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TC、LDL-C及TG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平均发生心绞痛(4.39±0.42)次,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快速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缓解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应用方便,安全性好,应于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疗效。方法 35例高脂血症患者每晚餐前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持续1个月,观察服药前及服药1个月时血脂指标(TG、TC、LDL-C、HDL-C)。结果治疗后TC、TG、LDL-C及HDL-C的值与治疗前比较P均<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降低TC、TG、LDL-C和升高HDL-C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3%、65.7%、85.7%和68.6%。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检测hs-CRP与对照组相对比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检测血脂水平与对照组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UAP患者,早期应用可抑制斑块炎性反应,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且常规剂量使用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调节及脂蛋白脂酶(LDL)作用。方法:选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200例,口服阿托伐他汀6个月,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1个月,服药后3个月、服药后6个月检测ALT、TG、TC、HDL-C、LDL-C、CK、CRP、LPL。结果:入选病例经治疗1、3、6个月,血脂指标TG、TC、LDL-C明显下降;C反应蛋白显著降低,与服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阿托伐他汀连续服用6个月,对LPL水平没有影响。结论:阿托伐他汀有明显的降低血脂作用,但其机制与升高LPL无关。 相似文献
9.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uA不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片100mg,1次/d,倍他乐克片25mg,2次/d,消心痛片10mg,3次/d,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1次/12h,共用5—7d,住院观察期间静滴硝酸甘油,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化硝酸甘油0.3mg。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10nag,每晚睡前服用1次。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37例(61.7%)、有效21例(35%)、无效2例(3.3%),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显效22例(36.7%)、有效24例(40%)、无效14例(23.3%),总有效率为76.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改善血脂正常UA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随机单盲将1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睡前服用1次,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及血液指标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显效26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93.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甘油三酯轻度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轻度升高.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阿托伐他汀有调脂作用,还具有减少炎症反应,加强斑块的稳定性、防止斑块破裂,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观察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分别联合波立维(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1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1例。研究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波立维治疗,对照组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波立维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心电图改善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临床疗效、心电图改善情况、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波立维与瑞舒伐他汀联合波立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9月于我院诊断为慢性收缩功能障碍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临床资料。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检查发现195例患者伴有CHF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其中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者114例(阿托伐他汀组),未接受他汀类治疗者81例(空白组)。评估患者1年随访期间的主要不良反应。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心源性死亡率:0vs 8%,P<0.05),TDI结果更好(E/E:15±5.7 vs 18±8.3,P<001);局部缺血性CHF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死亡率:10%vs 26%,P<0.05;持续室性心律失常:5%vs 19%,P<0.05;心源性死亡率:0 vs 8%,P<0.05);TDI结果更好(E/E’:15.00±5.68vs 19.72±9.14,P<0.01;St:353.70±48.96ms vs 303.33±68.52ms,P<0.01)。经多因素分析校正相关因素后发现,阿托伐他汀治疗与较低心源性死亡率之间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R=0.83,95%CI 0.71~0.96,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与局部缺血性CHF也有相关性(RR=0.77,95%CI 0.62~0.95,P<0.05)。结论对于CHF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降低心源性死亡率,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科室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D)、每分心排血量(CO),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VEDD和LVSDD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LVEF、SV和CO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明显,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120例中医辩证胸痹心血瘀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住院号分成对照组60例2组除给予常规的心绞痛治疗以外,对照组加用阿托伐他汀和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和丹红注射液,均连续使用20天。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2组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比治疗前明显减少,且治疗组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比对照组减少的更为明显。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按照随机双盲法将15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常规扩冠、抗凝、溶栓及对症治疗。在治疗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治疗3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治疗组能降低心肌缺血总负荷,且能降低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上升。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就诊于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20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1次/d。治疗组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每次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DL-C、TC水平均显著降低,对照组TG水平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LDL-C、TC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心绞痛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显著降低LDL-C、TC水平,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究曲美他嗪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74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组,各37例.两组均给予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拮抗剂等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曲美他嗪,观察组采用曲美他嗪+阿托伐他汀,两组疗程为14d.比较两组心电图疗效、心绞痛症状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心绞痛症状治疗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为72.9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心电图改善情况对比,观察组(97.29%)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2.16%),差异显著(P<0.05);治疗期间两组无不良反应.结论:给予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曲美他嗪及阿托伐他汀可取得良好效果,改善心电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次,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0铡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A组和B组各50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采用普罗布考治疗,B组采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平板运动心电图试验、血脂及氧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B组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A组64.0%(x2=3.841,P〈0.05);B组治疗后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74.0%,明显高于A组42.0%(x2=3.981,P〈0.05);两组治疗后平板运动心电图试验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x2=3.841、3.791,均P〈0.05);A、B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1.6±0.8)次、(1.0±0.5)次]明显低于治疗前[(4.3±1.9)次、(4.6±2.8)次](x2=7.584、7.984,均P〈0.01)。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40例,显效22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对照组40例,显效15例,有效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1%;治疗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有明显的调脂作用和广泛的非调脂作用,可以防止动脉粥样斑块的进展,可恢复血管内皮功能,可抑制斑块中炎症反应及稳定易损斑块,其显著的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