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患者 男,66岁。因发现大便带血3个月于2007年3月1日入院。否认家族肿瘤史。检查:直肠指诊(胸膝位)发现距肛门7cm处可触及菜花状肿物下缘.上缘未及.推之活动可,指套染血。肠镜检查示:距肛门7cm处可见直肠壁菜花样肿物,2.5cm×2.5cm。直肠黏膜活检提示:直肠腺癌并肠血吸虫病。拟行直肠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2.
患行女,35岁。因左臀部增大2年,左臀部麻木、隐痛半年入院。查体:左臀部增大明显,浅表静脉扩张。肛诊:直肠、子宫明显右移,直肠左侧壁受压。双合诊:左附件区可触及直径7cm类圆形肿物,质软,边界清,活动好。CT:左臀大肌深方11cm×14.5cm84.5cm类圆形脂肪密度影,穿坐骨大扎入盆腔,子宫直肠受压移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23岁。因大便性状改变伴便血、阵发性腹痛1个月于2008年5月13日入院。入院查体于截石位12点钟距肛缘约5cm处直肠前壁可扪及5cm×5cm菜花状肿块.表面凹凸不平,质硬,易出血。实验室检查示甲胎蛋白(AFP)1.7μg/L,癌胚抗原(CEA)0.4μg/L,糖类抗原CA19-96U/ml。CT扫描见直肠壁局部增厚,近端肠管扩张.盆腔内少量积液,提示直肠占位性病变伴不全肠梗阻:肠镜检查于距肛缘约4.5cm直肠前壁可见到溃疡性肿物。  相似文献   

4.
患者 男性,57岁。主诉为腹痛、排便困难、便血2个月。发病后体重下降10kg。外院曾行乙状结肠活检,诊断为“直肠类癌”。入院查体,贫血貌,Hb8.5g/dL,直肠指诊发现低位直肠肿瘤,已侵犯直肠一周且固定不活动。纤维结肠镜检查显示:齿状线上2-8cm直肠展厅大肿瘤,右前壁巨大溃疡形成。CT检查:盆腔占位,直肠后方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6岁,因“肛门坠胀伴大便变细1年,黏液血便2个月”入院.直肠指诊:距齿状线约4cm直肠前壁可触及一菜花样肿物,占据肠腔半周,不能推动,指套退出见血染.经肛门取肿物活检提示:直肠腺癌.经直肠超声检查提示:距齿状线4cm处直肠前壁探及一实质性肿物,最厚处约2.2cm,基底宽,边界清,形态不规则,表面不平,沿直肠壁绕行生长,约占肠腔周径1/2,未突破浆膜层.前列腺、双侧精囊未见侵犯表现.电子肠镜提示肿瘤近端肠管未见异常.盆腔MRI提示:肿瘤累及肠段长约4.5 cm,下缘距直肠肛提肌结合部1.5cm.  相似文献   

6.
病人:男性,42岁。以便血4月入院。体检:双侧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者直径约2.5cm。肛门镜检查:距齿状线约1.0~8.0cm直肠壁满布直径为1.0~2.0cm小结节病灶,颜色为暗褐色。CT检查考虑肝脏多发性转移瘤。肛门镜取活组织检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腹股沟淋巴结活组织检查亦提示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遂确诊为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并腹股沟淋巴结及肝转移。病人放弃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7.
陈艳  曹宇 《腹部外科》2011,24(4):229-229
笔者曾遇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并癌变1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病人:女性,现年48岁。2007年10月4日因“大便带血1()余年”入院,结肠镜示盲肠至直肠密布大小不等数百枚息肉,其中距肛门10cm处可见一大小约3cm×3cm菜花样新生物,质脆。病理检查示直肠腺癌,术前诊断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并癌变。鉴于病人拒绝行全结直肠切除术.,且息肉主要集中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上段,于10月9日手术切除肿瘤及其上部10cin肠管,并行结肠一肛管吻合。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直肠指检和肠镜检查在普通人群直肠癌和大肠癌筛查中的效果,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免疫法大便隐血试验(FOBT)检查为初筛,直肠指检和肠镜检查为复筛,作为大肠癌筛查方案,以海宁市普通人群7831例初筛人群中1015例高危人群的直肠指检和肠镜检查结果为样本,定义距肛门≤10cm且直径≥1.0cm的肿块为直肠指检能够发现,距肛门〉10cm的肿块和肿块虽距肛门≤10cm但直径〈1.0cm,为直肠指检所不能发现。分析直肠指检和肠镜检查对直肠肿瘤和大肠肿瘤的检出效果。结果显示,距肛门≤10cm肿瘤占筛查发现的大肠肿瘤总例数的31.3%(56/179);经直肠指检筛查,直肠肿瘤和大肠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2.6%(3/115)和1.7%(3/179),直肠癌和大肠癌的检出率分别为50.0%(2/4)和25.0%(114),进展性直肠肿瘤和大肠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40.0%(4/10)和14.8%(4/27)。结果表明,直肠指检在普通人群的直肠癌检查中至关重要,对大肠癌的筛查需进行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9.
病例资料患者,女,40岁,已婚育,因"间歇性便血5个月余"就诊。直肠指诊发现距肛缘5cm处直肠前壁有一约3cm×4cm大隆起型肿物,表面凹凸不平,质较硬,活动度小,占据肠腔1/2,其上方还可触及一约1cm×2cm大隆起型肿物,质软,活动度可,指套染血,色暗红。遂以"直肠肿瘤"收入院。  相似文献   

10.
1.1陈某,男65岁,有精神分裂症病史,不知何故将“洁尔阴”瓶塞入肛管进入直肠,3d后来院诊治,以“直肠异物”入院治疗,在腰俞穴麻醉下,用鼠齿钳取出塑料“洁尔阴”瓶,直径约5cm,长约20cm。  相似文献   

11.
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诊治直肠类癌患者5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l例;年龄30~65岁,平均42.5岁。5例皆因混合痔致便血就诊而行直肠指诊发现,指诊可触及距肛缘5~7cm处直肠黏膜下界限清楚,表面光滑,易推动,质略硬的圆形结节,大小0.5~0.8cm。  相似文献   

12.
患者1 女,33岁。因“排粪困难、里急后重和腰痛2个月,外院检查发现直肠肿物”于2011年4月15日入院,直肠指诊:截石位于直肠的壁距肛缘6cm扪及-4 cm×4cm肿物,表面光滑,质软,指套无血染。肠镜检查:进镜5cm处黏膜下肿物隆起于肠腔;直肠肿物穿刺活检病理:低分化腺癌,肿瘤组织免疫绀化染色:CK阳性,CK20、CEA、CD117、C1)34、CMA和Desmin均阴性。  相似文献   

13.
患者 男,47岁,因"便血3个月"于2009年4月7日入院.入院查体: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腹平坦,无明显压痛,未扪及明显包块:直肠指诊距肛门3 cm处可触及质硬肿块,侵犯直肠1周并固定,指套染血.辅助检查:血红蛋白74 g/L,血液生化及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均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分别对36例直肠类癌患者行手术治疗,瘤体(长径)〈1.0cm者行局部切除治疗,瘤体≥1.0cm者行开腹手术治疗。结果显示,本组36例患者中,瘤体〈1.0cm者32例(88.9%),瘤体距肛缘3~8cm者32例(88.9%),男女比例1.25:1,误诊9例(25.0%),成功随访30例(83.3%),死亡2例,其他均无复发及转移。结果表明,直肠类癌瘤体的大小、有无肌层浸润是选择手术方法的依据,对于直肠类癌长径〈1.Ocm者行局部切除即可治愈。  相似文献   

15.
患者 女性,60岁,因排便不畅2月余门诊以“直肠肿物”收入院。肛查:距肛门口17cm处触及一环绕肠腔约3/4质硬肿物,突入肠腔内,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结肠镜检查提示: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肿物。活检病理结果:直肠低分化腺癌。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48岁,因肛周胀痛不适伴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6个月入院。既往有剖宫产史及流产史。直肠肛门指诊示:距肛门约5cm处有4cm×2cm肿块,表面光滑,质硬,有触痛,活动度差,退指指套无染血。盆腔B超示盆腔左侧混合性包块,考虑肠道病变;盆腔CT示直肠左侧壁稍厚,性质待定;电子结肠镜检查示直肠肿块,性质待查;肠镜取活检病理报告为粘膜慢性炎症;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33岁,因排便困难伴肛门坠痛1年余入院。腹泻后出现排便困难,肛门坠痛,治疗后症状缓解,3个月前因食辛辣食物后症状加重,伴脓血便,未行治疗。排便困难逐渐加重,便形如铅笔般细,肛门坠痛加重,时有分泌物自肛门流出。体检:左侧卧位,指检触及直肠下段距肛门约2cm有一环状狭窄带,表面光滑,无弹性,触痛,食指及肛门镜不能通过狭窄口,小指进入困难。排粪造影示钡剂灌肠后,见肛门内口上长约4.5cm的直肠明显狭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肛门入路手术方式治疗直肠全层脱垂的疗效。方法直肠全层脱垂38例,28例行经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Altemeier术);8例行经肛门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RR术);2例行改良经肛门吻合器直肠切除术(TST STARR Plus术)。结果切除直肠全层标本长度:Altemeier术8~30 cm,STARR术及TST STARR Plus术4~6 cm。术中并发症:STARR术及TST STARR Plus术各发生吻合器切割后钉合不全1例,给予3-0可吸收线缝合。术后近期并发症: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无一例术后严重早期并发症,2例Altemeier、1例STARR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吻合口出血,保守治疗成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6 d(5~8 d)。中位随访时间38个月(1~47个月),每日排大便次数1~3次,1例患者行Altemeier术后12.5个月复发,1例Altemeier术后吻合口狭窄给予多次扩肛后完全缓解。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术后性功能未受影响。结论 Altemeier术是治疗>5 cm的直肠完全脱垂的可靠术式;STARR术和TST STARR Plus术可用于治疗长度<5 cm的直肠完全脱垂,但STARR术特别是TST STARR Plus术的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47岁。以排便时肛门肿物脱出1个月入院。专科检查:齿状线上有一约1.5cm×1.5cm×1.5cm粉白色带蒂广基、质地略韧的瘤结节。临床诊断为肛乳头瘤,行肿物切除术。病理检查:组织1.5cm×1.5cm×1.5cm,表面光滑,淡黄色,质韧。镜下所见肠黏膜上皮下腺样及团状、条索状排列的瘤细胞,细胞小,多角形,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核分裂相少见。免疫组化:Syn(++),NSE(++),CgA(++)。病理诊断为直肠类癌。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低位直肠保肛术中直肠脱出技术应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直肠脱出技术在腹腔镜低位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0月至2009年1月运用直肠脱出技术行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的20例低位直肠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手术操作步骤及术后恢复情况、肿瘤根治性效果和随访结果。结果: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术中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广,无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22+801min,术中平均出m(50±70)mL,病人术后平均排气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2.2±1.1)d、(4.9±2.4)d和(11.0±4.2)d。,每例病人的平均清扫淋巴结总数为(15±4)枚,肿瘤距下切缘平均距离为(2.2±1.1)cm。所有病人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9(2-36)个月,未发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排便功能恢复均较满意。结论:直肠脱出技术运用于腹腔镜低位直肠保肛术安全有效,可作为低位直肠肿瘤保肛术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