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骶前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骶前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16例骶前肿瘤患者人院时诊断:骶前囊肿7例,骶前囊肿伴感染2例,骶前肿瘤性质待定3例,肛周脓肿3例,肛瘘1例。术前行直肠指检及盆腔MRI作出骶前肿瘤诊断,肿瘤直径平均6.1(2.1~8.3)cm。均采用旁骶尾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显示,16例均一次手术治愈,13例创面一期愈合,1例创面内积液,2例创口感染,经局部换药后二期愈合。术后诊断(病理类型):皮样囊肿3例,表皮样囊肿5例,尾肠囊肿3例,畸胎瘤1例,间质瘤2例,骶前黏液腺癌2例。随访8~48个月。1例骶前黏液腺癌26个月后局部复发与盆底组织粘连,40个月后死亡;1例骶前黏液腺癌40个月后局部复发,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1例表皮样囊肿术后20个月复发,再行手术切除治愈。术后所有病例肛门括约肌功能良好。结果表明,骶前肿瘤常无典型临床表现,术前直肠指检及盆腔MRI检查应作为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旁骶尾入路手术可以治疗大多数骶前肿瘤,其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引流通畅是保证创面一期愈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骶前囊肿的临床特点及经骶尾旁入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4年之间诊治的23例成人骶前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23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骶尾或会阴部疼痛伴肛门坠胀,直肠腔内B超和MRI检查准确率100%。手术采用经骶尾旁入路,21例囊肿完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无直肠损伤及相关手术并发症。结论骶前囊肿常无典型临床表现,直肠腔内B超可作为初步诊断的首选检查。经骶尾旁入路可以治疗大多数骶前囊肿,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明显降低了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骶前肿瘤手术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骶前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及经验。方法骶前肿瘤患者27例,21例初发,6例为复发。均行肛指检查、CT和(/或)MRI作出诊断。肿瘤直径平均6.3(2.4~10.3)cm。单纯经腹手术2例,单纯经骶手术20例,经腹经骶联合手术5例。结果切口一期愈合21例。病理类型:皮样囊肿7例,表皮样囊肿6例,畸胎瘤4例(1例恶变),平滑肌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脂肪瘤1例,感染形成脓肿3例,皮脂腺囊肿1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7~14个月。3例经骶手术复发,其中2例为皮样囊肿切除后引流不畅形成积液,再行手术切除引流治愈;1例畸胎瘤手术后复发,再行经骶切除后成功。1例感染形成的脓肿复发,经加强局部引流后愈合。结论骶前肿瘤诊断并不困难,CT等检查可指导手术方式。大多数肿瘤都可以采用经骶入路切除,手术后引流通畅是保障愈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骶前发育性囊肿22例诊治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骶前发育性囊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22例骶前发育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骶前发育性囊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结果 本组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4例,确诊时年龄18~72岁,中位年龄29.5岁.根据术中测量,囊肿直径(8.3±2.7)cm.包括表皮样囊肿6例,皮样囊肿4例,畸胎瘤12例(2例伴恶变).手术方式为经骶尾部入路18例,经腹手术3例,经腹-骶尾部联合入路手术1例.各术式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分别为:改良Kraske术(142±43)min/(192±149)ml,Mason术(102±27)min/(54±37)ml,经腹手术(147±25)min/(117±76)ml,1例联合入路手术为360 min/1000 ml.并发症为:骶尾部入路组术中骶前静脉丛出血1例(6.3%),术后伤口感染1例(6.3%);联合入路组术后骶尾部伤口感染1例;经腹手术组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0个月(9~92个月).20例良性病例中复发2例,其中经骶尾部入路1例(复发率5.9%),经腹手术1例.结论 骶前发育性囊肿虽生长缓慢,但有一定恶变风险,延迟治疗可增加日后手术切除的难度,故一经发现,应以积极、彻底的手术切除为原则.经骶尾部入路直达肿瘤部位,创伤小,并发症少,必要时可与经腹手术联合应用,是治疗骶前发育性囊肿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骶尾部入路治疗骶前发育性囊肿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2年10月骶前发育性囊肿患者19例,均实施经骶尾部入路治疗,囊肿体积测量2cm×2cm~16cm×18cm,平均直径为(8.28±3.18)cm,其中11例实施改良Kraske术式,8例实施Mason术式,治疗后随访两年,观察复发情况,并统计患者手术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理显示均为良性肿瘤,其中畸胎瘤11例,表皮样囊肿5例,皮样囊肿3例;改良Kraske术式手术时间121~163min,平均(136.93±24.29)min,术中出血量159~224mL,平均(186.29±35.12)mL,术后静脉出血1例(9.09%),切口感染1例(9.09%),并发症发生率18.18%;Mason术式手术时间92~125 min,平均(106.54±21.76)min,术中出血量135~171mL,平均(126.25±12.83)mL,术后切口感染1例(9.09%);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8~24个月,平均(22.94±2.10)个月;1例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5.26%,再次实施骶尾部入路手术治疗成功。结论经骶尾部入路治疗骶前发育性囊肿彻底、复发率低,同时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临床可优先选择此术式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骶前肿瘤经骶切除的适应证及手术的安全性。方法总结分析1990年11月至2006年5月间收治的36例骶前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6例骶前肿瘤包括13种不同的病理类型,良性肿瘤占72.2%,恶性肿瘤27.8%。其中经影像学检查肿瘤位于第4骶骨以下、并与周围重要脏器无粘连及指诊可触及瘤体一半、并排除其他手术禁忌证的23例入选经骶入路手术组。全组手术时间43~210(平均94)min;出血量为30~2000(平均350)ml;住院时间8~16(平均10.7)d。患者无术后死亡。无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发生;其他手术并发症包括输尿管损伤1例和骶前脓肿1例,予再行乙状结肠造口并引流伤口后痊愈:骶部切口疝1例予补片疝修补术后痊愈。结论经骶入路切除低位骶前肿瘤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患者 女性,50岁,已婚,因尾骨外伤术后1的半,骶尾部出现可复性肿块1年,于2004年9月1日以尾骨切除术后骶尾部疝收入院。患者2003年3月因尾骨部外伤疼痛,保守治疗无好转,在当地医院行第4、5骶骨及尾骨切除术,术后出现感染,经清创缝合后伤口仍迁延不愈且形成窦道,2003年再次行手术治疗,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8.
骶尾部畸胎瘤(SCT)是儿童常见的实体瘤,主要以尾骨为中心向骶骨内外生长,切除肿瘤和尾骨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但并发症多,易复发和恶变。复发SCT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我院自1998年至2005年收治复发SCT 21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16岁。入院前已接受1次手术者14例,接受2次手术者5例,接受3次手术者2例。临床分型:显型2例,混合型13例,隐型6例。表现为骶尾部瘘管3例,其他病例有不同程度压迫症状。行瘘二、手术方法复发SCT经历多次手术,手术径路的选择至关重要。显型病例通过骶尾…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5):1362-1366
[目的]探讨钛网骶管重建术在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手术治疗的骶管囊肿患者62例,其中并行钛网骶管重建术32例(重建组),单纯囊肿切除术30例(单纯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疗效(VAS评分和JOA评分)。[结果]重建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费用均大于单纯组,但其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单纯组。两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间对比:VAS评分重建组低于单纯组,JOA评分重建组高于单纯组。以上所有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手术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有效,钛网骶管重建可以增强临床疗效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是该手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0.
骶部硬膜外囊肿的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骶部硬膜外囊肿诊断中临床表现和CT、MRI、腰椎管造影检查的价值。方法 对13例经手术证实为骶部硬膜外囊肿患者的术前病史、体检及CT、MRI、腰椎管造影检查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腰腿痛与体位变化有关系,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阳性率CT为53.8%,MRI为75%,腰椎管造影为84.6%。结论 在骶部硬膜外囊肿诊断中,应重视腰腿痛与体位变化的关系,强调腰椎管造影时站立延迟透视的重要性。CT、MRI及腰椎管造影检查不能互相替代。  相似文献   

11.
分析改良横弧形切口经骶入路手术治疗骶前肿瘤的临床效果。2013年5月—2015年5月骶前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选择经骶入路,对照组给予传统切口,观察组给予改良横弧形切口,对比两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病理诊断结果,随访12个月生存率、复发率、死亡率。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皮样囊肿、良性畸胎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良性间质瘤、神经鞘瘤等,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生存率、复发率及死亡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改良横弧形切口经骶入路手术治疗骶前肿瘤较传统切口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骶管囊肿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洪  储辉  陈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6):1477-1479
骶管囊肿是指发生于骶管内的囊性病变。Tarlov1938年首次在30例尸体解剖中发现,后来片冈治(1972年)将其统称为骶神经根囊肿。由于现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完善,特别是MRI的应用,使得本病的诊断率明显提高。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多的腰腿痛患者的MRI报告中提示骶管囊肿的  相似文献   

13.
成人骶尾部肿瘤17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人骶尾部肿瘤17例诊治体会天津市滨江医院肛肠外科(300022)所荣增骶尾部的肿瘤类型很多,因骶尾骨与直肠之间的间隙较大,部位深,体积小的病变多无临床症状,只有当瘤体增大,挤压邻近器官或继发感染出现临床症状时,才得以诊断和治疗。本文就1986~19...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骶尾部横切口行骶前肿瘤切除的方法,总结其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1月~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56例骶前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骶尾部横切口、离断骶尾关节进入骶前间隙,游离肿瘤两侧以及上下极,再游离并离断与盆腔脏器的紧密连接,切除肿瘤,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结果所有病例均完整切除肿瘤,术中出血平均110(30~200)ml,手术操作时间平均80(60~150)min,住院时间平均8(6~14)d,无盆腔脏器(直肠、膀胱、女性生殖器官等)损伤。术后恢复顺利,无切口感染,无明显骶前积液,均获得临床治愈;随访8年以上12例,5年以上18例,3年以上20例,1年以上6例,均未见复发。术后病理诊断:囊肿或上皮样囊肿21例,良性畸胎瘤19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4例,良性间质瘤3例,神经鞘瘤2例,副节瘤2例,淋巴管瘤2例,苗勒氏瘤1例,恶性畸胎瘤1例,恶性间质瘤1例。结论经骶尾部横切口切除骶前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和操作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骶管裂孔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骶管注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112例成人干燥骶骨标本上观察骶管裂孔的形态,测量两骶角距离、骶管裂孔矢状径、骶管裂孔上缘与尾骨上缘距离、骶管裂孔深度,按照骶管裂孔的形状、高度、骶角对称与否、两骶角同高与否、变异进行分类,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骶管裂孔形状多为长尖形与不规则形;高度多数为骶裂至S4;两骶角对称、同高者较多,不对称者以偏左者为主;骶骨变异以尾骨骶化者占多数;男女两骶角距离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两骶角距离比女性大.结论 骶管裂孔变异较大,临床骶管注射时应参照上述指标以及相关体征以做到准确的操作,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骶神经根周围囊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骶神经根周围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诊断22例骶管内神经根周围囊肿患者。对有明显症状的16例进行手术治疗。行病变部位后路椎板减压,13例囊肿切除,3例囊肿大部分切除,9例硬膜破裂神经根裸露采用胶原蛋白海绵覆盖。结果 MRI检查显示出椎管内神经根囊肿的形态,CT显示骶骨压迫性改变。1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7年,平均2年9个月,患者术后腰骶疼痛、间歇跛行、骶神经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无感染病例,2例脑脊液漏1周内愈合。结论 骶管内神经周围囊肿临床上少见,容易误诊。MRI是最好的诊断方法,采用手术摘除囊肿和胶原蛋白海绵覆盖治疗,其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骶管囊肿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采取手术治疗骶管囊肿12例.结果 术前骶管囊肿所引起的骶神经压迫症状消失.优8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83.3%.结论 手术治疗骶管囊肿是有效的治疗方法,MRI检查是诊断骶管囊肿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4年4月收治的该类患共6例。均采用一次手术除突出的髓核及处理骶管内蛛网膜囊肿,并对其影像学检查方法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本病的临床特点是以神经根性腰腿痛为主,伴有骶神经压迫症状;CT扫描及X线片容易漏诊,MRI能显示囊肿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对周围的压迫情况,其影像学表现与手术所见一致;除突出髓核及处理骶管囊肿一次手术完成能彻底解除压迫.疗效显。结论MRI检查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有效方法.同时处理突出的髓核及骶管囊肿.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尾骨骨折后骶尾部慢性顽固性疼痛的原因,评估采用改良切口切除尾骨骨折远端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2-2020-04诊治的5例尾骨骨折后慢性顽固性骶尾部疼痛、肛周不适且非手术治疗欠佳的患者,采用臀部改良切口行尾骨骨折远端切除术治疗.结果 5例术中未出现直肠及神经血管损伤.1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伴骶管囊肿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取小切口开窗潜行减压髓核摘除及大部分切除、肌肉填塞交通孔处理骶管囊肿7例,并对其影像学检查方法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MRl可清楚显示骶管囊肿呈长T1及T2信号,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手术摘除突出髓核及处理骶管囊肿.能彻底解除压迫,疗效显著。结论MRI检查是诊断腰椎盘突出伴骶管囊肿的可靠方法;手术摘除突出的髓核及骶管囊肿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