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足治疗与防护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线 《重庆医学》2007,36(8):767-767
糖尿病足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大中小微细血管普遍受累的血管病变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足部溃疡和坏疽,虽然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已有了较大的进步,但目前仍没有一种方法可完全治愈该病,因此提倡糖尿病足的预防胜于治疗,糖尿病患者要重视足的保护[1].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有20%的患者因为肢端坏疽而被截肢,预后不良是造成其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单独或共同作用引起的糖尿病患者下肢和(或)足溃疡或坏疽等综合因素所致的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的总称。1956年由Oakley等首先提出用“糖尿病足”这一名词,1972年Catterall将其定义为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而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DF作为糖尿病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具有很强的致残性和致死性,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3.
邓燕  海燕 《新疆医学》2003,33(5):116-117
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由糖尿病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及伴随的继发感染造成的足部并发症。本病最早由Oakley于1956年提出,该病在欧美国家患病率较高,在我国由于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糖尿病足的临床报道病例似有增高趋势。据统计在非创伤截肢病例中35~50%为糖尿病足,它也是糖尿病病人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将我们近3年收集的1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足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神经、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自1993年以来,共收治糖尿病足患者31例,经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1例患者均按WHO(1985)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Ⅰ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足又称为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的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和肢端坏疽等症状。因此帮助糖尿病病人做好足部预防及护理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足又称为糖尿病肢端坏疽,是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是糖尿病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一大难题。我科自2009年8月至2010年12月对16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足的早期发现,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可以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变的发生、发展,降低截肢率,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足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糖尿病是内科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其发病率正逐年增高。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足部溃疡形成,经久不愈,严重可因感染、缺血坏死而截肢,甚至危及生命。Wogner根据治疗需要及足组织结构破坏的程度将糖尿病足溃疡分为六级[1]。0级:有症状但皮肤完整,兼有骨骼畸形;Ⅰ级:皮肤局部有浅表溃疡;Ⅱ级:溃疡深达肌腱、骨骼、韧带和关节;Ⅲ级:溃疡合并深部脓肿和骨髓炎;Ⅳ级:足趾或前足坏疽;Ⅴ级:全足坏疽。糖尿病足的分级临床上往往没有明显的界限,但对预后估计和制定治疗方案很有帮助。本文针对我科收治的19例糖尿…  相似文献   

9.
张鸿源  包文 《新疆医学》2009,39(12):103-107
糖尿病足(diabeticfoot,Dr)是糖尿病综合因素引起足部的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总称。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足定义为:糖尿病患者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据澳大利亚摩尔本的国际糖尿病研究所2003年报告,全球已诊断糖尿病人数约过1.94亿人,预测2025年将达3.33亿增加72%,估计一半以上存在足病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脉乐宁、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严重病发症之一。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引起下肢缺血和周围神经病变而发生感觉障碍合并感染导致的足坏疽,足坏疽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其中50岁以上患者占88%。将本科2001年~2003年用脉乐宁、山莨菪碱治疗20例糖尿病足患者受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牛荣玺 《当代医学》2014,(29):24-24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糖尿病足患者50例,Wagner分级后采用内外科综合疗法治疗,随访观察。结果50例患者中,治愈29例,好转15例,6例无效,行截肢术,治愈率为58%,有效率为88%。结论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足可以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状况,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发病的逐年增多,糖尿病足发生率也随之增高,而且呈年轻化趋势。现将我院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足(DiabeticFoot,DF)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病因主要由于高血糖症、局部血液灌注不足、感染及周围神经病变所致。作者对鹤壁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和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1994年5月至2000年1月收治的42例DF患者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进行如下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2例DF均为住院患者,占同期DM患者(1615例)的26%,其中男性31例,女性11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4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38例。平均年龄(633…  相似文献   

14.
<正>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导致病人血管病变致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及糖尿病神经病变局部失去感觉而易于损伤,患者组织感染、溃烂、坏疽,严重者可并发骨髓炎,导致截肢。我科自1995年9月-2002年9月,收治糖尿病足患者21例,经过积极的临床治疗及护理,创面愈合者12例,大部分创面愈合附门诊治疗6例,截肢2例,1例因全身衰竭而死亡。现将临床资料及治疗、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戴玉雅  戴男 《中原医刊》2006,33(16):94-94,F0003
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间断性跛行,夜间疼痛性痉挛,神经性水肿,皮肤慢性溃疡,下肢肌肉萎缩等,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因而引起医护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以下是对20例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体会。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例糖尿  相似文献   

16.
彭红飞 《中外医疗》2010,29(18):39-39
目的对23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饮食控制,降血糖,改善循环等治疗。结果治愈18例,截肢3例,死亡1例。结论及早综合治疗是治愈糖尿病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654—2湿敷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及感染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被破坏的一种病变。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糖尿病足人数也越来越多(据报道已达糖尿病人的49.5%)。糖尿病足很难治愈,多年来对严重的肢端坏疽多采用外科截肢手术,使患者造成终身残疾。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很大负担。我科自2001年6月-2003年1月对收治的55例糖尿病足患者在糖尿病基本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以654-2为主药局部湿敷的综合治疗方法,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糖尿病足临床诊断与治疗新概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56年Oakley首先提出糖尿病足一词;1972年Catterall将糖尿病足定义为“已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而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称为糖尿病足”。国际上一直通用40余年。但通过临床观察,糖尿病坏疽并非限于足部。还可发生在上肢及手、头面部、颈部、背部、臀骶部等均可发生溃疡或坏疽,虽然足部占多数,但糖尿病足这一名称还不能完全代表糖尿病坏疽的临床诊断。根据大量临床资料证实,于1981年提出糖尿病合并肢端坏疽这一名称,或糖尿病合并某部位坏疽比较确切,有待国际会议磋商。目前仍用糖尿病足或肢端坏疽这一名称。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简称DF,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慢性致残性并发症。主要因为下肢中小血管病变、微循环障碍、周围神经病变及感染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感觉减退、肢体发凉、疼痛、溃疡及坏疽等,俗称“老烂脚”。以往的治疗方法是局部清创、冲洗、外敷抗菌素,也就是用碘酒、硫柳汞酊、龙胆紫、胰岛素、庆大霉素、甲硝唑、山莨菪碱或苯妥英钠等药液冲洗外敷,往往效果不理想,而且那些杀菌作用强烈的药剂,对肌肤的刺激作用相当大,有一定的副作用,创口经久不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