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博大精深,历代各家都在尝试通过多角度和方法对其进行解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修辞的角度对<内经>进行解读,分析<内经·素问>对比喻、互文、对偶和排比等一些常用修辞手法的有效运用,希望能对<内经>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贾鸿彬 《陕西中医》2008,29(5):617-618
<内经>是伏气温中"伏寒化温"说的理论来源.通过对<内经>相关原文的剖析,揭示了<内经>对认识伏气温病的病因、发病、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古代医家对肝阳上亢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久远,早在<内经>中已有"阴虚而阳盛"、"肝气上从"等论述.继<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又从不同侧面发展了<内经>的理论,并为肝阳上亢、肝阳化风病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焦树德 《河北中医》2004,26(7):485-488
脾与胃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 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藏别论>又说:"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胃,向为医家所重视,在<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等书中皆有论述.到了南宋时代,医学名家李东垣深研 <内经>理论,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写出了具有独创性的医学论著棗<脾胃论>, 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为中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今遵<内经>和李东垣关于脾胃的论述,结合后世诸家之说,谈谈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脾胃学说的肤浅体会,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5.
从色之由、色之有神、色之善恶、色之主病、色之变化、色之逆从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内经>中有关色诊的内容,说明<内经>之"色诊"对中医医疗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内经》"命门者,目也"的理论蕴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命门一词始见于<内经>,其中<灵枢>两篇提出"命门者,目也",明确目就是命门.认真研究<内经>脏腑经络与目的关系,就不难看出目具有生命之门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练云明  陈琮 《光明中医》2007,22(12):1-2
通过中医经典著作<内经>的研读,归纳出<内经>"四时"理论在养生保健,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疾病等方面的论述.<内经>"四时"理论与"阴阳"、"五行"理论一样,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吕直 《养生月刊》2010,31(4):362-363
<内经>说:"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说:"恬恢无为,乃能行气".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领会到,<内经>养生学的主旨强调行气;而行气养生的具体方法,早在<内经>成书之前即已成形,只不过"师氏藏之"而未能见之于<内经>,但却记载于战国时期的文物--<行气玉佩铭>之中.  相似文献   

9.
1 <内经>和法的含义 <内经>中没有关于和法的专篇论述,但在162篇原文中,载有"和"字内容就多达57篇,涉及"和"内涵的篇章则更为广泛.笔者对<内经>含有"和"的原文内容粗略归纳,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和调、和谐,指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平衡协调.  相似文献   

10.
<内经>中关于"隐曲"一词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根据前贤相关论述,并综合分析<内经>中谈及"隐曲"一词的5处经文,得出结论:<内经>中"隐曲"一词指人的前阴部,并引申为"男女之事"之意.就罗元恺先生早年把"隐曲"解释为"小便不利"的观点进行剖析,认为罗先生论述存在有违经意、以偏概全、不合情理、不合文理的缺憾.罗先生最终能够自我否定,不失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11.
<内经>"奇恒之府"之中有女性生殖器官女子胞,而无男性生殖器官,从<内经>流传、<内经>全文、读音、解剖以及生理功能上看,"奇恒之府"中的"胆"应为"卵"之误,"卵"为男性睾丸.  相似文献   

12.
四关辨析     
李艳梅  高树中 《中国针灸》2005,25(5):340-342
"四关"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继<内经>之后,诸代医家有引用"四关"者,并对"四关"一词给予解释.但笔者认为后世医家对"四关"一词的理解都与<内经>原意不符.本文提出对<内经>中"四关"一词的认识以供同道参考,并指出正确理解"四关"一词的含义对治疗五脏病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江玉  王明杰 《四川中医》2008,26(6):30-31
"玄府"首见于<内经>,原指汗孔而言.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借用"玄府"旧名,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玄府概念,对玄府理论的认识独树一帜,对玄府闭塞的治疗主张开发郁结,宣通气液.血瘀治络的理论始于<内经>、<难经>,东汉张仲景时期得以发展,真正将"通络法"成功地灵活运用到临床当属清代叶天士.在其代表作<临证指南医案>中,针对络病的不同证候,宗<内经>"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之旨,贯以"络以通为用"的原则.二者虽名称不同,而其内涵却有不少共同之处.相互的学术渊源关系,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4.
脉诊是中医最独特的诊断技术,而"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是中医脉诊形成过程中最主要的脉络.本文拟从<内经>、<难经>、<伤寒论>和<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人手,考察中医"独取寸口"脉法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内经》论证思维的层次性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其内容甚广,除医学以外,尚涉及哲学、天文、历法、数学、地理、气象、心理等学科领域.可以说,<内经>是先秦时期一部以医学为主的百科经典全书.其医理深奥广博,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和研究. 笔者通过对<内经>有关人体生理、病因、病传、诊断及防治等内容的分析,发觉<内经>论证思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而且这种思维的层次性对后世医学影响颇大.现就浅见述诸于后,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孟庆云 《中医杂志》2004,45(12):948-948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体的一些时间节律,当代称之为生物钟.<内经>有年生物钟、月生物钟、周生物钟和日生物钟.<伤寒论>的"七日自愈"之说就是对<内经>周生物钟认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易经>为"群经之首",为儒道两家所共同尊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受瞩目的一部著作.张其成认为<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是中国文化的主干[1],正是<周易>以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水,汇成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因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医学与之亦有不解之缘."医源于易"及"医易同源"的说法已广泛流传于世,认为中医学在肇始之初就采用了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易>学作为其哲学基础.而有些医家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易>与<内经>有相当大的差别,<易>为占筮之书,承认鬼神的存在,而<内经>不信鬼神,明确提出"拘于鬼神耨者,不可与言至德",认为"医易非同源,医理有易理"而已.但无论如何,对于<内经>与<易>的文化姻缘,其上下的连属关系是不容否认的[2].  相似文献   

18.
冯文林  陈达理 《中医杂志》2008,49(5):476-477
我们在使用六版规划教材<内经选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1版)时,发现书中有些内容不妥,就此商榷如下. 上篇<内经>概论中第二章<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之第二节古代科技知识的渗透,在讲述二十八宿及其在<内经>中的反映时,提到"利用十二辰、二十八宿和二十四气统一的排列方案,可以确切地解释<内经>中的有关原文."但是仔细对照所举例的原文和图表,发现了两处不妥.  相似文献   

19.
营卫理论起源于<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篇>云:"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难经·二十三难>说:"血为营,卫为气."张仲景的<伤寒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内经>、<难经>理论,而且对营卫不和的种种表现,作了详尽论述,确立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的方法.后世医家均推崇此方,谓千古第一方,冠群方之首.  相似文献   

20.
痿证含义 痿证,今又称痿病.<内经>开历代之先河,对痿证进行了专篇讨论.但由于<内经>时期证的概念尚未成熟,书中并未提出"痿证"这一名词,而是将该证统称为痿或痿疾.如:"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素问·痿论>),是以"痿"统称所有痿证;"故痿疾者,取之阳明"(<灵枢·根结>),则是以"痿疾"称之.具体而言,<内经>中的痿证又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