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常见病,笔者10余年来采用针灸配合火罐治疗本症52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29例,女性23例;年龄3~57岁;左侧病变35例,右侧病变17例;病程1天~1年余。均经中西医诊断确诊为面神经麻痹。 治疗方法 取地仓、颊车、下关、阳白、合谷、翳风穴为主穴;配穴取风池、牵正、颧髎、太阳、瞳子等。采用透穴法,如地仓透颊车、瞳子透太阳、阳白透鱼腰等。前1~3天以弱刺激为主,症状稳定或好转时,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留针时间可适当延长,一般为30分钟,间隔10分钟行针1次,以使气至病所。在留针期间用艾灸,以助针力。好转后可配以拔火罐,一般1O分钟,隔日1次。 发病初起每日针灸1次,持续1周,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针3~5次。10~13次为1疗程,如需第2疗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加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患者主穴取阳白、鱼腰、颧、地仓、颊车,配穴依症状不同选取四白、睛明、太阳、风池、翳风、合谷,睛明施捻转补法,余穴施捻转泻法;阳白、太阳与地仓、颊车分别予电针,各穴均留针20min,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50例患者痊愈35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无效病例;治疗后患者面部各肌肉运动电位显著提高。结论针刺加电针对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5.
通过电针加TDP配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5例观察疗效。方法:将95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针加11)P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激素类。血管及扩张类药物合用)治疗。结果:发现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84%和9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X2=12.008,P〉0.01),治疗和对照组的痊愈与疗程之间关系X2=7.168,P〈0.05,亦提示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电针加TDP结合治疗周围性神经麻痹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药。 相似文献
6.
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虽非凶险之证,但治疗不当可遗留多种后遗症,影响患者面貌和面部机能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痛苦。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笔者运用宣氏压痛点密集型电针、配合火罐、TDP热疗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取仰卧或坐位,先针刺局部穴位,后针刺远取穴位,随证每次选用6个局部穴位,且行两穴之间相互透刺,并用电针治疗仪通电20~30 m in,急性期以局部有针感即可,恢复期以局部肌肉出现跳动为准,电针同时加用红外线治疗仪局部照射30 m in,10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42例,显效45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9%。结论提示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9.
面神经麻痹即面瘫,中医认为此病多由气血不足,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导致风痰夹瘀,流窜经络,经络瘀滞,筋脉失养而成。属寒者多为感冒受风寒因素而发病,一般情况较轻;属热者多见于感冒流行之际,是感染病毒或炎症波及所致,一般病情较重。临床上分为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两大类,两者在病因和症状表现上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采用缪刺结合刺络拔罐法对顽固性面神经麻痹进行治疗取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的面部影响。方法:将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顽固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组40例。治疗组采取缪刺结合刺络拔罐法进行治疗,而常规组则采取传统针刺法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穴位微循环参数和面部肌电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常规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40例,在额肌、上唇方肌、下唇方肌无病理电位表现的病例数分别为20例、22例、25例;常规组40例,在额肌、上唇方肌、下唇方肌无病理电位表现的病例数分别为11例、13例、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健侧阳白穴、地仓穴和颊车穴的微循环血流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P0.05)。与常规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患者健侧阳白穴、地仓穴和颊车穴的微循环血流量增高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缪刺结合刺络拔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病理电位、改善患者局部微循环损伤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温针、电针和闪罐治疗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的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10月-2019年3月期间本院接收的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64例分为四组,将采用强的松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实施温针灸治疗的患者纳入温针组,电针组实施电针治疗,闪罐组在针刺后加闪罐治疗,每组16例。将四组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的House-Bro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面部残疾指数(the 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进行比对。结果:同其他三组相比,温针组对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低于治疗前,且温针组数据最低,与其他三组相比存在差异性(P<0.05);温针组、电针组、闪罐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FDI评分(社会)低于对照组,FDI评分(躯体)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温针组治疗后与其他三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周围面瘫急性期患者采用温针疗法治疗的效果比电针、闪罐更加优越。 相似文献
13.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根据其发病原因,笔者有针对性地选用翳风穴为主进行治疗。通过对临床资料比较完整的56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本法具有选穴少、痛苦小、疗程短、疗效高的特点。本组56例全部有效,痊愈率达85.7%。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电针、TDP加拔火罐治疗难治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初收治的80例难治性面瘫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40例,采取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对患者进行2∽4个疗程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TDP加拔火罐治疗难治性面瘫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巨刺法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药结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巨刺法。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3.3%(P<0.05)。结论巨刺法可提高常规针药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法和时间。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急性期采用针刺加闪罐治疗;对照组在急性期后采用单纯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69.44%、40.0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x^2=4.60,P〈0.05)。结论:说明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治疗时间在急性期,并推荐使用针刺加闪罐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火针配合走罐治疗周围面瘫急性期的疗效。方法:80例确诊为周围面瘫急性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火针配合针刺走罐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走罐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火针配合针刺走罐治疗优于针刺走罐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采用固定牵拉滞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5例给予"马氏"特色牵拉滞针法治疗,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68.0%(x2=2.381,P<0.05),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4.0%,高于对照组56.0%(x2=4.667,P<0.05)。结论:固定牵拉滞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强,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温针灸、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电针参与治疗的时机。方法:选择60例门诊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温针灸、电针治疗,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结果:2个疗程后统计,本组治疗的60例中,痊愈48例,显效8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结论:温针灸、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电针参与治疗的最佳时机是"病情顶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6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给予头面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治疗为主;对照组给予头面穴传统针刺治疗为主。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比较,在治疗后评分及显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且具有取穴少、痛苦小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