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绝经后妇女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同时使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清中性激素和IGF-Ⅰ水平。结果显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腰椎、股骨颈骨密度明显低于正常绝经后妇妇,且伴有雄二醇(E2)和IGF-Ⅰ的明显下降。骨质疏松的发生与雄激素的下降,及其调节的IGF-Ⅰ异常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对105名绝经前后妇女测定了有关骨代谢的部分生化指标:尺桡骨骨密度、骨代谢激素及雌二醇(E2)、促卵泡成熟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睾酮(T)、泌乳素(PRL)5种激素。结果显示:血清碱性磷酸酶、空腹尿钙与肌酐的比值均升高、骨密度明显下降,但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和降钙素(CT)变化不明显;雌二醇和睾酮明显急剧下降,泌乳素有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显著,FSH和LH明显升高约4─5倍。这些变化在绝经后的1─5年内更为明显。指出绝经后妇女骨代谢的变化与雌激素的缺乏是导致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发生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雌激素的替代治疗是降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绝经后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探讨影响骨密度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64例绝经后女性RA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腰椎及股骨的平均骨密度(BMD)、骨代谢指标、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比较临床资料并分析可能影响骨密度的因素。结果 64例患者平均年龄(58. 47 ±5.81) 岁,平均病程5.5(2.0,12.0)年。骨质疏松比例为62.5% (40/64)。骨质疏松组的绝经时间、ESR、纤维蛋白原、DAS28高于非骨质疏松组,绝经年龄、体重、BMI、ALB、DMARDs及抗骨吸收药物使用率低于非骨质疏松组,病程2年以上的患者骨质疏松发病率较高,其炎症指标亦高于同病程非骨质疏松组。简单相关分析提示BMD与绝经年龄、体重、BMI、ALB正相关,与 DAS28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绝经年龄(OR = 4. 750,95%CI:1. 30247. 327,P = 0. 018)是影响绝经后女性RA患者 BMD的独立因素。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提示BMD与BMI正相关,与DAS28负相关。结论 绝经后RA患者BMD受绝经年龄、BMI、DAS28的影响。绝经年龄是影响绝经后女性RA患者BMD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MRI探讨绝经后女性腰椎椎旁肌肉的质量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8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绝经后女性单节段OVCF病例,按1∶1年龄配对选择同时期收治的腰椎退变病例,分别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最终两组各纳入48例。基于两组病人的腰椎MRI,测量L3/4、L4/5椎间盘水平横断面的椎间盘面积和椎旁肌(竖脊肌、多裂肌、腰大肌)面积,计算腰肌性和脂肪退变比率,并比较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病人L3/4、L4/5椎间盘水平的腰肌性分别为241.6%±85.4%、269.8%±78.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6%±92.7%、314.8%±85.3%;脂肪退变比率分别为13.6%±5.4%、15.9%±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7%±2.5%、9.4%±2.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绝经后女性OVCF病人的肌肉净含量减少,肌肉的脂肪浸润程度增加,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椎旁肌质量与OVCF的关系以及改善肌肉质量对OVCF发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绝经后骨折与骨质疏松102例中医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绝经后骨折与骨质疏松102例中医治疗广州市黄埔中医院(510700)罗国良,吴陵绝经后骨质疏松并发骨折是老年妇女的常见疾病,本文所讨论的102例绝经后骨折,均在发病前不同程度的具备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症状,绝大多数是在轻微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导致骨折,在手法... 相似文献
7.
卵巢切除动物模型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模拟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经典模型,但是不同种属动物的应用仅能表现骨质疏松疾病的部分特点,因此动物模型无法复现人类骨质疏松的整体面貌。同时两者成模效果的评价依赖精准的测量手段,合适的测量方法才能反映出病理探究和疗效评价的科学性和一致性。笔者就卵巢切除动物模型中大鼠、小鼠、兔和羊的造模特点与应用领域,以及所运用的现代评价手段,如骨密度、血生化代谢指标、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和生物力学方面进行综述,为研究模型中动物及测量方法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是十分常见的。有人曾统计45岁以上女性,29%有骨质疏松,70岁以上则更多,可达70%左右,故有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1]。以往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并结合临床化验和组织学检查确诊[1]。笔者对57例绝经后妇女脊柱骨质疏松的MRI表现进行分析,目的在为本病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1996.8~1999.6间、50岁以上妇女、X线检查诊断明确、临床资料证实的脊柱骨质疏松病例57例。其中50~60岁15例、60~70岁28例、70岁以上14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81岁,平均68.6岁。检查设备采用深圳安科公司ASM…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认知水平(了解骨质疏松概念且如何防治骨质疏松)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048例福州汉族绝经后妇女问卷调查,骨质疏松认知组379例,无认知组669例,双能X线测定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区骨密度。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认知组与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关系。结果 1认知组与无认知组比较,结果为年龄、月经初潮、怀孕次数、哺乳次数、文化程度、喝牛奶、日光照射、运动时间、腰椎BMD(骨密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协方差分析,认知组腰椎骨密度(0.752±0.105 g/cm~2)明显高于无认知组腰椎骨密度(0.734±0.098 g/cm~2),P0.01。2四个部位骨密度与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为腰椎骨密度与认知相关。骨质疏松影响因素为年龄、月经初潮、骨质疏松认知、哺乳次数、身高,可知认知为骨质疏松的重要影响因素。3无骨质疏松认知组OP患病率71.16%,认知组70.1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认知水平与骨密度相关,认知组腰椎骨密度比无认知组高,提示加强认知教育对预防骨质疏松发生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易发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分布特征和易发因素。方法 以社区50-69岁绝经1年以上妇女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危险因素,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Bone MineralDensity,BMD),胸腰椎侧位X摄片分析椎体骨折,结合病史问询调查骨折发生。结果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随年龄和绝经年限的延长而上升,尤其是绝经后的15-20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至少有一处以上骨折的绝经后妇女较无骨折妇女的年龄大、绝经年龄早、绝经年限长、生育次数多、哺乳月份长(P<0.01)。结论 绝经早、生育胎数多、哺乳时间长等因素是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作为骨折高危人群的筛选指标以及制定相应干预措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血清脂肪因子-CTRP3水平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192名绝经后女性,检测其CTRP3和骨钙素的血清水平。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股骨颈和腰椎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 骨质疏松患者血清CTRP3水平[(75.5±20.6) ng/mL]低于对照组[(88.7±21.8) ng/mL](P<0.001)。同时,在血清CTRP3的三分位数中,骨质疏松症的频率显著降低(66.6%、53.4%和35.3%,P<0.001)。此外,血清CTRP3与骨质疏松症风险较低相关[校正比值比=0.975,95%CI(0.962~0.987),P<0.001]。最后,在所有参与者中,血清CTRP3水平与调整后股骨BMD(r=0.423,P<0.001)、腰椎BMD(r=0.358,P<0.001)和HDL-C(r=0.123,P=0.014)呈正相关。同时,CTRP3与HOMA-IR(r=-0.127,P=0.005)和胰岛素(r=-0.187,P<0.001)呈负相关。结论 血清CTRP3水平降低与绝经后女性骨密度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普及和增强社区内绝经后妇女对骨质疏松的认识和预防。[方法]对802名,平均年龄(60±8.9)岁,来自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社区的绝经骨质疏松妇女进行社区教育。教育形式包括:学习了解骨质疏松症,学习合理饮食和营养,学习加强身体锻炼,学习保持规律生活和健康习惯,学习防治剧烈的肢体冲击和配备拐杖。[结果]骨松诊断标准认识率由课程前的11.9%提高到课程后的69.8%(P≤0.01),预防认识率从课程前的14.9%提升到课程后的87.7%(P≤0.01),治疗方法认识率由课程前的4.9%提高到60.8%(P≤0.01),对危险因素的意识由课程前的9.9%提高到78.8%(P≤0.01)。同时,在饮食营养、锻炼、生活习惯(规律服药)和自我保护(配拐杖)等出现有显著意义变化(P≤0.01)。 [结论] 社区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应加强社区教育,科学的认识、预防、治疗骨质疏松,将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幸福。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对平衡能力的单独及联合影响。方法 从北京市社区招募符合要求的绝经后女性332人,分为正常组238人、肌少症组27人、骨质疏松症组44人、肌少-骨质疏松症组23人。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的诊断标准诊断肌少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诊断骨质疏松症,采用闭眼单脚站立时间(SST)评估静态平衡能力,通过定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估动态平衡能力,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肌少症及骨质疏松症与平衡不良之间的关系。结果 肌少症和肌少-骨质疏松症患者静态和动态平衡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和正常人(P<0.05),骨质疏松症患者与正常人静态和动态平衡不良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少症和肌少-骨质疏松症是静态平衡不良(OR=5.747, 95% CI: 1.871~17.651, P=0.002;OR=6.989, 95% CI: 1.902~25.685, P=0.003)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动态平衡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6.843, 95% CI: 2.671~17.535, P=0.000;OR=9.779, 95% CI: 3.317~28.836, P=0.000),且患有肌少-骨质疏松症者静态平衡不良和动态平衡不良发生风险显著高于仅患有肌少症者;单独患有骨质疏松症对静态和动态平衡不良发生风险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患肌少症或肌少-骨质疏松症都会增加绝经后女性静态和动态平衡不良的发生风险;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对绝经后女性静态平衡不良和动态平衡不良的发生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某些骨代谢相关激素的血清水平的改变 ,探讨其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6 2名绝经 2年以上妇女 ,测量腰椎骨密度 ,分为骨质疏松组 (30名 )和对照组 (32名 )。隔夜空腹取血测定血清LH、FSH、E1、E2 、DHEA、DHEA S、SHBG、GH、CT、PTH、2 5 (OH)D3 。结果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组和对照组在年龄上无差异 (5 9 5 6± 6 6 5vs 5 9 35± 7 6 3,P>0 0 5 )。骨质疏松组体重指数BMI (2 4 2 7± 2 4 6 )低于对照组 (2 6 83± 4 16 ,P <0 0 5 )。绝经后妇女血清E1(r= 0 6 0 0 ,P <0 0 0 1)、DHEA(r= 0 70 8,P <0 0 0 1)、DHEAS(r = 0 5 82 ,P <0 0 0 1)与年龄负相关。骨密度与LH负相关 (r= 0 4 39,P <0 0 5 )。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相比 ,LH、SHBG显著增高 (P<0 0 5 ) ,DHEA、DHEAS显著降低 (P <0 0 5 )。FSH、CT、PTH、2 5 (OH)D3 、GH、E1、E2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绝经后妇女骨代谢相关激素血清水平的改变参与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和50例正常绝经后妇女血清IL-33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患者和对照组的骨密度(BMD)。检测维生素D、钙、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以及1型胶原C末端肽(CTX)和1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等骨转换指标。结果 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中,IL-33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3.53±2.45) pg/mL vs (13.72±5.39) pg/mL,P=0.007];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血清IL-33水平与年龄、BMI、PTH、CTX和P1NP水平呈负相关,与腰椎BMD和股骨颈BMD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MI、腰椎BMD、PTH、股骨颈BMD和血清CTX和P1NP水平是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IL-33水平降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血清IL-33降低是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降低和骨转换增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绝经后妇女常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绝经期间卵巢雌激素减少导致骨小梁微结构遭到破坏,皮质骨吸收增加,皮质孔隙增加,这些影响促进了骨质疏松症的发展并增加了脆性骨折风险。现有研究显示长链非编码RNA(long-chain non-coding RNA,LncRNA)在调节成骨细胞分化、破骨细胞分化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就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LncRNA基因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骨代谢和氧化代谢产物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5年11月至 2017年11月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84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的患者每天服用白藜芦醇,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安慰剂片。3个月后,测量各组患者的血清骨代谢标志物[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I 型胶原 C 末端肽特殊序列(β-CTX)]和氧化代谢产物[蛋白羰基(PCO)、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OPP)、总抗氧化能力(TAC)、Akatsu(MDA)]水平的改变。结果 服用白藜芦醇治疗后,治疗组血清PINP 、BGP 、BALP 、β-CTX 、PCO、AOPP和MD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TA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PINP 、BGP 、BALP 、β-CTX 、PCO、TAC、AOPP和MDA指标,其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藜芦醇可以降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体内氧化应激和高骨转化速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合并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骨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骨质疏松门诊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诊治的144例患者,根据其诊断分为OP+OA组(73例)和OP组(71例)。两组患者口服阿仑膦酸钠(1次/周),连续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股骨颈截面面积(CSA)、股骨颈截面转动力矩(CSMI)、股骨颈截面模量(Z)、股骨颈皮质厚度(CT)、股骨颈屈曲应力比(BR)、骨密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CSA、CSMI、Z、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而在治疗12个月后OP+OA组患者腰椎、股骨颈骨密度高于OP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R、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而在治疗后12个月OP+OA组患者BR、VAS评分低于OP组(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应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合并骨关节炎患者治疗,不仅可以提高骨密度、改善关节症状,还能提高髋部骨强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踝肱指数(ABI)及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PAI)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病房及门诊就诊的绝经5年以上的402位女性患者,年龄45~65岁;记录和检测所有女性的绝经年龄、绝经时间、身高、体重、血脂、ABI、BMD和口服避孕药史。根据BMD在将患者分为2组,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指标。结果共纳入96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平均年龄为(58.3±6.4)岁。对照组101例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症妇女,平均年龄(55.8±4.7)岁。三酰甘油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在骨质疏松症组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和PAI及ABI水平较低,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较高,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发现血清HDL、LDL、总胆固醇、PAI及ABI水平与股骨和腰椎BMD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高水平HDL和低水平LDL,总胆固醇及PAI及ABI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 ,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5 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期 1年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 ;113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期半年的开放前瞻性研究。用药半年比较治疗前后骨密度和药物的副作用。用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定骨密度。结果 用药组治疗 1年时 ,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分别平均增加 4 7%±3 0 %、1 4 %± 3 7% ,安慰剂组增加 0 1%± 4 1%、- 1 3%± 5 8%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用药组骨转换指标Ca/Cr、Hop/Cr在 3个月时降低到最低点 ;ALP在 6个月时降低到最低点 (P <0 0 1)。在开放组中 ,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平均分别增加 4 5 %± 4 3% (P <0 0 1)、1 5 %±5 2 % (P <0 0 1) ,用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主要副作用为消化道反应 (13 3% )、其次为皮疹和头昏 ,均为轻度、一过性 ,继续用药后自然缓解。结论 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效并且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