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小玲 《临床荟萃》1998,13(11):511-512
我院自1991年1月~1996年1 月收治脑梗塞859例,其中小脑梗塞51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院1987年7月~1998年5月采用枕下开颅减压或脑室引流治疗小脑梗死9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37~68岁,平均53.6岁。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4例。病史2~13年,平均3.8年。有颈椎病史1例,病史6年。1.2临床表现均为急性起病。头昏或眩晕《例,向一侧跌倒3例,头痛7例,恶心、呕吐8例,耳鸣2例,共济失调6例。意识障碍8例,其中嗜睡6例,浅昏迷1例,中度昏迷1例。面瘫6例,顿强直2例,眼震9例,瞳孔缩小7例,一侧肢体瘫痪7例,两侧肢体瘫痪1例,言语功能障碍7例,吞咽功能障碍5例。1.3CT及MRI所见均行CT检…  相似文献   

3.
小脑梗塞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经颅CT或MRI确认的20例小脑梗塞,占同期脑梗塞2.07%,男12例,女18例,男女之比1.5:1,最小年龄34岁,最大年龄71岁,单纯小脑梗塞13列,合并基底节区,桥脑、中脑、枕叶梗塞7例。  相似文献   

5.
小脑梗塞     
分析经CT扫描或/和MRI检查证实的41例小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局限于小脑的梗塞16例(19.0%),合并大脑半球或/和脑干梗塞25例(61.0%。有中风危险因素者27例(65.9%),其中,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病是小脑梗塞的主要原因,头昏、眩晕、肢体无力、步态不稳及共失调等为主要症状和体征。认为MRI对小脑梗塞的论断最可靠,右确定病灶部位、范围、数量、时相和类型方面都优于CT扫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在预防脑缺血性“中风”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对127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其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104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5例。结果手术均获成功,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仍然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则可以解决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无法到达部位的狭窄。  相似文献   

7.
2004年5月至今,我院神经外科对3例大面积缺血性脑梗塞讲行了外科手术治疗。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脑梗塞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血管病是我国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几年来由于CT、MRI广泛检查使用,以及新的磁共振技术如液体稀释反向复原显象、弥散、灌注及功能性磁共振显象的出现,使人们更能准确地了解脑缺血部位、缺血程度及缺血中心区、缺血周围一半暗区的情况。国外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预防研究较早,已取得一定成绩。我国起步较晚,正在开展研究早期预防工作,不久将来,我国也能赶上发达国家防治水平。一、缺血性脑梗塞病理基础:脑缺血、脑梗塞病因复杂,老年人脑梗塞与青年人病因有些不同。无论是血栓或是栓子致血管…  相似文献   

9.
小脑梗塞的诊治张久坚小脑梗塞临床少见,因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临床诊断较困难。由于CT及MRI的临床应用,临床报道逐渐增多,但国内报道并不多。现将我院近2年收治的16例分析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6例均经CT扫描,MRI确诊,男13例...  相似文献   

10.
小脑梗塞12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修旭 《临床医学》2000,20(6):56-57
小脑由于有3对小脑动脉供血,之间有广泛的吻合,故小脑梗塞发生率不高,但小脑梗塞临床表现各异,临床误诊率高。自CT及MRI临床应用以来,对小脑梗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将我院近二年来,经CT及MRI证实为小脑梗塞患者12例,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误诊类型 1.1 以眩晕、呕吐为主要表现误诊为美尼氏病6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例;以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误诊为高血压脑病2例。 1.2 典型病例:例1,女,53岁,家务,眩晕呕吐3天。患者3天前,晨起床时出现眩晕,周围物体旋转  相似文献   

11.
32例小儿脑梗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脑梗塞在儿科临床中发病率不高,据国外资料报道其年发病率为1.2/10万左右。多年来因限于临床检查方法及儿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故在儿科临床上对其诊断很少。随着计算机体层扫描诊断(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在临床上的逐步应用,其诊断亦增多。现将近3年来本院32例诊断脑梗塞者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颅脑外伤后主要引起颅内血肿 ,弥漫性损伤及脑挫伤 ,广泛性脑梗塞极为少见 ,现就 5例的临床表现CT表现发病机理等问题 ,加以分析及讨论。1 材料与方法1 1 资料 :1998~ 1999年诊断有头部外伤史者 ,CT表现为广泛性脑梗塞者 5例 ,均为男性 ,年龄最大 36岁 ,最小 4个月 ,其中车祸 3例 ,摔伤 2例。本组病例均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既往史 ,可排除动脉硬化等血管病性梗塞。1 2 CT检查时间与方法 :首次CT检查时间为伤后 1~ 8小时 ,12~ 2 4小时复查对照。  使用GE90 0 0—Ⅱ型CT机 ,以OML (眶耳线 )为基线 ,层厚与层距…  相似文献   

13.
脑梗塞的动态CT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陈尊玲  徐进亮 《临床荟萃》1998,13(14):643-644
偏头痛性脑梗塞临床并不多见,近年来我院收治50例,今将其与随机抽样的50例非偏头痛性脑梗塞患者常规治疗的临床与CT观察做一总结,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所有患者均经CT和MRI确诊,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梗塞诊断标  相似文献   

15.
患儿女 ,8岁 ,因突然出现两眼上翻 ,两手紧握 ,牙关紧闭 ,被家人发现约半小时后 ,左侧肢体活动不灵 ,急来就诊。 7d前有头部被自行车撞伤史 ,近期无感染病史 ,无癫痫病史。体检 :发育正常 ,意识朦胧 ,神志恍惚 ,精神萎靡 ,呼之能应 ,能回答问题 ,表浅淋巴无肿大 ,头颅正常 ,右  相似文献   

16.
我科于1998年~2004年8月收治38例CT扫描证实为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腋下切口在肺结核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腋下12-14cm切口,保贸胸壁肌肉,从肌间隙进胸,与同期标准后外侧切口6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腋下小切口比标准后外侧切口①失血量少300ml;②开、关胸时间缩短30分钟;③术后疼痛轻、镇痛剂用量少,术后肺活量,1秒量,功能残气量减损少20%、25%及30%;④无一例发生肩关节功能障碍;⑤术后并发症占1.9%(1/52)。结论腋下小切口在肺结核的外科治疗中明显优于标准后外侧切口,值得推广应用,但一定要掌握好适应症。  相似文献   

18.
痴呆是一种感知障碍的综合征,由于老年人口的增加,在我国和世界各地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引起痴呆的原因很多,其中由于脑血管病引起的称为血管性痴呆(VD),据文献报告,VD在老年人中患病率为3.96%,占全部痴呆的2/3,VD中,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MID)为主要的发病原因。对于MID的早期诊断,脑CT、MRI是最有价值的辅助检查之一。因此,正确认识MID的CT、MRI特征,对于MID的诊断及早期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对1992年1月至1997年5月,我科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痴呆量表检查,发现MID患者100例,并同时对无痴呆的多发性脑梗塞(MCI)100例进行分析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 16例经CT诊断 ,临床证实的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 ,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1 资料与方法1.1民族、性别和年龄 藏族 12例 ,汉族 4例 ,男 14例 ,女 2例 ,年龄最小 1岁 6个月 ,最大 5 9岁 ,平均年龄为 30岁。1.2致伤原因 车祸 7例 ,钝器伤 4例 ,高处坠落伤 4例 ,跌倒摔伤 1例。1.3CT检查时间 最短时间为伤后 2h ,最长时间为外伤后5年。1.4机器与扫描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以色列Elscint 2 0 0 0Sprint型全身CT扫描机 ,以OM为基线 ,层厚、层距均为10mm ,时间为 2 .0s进行常规扫…  相似文献   

20.
脑梗塞1129例CT分析和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1992年1月到1998年12月经临床和头颅CT诊断为脑梗塞且资料完整者1129例,占同期CT扫描患者的587%。分析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本文1129例中,男708例,女421例,男:女=168∶1。年龄最小3岁,最大93岁,平均646±137岁;50~79岁为发病高峰(8052%)。初次发病到CT检查时间为3小时~11年。CT检查用GE8800型全身CT机,OML为基线,层厚10mm,层距10mm,200~250kV,120mA,窗宽100HU,窗位40~50HU。其中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