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理论自秦汉时期形成以后 ,发展到金元时期 ,可以说是一次大转折 ,除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还具有转变学风的历史意义。1 文献研究 ,结合临床文献研究从单纯的文字研究到结合临床实际阐发医理 ,这在金元时期是一大转变。晋唐时期 ,不少医家从事《内经》的整理和注释工作 ,  相似文献   

2.
金元时期各医学流派注重结合临床进行文献研究 ,注重创新进行理论研究和南北医学交流。认为金元时期是医学发展的转折时期 ,具有学术争鸣的氛围。  相似文献   

3.
论金元时期医学学风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时期各医学流派注重结合临床进行文献研究,注重创新进行理论研究和南北医学交流。认为金元时期是医学发展的转折时期,具有学术争鸣的氛围。  相似文献   

4.
金元时期是医学发展极为兴盛的百家争鸣时期,巫道与儒学是当时医学文化的主要取向,三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时儒医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儒医并没有脱离巫与道单独发展,而是糅合了以上二者,兼收并蓄,共同发展,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金元医学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医学对医德、医道、生命、健康等问题的深刻看法和认识,形成了传统医学伦理观,铸就了早期的医学伦理大厦.它的精诚合一的医德观、以人为本的医道观、"三才"统一的整体观以及朴素的生命质量观为现代医学伦理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资源,并给当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颇多借鉴.  相似文献   

6.
杨静  朱星 《中医教育》2007,26(1):79-80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事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祖国医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医学发展上承秦、汉、晋、唐,下启明、清两代,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有转变学风的重要历史意义。这一时期的医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各种医学流派不断产生,出现了著名的“金元四大家”,通过对这一时期医学发展史的回顾,对当今中医发展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对消渴病的论治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在金元时代更是名家辈出,卓说纷呈,光前裕后,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消渴病的论治内容,其中开发郁结、流湿润燥、养脾生津、化瘀布液等方法,用意独到,各具特色,不但可以直接指导我们临床辨证施治,而且对消渴病的病因、病理研究提供了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论民族医学——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的传统医学分3个组成部分:中医学,民族医学及民间医学。近几十年来,我国对 30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资料进行发掘整理,民族医药的文献资料逐步得到全面整理,没有文字的民族医药经验也用汉文记录下来并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梳理。全国现有民族医医院196所,共计床位6492张,门诊部359个,藏医、蒙医、维吾尔医都有高等医药院校。藏、蒙、维、傣、苗、彝6个民族分别有社会化、现代化的民族药产品,民族药成药的生产企业130多家,允许生产的药品国家标准865 个,其中非处方药(OTC)200个,民族药生产已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亮点。  相似文献   

9.
金元时期的社会动荡潮和文化多元化等推动了医学流派的空前发展,催化了医学研究的百花齐放.地域因素造就了医学的流派个性,不同学术流派体现出不同的地域色彩.金元四大家的学术理论既相互交叉、渗透、补充,又相对独立、个性.中医学的传承应包括历史的认知、历史的复原、历史的激活、历史的推动四个方面.中医是在运动中发展、应用中进步的学...  相似文献   

10.
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据史料记载,具有3900多年的历史。经过漫长岁月的历史积淀,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除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外,藏医学还受到藏传佛教的熏染,并吸收了汉族医学的内容,同时也受到古印度吠陀医学、古阿拉伯医学的影响,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树。  相似文献   

11.
朝医学源于中国古代儒学、道学、佛学、中医学,启蒙于朝鲜国朝鲜朝,形成于中国东北光复前后,发展于中国改革开放卅年之后十年。朝医学特色是整体的观念“天人性命”观。朝医学认为“心为一身之主宰,光明莹澈,耳目鼻口无可不察,肺脾肝肾无所不忖,颌臆脐腹”。注重辨病辨证辨象相结合,临床中强调养生保健的一种临床实践医学。  相似文献   

12.
中医和哲学、文学三位一体的内在关系值得思考。历史上不少杰出的中医名家,既是医学家,又是哲学家和文学家;历史上每一部有影响的医学著作,不仅是以医学为主体,也可以作为哲学和文学著作来读。医理、哲理和文理三者融贯一体,才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泽及后世而不衰。兹对中医与哲学、文学之问的内在关系,分别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医学由中医学、民族医学和民间草医草药三部分组成。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民族医学是中国少数民族的医药成就,如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傣医学等,民间草医草药是指民间流传的偏方、草药及医疗方面有一技之长者。作者认为,替代医学的选择其直接目的是弥补现代医药的不足,实质上是医药文化的交流和医药成果的共享。选择有一个从零星挑选到全面移植的过程,但首称只能是广收博采,择善而从。作者还认为,医学交流的得益不是单方面的,中国的传统医学将在选择中得到提高和发展,中国本身也需要替代医学,医学是对人类健康的奉献。因此,让世界全面地了解中医学和中国民族医学,是我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医学可分为技术和文化两层面,技术是基础,文化是核心。传统医学的起源和传播,得益于技术层面的积累,但文化层面的内容决定了传统医学的性质归属。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于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饱含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和社会自然科学认知,融合了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医疗经验。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复杂,加之古时交通不便,医学具体细节上的交流并不十分密切,医学的表现形式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地域属性。本文基于传统医学从技术到文化的解析,认为中医药植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一经传入当时缺医少药甚至部分尚处于巫医阶段的我国边疆地区,便对当地的原初医疗实践和用药经验产生激荡启蒙作用,被以另一种与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相适应的表述方式,即当地语言以及依附于语言的思维模式予以表达,进而促使当地传统医学的产生与发展,参与构成当地传统医学的源头并持续影响其发展至今,表现出中国文化“一天人,合内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11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主办的全球传统医学大会在北京落下帷幕。选择在北京举办,按该组织负责人的说法,本身就意味着对中国发展传统医学的经验高度赞赏和认可。  相似文献   

16.
民族医学--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全国有56个民族,总人口124,261,22万人(2000年普查数,下同)。其中,汉族人12113,738,61万人,占91.53%,少数民族人口10,449,07万人,占8.47%,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共18个。每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药创造和医药积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医药。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传统医学是传统中医学、印度医学及阿拉伯医学等传统医学系统以及多种形式的民间疗法的统称。”中国的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学、民族医学和民间医学3个部分。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  相似文献   

17.
论民族医学--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传统医学分3个组成部分:中医学,民族医学及民间医学.近几十年来,我国对30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资料进行发掘整理,民族医药的文献资料逐步得到全面整理,没有文字的民族医药经验也用汉文记录下来并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梳理.全国现有民族医医院196所,共计床位6492张,门诊部359个,藏医、蒙医、维吾尔医都有高等医药院校.藏、蒙、维、傣、苗、彝6个民族分别有社会化、现代化的民族药产品,民族药成药的生产企业130多家,允许生产的药品国家标准865个,其中非处方药(OTC)200个,民族药生产已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亮点.  相似文献   

18.
印度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不仅孕育出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而且也有自己独特的成熟的医学体系,其中阿育吠陀医学的历史最为悠久、最具有代表性,而且是印度传统医学的构成主体。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佛教交往的频繁,自古中国和印度就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医药知识交流,其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现在的藏医学,在理论上和印度医学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从理论、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全方位简单论述中医学与阿育吠陀医学,以促进更多中医学子对传统医学的理解和学习。  相似文献   

19.
有关中国传统医学非药物疗法的分类方法较多,但尚无统一的标准,其中以内治与外治法、中药与其他疗法等较为常用,亦有将其归入自然疗法和替代疗法。笔者就目前有关中国传统医学非药物疗法(以下简称“非药物疗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简述如下。 1 非药物疗法概念的不同解释 有学者认为,非药物疗法的概念应包括3个内容:①凡不使用药物进行疾病治疗的方法,但不包括外科手术、高压氧、放射疗法等。②虽然使用了药物,但非口服、静脉、肌肉、皮下给药,而且药物只起到增强及延长在人体的功效和作用时间的效果,如穴位注射疗法等。③将某些药物载…  相似文献   

20.
2010年8月16日至21日,中国-东盟中医优势与传统医学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东盟成员国及东盟秘书处的22名代表和中国的18名代表参加。卫生部、外交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东盟秘书处的高级官员出席开幕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发表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