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80例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针刺颈夹脊穴、风池、肩井、阿是穴,得气后留针20min,取针后于阿是穴拔罐3~5min,其中治疗组采用刺络拔罐。两组均治疗10次,观察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简化McGiH疼痛问卷及颈椎病功能评分变化情况,并观察记录安全性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92.5%;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问治疗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指标比较,治疗组治疗后PRI、VAS、PPI评分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功能评分比较,治疗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效果优于针刺配合拔罐,在降低疼痛程度方面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并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头痛指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是一种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董氏奇穴、刺络放血结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董氏奇穴(五虎穴)、刺络放血结合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秋水仙碱、别嘌醇片口服,治疗6d后观察两组血尿酸、血沉,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尿酸、血沉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尿酸、血沉值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董氏奇穴、刺络放血结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独剌大钟穴为主治疗虚证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虚证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均采用拔罐和TDP照射作为辅助治疗,治疗组采用呼吸补法独刺双侧大钟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腰部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数字分级法疼痛量表评分和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81.4%,对照组为47.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数字分级法疼痛量表评分及临床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3个月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独刺大钟穴为主是一种治疗虚证腰肌劳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法治疗贝尔氏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贝尔氏面神经麻痹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将54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按照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所得穴位,配以常规针刺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针刺方法取穴(合谷、昆仑、颊车、地仓、下关、攒竹、阳白、颧醪等)。手法及留针时间与治疗组相同。两组均每日针刺1次,5d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后使用改良的Portmann评分方法、House—Brackmann(H—B)、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分(FDIP)、面部残余指数社会功能评分(FDI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的愈显率为80.8%(22/26),对照组的愈显率为66.7%(16/24),两组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前后组间及组内的Portmann评分、H—B、PDIP、PDIS评分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法治疗贝尔氏面神经麻痹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双刺接力法合脊柱调衡干预与常规针刺推拿治疗CSR的,艋床疗效的差异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接力组和常规组各60例。接力组取患侧循经穴和局部穴位,行双刺接力法合脊柱调衡治疗;常规组取穴同接力组,行常规针刺推拿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评分量表、随访疗效统计进行疗效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评分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接力组治愈率为85.0%、愈显率为95.0%、随访愈显率为88.3%,常规组治愈率为68.3%、愈显率为88.3%、随访愈显率为66.7%。接力组治愈率、愈显率、随访愈显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病例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接力组起效快速,近期疗效确切,随访疗效稳定,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安贵霞  田玲玲 《河南中医》2014,34(1):134-136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三经奇穴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研究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颈夹脊穴、三经奇穴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取穴结合推拿治疗,两组在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16例,显效8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临床控制10例,显效8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80%,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麻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麻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三经奇穴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取穴结合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局部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将头侧穴位分为前中后3组,每组取1个穴位,给予针刺放血,2次/周,连续3周。对照组常规针刺风池、太阳、神庭、本神、率谷、太冲、外关等穴位,3次/周,连续3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76.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偏头痛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散寒活瘀止痛方治疗阳虚寒凝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选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口服散寒活瘀止痛方,对照组口服西比灵胶囊。观察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0%,对照组为81.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头痛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2月后头痛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2月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散寒活瘀止痛方治疗阳虚寒凝型偏头痛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刺络拔罐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67%、对照组93.3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愈显率治疗组60.00%、对照组4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刺络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用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在头痛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77例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98例患者采用中医针灸治疗作为治疗组,其余79例患者采用西药+非穴位真针刺作为安慰对照组。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目测类比定级(VAS)、疼痛程度(PPI)数值和疼痛分级指数(P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头痛疗效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头痛指标治疗前后比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96%,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9.8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头痛临床疗效明显,患者疼痛程度减轻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药物组给予尼莫地平口服,针药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电针百会、神庭穴治疗。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药物组的76.67%(P〈0.05);治疗后两组MMSE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百会、神庭穴联合药物治疗脑卒中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正天丸治疗颈椎病型头痛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颈椎病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正天丸治疗,对照组口服正天丸治疗,治疗前后对两组间VAS评分,根据治疗前后头痛指数变化,采用尼莫地平法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0.05);在中医症候体征的改善方面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7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正天丸冶疗颈椎病型头痛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服用正天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率谷等经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证实经穴效应特异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偏头痛患者分为A组(循经取穴组)、B组(非经非穴组)和C组(等待治疗组),每组20例,治疗组均给予电针治疗30min。每组穴位与非经非穴取单侧,左右交替使用,每日针刺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研究周期共为28周。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4周随访、8周随访、12周随访、16周随访、20周随访的头痛强度;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SAS评分及SDS评分。结果:在头痛强度级别变化上,与治疗前、B组、C组比较,A组治疗结束及随访各时相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C组比较,B组只有在治疗结束及4周随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AS评分及SDS评分上,与治疗前比较,A组和B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后三组组间比较,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风池、率谷等经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显著持久,进一步证明了经穴效应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辨证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FD患者随机分为辨证针刺组32例和普通针刺组32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测定患者的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并由受试者填写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包括症状指数NDSI和生活质量指数NDLQI),两组均每日针刺一次,每次30min,以6天为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一个月后回访患者NDI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浆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较前明显升高(P〈0.05),NDSI较前下降(P〈0.01),NDLQI较前升高(P〈0.01);治疗后一个月,NDSI与NDLQI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辨证针刺组与普通针刺组比较,同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辨证治疗与普通针刺治疗FD均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辨证针刺具有更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六味地黄丸穴位贴敷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中药六味地黄丸穴位敷贴五脏背俞穴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CFS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予六味地黄丸为方制成药饼贴敷五脏背俞穴,对照组予针刺五脏背俞穴。两组治疗均为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期间均运用CFS症状评分表和FS-14评分量表对该疗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CFS症状评分及FS-14评分两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CFS症状评分、FS-14总分、FS-14躯体疲劳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FS脑力疲劳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肝肾阴虚型CFS患者,运用六味地黄丸制成药饼穴位贴敷与针刺常规治疗两种方法疗效确切,均可减轻患者的症状,两者总体疗效相当,针刺组在改善患者脑力疲劳症状方面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疤痕灸配合针刺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LT和Ig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3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5例,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疤痕灸组给予疤痕灸治疗,治疗组给予疤痕灸配合针刺治疗,在治疗1个疗程进行相关疗效评定。结果:针刺组临床治愈率为22.22%,总有效率为84.44%;疤痕灸组临床治愈率为28.88%,总有效率为82.22%;治疗组临床治愈率55.56%,总有效率为97.78%;治疗组明显优于针刺组和疤痕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症状缓解时间和消失时间优于针刺组和疤痕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功能指标上,治疗组明显优于针刺组合疤痕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LT和IgE水平上,治疗组优于针刺组和疤痕灸组(P<0.05)。治疗组比针刺组和疤痕灸组更能有效的降低嗽变异性哮喘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疤痕灸配合针刺能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减轻症状缓解及消失的时间,更有效的恢复肺功能的指标,降低LT和IgE水平,减轻咳嗽变异哮喘患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体针与耳穴贴压并用治疗肝火旺盛型经行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以体针与耳穴贴压并用的方法治疗,并设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患者42例为对照组。观察头痛症状积分变化,以判定临床疗效,同时从两组中各随机抽取30例进行治疗前后经期血浆血管加压素( AVP )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为80.9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头痛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低明显(P<0.01);两组血浆AVP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组趋势略优。结论:体针与耳穴贴压并用对肝火旺盛型经行头痛有明显疗效,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AVP的异常水平而发挥止痛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针与耳穴贴压并用疗法治疗肝火旺盛型经行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法:将85例经行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采用体针与耳穴压丸并用的方法治疗;对照组42例,口服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并对两组各30例患者治疗前后经期血清前列腺素F2α(PGF2α)和前列腺素E2(PGE2)进行检测。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血清PGF2α含量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P<0.05);两组血清PGE2含量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P<0.05),但对照组治疗后仍低于正常组(P<0.05);两组PGF2α/PGE2比值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P<0.05),但对照组治疗后仍大于正常组(P<0.05)。结论:体针与耳穴贴压并用对肝火旺盛型经行头痛有显著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异常PGF2α和PGE2水平,降低PGF2α/PGE2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腹针疗法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与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根据治疗前后腰腿疾患治疗成绩评分(JOA)计算改善率,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采用视神经模拟疼痛评分(VAS)作为疼痛评定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以治疗组为优(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之76.32%(P〈0.05);各疗程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腹针疗法治疗FBSS疗效肯定,具有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针刺无疼痛、患者易接受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