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卒感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客于肌腠,正邪交争,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达39℃以上者,即称外感高热,是临床较为常见及多发的病症。  相似文献   

2.
外感高热是由于卒感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客于肌腠,正邪交争,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达39℃以上的急诊常见病。历代医家均遵循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对本病进行治疗,近年来虽提出了“毒随邪入,热乃毒生”;“先发制病”等新的学术观点,但在本病治法方面均局限于辛温解表,方药上多数选用疏风散寒,宣肺解表。随着疾病谱的多变,本病病机也随之复杂化,故不可拘泥于以往的六经及卫气营血辨证。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导师盖国忠教授的指导下,试提出“邪在肌,始发高热”的新观点,以丰富中医在外感高热理论病位上的认识。1 传统的认识和不足 对于外感高热卫分风寒证邪毒侵袭的部位,传统认为在“皮毛”,其理论依据为《素问·调经论》所云:“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感”。认为诸阳之气,得上焦升发而达于外,故外伤于寒,则阳气不能发达于外,而邪欲破之内入,阳欲拒邪外出,正邪相争,乃怫郁主热。我们在大量临床观察中发现此种发热,多为热势不深,伴有恶寒、鼻塞、流涕等轻度感冒症状,全身症状轻。…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虽无“肝炎”这个病名,但对其成因、发病机制及症状表现早有一定认识。近代正确认识为感受温热疫毒之邪而致。本方证为湿热疫毒缠绵日久,正虚邪实之证。“邪之所凑,其气从虚”。由于人体正气亏损,自然界湿热疫邪乘虚侵入,初则正气尚能与之抗争,但温热交争,其性粘滞,难以速去,正邪交争日久,正气大亏,形成正盛邪实的局面。肝属木,喜条达舒畅,恶抑郁,湿热郁阻,肝气不舒,疏泄不利,气滞血瘀。肝络阻滞或结于胁下,故胁病或胁下痞块,湿热熏蒸,胆气上逆,则口苦咽干;木郁侮土,脾土运化失职则脘闷纳呆,腹胀便溏;正气…  相似文献   

5.
发热、高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从中医来看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临床上不同的病证,可出现不同热型、舌苔及脉象,护理人员应及时掌握病情变化,及时地进行观察护理。现就外感发热证、内伤发热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分述如下。1外感热证外感发热,指因起居不慎、卫外不固,六淫、毒邪侵袭肌表,正邪相争,阳气亢越于外而致发热、高热。一般起病急、变化快、热势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季节性及地方性等特点。1.1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口干咽癌,咳嗽、开出不解,皮肤灼热潮红,舌红,苔薄黄,脉数。治以辛谅解…  相似文献   

6.
消渴肾病即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日久致肾小球弥漫性硬化的特异性肾损害,亦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吾师南征教授认为,消渴肾病的发生是消渴迁延,气阴两伤,阴损及阳,渐致血脉瘀阻,积累日久,毒随邪生。毒、虚并存,正邪(毒)交争是消渴肾病的基本病理,毒损肾络,肾元亏虚,肾之体用俱病是消渴肾病迁延难愈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发热(三)前文介绍了外感发热实证期的几种证候类型及其治法方药。外感发热的病理基础,是人体正气与外邪交争的反应。当正气未衰,邪气方盛时,正邪交争剧烈,所反应的证候便是实证;正邪交争的结果,无论邪气已退未退,只要正气衰弱,疾病  相似文献   

8.
小儿高热辨治体会陈兴汉(江苏省常州市郊区爱卫办常州213014)关键词小儿高热病理辨证论治小儿高热多数由外邪入侵引起,但机体的内在因素也很重要。正如《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外邪方面,应分析其性质、盛衰和病位;内在因素应考虑“小儿为纯阳之...  相似文献   

9.
冯伟  孙广宁  刘萌春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0):1120-1120
外感发热是正邪交争、卫气抗邪所致。一般而言,发热是人体防御疾病的一种全身性反应,但发热又能消耗气津,损害机体,引起体内物质代谢和各系统功能的变化。因此,发热常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信号,必须引起重视。我们于2007年开始采用感热宁治疗外感发热证8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小儿麻疹辨治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疹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性疾病。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 ,但好发于冬春季节 ,且常可引起疾病的流行。现将麻疹的辨治要点概述如下 :1 病因病机麻疹的发病 ,为感受麻毒时邪 ,其主要病变在肺脾。肺主皮毛 ,属卫在表 ,开窍于鼻 ,麻毒时邪 ,侵袭肺卫 ,正邪相争 ,肺失宣肃 ,故《证治准绳·幼科》曰 :“麻疹初出 ,全类伤风 ,发热咳嗽 ,鼻塞面肿 ,涕唾稠粘 ,全是肺经之证。”指出麻疹初期临证多类似伤风感冒 ;又脾主肌肉、统血合四肢 ,麻毒时邪 ,袭于肺卫 ,由表入里 ,郁阻于脾 ,正邪相争 ,麻毒时邪出于肌表 ,皮疹按序布发 ,多为顺…  相似文献   

11.
温病气分证应注重清热养阴与活血化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病气分阶段范围广泛,证情复杂。其特点是邪虽盛而正气亦强,正邪交争激烈,表现出发热、口渴欲饮、脉数有力等一派阳热有余之象。因此,叶天士创立了“到气清气”的治则,用辛寒、苦寒等寒凉之品清解气分热毒,使其外达而解。从传统理论及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气分证...  相似文献   

12.
常孟然  林燕 《中医学报》2021,36(2):239-24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生是气候异常变化,正气不足,邪气内干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病机特点为:早期湿毒伏于膜原,为半表半里,常可夹三阳经病变。病位在肺,尚未传变,此时是正邪交争的关键,也是疾病发展的转折期。若疫毒邪气郁结较重,耗伤气津,趁虚入里,或因患者体质强盛化热,湿毒化热闭肺,正虚邪实进一步加重,故膜原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中医及早干预,辨证论治,抓住早期邪在膜原的关键时机,治以开达膜原,芳香避秽,再根据化寒化热,三阳经之兼证而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3.
浅谈汗法     
一、前贤对汗法的论述汗法是发散的方法,也就是逐邪于肌表的散剂,一般称解表法。凡风寒暑湿之邪,侵入人体皮肤肌腠之间而不深者,欲速去之,莫如发汗,所谓开玄府而逐邪气也。诸凡疾病初期有表证者如外感发热、伤寒、中风、湿邪、痹症、拘急、顽麻、肿胀、疮  相似文献   

14.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感染、出血与口腔溃疡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临床上治疗较棘手 ,笔者自 1980年至 1997年用中药治疗白血病并发症多例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根据临床体会 ,结合文献资料 ,总结于下。1.发热1.1发热原因 :①邪毒内发 :即白血病本身所致的发热 ,有人称之为“白血热” ;②外感或感染 :患者正气虚损易感外邪 ,正邪交争而发热 ;③阴虚内热 :阴虚血亏 ,虚热内生 ;④气虚 :晚期病人中气亏虚 ,虚阳外越而发热。1.2辨证施治 :①外感发热 :一时性的突然发热 ,先恶寒后发热 ,身痛咽痛 ,舌尖红 ,苔薄黄 ,脉浮数。治疗宜辛凉解表 ,…  相似文献   

15.
六经辨证,主要根据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表现于临床的各种证候、脉象,对其病位、病性、病机、病势,加以科学归纳,而归属于某经病证,作为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对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兹分述如下:1 太阳病证治 由于太阳主一身之表,邪犯肌表,正邪交争,以致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凡太  相似文献   

16.
疾病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正邪交争的过程。正胜于邪则病退,邪胜于正则病进。“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正邪盛衰决定着病变的虚实。所以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就是要补虚泻实,扶正气、祛邪气,使疾病向着有利于痊愈的方向转化。针  相似文献   

17.
吴又可《温疫论》论治疫病,提出杂气为致病因素,强调人体正气的重要性,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疫病治疗中注重扶正,因人而异,妇孺老少,体质强弱,补法各异;因证而补,正邪交争,则攻补兼施、补泻有度,虚实夹杂,则补泻间用。提出补法禁忌,如忌投人参、白术等补益之品;重视疫病后期调补,静养胃气,强调饮食,应用下法后应顾护津液,养阴扶正。吴又可的思想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热是急诊中最常见的证候 ,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型。然而临床常由于致病原因复杂 ,个体素质差异及兼夹证之不同 ,表现出一些证候不典型之疑难高热 ,热型表现不规则 ,似表非表 ,似里非里 ,或有表有里 ,三阳证同时并见 ,或久治不愈 ,导致正邪纷争难解 ;或枢机不利 ,形成正不托邪、虚实夹杂之候 ,笔者在临床中善用和法 ,以小柴胡汤化裁治之 ,往往能收到满意效果 ,现举例如下。刘某 ,男 ,31岁 ,1998年 11月 2 7日初诊。主诉高热 1周 ,呃逆 3日而就诊。患者 1周前突然寒颤高热 (体温 39℃以上 ) ,曾服解热镇痛西药并静脉滴注青霉…  相似文献   

19.
仝小林院士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名为"寒湿疫",并以此理论为基础制定了初期、中期、重症期及恢复期的中医治疗方案,同时基于仝院士学术理论体系中的"脏腑风湿"理论,根据恢复期 "余毒未清,正虚邪恋"的病机特点,探讨其符合具备脏腑风湿行成3个基本要素:即外受寒湿裹挟戾气为必要外因;脏腑内虚为重要基础;邪疫伏留胶着,正邪交争为致病关键。故在辨证施治中可应用脏腑风湿理论以调理脾胃,化湿透邪,补益肺脾,顾护阳气,养阴生津。  相似文献   

20.
发病类型 也可以说是疾病发生时所表现的形式.前文曾谈及,中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是正邪交争,而发病与否,则取决于正、邪双方孰弱孰强的力量对比.由于不同的人,其体质状态、本身正气的强弱不同,以及邪气的种类、侵入的途径、侵犯的部位、毒力强弱等等的差异,因而正邪交争的结果也便不同,从而在发病形式上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如感邪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