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往在半永久及永久性水体中释放奈氏索科线虫的实验中,线虫在蚊类幼虫中的寄生率很高,并曾有发现多种蚊种自然感染该种线虫的报道。本文作者在路易斯安那选择潮水与涨后形成的2类孳生场所,包括6处露天牧场和多草的地区以及11处林区内的孳生地,面积为200~600平方呎之间进行试验。将培养7~8周含有线虫成虫和虫卵的15克湿沙土,撒布在有草和其他有机物质,无水而潮湿的孳生场所。在每次潮水上涨后24小时或更长时间,采集蚊类幼虫,用显微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室不同温度下每2毫升水内放150条索科的奈氏线虫(Reesimermis nielseni)感染期幼虫,半数致死时间在15℃时为5.33天,25℃时为1.79天。但对蚊类幼虫的寄生率,25℃时高于15℃。如果线虫感染期幼虫和库蚊二龄幼虫的比例超过3:1,可以得到100%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食蚊罗索虫是一种寄生于蚊类幼虫的索线虫,一般用体内方法进行大量培养。近来为了实验研究的需要,有人偶用体外培养技术。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体内试验包括控制宿主的饮食量和蛋白含量,确定营养不足对食蚊罗索虫寄生期发育的影响。实验方法:将埃及伊蚊1龄幼虫放入37×23×4cm的玻璃皿内与寄生前期线虫接触,两者比例为1:10~16/ml蒸馏水。感染后的蚊幼虫在27℃  相似文献   

4.
食蚊罗索虫(Romanomermis culicivorax Ross and Smith,1976)是一种专性寄生于蚊幼虫体内的索科线虫。自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路易斯安那等地发现该线虫以来,经过大量的实验室和现场研究,证明是一种颇有前途的生物防制剂。1984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近期开发对象之一。但迄今为止,食蚊罗索虫的培养还只能采用体内培养的方法,即用寄生前期幼虫实验室感染蚊宿主幼虫,获得寄生后期幼虫。这种方法虽然不算复杂,但必需饲养蚊虫,需要  相似文献   

5.
索科线虫中的罗索属已知有13种,其中 12种寄生于蚊虫。以往的调查已表明,尼森氏罗索虫(Romanomermis nielseni)分布于怀俄明州的Lone Tree地区。近年来在黄石国家公园内的两个地点发现的罗索线虫在形态与生活史上与尼森氏罗索虫颇为相似。本文报告于1986~1987年在黄石公园的这两个地  相似文献   

6.
作者于1974~1980年用双硫磷在安大略南部5个都市进行了12次杀灭蚊幼虫试验,其中4个都市蚊孳生地处理面积均在100ha以下(2.5~86ha),使用地面喷洒杀幼虫剂,另一地区应用直升飞机喷雾处理孳生地面积1,320~1,770ha。双硫磷剂型和用量为2%颗粒剂2.8~5.6kg/ha和43%乳剂24ml/ha。重点监测处理坑内残存的幼虫和双硫磷在积雪融化后伊蚊孳生地中的残留状况。用药前和处理后从孳生地收集2或3份水(每份1L),和沉积物1kg,于48小时内送交实验室分析。残药量用气液色层分离法或高压液相色层法进行  相似文献   

7.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寄生在一定的部位或组织。过去许多作者观察结果认为粪类圆线虫多局限于小肠上部。为了进一步说明这问题,作者使用2~3月龄的幼犬3只,皮下注射粪类圆线虫幼虫3,000条,感染2~3周后,在幼犬体内检查幼虫分布,在小肠上1/5左右的部位检出寄生的成虫占总虫数的82~92%。另5只犬进行胃肠吻合手术,使下段小肠与胃的大弯部吻合,同样进行感染与检查  相似文献   

8.
索科线虫是节肢动物体内常见的一种寄生虫,寄生于蚋科的已知有67种。感染前期幼虫钻入生活于溪流中的蚋幼虫体内,在那里获取生活史所必需的全部营养,发育至成虫大小。当该虫从蚋幼虫或成虫的腹部钻出时,导致宿主的死亡。钻出宿主的虫体在水中蜕皮,发育成不食的成虫,交配产卵。各地的蚋幼虫都有很高的索虫感染率,这表明它有可能成为一种生物防治剂。因而,作者在加拿大纽芬兰岛靠近圣约翰的Avalon Peninsula东部地区作了十多年观  相似文献   

9.
食蚊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culicivoraa Ross & Smith 1976)是蚊幼虫的体内寄生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虫卵沉于水底,卵渐发育为胚胎,其幼虫在卵内脱皮一次,卵期7天左右。幼虫自卵孵出后,在水中营自由生活,称寄生虫前期幼虫(pre-parasitic juvenile),为感染期。此期幼虫浮于水之表面,在孵化后1~2d内具有较强的感染能力,此间若不能钻入宿主体内,最多活3d便死亡。寄生前期幼虫钻入蚊幼虫体内后营寄生  相似文献   

10.
1980年我县蚊种调查时,发现尚阳、信磊两地采集的按蚊幼虫,体内有白色细长形线虫寄生。解剖四龄幼虫12只,线虫阳性8只,虫数1~5条/只。从蚊幼虫体内逸出之线虫,常扭结成团沉于饲养盆底部,移入湿沙盆后,能迅速钻入砂砾,并继续发育。 1981年7~9月间,又在我县的徐村、江湾等六个乡的7个村采集中华按蚊10批计776只,库蚊2  相似文献   

11.
Petersen等曾于1977年进行了食蚊索线虫防制白魔按蚊幼虫的试验。在7周内先后11次共释放寄生前索线虫幼虫393×10~6条,在处理后检查按蚊幼虫的线虫感染率为58%。试验结束后,幼虫数比试验开始时减少了94%。本文作者也于1977年和1978年在萨尔瓦多滨海地区的按蚊孳生地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 释放的寄生前索线虫幼虫先经定量计数,而后运送至现场。初试的现场有洪水留下的积水、路边水坑、池塘和沼泽等,均查明有白魔按蚊孳生。水体中植被密度从少至中  相似文献   

12.
作者自1971年夏起在美国路易斯安那释放奈氏线虫(Reesimermis nielseni)处理孳生地,直到1974年冬,尽可能地逐周抽样检查,每个样品随机捞捕50条幼虫,按蚊种和龄期分别解剖检查感染线虫情况;必要时,对幼龄幼虫保持到可加鉴别。有时孳生地因缺少幼虫或缺水而采不到样品。每年12月初至次年3月底为低温季节,不利于线虫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应用烯虫酯(Altosid 5E)和食蚊索线虫(Romanomermis culicivorax,即Reesimermis nielseni路易斯安那株)综合灭蚊的实验结果。实验蚊种为埃及伊蚊。烯虫酯先用丙酮配成母液,用时以微量注射器定量加入孑孓饲养盆,稀释的浓度分10亿分(ppb)之5、20和50。测试时,每盆水量为250毫升,孑孓100条,在26C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烯虫酯的上述浓度对索科线虫寄生期的发育并无影响,且能使蚊蛹高度死亡,而食蚊索线虫的感染可导致孑孓高度死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日本国内发生的颚口线虫病,多是吃了从中国、台湾、南朝鲜输入的泥鳅引起(荒木1984)。从中国大陆输入的泥鳅中寄生最多的是刚刺颚口线虫(G.hispidum Febchenko 1872)第3前期幼虫。作者等自1981年4月至1983年12月,检查了从天津、北京、南京进口的泥鳅共11批110kg,除天津未检出幼虫外,北京、南京共检出幼虫1076条,其中北京泥鳅的寄生率为12.1%;南京为6%。但感染度南京远比北京高。这些幼虫除第3前期者外,尚有第3后期的幼虫。虫体寄生与月份的关系无明显差异。这些幼虫主要寄生在体长不足13cm的小中型泥鳅内。  相似文献   

15.
目的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x)是一类寄生于海水鱼类及哺乳类动物,可引起人类异尖线虫病(anisaki-osis)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作者从浙江宁波患病花鲈(Latealabrax japonicus)体内检出简单异尖线虫,检出率为100%(11/11)。患病鲈鱼体表无异常症状,解剖鱼体在肝脏、胃壁、肠壁、肠系膜等部位均有简单异尖线虫寄生,线虫盘成螺旋状包于包囊内,病鱼感染线虫强度为20~30条/尾。感染严重病鱼出现胃穿孔、胃壁出血、肝脏具白色结节等病症。光学显微镜观察线虫虫体为长圆筒形,两端较细,肌质食道,腺体的胃位于食管后面,黑色不透明,和肠连接处有一斜的分界线。扫描电镜观察虫体体表具致密环纹,前端钝圆,具1个钻齿和4个钝角状乳突,排泄口位于腹侧两个乳突之间,尾部短而圆,末端具一明显尾突。  相似文献   

16.
海豹、猪、马、牛、猫和鼠的寄生线虫幼虫通过母乳传染已有报道。人的乳汁内查见旋毛虫幼虫和粪类圆线虫第3期幼虫以及在乳头切片内发现班氏微丝蚴的事例也曾有报告。本文作者对128名产妇第1~10天的初乳1~100ml,经蒸馏水稀释,以2,500rpm离心5分钟。吸除乳脂,弃去上清液,再用蒸馏水10ml稀释沉淀物离心一次。然后镜检沉渣悬液,同时检查母亲和婴儿的新鲜粪便。结果产妇的粪检钩虫阳性率为61%,而婴儿无一例受染。阳性患者用甲苯咪唑驱出的虫体均为美洲钩虫。乳汁检查仅在1例产后第4天的一个样品中发现活动的第3期幼  相似文献   

17.
1978~1980年7月,我们在实验室和现场首次应用太阳能杀灭蚊卵、蚊幼和蚊蛹试验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实验室用的淡色库蚊卵、幼虫和蛹均从自然界蚊幼孳生地采来。蚊幼龄期为3~4龄。现场试验在有蚊幼孳生的大缸、沤肥坑、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年来,我们对省内10个市县的狗猫寄生蠕虫做了初步调查,目的在于弄清狗猫寄生虫的种类和危害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治我省狗猫寄生虫病提供资料。 供调查动物的龄大多为成年狗猫;调查时间是1980~1985年间的冬春季节;调查方法按照全身蠕虫学剖检法,吸、绦虫以苏木素和卡红染色制成装片,线虫用甘油乳酸透明在光镜下逐个鉴定到种。  相似文献   

19.
以感染各种肠道蠕虫的203例为对象。年龄5~19岁,平均11岁。用甲苯哒唑片(每片100毫克)治疗。线虫感染者,每天服药2次,每次1片,连服3天;绦虫感染者每天服药2次,每次2片,连服3天。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防治人体肠道寄生线虫病的有效方法,我们于1987~1989年以邹县中心镇的南宫、小赵村等8个村,总人口10078人为实验区,进行了防治肠道寄生线虫病的现场实验观察,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一、材料和方法 1.检查方法在实验区东西各选择一个村即南宫和小赵村为观察点,于每年9~11月即冬季集体服药前各检查考核1次。粪检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查各种蠕虫卵,并计数;试管滤纸培养法,检查钩虫及其他线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