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3-01/2004-08惠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FNS,分别观察其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和ADL的评定情况,以及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心率、血压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ADL均有提高,治疗组Barthel指数(62.1±16.1)分,与对照组(39.2±16.6)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24,P(<0.01)。治疗组Fugl-Meyer上、下肢评分较对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前后心率、血压无明显改变。结论FNS能明显提高脑出血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3-01/2004-08惠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FNS,分别观察其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和ADL的评定情况,以及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心率、血压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ADL均有提高,治疗组Barthel指数(62.1&;#177;16.1)分,与对照组(39.2&;#177;16.6)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24,P&;lt;0.01)。治疗组Fugl-Meyer上、下肢评分较对对照组明显提高(P&;lt;0.01),且治疗组治疗前后心率、血压无明显改变。结论FNS能明显提高脑出血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3.
小脑顶核电刺激结合康复治疗血管性痴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FNS)结合康复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血管性痴呆患者63例,随机分为FNS组40例和对照组23例。FNS组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康复治疗。认知功能采用简易智力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结果FNS组MMSE、BI评分提高(P<0.05),临床有效率95%。治疗前后脑血流明显改善(P<0.01)。结论FNS可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可能与脑血流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是我国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逐年增高的发病率及较高的致死、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小脑顶核可能在脑血流量的调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nucleusstimulation,FNS)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1资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我院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180例,其中脑梗死113例,脑出血67例,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1.2病例分组18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FNS治疗组90例,…  相似文献   

5.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平衡能力和前庭功能的影响。方法:61例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分为电刺激小脑组(FNS组)41例和常规组20例,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常规组增加中频电疗,FNS组增加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S-CSA)评定综合功能。结果:治疗20次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BBS评分明显提高,FS-CSA评分明显下降(P〈O.05或0.01),与常规组比较,FNS组表现更突出(P〈0.01)。BBS与F孓cSA评分有趋好的一致性(r=0.79—0.99)。结论:FNS治疗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方面明显优于中频电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对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1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偏瘫侧肢体周围神经(对感觉障碍显著部位重点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14 d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或0.05),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脑卒中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基础上,如辅以低频电刺激患者偏瘫侧肢体周嗣神经,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对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1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偏瘫侧肢体周围神经(对感觉障碍显著部位重点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14 d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或0.05),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脑卒中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基础上,如辅以低频电刺激患者偏瘫侧肢体周嗣神经,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对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1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偏瘫侧肢体周围神经(对感觉障碍显著部位重点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14 d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或0.05),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脑卒中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基础上,如辅以低频电刺激患者偏瘫侧肢体周嗣神经,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对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1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偏瘫侧肢体周围神经(对感觉障碍显著部位重点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14 d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或0.05),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脑卒中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基础上,如辅以低频电刺激患者偏瘫侧肢体周嗣神经,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对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1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偏瘫侧肢体周围神经(对感觉障碍显著部位重点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14 d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或0.05),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脑卒中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基础上,如辅以低频电刺激患者偏瘫侧肢体周嗣神经,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用护理心理学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ADL的影响。方法:6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常规神经科治疗和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在治疗过程中康复组配合健康教育,个别心理疏导等心理干预。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14项评价心理障碍;Brunnstrum评价肢体功能;Barthe指数评价ADL。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HAMA有所下降。肢体功能和ADL均有提高,康复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的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均有很大影响。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康复循证护理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中医康复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结果:护理4周后,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康复循证护理可促进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90 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分为康复单元组(n=45)和对照组(n=45)。康复单元组纳入康复单元,按照康复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进行运动训练。治疗6 周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上肢及手功能评定、简化Fugl-Meyer 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 指数(MBI)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在上肢及手功能的Brunnstrom分期、FMA评分及MBI 评分上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康复单元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龚晨  王盛  李向哲  马颖  王栋栋 《中国康复》2020,35(9):451-454
目的:观察充气夹板结合渐进性上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再行渐进性上肢运动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上用充气夹板控制上肢各关节活动的自由度进行渐进性上肢运动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运动力指数(MI)及Barthel指数(B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FMA-UE、MI及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充气夹板结合渐进性上肢运动训练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15.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林彩洪  莫维一 《现代护理》2005,11(12):968-969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康复护理组,每组50例。康复护理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早期康复护理;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评定护理前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躯体运动能力得分。运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治疗及护理后,康复护理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和躯体运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和日常生活能力及躯体运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护理技术对改善脑卒中后下肢偏瘫痉挛状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情况及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情况,给予卒中后遗症的偏瘫痉挛状态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 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合符纳入标准的86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43例中医护理技术组(治疗组)和43例常规护理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控制血糖,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技术(走罐、中药离子导入、砭石疗法和疏经通络操),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以及常规护理。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2个月(结束疗程),这三个时间段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痉挛指数CSI、日常生活能力情况Ashworth量表(MAS)以及肢体的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疾病进程等以及治疗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肢体痉挛状态、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对分别评定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上肢偏瘫痉挛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的情况,以及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情况,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而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医护理技术能有效缓解患者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比单一的治疗或护理手段更优,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适于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卒中后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16例卒中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早期康复训练。于发病后2周、3周及6个月后随访和复诊,由经治医生运用双盲法测试肌力、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再将2组数据进行处理比较。结果干预组在肌力、Barthel指数恢复方面较对照组效果明显,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对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有显著效果,可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开始时间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两组各3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运动功能康复,一组于发病1周内开始康复,称为早康复组;另一组于发病1~3周开始康复,称为晚康复组,两组均接受同样的康复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疗效评定,运动功能选择Fulg-Meyer运动功能测评,ADL测评选择FIM方法中反映上下肢功能的亚项,测评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前)和病程28~30 d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病程1个月时的功能状态。结果运动功能积分: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早康复组手、腕、上肢积分显著高于康复组(P<0.05)。ADL积分:治疗前早康复组上、下肢积分均低于晚康复组(上肢P<0.05,下肢P<0.01),治疗后早康复组上肢积分高于晚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开展的越早运动功能恢复的越快,尽早康复治疗可以加快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编的棍棒操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 例脑卒中早期上肢处于Brunnstrom Ⅰ~Ⅲ级,同时未出现肩痛、手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棍棒操,30 d 为1 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 个疗程后肩痛的发生率、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 个疗程后观察组肩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评分、ADL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肩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编的棍棒操能降低脑卒中后患者肩痛的发生,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功能,最终提高患者ADL,有效地预防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