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结直肠癌组织中核因子κB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癌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 ,许多基因及细胞因子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 ,核因子NF -κB在炎症、应激反应等方面的研究有一定进展 ,但是NF -κB与肿瘤尤其是与大肠癌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我们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5 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NF -κBp6 5蛋白的表达 ,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材料为我院 1998年~ 1999年经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标本5 2例。男性患者 32例 ,女性 2 0例 ,年龄 2 7~ 81岁 ,平均 5 5岁 ,术前均未行放疗、化疗。Dukes分期 :A期 13例 ,B期 2 1例 ,C期 18例…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中p27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 ,发病率高 ,死亡率也较高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多年来 ,为了探讨其发生机制、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最近发现在结、直肠癌中存在细胞周期调节机制的异常。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在结、直肠癌中特异的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蛋白 (cyclindependentkinaseinhibitors ,CKIs)的表达发生改变。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已证实有 7种CKIs ,分为 2类。第 1类为INK4蛋白 ,包括 p16、p15、p18和 p19,可以选择性抑制cycl…  相似文献   

3.
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4例手术切除的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中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FHIT蛋白在84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表达阳性率为48.81%。FHIT蛋白低或不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而与肿瘤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Duck’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浸润深度越深、分化程度越低、Duck’s分期越晚和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FHIT蛋白低表达就越明显。结论:FHIT蛋白表达缺失可能参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的演化和进展。  相似文献   

4.
c-erbB-2,nm23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川  普苹  付红梅 《实用癌症杂志》2003,18(4):380-381,393
目的 探讨癌基因c erbB 2及转移抑制基因nm 2 3 ,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5 9例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中c erbB 2及nm 2 3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c erbB 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 ,在原发性结直肠癌与良性增生性息肉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阳性表达率与结直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 (P >0 .0 5 ) ,与淋巴结的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5 )。nm 2 3蛋白在结直肠癌淋巴结无转移组中显著高于有转移组 (P <0 .0 5 ) ,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结论 c erbB 2及nm 2 3异常表达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联合检测c erbB 2及nm 2 3蛋白 ,对判断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triad,FHIT)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4例手术切除的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中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FHIT蛋白在84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表达阳性率为48·81%。FHIT蛋白低或不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而与肿瘤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Duck’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浸润深度越深、分化程度越低、Duck’s分期越晚和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FHIT蛋白低表达就越明显。结论:FHIT蛋白表达缺失可能参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的演化和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ortactin(CTTN)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CTTN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CTTN蛋白的表达变化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TTN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8%,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6%(P<0.01)。CTTN蛋白(P<0.05)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的T分期(浸润深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均无显著相关(P>0.05)。生存分析的结果显示,CTTN阳性患者的预后差于CTTN阴性患者(P=0.014)。结论:CTTN蛋白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增加,并与结直肠肿瘤的浸润深度有关,可能作为结直肠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近年研究证明恶性肿瘤的死亡原因关键是癌组织的浸润与转移,是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相互作用的结果。层粘连蛋白(laminin,IN)、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IN)是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一种大分子非胶原糖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RKIP在Ⅱ期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30 例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RKIP在原发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合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RKIP的表达水平与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RKIP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相应癌旁组织(P<0.001)。 与无复发转移患者相比,复发转移患者癌组织中RKIP的表达明显降低(P=0.034)。 RKIP高表达组的10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明显优于RKIP低/中表达组(89% vs 75% ,P=0.032);与RKIP低/中表达组相比,RKIP高表达组的10年总生存期有延长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71% vs88% ,P=0.058)。 RKIP表达下降(HR0.37;95% CI:0.13~0.99;P=0.040)和术前CEA 水平升高(HR3.50;95% CI:1.30~9.37;P=0.013)是Ⅱ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RKIP在Ⅱ期结直肠癌原发肿瘤组织中表达下调,高表达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期明显延长,提示RKIP表达水平是Ⅱ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Rb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Rb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4例结直肠癌癌中心、癌旁(距肿瘤边缘1cm)、切缘(距肿瘤边缘3cm以上)Rb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Rb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44例结直肠癌癌中心Rb蛋白表达为61.36%(27/44),癌旁粘膜为90.91%(40/44),切缘为97.73%(43/44);Rb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及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而与肿瘤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结论 Rb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部分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能是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survivin、caspase-3和p21^WAF1的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联系以及survivin与caspase-3和p21^WAF1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15例正常结直肠粘膜和62例结直肠腺癌标本中survivin、caspase-3和p21^WAF1的蛋白表达。结果结直肠腺癌与正常结直肠粘膜比较,survivin、caspase-3和p21^WAF1的蛋白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survivin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分化程度均显著相关(P〈0.05)。survivin蛋白与Dukes分期相关(P〈0.05);但caspase-3的蛋白表达与Dukes分期无关(P〉0.05)。p21^WAF1蛋白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均显著相关(P〈0.05)。survivin蛋白分别与caspase-3、p21^WAF1蛋白表达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survivin、caspase-3和p21^WAF1蛋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进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p21^WAF1基因与结直肠癌的恶性进展显著相关,此结论鲜见报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8例结直肠癌、19例结直肠腺瘤和11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端粒酶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率为87.5%,明显高于在19例结直肠腺瘤中的阳性率26.3%(5/19)(P<0.05)和11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0.0%(0/11)(P<0.01);且与结直肠癌组织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关系密切(P<0.05)。结论端粒酶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呈高度正相关,检测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表达有助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

Increased 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 gene (c-MET) expression in several human malignancies is related to increased tumor progression and is a new potential drug target for several types of cancer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incidence of c-MET overexpression and its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CRC).

Patients and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data from 255 stage IV CRC patients who had results from a c-MET immunohistochemical test at Samsung Medical Center. We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MET overexpression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survival.

Results

Primary tumor sites were 67 right-sided colon, 98 left-sided colon, and 90 rectum. Forty-two patients (16.7%) had poorly differentiated or mucinous carcinoma. Among the 255 patients, 39 (15.3%) exhibited c-MET overexpress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evalence of c-MET overexpression according to primary site, histologic differentiation, molecular markers, or metastatic sites. In a comparison of the tumor response to first-line chemotherapy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c-MET expression, we fou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ither partial response or disease control rate. In the survival analysis, patients with c-MET overexpression had significantly shorter overall survival (39 vs. 27 months; P = .018)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during bevacizumab treatment (10 vs. 7 months; P = .024).

Conclusion

c-MET overexpression, which was detected in 39 CRC patients (15.3%) irrespective of primary sites or molecular markers, indicated a poor survival prognosis and predicted shorter PFS during bevacizumab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RC. Further studies are warranted to elucidate the value of c–MET-targeted therapy in CRC patient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黏着斑激酶(FAK)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67例结直肠癌和配对的正常黏膜以及37例结直肠区域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FAK的表达。结果 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癌及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FAK阳性率分别为71.6%(48/67)、89.6%(60/67)和97.3%(36/37)(P=0.001);FAK强阳性率分别为6.0%(4/67)、77.6%(52/67)和83.8%(31/37)(P=0.000)。结直肠癌中区域淋巴结有转移及区域淋巴结无转移者FAK阳性率分别为100.0%(37/37)和76.7%(23/30)(P=0.007);FAK强阳性率分别为89.2%(33/37)和63.3%(19/30)(P=0.012)。FAK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呈正相关(P=0.009);而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无关(P=0.438)。结论 FAK表达水平增高可加速结直肠恶性细胞的增殖、浸润和转移。故检测结直肠活检黏膜及癌组织中FAK表达水平,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结直肠黏膜癌变倾向及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有利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多药耐药基因的定量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基因及其编码的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定量分析mdr1基因在不同分化程度、不同Duke’s分期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相应的P-gp表达率。结果: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的mdr1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贝伐单抗联合伊立替康加希罗达(XELIRI)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5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贝伐单抗联合XELIRI方案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XELIRI方案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缓解率、临床获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腹泻、恶心呕吐、脱发、黏膜炎、手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分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单抗联合XELIRI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EA和CA19-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EA和CA19-9的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CEA和CA19-9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 CEA表达与M分期显著相关,与其他临床参数无相关性。 CA19-9表达与性别、年龄、T期、N期、M期、Duke分期及肿瘤大小无相关性。 CEA和CA19-9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生存期无相关性,但CEA和CA19-9联合检测一定程度上可预测预后。结论 CEA表达与结直肠癌M分期显著相关, CEA和CA19-9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UP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UPA(urokinas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在54例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39例为UPA阳性表达,阳性产物在细胞中的分布有三种类型:浆(浆膜)型、核型、混合型(胞浆、胞核),且在具有肌层侵袭、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无肌层侵袭、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P<0.05),而其分化程度与UPA的阳性表达无关(P>0.05),提示UPA在大肠癌的侵袭和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淋巴结中黏蛋白1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中黏蛋白1(MUC1)的表达,以寻找1种检测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可靠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对69例结直肠癌457枚区域淋巴结中MUC1的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常规病理学检查无转移的结直肠癌淋巴结,其MUC1的阳性表达率(淋巴结微转移率)为18.6%(61/328),DukesA、B和C期淋巴结微转移率分别是4.7%(3/64)、16.8%(28/167)和30.9%(30/97)。DukesA、B和C期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分别是4.7%(3/64)、16.8%(28/167)和70.4%(159/226)。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病理检查(P〈0.05),淋巴结微转移率和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随Dukes期别上升呈显著递增(P〈0.05)。1例DukesA期患者,9例B期患者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到微转移,分期从DukesA或B期上调至C期。结论MUC1在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中有表达,是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可靠指标。检测淋巴结中MUC1的表达可更准确的对结直肠癌进行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化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成单纯化疗组和化疗联合射频热疗组,两组化疗方案基本相同,联合射频热疗组,同时给予射频热疗2,次/周6,0 min/次,两组治疗前后行疗效评定。结果化疗联合热疗组治疗有效率(44.11%)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35.29%),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仍是与化疗相关的副反应,如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及周围神经毒性,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化疗联合射频热疗组临床受益率(58.82%)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32.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晚期大肠癌患者,采用化疗联合射频热疗可获得更好的疗效和临床受益,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