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嗜酸细胞性肠炎伴小肠穿孔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性,52岁。中上腹部持续性刀割样疼痛伴恶心呕吐6h于2006年6月1日收入院。既往有上腹部疼痛史30余年,疼痛常发生于饥饿时,进食后缓解,伴反酸、嗳气,服用胃炎干糖浆、硫糖铝片症状可缓解。近3周症状  相似文献   

2.
隐球菌病是一种亚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由新型隐球菌感染所致,可侵犯皮肤、内脏、中枢神经系统及骨骼等,致残和致死率高,且早期不易诊断。我们收集了北京市儿童医院感染科现在住院的3例及2001年9月~2004年10月住院的11例,共14例隐球菌病患者。发现他们早期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嗜酸粒细胞(EC)升高,因此我们认为EC升高可作为隐球菌病的一个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总结单形性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monomorphic epitheliotropic intestinal T-cell lymphoma,MEITL)的临床特征、诊治过程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21年5月我院11例MEITL临床资料.男10例,女1例.年龄27~69岁,中位年龄58岁....  相似文献   

5.
嗜酸细胞性膀胱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报告1例嗜酸细胞性脂膜炎。患者男,32岁。因右侧乳房皮下结节伴压痛1月就诊。病理学检查示结节内可见纤维及大量脂肪细胞,脂肪组织呈弥漫性炎性改变,溃疡部位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层脂肪小叶间密集的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为嗜酸细胞性脂膜炎。  相似文献   

7.
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enteropathy-associated T cell lymphoma,EATCL)是1985年首先由Isaacson提出的。2002年WH0对淋巴组织肿瘤T细胞和NK细胞的新分类称为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enteropathy type T cell lymphoma,ETTCL)。该病罕见,易误诊,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一年生存率不到30%,中位生存期仅为4个月。本院近3年共收治3例,现结合文献就该病的诊治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8.
郑飞  韩威  赵宁  王康里  王宇 《临床外科杂志》2011,19(12):825-825
病例1,男,61岁。因突发左下腹剧痛1d,于2003年5月急诊收入院。查体:全腹肌紧张,左下腹压痛、反跳痛。腹平片示膈下游离气体,诊断为消化道穿孔。急诊行剖腹探查,上腹正中切口(20cm),行小肠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切除回肠一段,见溃疡型肿物2个,分别为6em×5cm和3cmX2cm。前者穿孔,直径0.7cm;肿瘤浸透肌层达浆膜伴穿孔。免疫组化:CD3、CD43、CD7、CD56、TIA-1(+),CD20、CDl0、CD79a(-),Ki67(30%-50%)。诊断:回肠多灶性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伴穿孔。  相似文献   

9.
<正>病人,女,58岁。因发现甲状腺结节5年入院。5年前体检时发现甲状腺结节。2021年12月7日甲状腺彩超检查提示:甲状腺双侧叶可见数个不均质回声,左侧叶一个大小约5.0 cm×2.6 cm, 右侧叶一个大小约0.8 cm×0.4 cm, TI-RADS 3类。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正常。血常规、肝功能无异常。既往有高脂血症、腔隐性脑梗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病史。否认甲状腺疾病家族史。体格检查:  相似文献   

10.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腺瘤一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患者女性,15岁,1年半前出现多食、多尿,体重逐渐增加。既往无月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入院体检血压180/130mmHg,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全身皮肤毛囊增生,毛发增多,双侧大腿根部及臀部可见紫纹,心肺腹及泌尿外科情况来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未见异常,血钾多次降低(2.71-3.18mmol/L);立、卧位血肾素.  相似文献   

11.
肾嗜酸细胞腺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oncocytoma)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随着病理诊断水平以及影像学技术的提高,使其和其他肾脏肿瘤得以区分开。本文拟对肾嗜酸细胞腺瘤的病理、诊断以及治疗作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1例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患者,男,37岁,体检发现左肾上腺肿物15 d入院。既往否认高血压、低血钾等病史。实验室检查血钾、血儿茶酚胺、血皮质醇、立卧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尿3-甲基-4-羟基苦杏仁酸、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酮皮质类固醇均正常。B超及CT检查示左肾上腺区肿物,直径约7 cm。术前诊断为左肾上腺区肿物,行后腹腔镜下左肾上腺肿物切除术。结果术中发现肿物体积较大,包膜完整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肿物表面血管较为丰富,术中碰触肿物,血压无波动,完整切除肿物。术后病理检查示肿瘤细胞嗜酸性,内部充满颗粒,诊断为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随访2个月无复发。结论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的良性肿瘤,可手术切除,但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3.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37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1周"于2012年9月22日入院,肉眼淡红色血尿全程皆有,终末略加重,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腰腹痛、发热等。查体耻骨上膀胱区无隆起及压痛,未触及异常包块。入院后尿常规提示血+++,镜检红细胞满视野,肿瘤系列未见异常。泌尿系B超提示膀胱充盈,壁向腔内突起一个约的中等回声团块、  相似文献   

14.
肾嗜酸细胞腺瘤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00年收治的5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免疫组化及随访资料。结果 5例中4例术前误诊为肾癌或肾盂癌行肾切除术,1例术中证实为良性肿瘤行肿瘤剜除术。临床无特异。该肿瘤CT扫描密度均匀一致,瘤体中央有星状结构为其特征,但MRI在诊断小于5cm的病变时优于CT。肉眼观察瘤体边界清楚,切面呈红褐色,均质状、无出血及坏死灶。光镜下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状或管状,胞浆含丰富的嗜酸性细颗粒,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像。电镜下胞浆内见大量线粒体。免疫组化染色:Cytokeratin( ),EMA( ),Vimentin(-)。结论 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良性实质上皮肿瘤,其影响学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依据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电镜特点,可与肾癌鉴别。  相似文献   

15.
<正>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PHL)是一种原发于肝脏的结外淋巴瘤,其发病率非常低,约占肝脏恶性肿瘤的0.1%[1]。PHL病人中甲胎蛋白(AFP)增高者约占8.6%,T细胞淋巴瘤约占37.1%,AFP增高同时伴有乙肝感染的原发性肝脏T细胞淋巴瘤(T-PHL)目前尚未见报道[2]。由于目前对PHL的术前诊断尚缺乏有效的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查,故临床确诊多依赖于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甚至基因重排检测。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对嗜酸粒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IL-4、IL-6、IL-10、IL-12、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嗜酸粒细胞用CD16抗体磁珠方法从人新鲜外周血中分离;分别进行5×10^5/ml嗜酸粒细胞的单独培养和与LPS(1ug/ml)共培养18h;应用流式细胞小球微阵列(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方法定量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结果:从外周血中新分离的嗜酸粒细胞单独培养过程中没有或仅有极少量上述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但新分离的嗜酸性粒细胞与LPS共培养18h后,其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IL-10和TNF-α大量增加(P均〈0.001),而IL-2、IL-4、IL,12和IFN-γ的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LPS对嗜酸粒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凡  蔡华  霍亚兰  尹照玲  周虎 《中国美容医学》2004,13(6):676-676,i003
某女,33岁,因“左侧鼻翼红斑,浸润性斑块4年”前来就诊。患者于1998年8月左侧鼻翼出现红斑伴发作性瘙痒,以“酒渣鼻”治疗无效,逐渐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浸润性斑块。以后往返于多家医院就诊,分别诊断为“皮肤淋巴瘤”、“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等疾病,予以冷冻、局部激素封闭、环磷酰胺及长春新碱化疗等治疗,皮损时好时坏,但仍逐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嗜酸细胞性膀胱炎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8 8~ 2 0 0 0年 ,我们收治嗜酸细胞性膀胱炎 (Eosinophiliccystitis ,EC)患者 3例 ,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 1 女 ,5 0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伴尿频、尿急半年入院 ,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体检 :无阳性体征。血常规正常 ,尿常规红细胞 + /HP ,白细胞5~ 8个 /HP。B超显示膀胱右侧壁有一 1.5cm×2 .3cm肿块向腔内突出 ,拟诊为膀胱肿瘤。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右侧壁有一 2 .5cm× 1.5cm× 1.5cm乳头状肿块 ,表面有坏死 ,肿块周围膀胱充血 ,诊断为膀胱癌。于 1988年 7月 14日行膀胱灌注噻替哌加膀胱…  相似文献   

19.
正患者女,23岁,发现左腹膜后肿物11天入院,无高血压及家族遗传病史。查体:血压130 mmHg/92 mmHg,无肥胖、Cushing面容等。实验室检查: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昼夜节律、立卧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均正常。CT:左腹膜后见不均匀低密度影,边界光滑、清晰。MRI:T1WI(图1A)和脂肪抑制T2WI(图1B)均呈不均匀等低信号,其内见条状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3岁。因右侧腰部酸胀1年余于2005年1月10口入院。患者无发热及肉眼血尿,体检未见明显异常,血尿常规及生化测定均正常。彩色多普勒B超显示右肾上极-3.5cm大小的实性肿块,包膜完整。X胸片:两肺未见明显活动性病变。静脉肾盂造影(KUB+IVP):右上肾盂显示较小,位置相对下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