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工作开展现状,分析监测预警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完善我国监测预警体系。方法: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职责的各级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共计调查省、市、县三级应急人员5646人。结果:目前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初步建立,信息来源较为丰富,但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以及省、市、县之间开展的监测内容存在一定差异;预警工作在全国虽已得到一定开展,但是开展比例不高,且在省、市、县间存在差异。结论与建议:健全常规和强化监测体系,提高主动监测能力;制定和完善操作性强的监测预警制度,固化监测预警运行机制;加大监测预警投入,确保人财物等应急资源保障水平;突出重点,分类管理,全面提高监测预警认知与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进展速度较快,危害群体广泛,从挽救生命和减少经济损失角度讲,应及早识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迅速作出有效反应。本研究探讨症状监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意义。方法选取2个县作为监测点,分别依托欧盟项目"中国农村地区传染病症状整合监测系统"(症状监测组)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直报法定传染病实时报告系统(传统监测组),采集2016-05-01-2018-05-30数据上报员上传至监测系统信息,匹配两组监测条目后,统计两组监测系统运行情况,并对比两组对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时间。结果症状监测组小学缺勤记录14 206人次;药店销售记录990 231条;医院门诊急诊176 122人次,监测症状记录52 897条,占门诊急诊总量30.03%;共监测到病例1 402例。传统监测组共上报病例1 365例。症状监测平均监测预警时间为(6.96±2.36)d,长于传统监测的(3.24±1.9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14,P0.001。结论症状监测能早期识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增强公共卫生监测预警能力,可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李贤相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9,15(5):357-359,384
本世纪以来,美国炭疽生物恐怖事件、中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出现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在致力于提高对公共卫生事件早期预警能力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WHO)修订了《国际卫生条例》,建立了全球传染病突发预警和应对网络(the G lobaloutbreak A lert and Response Network,GOARN)[1]。中国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都把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当社会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快速、及时、有效应对,以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而建立起监督监测预警体系,有助于政府部门实时监控卫生状况,及时找出影响因素,增强综合分析和宏观决策支持能力,更加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体系设计方法.方法:分析突发公共卫生预警体系建设对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提出建设的原则、目标和子系统组成.结果: 必须建立起快速、健全的预警体系,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一旦出现危机,就能迅速做出反应,使损失降到最低.结论:预警体系将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整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征兆进行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估,及时报警,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尽可能地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6.
试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突发事件的一部分,是危机的前期.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包括发生时间、范围、强度等不可完全预测,因此,要在规范的日常基本卫生信息监测中加以预警;事件一旦发生,其演变迅速,不仅对人们健康、精神造成极大的危害,还可能给经济、政治方面带来影响,决策无法照章办事,因此,需要对事件处置和演变的全过程加以监测,以及时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事件结束后还要评价应急处置的效果,这亦需要监测.总之监测贯穿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全过程.预警是监测的目的之一,只有科学、有效的对"苗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出预警,才能及时、有效的应对,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或不致造成危机,或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的危害程度.本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1、2]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试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7.
8.
湖南省200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解湖南省200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态势及变化,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控制规划、确定控制重点及预测流行趋势提供依据。方法对全省2005年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湖南省2005年报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与去年基本持平,但发生在学校的以传染病暴发为主要类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幅度增加,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结论遏制以传染病暴发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学校频发的趋势是今后一定时期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提示要继续优化系统功能,准确掌握动态,提高报告和反应及时性,是及时有效控制的关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全国不同层级不同机构的卫生应急人员进行调查,了解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工作的难点和影响因素,进一步提出完善该体系的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区)中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职责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结果部门间协调困难和人力、财力保障不足成为当前监测预警工作主要难点;突发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和隐蔽性,卫生部门各机构权责不匹配、职责不清和预警制度不完善是阻碍现有制度无法执行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应急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加强部门问合作交流,提高监测预警效率;协调好各机构间工作关系和权责职能。 相似文献
1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测及预警工作的质量控制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测及预警工作的质量要求,形成质量控制指标,为工作的质量考核提供标准。方法 明确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各方工作职责,按照工作流程和步骤,查阅文献,归纳现有质量控制要求或者指标,通过专家咨询提出质量控制指标,再通过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意向论证提出关键质量控制指标。结果 总结出12个质量控制指标,4个关键质量控制指标,分别是监测点设点率、堵训合格率、传染病报告卡的完整率和传染病疫情判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中小学校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指标体系,为加强中小学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专家咨询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选取疾控专家、学校领导和校医共40人为调查对象,使用德尔菲法(Delphi)初步确定各级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建立中小学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指标体系。结果 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51个三级指标组成。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基础保障能力、应急队伍建设、应急体系建设、事件应对能力,权重系数分别为0.496 8、0.286 0、0.119 0和0.098 3。模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一级指标CR=0.095 8,各项二级指标CR值均小于0.1。结论 本研究通过定量方法建立的指标体系具有较高可信度和实用性,可为中小学公共卫生能力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适用于公共卫生决策领域的证据质量分级方法。方法:基于德尔菲调查法对24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形成证据评价的条目内容、评分细则及综合评价方法的共识。结果:2轮函询后专家意见基本一致,问卷回收率均高于80%,专家积极系数较好;权威系数均高于0.85;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227和0.494,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合专家意见,最终构建15个一级条目、55个二级条目,综合各部分条目评价结果(最高计15分),最终转化为高(>11)、中((8-11])、低((4-8])、极低(≤4)4个级别的证据强度。结论:基于德尔菲调查法初步建立了公共卫生决策证据质量分级系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但其系统性能和可推广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13-2018年南宁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3-2018年南宁市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8年南宁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40起,发病10 515人,死亡15人,病死率为0.14%,波及6 580 030人,罹患率为0.16%,病死率为0.14%;事件分级以一般事件最多(占85.83%);事件类型以传染病疫情为主(占86.67%);事件主要发生在3~5月和10~12月;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占报告事件数的77.5%,主要分布在小学和幼儿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时率为99.17%,监测敏感性、报告及时性、控制时效性的P50分别为172.11 h、0.64 h和12.86 d,结论小学和幼儿园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是目前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是预防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进一步完善应急体系建设,提高事件监测敏感性,以提高事件的控制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广东省城市居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反应以及事件过后对政府的评价,为完善政府的相关健康教育和促进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利用配额抽样的方法,采取拦截访问的方式对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和深圳市罗湖区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电视、报纸、广播传统媒体和网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播中贡献的作用巨大,合计85.1%;42.8%的民众心理感受倾向于紧张和缺乏安全感,18.5%表现为平和;居民采取的行为中,93.4%是减少外出、改变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76.7%的民众认为政府在控制甲型H1N1流感时的措施比2003年SARS流行期间有效.结论 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趋于理性,但心理感受仍倾向于紧张和缺乏安全感,应针对不同年龄人群采取相应的宣传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后公众心理卫生状况及应对方式,为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公众心理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一定的年龄结构抽取15~60岁居民为调查对象。用卫生部项目办统一设计的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入户进行调查。应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调查1551人,调查对象近两年经历影响最大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为5.12大地震(51.4%)、台风灾害(18.5%)和毒奶粉事件(7.6%);其中突发公共事件直接受害者、现场目击者和参与救援的人员占29.0%;感觉突发公共事件对自己的情绪/心理有较大影响者占17.4%。调查对象中文化程度高、年龄较小者和丧偶者积极应对方式得分较高,但也有调查对象采取被动消极和逃避的方法;突发公共事件后主动寻求专业人员心理咨询的人仅为2.8%。结论根据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并建立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公众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2004-200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上海市2004-200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数据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09年共累计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48起,其中39.51%为传染病事件,主要为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食物中毒发病人数逐年下降;职业中毒事件主要由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化学气体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发现至网络直报平均时间间隔为21 h,疾控机构接报到网络直报事件间隔平均为6 h。结论上海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重点关注小学,加强监测和免疫接种管理。虽然食物中毒逐年下降,但是仍然应重点防范食物中毒的发生。应进一步加强一线医务人员培训,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的及时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安徽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特征,为制订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11年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安徽省全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1年全省共网络报告299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发病21 291例,死亡120例,病死率5.64‰。传染病类事件177起,食物中毒65起,职业中毒49起,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7年事件报告最多,后逐年下降,目前趋于平稳。41.14%事件发生在学校,学校事件以农村中小学最多,传染病类事件为主。结论安徽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当前趋势平稳,农村地区学校传染病、江淮之间和沿淮淮北的食物中毒、江淮之间的职业中毒事件的预防控制是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8.
广西壮族自治区2005-2008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特征,为制订预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西2005-2008年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报告突发事件706起,发病25 791例,死亡153例;其中传染病事件475起(67.28%),发病20 600例,死亡50例,病死率0.24%。事件起数呈上升态势;南宁、河池、百色等市报告事件高于其他城市。事件主要发生在3~6月份。以学校学生为主的事件居多,共478起(占事件总数67.70%),发病19 833例,死亡28例。结论本调查结果显示,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上升趋势,重点在学校及农村地区的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