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诊断的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冯燕茹  黄庆森 《中国骨伤》2001,14(11):682-684
本文就骨松症的诊断现状及进展 ,作一文献综述如下。1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的含义1996年国际骨质疏松症会议把骨质疏松症定义为 :低骨量、骨显微结构破坏 ,引起骨脆性增加从而易骨折。此定义已被广泛应用[1~ 4 ] 。世界卫生组织 (WHO)按骨矿密度或骨密度 (BoneMineralDensity ,BMD)定量标准来定义骨质疏松症[1~ 3 ] :BMD在正常青年人平均峰值± 1SD者为正常骨量 ,BMD低于均值 1~ 2SD者为骨质减少 (Osteopenia) ,BMD低于 2 5SD者为骨松症 ,BMD低于 2 5SD且伴…  相似文献   

2.
正常人峰值骨密度(以下用BMD)是推测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危险性的主要依据,BMD低下的妇女中约有60%会在绝经后遭遇骨质疏松性骨折[1,2]。对家系和双胞胎的研究分析证实BMD受遗传因素影响,VDRG(VitaminDreceptorgene)和ER...  相似文献   

3.
双能X线吸收法预测原发性骨质疏松并自发性脊柱骨折的阈值刘玉槐,张玉华,高忠礼,高凤桐,徐文贵我们曾应用单光子吸收法测定前臂桡、尺骨的BMD来预测椎体自发性压缩性骨折的危险度,但此种方法不如直接测腰椎的BMD精确,所以本文检测了3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合并...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骨质疏松症的特征是骨矿物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遭到破坏而导致骨的脆性增加,使骨折的发生率升高。骨矿物质密度(BoneMiueralDensity,BMD)的测量在骨质疏松的诊断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影像学在骨质疏松诊断,特别是BMD测量方面进展...  相似文献   

5.
老年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探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老年骨质疏松症骨密度(BMD)诊断标准进行深入探讨。以美国Lunar公司DPX-L型双能X线BMD测定仪,随机对北京市60~94岁734名老年人进行BMD测定,并分别以同性别、同部位峰值减低2.0及2.5SD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以减低2.5SD较减低2.5SD所得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1倍左右,如以Ward’s三角为例,男性60~69、70~79及80岁以上组,以减低2.0SD为诊断标准,其患病率各为25.5%、47.6%及48.2%;若以减低2.5SD为诊断标准其患病率则下降为10.6%、19.0%及23.2%,两者相差1倍以上。结论:若以减低2.5SD为诊断标准很可能造成一部分骨质疏松症患者被误诊、漏诊。鉴于国人BMD峰值较白人低0.5SD左右,应以峰值减低2.0SD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标准为宜。  相似文献   

6.
男性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诊断方法及其诊断意义凡符合下述3条之一者作骨密度检查:①轻微外伤后骨折,查体发现脊椎骨折。②骨X线片的骨质丢失征象。③相关于骨质疏松的各种危险因子。骨密度(BMD)正常者应定期随访复查BMD。BMD降低值>10SD者,仍缺乏合理诊断的,称为“特发性骨质疏松”,可以考虑骨活检,也可考虑作经验性治疗。T值(Tscore)是男或女性骨峰值的标准差(SD)。各国均借用WHO关于女性骨质疏松的定义,男性骨密度减少量≤10SD者为正常;>10SD为骨量减少;≥25SD为骨质疏松症,伴1个以上部位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1病史、查体、常…  相似文献   

7.
前臂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骨密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双有X线骨密度测定仪(DEXA)观察前臂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的骨密度变化,为临床提供一种测定骨折愈人事程度的方法。方法:对171例前臂骨折在正常愈合过程中骨折端区及其相邻两侧非骨折区骨矿物密度(BMD)变化,将结果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在观察期内,骨折区BMD值呈显著上升趋势。非骨折区的BMD则明显降低。结论:BEXA对骨折谪蝗BMD跟踪测定可客观准确地反映骨折端骨痂生长状况,从而使骨折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索中老年人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及其骨密度值减少的百分率,为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45~84岁的651例男性中老年人,采用BMD-400型骨密度仪测量前臂中远端1/3和超远端1/10部位的的BMD,按5岁为一年龄组计算骨量及其丢失的百分率。结果两部位的BMD值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BMD累积丢失率1/10部位高于1/3部位。结论中老年人随年龄增长,骨密度下降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探讨高海拔对骨折愈合矿含量的影响,分别在拉萨(海拔3658m)和重庆,采用当地家兔制成胫骨横形骨折模型,三角针内固定,于术后2,4,6,8,10,12周分别截取标本,行X线摄片,单光子吸收检测骨密度(BMD)和骨矿含量(BMC)以及CT扫描,测定骨痂区BMD,BMC和CT值,结果BMD,BMC,C值两组镁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高海拔环境下骨折区骨矿析出和沉积速度较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应用利维爱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86例,年龄50~81岁,平均65±0.03岁。绝经时间为5~23年,平均14年。应用利维爱2.5mg,隔日一次,口服,3个月为一个疗程。自觉症状改善者(有效率)为91.8%,治疗前后分别用LunarDPX-L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L2~4的骨密度(BMD),治疗后50~69岁组明显提高(p<0.01),70~81岁组BMD无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没有一例出现再来月经者。本治疗结果表明利维爱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较好的性激素类药物。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下的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人们对骨质疏松症无论在流行病学调查、病因病理探讨、检测手段及预防治疗上都有很大提高。骨质疏松症新的定义强调两点,一是病理上骨量减少与骨微构筑退变并重,二是骨折危险性增加。根据WHO规定,以低于年轻人平均骨密度BMD2.5SD的标准,确定为骨质疏松症。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多中心、多层次、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调查获得了大量数据,这为了解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情况、各地区的差异、病因机制及制订防治措施提供帮助。但通过检查发现,即使对不同检测仪器及一些变数经过校正,骨质疏松症患者与正常人…  相似文献   

12.
双能量X线吸收测量仪(DEXA)是目前临床测量骨矿物质密度(BMD)及诊断骨质疏松症普遍应用的方法。本研究旨在用DEXA测量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BMD,总体比较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与同龄正常人BMD的差别以及调查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BMD异常的发生率。用DEXA测量了81例12~14岁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及220名同年龄健康对照的腰椎及双侧近端股骨BMD。结果显示,所有三个年龄组脊柱侧凸组BMD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45%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BMD水平在正常范围,55%伴骨质稀少或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围绝经期妇女骨矿含量及其相关骨代谢指标的变化,为早期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依据,本文随机选取35岁以上妇女175人,分别测定了骨密度(BMD)、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降钙素(CT)及骨钙素(BGP)。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妇女BMD及血清E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年均骨丢失率达9.1%,居各组最高值,骨质疏松症伴发率达23.8%,FSH、LH分别是对照组2.4及2.1倍。血清BG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上升,CT水平有下降,然而两组间差异未见显著性。相关性分析示BMD与E2呈显著正相关,与FSH、LH、年龄及绝经年限呈显著负相关,与BGP及CT未见相关关系。提示围绝经期妇女垂体-性腺轴功能状态的改变是BMD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骨质疏松症防治的最佳时期至少应在围绝经期早期。  相似文献   

14.
补肾中药骨密片防治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补肾中药用于实验性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观察其疗效,并对补肾中药的机理做初步的探讨。方法使用糖皮质激素肌肉注射制造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同时分别给予维生素D3、补肾中药“骨密片”治疗3月后,观察模型动物全身、腰椎及股骨骨密度(BMD)、三点弯曲试验、血钙、血磷、血AKP等理化指标。结果中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大鼠钙、血磷、血AKP等均高于模型组(P〈0.05),腰椎及股骨BMD以及三点弯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的氟化物成骨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骨质疏松症的氟化物成骨治疗林华韩祖斌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原则是:当骨密度高于骨折阈值时,可选择抗骨吸收类药物,以防止骨量的进一步丢失;当骨密度低于骨折阈值时,选择促骨形成类药物,以提高骨量,降低骨折的发生率。目前抗骨吸收的药物临床应用较多,而促骨形成的药...  相似文献   

16.
女性绝经年龄骨密度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女性绝经后易患骨质疏松症,往往由于极轻微的创伤而导致骨折。为探讨女性绝经年龄骨密度(BMD)与骨质疏松症(OP)的关系,我们观察了144例女性开始绝经的不同年龄BMD和OP骨折的发病率。1 对象和方法我们对1997年5月至1999年3月在我院骨密度室体检的144例女性,按开始绝经的年龄不同,分为4组。Ⅰ组:<44岁开始绝经30例,现年龄45~52岁,平均年龄48±39岁。Ⅱ组:45~49岁开始绝经47例,现年龄47~53岁,平均年龄50±26岁。Ⅲ组:50~54岁开始绝经35例,现年龄51~…  相似文献   

17.
不同区域骨密度值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受检区域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的差异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诊断的影响。方法 回顾在我院进行BMD检查的1233例患者,男414例,女819例;年龄20 ̄89岁;除外内分泌、肿瘤等疾病及皮质激素治疗史人群。用比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腰椎、髋部及全身进行扫描,测量不同部位的BMD值,采用计算机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分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中老年糖尿病(DM)患者的骨代谢变化,我们应用单光子骨密度仪对98例中老年DM患者和正常对照组63人进行骨密度测量比较,同时对DM患者进行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钙、血磷、血AKP及尿钙、尿磷测定。结果提示:(1)BMD降低35例,占35.7%,男性BMD降低发生率为32.8%,(P<0.05),女性BMD降低率为40.0%,(P<0.01);(2)DM患者BMD正常组与降低组的各项血尿生化指标(血Ca、P、AKP、FBG、FINS,尿Ca、P)无显著差异(P>0.05);(3)DM患者各病程组间BMD无显著差异(P>0.05),病程与BMD亦无明显相关;(4)除血Ca外(BMD与血Ca有明显相关,r=0.25,P<0.05),BMD与它们之间亦无明显相关,说明一般血尿生化指标对中老年DM患者的骨代谢变化不敏感、无特异性、不可靠。而BMD检查则可早期发现骨量减少,预测骨质疏松的发生和骨折的危险性,不失为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定量超声骨测量技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表现为骨量 (bonemass)的减少和骨组织微观结构的破坏 ,并导致骨脆性和骨折危险度的增加。随着人的寿命增长和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 ,骨质疏松症患者也随之迅速增加 ,并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 ,诊断骨质疏松的方法有多种 ,常用的有双光子吸收法 (DPA)、双能X线吸收法 (DEXA)、定量CT(QCT)等 ,这些技术都基于骨量、骨密度 (g cm3)、DEXA面密度BMD(g cm2 )的测量。虽然BMD能准确了解骨的矿物质含量 ,并成为诊断骨质疏松和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手段 ,但由于…  相似文献   

20.
以腰椎前后位骨矿含量、面积估价骨密度测量的准确性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的针对前后位腰椎骨密度(BMD)受骨质增生或压缩性骨折等因素影响而易造成判断结果的误差,根据BMD=骨矿含量(BMC)/面积(Area)的关系,旨通过对BMC及Area正常范围的评价,进一步判断BMD测量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进行不同性别平衡峰值期BMD年龄段的估价、计算其BMC及Area均值,以身高为自变量,BMD为应变量分别作直线回归,建立BMC、Area与身高的回归方程,利用其回归方程进行BMD正常值的预报。结果平衡峰值BMD的年龄,男性为20~49岁,女性为30~49岁;BMC及Area的均值,男性分别为56.47g及46.39cm2,女性分别为47.41g及41.12cm2;90%正常范围:男性BMC=0.327×身高(cm)±14.76、Area=0.271×身高(cm)±5.96,女性BMC=0.294×身高(cm)±11.85,Area=0.225×身高(cm)±5.00。结论在临床工作中仅靠腰椎BMD结果进行评价是远远不够的,而应正确评价腰椎的BMC与Area,方能对其BMD测量的可靠程度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