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原发性小网膜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小网膜肿瘤罕见,因其发病部位特殊,相关报道鲜见.本文回顾性分析原发性小网膜肿瘤的CT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网膜肿瘤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40~68岁,平均55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4例,腹部触及包块1例,无症状体检发现1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继发性化脓性腹膜炎(SPP)的CT表现特征。方法搜集64例有CT检查资料的SPP病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48例,经腹腔穿刺和/或其他临床综合指标诊断16例。着重观察引起SPP的原发病灶及腹膜炎的CT表现。结果64例除均具有SPP的CT表现外,它们的原发病灶的CT征象显示如下:无腹部手术史的50例腹膜炎中,胃肠道穿孔20例,急性阑尾炎14例,急性胆囊炎6例,腹、盆腔脓肿6例,升结肠炎症伴周围炎症4例;有腹部手术史的14例腹膜炎中,脓肿形成10例,引起腹腔感染4例。结论应用CT扫描诊断SPP,有利于显示SPP原发病灶及腹膜炎CT征象以及二者的解剖关联性,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妇科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GI-RADS)联合三维超声造影(3D-CEUS)鉴别诊断卵巢良恶性肿块的价值。方法 对102例卵巢肿块患者行二维超声及3D-CEUS检查,观察3D-CEUS灌注特征,并采用GI-RADS评估二维声像图表现。通过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卵巢恶性肿块的独立预测因子,构建GI-RADS与3D-CEUS联合评分系统。绘制ROC曲线,评价GI-RADS联合3D-CEUS与单纯应用GI-RADS诊断卵巢恶性肿块的效能,并进行比较。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卵巢恶性肿块的独立预测因子包括大乳头状突起物(≥ 7 mm)、分隔或囊壁厚度 ≥ 3 mm、有中心性血流、病灶实性成分 ≥ 50%,合并腹腔积液、高增强、造影剂分布不均匀以及血管密集、走行纡曲、杂乱。GI-RADS与3D-CEUS联合评分系统诊断卵巢恶性肿块的最佳临界值为4分,GI-RADS联合3D-CEUS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单纯应用GI-RADS (0.969 vs 0.839,Z=1.64,P=0.029),且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均高于单纯应用GI-RADS (P均<0.001)。结论 与单纯应用GI-RADS相比,GI-RADS联合3D-CEUS可更有效地鉴别卵巢良恶性肿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40例中男10例,女30例,年龄37~79岁,中位年龄58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单侧32例,双侧8例,2例峡部同时受累,共50个病灶,30例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病灶最大径5 cm者44个,呈边缘光整、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5 cm者6个,呈边缘不光整、椭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肿块,其中2个病灶包绕同侧颈总动脉,1个侵犯气管,1个侵犯颈前肌群。CT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36个,等密度14个;密度均匀47个,不均匀3个。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30个,中度强化16个,明显强化4个。4例伴上纵隔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结论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多表现为甲状腺区塑型生长、密度均匀、轻中度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肿瘤大者易侵犯邻近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对原发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病例,分析其影像表现。11例行CT平扫,1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26例中良性肿瘤14例,恶性肿瘤12例。CT正确定位23例(88.5%),正确定性9例(34.6%),其中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3例。肿瘤全切15例(57.7%),肿瘤部分切除9例(34.6%),2例行开腹探查仅取活检。结论:CT对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及肿瘤良恶性鉴别具有重要价值,而在判断肿瘤组织类型方面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小肠肿瘤X线及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肠肿瘤的X线及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28例的临床资料和小肠钡剂造影及CT表现.28例均行数字化小肠气钡追踪造影,2例行小肠灌肠造影,7例行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原发性小肠肿瘤小肠气钡造影表现包括充盈缺损、管腔狭窄、黏膜破坏或受压、管壁僵硬、龛影、肠梗阻或肠套叠.CT扫描表现为软组织块影、管壁增厚及肠管受压或狭窄.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X线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可明确诊断,与CT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总结12例小脑梗死的cT表现,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12例小脑梗死患者,均行普通平扫后,加做后颅凹薄层扫描。结果较大面积(区域性)梗死5例,较小面积(直径<2cm)梗死7例,梗死区呈片状低密度影,较大面积的梗死范围与小脑动脉供血区相吻合(主要是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直径<2cm的梗死灶,边缘较模糊,有2例多发。行增强扫描4例。结论小脑梗死CT表现有一定特征,但伴有占位征象时,需与其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MRI、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单发原发颅内淋巴瘤的MRI、CT表现。结果 12例病变位于幕上,1例病变位于幕下。CT多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肿块,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低或稍高信号,信号多均匀,瘤周水肿较明显。CT和MRI增强扫描肿块均明显强化,边缘光整或呈分叶状,坏死囊变、钙化少见。结论 颅内淋巴瘤的MRI、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通过认真的影像分析,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胃淋巴瘤多排螺旋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2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观察病变部位、范围、胃壁厚度、强化程度、胃腔、黏膜及浆膜改变特征、胃周淋巴结及其他器官侵犯特点.结果 本组2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9例为多发病灶,2例为单发病灶.CT表现为胃壁不均匀增厚(8 ~62 mm),其中弥漫性增厚10例,节段性增厚9例,局限性增厚2例;19例呈均匀强化,2例内见片状低密度坏死;12例胃壁黏膜线完整,9例黏膜破坏;胃壁浆膜面模糊2例,浆膜面清晰19例;12例胃腔无明显狭窄;6例胃周淋巴结肿大,未发现肝脏侵犯.结论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排螺旋CT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黏液腺癌(PPMA)的CT表现,并提高CT诊断率。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经病理证实的7例PPMA患者的临床、CT及病理学资料。7例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4例行CT双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临床资料与病理学关系,并对CT表现进行总结。结果 7例患者病变位于左肺上叶2例,右肺上叶1例,左肺下叶2例,右肺下叶1例,双肺弥漫性1例;4例病变呈单发结节状改变,2例病变为片状实变改变,1例为不规则团块状改变(并双肺弥漫性播散灶)。7例病变未见出血、钙化,细小短毛刺、棘状突起、分叶征、空泡征3例,肺叶膨隆征、支气管截断征、空气支气管征2例,双肺弥漫性播散病灶1例。7例中2例手术证实为肺黏液腺癌,余5例穿刺活检证实为肺黏液腺癌。结论 CT能够很好地显示原发性肺黏液腺癌的特征、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淋巴结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MS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2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分析其影像表现。6例作CT平扫,16例作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22例中良性肿瘤5例,恶性肿瘤17例。CT正确定位19例(86.4%),正确定性10例(45.5%)。结论CT能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定性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定位优于定性。  相似文献   

12.
单发脑转移瘤的CT影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发脑转移瘤的CT特征,评价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6例单发脑转移瘤的CT征象。结果:肿瘤结节水肿型28例,肿瘤环水肿型24例,肿瘤结节型9例,肿瘤水肿型5例。结论:CT检查对各类型单发脑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lymphangioma,LA)的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IA的CT表现。结果:7例中肠系膜2例,腹膜后3例,右侧颈部2例,表现为跨区、沿组织间隙适形性生长的囊袋状病灶,壁薄、光滑,囊及囊壁无明显强化。1例见肠系膜血管征伴周缘多发滋养血管。结论:CT对LA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曲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附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旨在认识曲菌性鼻窦炎的影像表现。材料与方法:本文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曲菌性鼻窦炎5例,均行CT检查,轴位加冠状位扫描。结果:病变常为单侧,起源于上颌窦。典型的CT表现为病变窦腔密度增高并有中央形态不一的钙化灶和周围环形低密度带以及窦腔内网格状阴影,还可伴有非侵入性骨改变。结论:曲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鼻窦的CT评估对手术很有帮助,因而CT检查具有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肥厚型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心电图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苏女 《临床医学》2006,26(12):3-4
目的观察肥厚型与扩张型心肌病病例的心电图改变。方法对9例肥厚型心肌病与19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肥厚型心肌病组77.8%心电图出现异常,以ST—T改变发生率最高(6例,67%),左心室肥大次之(5例,56%),传导障碍(3例,33%),有1例V3-V5导联出现巨大倒置T波(11%)。扩张型心肌病组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心电图改变,ST—T改变发生率(12例,63%)与肥厚型大致相等,P波改变(12例,63%)、传导障碍(9例,47%)、心房颤动(4例,21%)、室性心动过速(3例,16%)发生率均较肥厚型高,左心室肥大较肥厚型低(37%)。结论肥厚型与扩张型心肌病均可引起多种类型心电图改变,重视临床及心电图变化,采取进一步的检查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该病的误诊。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肠穿孔的CT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外伤性肠穿孔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002年7月至2006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经手术证实的42例外伤性肠穿孔患者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腹部钝挫伤27例,锐器伤15例。所有病例均未口服造影剂,也没有进行增强扫描。结果:穿孔发生在十二指肠5例,空肠12例,回肠9例,结肠18例,直肠1例。外伤性肠穿孔的CT征象包括:腹腔游离气体(20/42)、腹膜后游离气体(6/42)、肠壁增厚(21/42)、腹腔游离积液(25/42)、肠袢间(系膜)积液(5/42)、系膜浸润(19/42)、系膜血肿(4/42)及肠管扩张积液(4/42)等。结论:肠穿孔的CT所见均为间接征象,单一CT指征对外伤性肠穿孔的诊断价值有限,综合分析是提高诊断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电子束CT(EBCT)双期增强扫描,对肺门区肺癌进行术前前瞻性评价,探讨其指导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0例拟诊为肺门区肺癌的患者行EBCT双期增强扫描后分析肿物与气管、主支气管、及肺门、纵隔大血管的关系,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手术病理证实肺门区肺癌38例,术前根据EBCT扫描将病变分为:可切除组28例,与手术结果符合25例,符合率89.3%;不可切除组10例,与手术探查结果符合8例,符合率80%。EBCT双期扫描评价肺门区肺癌与肺门、纵隔结构关系的敏感度为92.6%(25/27),特异度为72.7%(8/11),准确度86.8%(33/38)。结论EBCT双期扫描对肺门区肺癌的术前评价是准确而可行的,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新月  赵爽  刘荣波 《华西医学》2010,25(12):2195-2198
目的 探讨闭孔疝的CT表现,以提高对其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9月收治的经手术或临床资料证实的3例闭孔疝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观察闭孔疝发生的位置、密度、形态、强化特征及继发征象。结果3例闭孔疝均为老年消瘦患者,CT检查发现疝囊位于闭孔外肌与耻骨肌间疝出1例,闭孔外肌上、中束间疝出2例,所有疝出物均为肠管,表现为疝出部位囊性密度影,1例肠壁可见增厚、水肿,诊断为肠壁血运障碍,及时行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CT检查是闭孔疝有效的检测手段,特别是对于不明原因腹痛合并肠梗阻的老年消瘦患者,CT检查将有助于临床确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加深对脑脱髓鞘疾病的CT影像认识。材料与方法:5个毒品依赖者,1个在吸毒期间、4个在戒毒后出现脑神经症状和体征来进行CT检查,分析其CT征象及临床资料。结果:5个毒品依赖者表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对称性脑白质脱髓鞘。结论:毒吕依赖者是可以继发脑脱髓鞘疾病的,特别是在戒毒后,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