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的四大经典之一,是历代中医大家的必读之书,但因其成书年代久远,导致书中诸多条文晦涩难懂,学习难度增加,影响学习热情。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多角度阐述如何学好《金匮要略》,为初学者提供学习方法,加深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掌握辨证眼目。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自我国创立高等教育以来,一直是我国高等中医学教育的必修课程。作为连接中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桥梁课,《金匮要略》在提高中医大学生临床辨证能力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作为经典课程,《金匮要略》又是培养中医大师级人才的拔高课程。《金匮要略》在中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然而,当今高等中医学院校《金匮要略》教学授课情况还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医临床的基本著作,其教学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探索之中.〈金匮要略〉教学应与〈内经〉、〈伤寒论〉互参;理论联系实践,经典回归临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辨证论治的思维,使他们能够学好和用好经典.  相似文献   

4.
通过试述《金匮要略》所涉及到的有关针灸方面的经典内容,并引用《黄帝内经》经典理论、再紧密结针灸临床经验,对上述的《金匮要略》经典原文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和阐发,从而归纳出《金匮要略》中有关针灸内容在临床中的意义。其治未病的思想,永远是中医学工作者们所追求的永恒主题;其治疗杂病原则,也是指导针灸临床的方针;其辩证准、治疗方法恰当之理,值得大家深思与学习。  相似文献   

5.
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学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理论根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中医学临床基础,尤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学经典,做临床"成为无数中医学子的座右铭。然而,现代高校中医经典教学却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本文试从中医学教学现状入手,讨论中医经典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如何学好经典,如何能掌握到经典的灵魂,并灵活应用经典方剂服务于病患者,是每一位学医者不断深究探索的问题;而如何教好经典,让每一位学医者能够彻底领会中医经典的精神,亦成为每位中医教育工作者不停在思考的问题.教师传授经典知识的方式至为重要,采用何种方式传授经典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容易地理解经典知识,如何培养学生们学习经典的浓烈兴趣,由此产生对经典医籍教学方法的探讨.《金匮要略》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也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具有辉煌成就与重要价值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7.
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主要课程。它既具有临床学科属性,又具有基础学科的性质。温病学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习中医学的必修课程。因此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要经常性的思考如何使学生掌握经典、学好经典、运用经典,并使形成性评价科学的融入经典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8.
1中医经典医著的地位和作用中医四大经典中《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提高课。《伤寒论》和《金匮耍略》均是古代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规律和《金匮要略》中的脏腑辨证规律是中  相似文献   

9.
刘晓玲 《国医论坛》2011,26(4):50-52
《金匮要略》作为经典主干课程之一,学好《金匮要略》对于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诊治疾病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医经典教育的另一方面是追求人文精神,帮助其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经典课程的学习和传承的好坏,关系到能否培养合格的中医接班人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医的经典著作一般指的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著作,简称"四大经典".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认识人与自然的瑰宝.四大经典在中医学起源与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结晶,同时也是现代中医教学不可缺如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1.
论中医传统思维方法是培养针灸人才的根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瑞  马惠芳  王娜 《中医教育》2005,24(4):27-30
目前中医针灸的教育存在着轻视经典的现象,缺少经典的支持则难以掌握中医独特的思维方法,而中医的灵魂"辨证论治"也就难以真正的实现.因此,针对现在中医教育的不足,提出培养中医针灸人才首先应掌握中医传统的思维方法,其途径是熟读经典、培养中医文化素质、重视临床、加强临床操作技能训练等.只有真正掌握中医思维方法,才能继承中医的精髓,发挥中医针灸的优势,为世界医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王晓辉 《中医教育》2004,23(3):41-43
中医基础理论是最重要的中医专业基础课之一。其教学既有与一般学科相同的教学规律及方法,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鉴于中医基础理论大多内容抽象、深奥、与中医经典文献联系密切,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巧举例证、师生互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使抽象的内容更形象、具体,深奥的内容更浅显易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两个贯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近年来各院校大都压缩了经典课时数,部分院校还将其设置为选修课程,其选修率有下降的趋势。认为经典课程教学的滑坡有其自身因素,经典课程之间缺乏学术内容的联系,经典理论与临床现实缺乏联系是主要的两个方面。据此,提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课程间、理论和临床间两个贯通的教学改革设想,并进行了部分尝试。  相似文献   

14.
王欢  朱莹 《中草药》2019,50(15):3714-3719
经方药物精简,疗效显著,历久不衰,全国掀起了经方热潮。日本汉方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同源异流。当代经方大师多受日本汉方医学影响,强调方证相应、体质辨识与腹诊,这也成为现在大多数经方学者研究的方向。中医和汉方医学在经方的辨证体系、应用形式、剂量和剂型上均存在不同。清晰认识我国经方和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现状,了解其中差异,扬长避短,为我国经方的正确发展提供思路,也为我国经方制剂的研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统计中医临床及专利文献中的常用治疗慢性便秘的中药及复方,为中药防治慢性便秘的新药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及中国专利数据库为检索对象,对相关文献阅读、分析后统计有效方药。结果:3个数据库中共纳入1979年1月-2011年6月间在全文或摘要字段中含有"中药"、"便秘"、"脾约"的877篇有效文献,统计单味中药465种,经方或名方338个。(制)大黄、当归、火麻仁、白术、(制)甘草等在单味药中频次较高,麻子仁丸、补中益气汤、增液承气汤、大承气汤等基本方在复方中出现频次较高。结论:中药防治慢性便秘以滋阴增液、补益气血、疏肝理气、健脾温肾、活血祛瘀方药为主,以经方或名方为基础随证加减化裁在中医临床中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经典名方是中医方剂的杰出代表,临床治病的有效工具,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典名方的研发引起中医药整个产业链群体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一系列指导性建议和针对性文献为经典名方的研发奠定了良好基础。该文基于CNKI数据库,对经典名方研发建议或启示的文献进行整理、提炼,分析各家之说、汲取各家之议,博采众长,构建经典名方研发轮廓,得出文献研究是前提、优质药材/饮片是基础、物质基准是核心、高品质是保障和优惠政策是动力的启示,并展开相关探讨,为促进经典名方研发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曾召 《中医教育》2004,23(5):7-8
正确解决中医教育发展的若干哲学关系问题对中医教育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继承和发展始终是中医教育具有方向性意义的大问题,培养创新型中医人才是中医教育发展的关键;中医教育发展既要遵循世界医学教育规律又要具有中国独特的医学文化特色;坚持对教育规律认识的反映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提高对学生主体学习作用的认识;在医学发展背景中考察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育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人的全面发展、专业与素质教育,关系着中医教育能否适应医学发展和社会要求.  相似文献   

18.
经典名方是中药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推进临床急需高效的古代经典名方的研发已刻不容缓。组成中药物关键信息文献考证是经典名方开发的首要工作,物质基准质量控制是经典名方开发的关键,作用机制研究是经典名方开发当下及未来的主要任务,文章归纳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发布2年来对经典名方中关键药物文献考证、物质基准质量评价、运用中药整合药理学进行的作用机制研究三方面的内容,以期对经典名方的开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取象比类”是中医象思维运作的核心动力,其借由文学上的比喻修辞手法进行表征,奠基了中医思维的文本传承途径。清代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是中医四大经典中出现较晚的一部,其承前继后地包含着大量的取象比类思维,即在中医理、法、方、药均有运用。因此,从《温病条辨》整理出取象比类思维,按照生理病机、症状体征、治则治法、中药方剂等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则能解读出吴鞠通所拥有的取象比类思维模式,从而帮助后学者更好地理解、传承、运用中医思维。  相似文献   

20.
许润三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对于妇科疑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学术思想主要有以中医为本,重视辨证论治,但不排斥西医,主张辨病辨证相结合。许教授临证时善于四诊合参,尤其重视舌脉。在妇科疾病的辨证治疗中,注重调养肝肾,认为肾为经孕之本,肝肾密切相关。治疗上善用经方,并勇于创新,用药力求药少力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