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脉瘤术中进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2 0 0 0年 10月~ 2 0 0 2年 7月间对 2 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 ,术中对载瘤动脉进行临时阻断 ,并对被阻断动脉供血区持续进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 ,比较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前后PbtO2 、PbtCO2 和pH的变化。结果 :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 ,PbtO2 从 (2 2± 3)mmHg下降到 (14± 2 )mmHg(P >0 .0 1) ,PbtCO2 从 (4 6± 2 )mmHg升高到 (5 4± 3)mmHg(P >0 .0 1) ,pH从 7.10± 0 .0 3下降到 7.0 2± 0 .0 2 (P >0 .0 1)。而且 ,上述指标均在临时夹闭后 30s内就发生明显的变化。结论 :脑组织氧代谢监测是一种安全、可靠、灵敏的监测手段 ,可及时准确地发现因载瘤动脉被阻断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 ,并有助于术者调整临时阻断时间 ,从而防止临时阻断动脉造成医源性脑缺血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求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PbtO2)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42例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均在全麻下急诊行血肿清除术和/或去骨瓣减压术),并且符合GCS≤8分,术前以及术后行PbtO2持续监测,同时行血电解质、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aO2)测定;分析PbtO2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 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组经过手术的干预,8、24、48、72 h后PbtO2均明显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预后死亡组中,术后8、24、48 h PbtO2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发生与插入监测电极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脑组织氧分压测定是一种安全、灵敏、可靠的局部脑组织氧监测方法,可反映出重型脑损伤后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情况,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持续脑组织氧分压监测可判断重型脑外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PbrO2)、二氧化碳分压(PbrCO2)、pH值(pHbr)和脑温(BT)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3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同时持续监测脑组织PbrO2,PbrCO2,PHbr及BT,以观察脑氧代谢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亚低温可明显提高颅脑损伤后脑组织PbrO2,同时能明显降低脑组织PbrO2,减轻脑组织CO2蓄积和酸中毒。同时发现脑温比肛温(RT)高1~1.5℃,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脑温和肛温均下降,但二者的差距逐渐增大。结论对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的PO,PCO,pH和脑温的直接监测安全可靠,对于判断预后及指导亚低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16例,以住院号奇偶数分别列入亚低温组和常温对照组,每组各58例.进行亚低温治疗同时,监测脑氧分压(PbtO2)、脑温(BT),平均86小时.6个月后随访,以GCS评估法判断预后.结果亚低温组伤后早期的高颅内压(ICP)显著下降(P《0.05);严重的低PbtO2值均迅速上升并维持在正常偏低水平(恢复到均值的时间缩短10±4.15小时(P《0.05);生命体征、血气及电解质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死亡率降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组成活率(60.43%)高于对照组(46.55%),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死亡率降低,生存质量提高,无严重并发症.直接测Pbt、O2对亚低温治疗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及脑氧代谢、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4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34例)和观察组(亚低温治疗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分类者的GOS评分结果及治疗前后的脑氧代谢、脑血流指标。结果:观察组不同分类者的GOS评分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脑氧代谢、脑血流指标改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并对患者的脑氧代谢及脑血流的改善也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外科减压方式对中重型颅脑损伤(TBI)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9年5月至2011年3月中重型TBI患者29 例,根据患者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前后常规理化指标(包括血常规、血气分析、血小板、体温和血糖),以及PbtO2监测结果及其变化规律.结果 两组血糖水平在术前及术后1、3、5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手术前后PbtO2均低于5 mm Hg,多表现为重度缺氧状态,而预后良好组PbtO2在15 mm Hg以上,多表现为轻中度缺氧或正常.预后不良组术后PbtO2改变(-0.47±0.37)mm Hg,预后良好组术后PbtO2改变(1.73±2.15)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tO2监测有利于早期发现脑缺氧,对早期判断患者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骨瓣减压在中重型TBI患者救治中更能改善其PbtO2.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组织氧分压(PbtO2)联合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治疗6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4分的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n=46),将治疗6个月后GOS<4分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n=16).统计并比较两组PbtO2、ICP平均监测结果,分析PbtO2联合ICP监测结果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相关性,并绘制患者ROC曲线,评估联合监测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PbtO2平均监测结果均低于预后良好组,ICP平均监测结果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PbtO2平均监测结果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分均呈正相关(r>0,P<0.05),ICP平均监测结果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分均呈负相关(r<0,P<0.05);通过绘制患者ROC曲线得知,PbtO2联合ICP检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AUC为0.904>0.9,预测价值较高.结论 PbtO2平均监测结果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分呈正相关,ICP平均监测结果与患者预后评分呈负相关,且两者联合监测对患者预后具有较高预测价值,临床需密切关注患者PbtO2、ICP监测结果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亚低温治疗的监测指标.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10年12月该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与亚低温治疗组各35例.随访3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同时监测局部脑组织的氧饱和度(rSO2)在亚低温治疗各时点的变化.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的致残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24 h后rSO2明显上升,48 h后rSO2持续维持在稳定状态,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实行亚低温治疗能减轻脑组织氧代谢紊乱,改善预后.无创持续监测rSO2对亚低温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脑损伤患者亚低温(33~35℃)治疗前后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brO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亚低温组及对照组,放置ICP脑组织PbrO2光纤探头,持续监测ICP及脑组织PbrO2。结果亚低温治疗24h后ICP逐渐下降,脑组织PbrO2逐渐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P,改善脑组织氧代谢。降低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崔萍  余军玲 《吉林医学》2014,(17):3850-3850
目的:探讨亚低温冬眠疗法护理对于重度脑挫裂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重度脑挫裂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冬眠治疗组(观察组)和常温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常温组行一般综合治疗,并进行血气、电解质、生命体征监测,亚低温组在此基础上行亚低温冬眠疗法护理3~7 d,比较两组患者脑氧耗、血糖水平。随访3个月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预后评判。结果:亚低温组治疗期间脑氧耗量低于常温组、高血糖情况较常温组控制更佳,预后明显改善。结论:亚低温冬眠法护理对重度脑挫裂伤患者具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临床应用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外伤性因素对脑组织氧代谢指标的影响,以及脑组织氧代谢状况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探头Neurotrend系统动脉观察脑外伤(13例)和非脑外伤患者(3例)脑组织氧分压(PtiO2)、二氧化碳分压(PtiCO2)、pH值和脑温(BT)的变化,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对脑外伤患者进行随访,评价以上指标变化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①与对照组(非外伤)相比,脑外伤后脑组织PtiO2和ph下降,PtiCO2降低(P<0.05),BT变化不明显;②脑外伤后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及氧代谢紊乱程度与临床预后有关。结论:颅脑外伤后存在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氧代谢紊乱,因此及早对其进行监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2.
常规疗法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伤后早期应用亚低温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重型颅脑损伤 (GCS计分≤ 8分 )6 0例 ,随机分为常规组 30例和亚低温组 30例。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于伤后 8h内开始加用物理自动降温毯行亚低温治疗 ,常规组仅用常规疗法治疗。结果 :亚低温组在伤后第 2天体温为 (34.0 8± 1.0 8)℃ ,第 2天及第 7天的颅内压分别为(3.86± 0 .4 8) k Pa和 (2 .0 8± 0 .4 0 ) k Pa,出现严重并发症 10例 ,1~ 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预后良好 2 2例 ,预后不良 8例。常规治疗组在伤后第 2天体温为 (38.8± 1.5 0 )℃ ,第 2天及第 7天的颅内压分别为 (4.2 5± 0 .5 2 ) k Pa和 (2 .6 5±0 .4 9) k Pa,严重并发症 2 4例 ,GOS评分预后良好 13例 ,预后不良 17例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均 P <0 .0 5 )。结论 :常规疗法联合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可提高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68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方法  6 8例GCS≤ 8分服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于创伤后 2 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 ,控制直肠温度在 32℃~ 34℃ ,颅内压降至正常后再持续维持低温 2 4~ 4 8h ,然后缓慢复温。监测和记录治疗前后的脑组织氧分压、颅内压、血糖及重要脏器功能指标 ,于伤后 6个月根据GOS标准进行评估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后患者脑组织氧分压明显升高 (P <0 .0 5 ) ,颅内压明显降低 (P <0 .0 5 ) ,对创伤后早期发生的高血糖反应有抑制作用 (P <0 .0 5 )。GOS评估显示亚低温治疗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 6 9.2 % ,病死率12 .3% ,与对照组比较 (分别为 33.3%和 2 8.5 % )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型脑损伤患者亚低温(33~35℃)治疗前后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O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亚低温组及对照组,放置ICP脑组织PO2光纤探头,持续监测ICP及脑组织PO2结果 亚低温治疗24h后ICP逐渐下降,脑组织PO2逐渐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P,改善脑组织氧代谢,使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降低。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亚低温(30~35℃)的脑保护研究尤其引人注目,特别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内。大量实验和临床应用证明,亚低温可降低脑能量利用率和脑耗氧量,增强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抑制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现综述如下。 1 亚低温能降低脑能量利用率和氧耗量 脑缺血时,缺氧使线粒体呼吸功能受阻,ATP产生减少,代谢产物乳酸堆积,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这种脑损害。脑组织占人体体重2%,氧耗量占人体20%~25%。脑温每降低1℃,脑的能量利用率可下降5.3%,氧耗量降低6%~7%、代谢率降低6.7%、颅内压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使用亚低温治疗与其预后的关系 ,提高对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认识.方法 6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分为亚低温组与对照组, 连续监测颅内压,并在伤后6个月依据GOS评定法判定治疗效果. 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颅内压测定结果明显低于常温治疗组.伤后 6个月,亚低温治疗组的GOS预后判定结果显示,亚低温治疗组的生存质量及预后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亚低温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恢复良好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组织氧分压( PbtO2)、脑灌注压( CCP)、颅内压( ICP)对重型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入我院诊疗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患者PbtO2、CCP、ICP的变化,并分别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探讨上述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PbtO2、CCP、ICP指标的差异与患者的预后均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其中随PbtO2、CCP的升高,患者预后优良比例显著上升;随ICP的上升,患者预后优良比例明显下降。结论:PbtO2、CCP、ICP等指标的高低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紧密的联系,可通过检测其水平高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发挥指导临床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以急性重度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创伤后脑氧代谢变化,探讨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的诊断标准收治以急性重度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26例,于伤后24h、48h、72h、96h采集颈内静脉球血及外周动脉血作血气分析,监测颈内静脉球血乳酸水平,计算伤后24h、48h、72h、96h的动脉-颈内静脉氧含量差(AJDO2),脑的氧摄取率(CEO2)。于患者治疗后3个月追踪观察其预后情况,根据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标准,分为有意识组(中、重度残疾或完全恢复,3≤GOS≤5);无意识组(死亡或植物生存,GOS=1,2)。结果1.通过电话询问或地方管理部门(村委会,政府等)追踪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预后情况统计病死率38.46%,生存率61.54%。2.AJDO2、CEO2、Lactate伤后24h即升高达到一高值之后有所下降,但维持在高水平。3.伤后早期AJDO2,Lactate对神经功能预后评估具负性预测价值(标准系数beta分别为-0.326,-0.273;P值分别为0.009,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颅脑创伤后24h存在脑缺血、缺氧,早期存在脑氧合过度、脑充血;创伤早期监测脑氧代谢变化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亚低温在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48例重度颅脑损伤病人(24例作常温治疗,24例作亚低温治疗)作回顾性分析,比较其治疗前后GCS评分及治疗6个月时的GOS评分,评价其疗效及预后。结果:常温及亚低温治疗4~10天后两组病人的GCS评分对比及治疗6个月时的GOS评分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亚低温治疗组的疗效及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改善重度颅脑损伤病人预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亚低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共 6 8例病人 (GCS昏迷≤ 8分 )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 34例 ,均于伤后 2 4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 33~35 .5℃ ,持续 1~ 7天 ,平均 (6 5 .3± 2 8.2 )h。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 (ICP)、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对照组 34例 ,直肠温度控制在 36 .5~ 37.5℃ ,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 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颅内压显著下降 (P <0 .0 5 ) ;生命体征、血气及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 ;无严重并发症 ,病死率降低 ,恢复良好率提高 ,预后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 ,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可降低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 ,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