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 检测80例EH患者的左心室各有关指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根据LVMI,将EH患者分为LVH组和非左室肥厚(NLVH)组.结果 EH伴LVH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N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H患者IMT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γ=0.302,P<0.05).结论 EH患者左心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超声检查58例EH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颈动脉IMT和超声心动图;分析EH患者颈动脉IMT与超声心动图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EH左室重构组IMT值高于EH正常构型组和健康对照组;EH患者颈动脉IMT值与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平均室壁厚度(WT)呈正相关.结论 高血压左室重构者颈动脉IMT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左心室结构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赵德生  余强 《重庆医学》2008,37(23):2673-2675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血浆C型利钠肽(CNP)、树眼镜蛇利纳肽(DNP)浓度变化,并初步分析CNP、DNP浓度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厚患者26例(EH组),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26例(EH伴LVH组);另选健康体检者21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IA方法 检测血浆CNP、DNP浓度,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脏结构.结果 (1)高血压患者血浆CNP、D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CNP、DNP浓度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0.05).(2)高血压患者不同分级组血浆CNP、DNP浓度无显著差别.(3)高血压患者血浆CNP浓度与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呈正相关(r=0.638,0.420,P<0.05).高血压患者血浆DNP浓度与心脏结构指标中左心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r=0.475,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浆CNP、DNP浓度升高,在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升高更明显,且与LVMI呈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左心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患者血清脑钠素(BNP)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比值,将68例EH患者分别分为左心室肥厚(LVH)与无左心室肥厚(NLVH)组;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组与无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BNP水平,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H患者血清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伴LVH血清BNP水平较NLVH明显升高(P<0.01);伴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患者血清BNP水平显著高于无舒张功能障碍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NP水平明显升高,检测血清BNP水平将有助于了解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 (EH)并高胰岛素血症 (HIS)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 4 6例EH患者 (EH组 )和 4 0例EH并HIS患者 (EH +HIS组 ) ,2组年龄、性别构成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血胰岛素 ,用HOMA IR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 (IR) ;根据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计算左心室质量 (LVM)和左心室质量指数 (LVMI) ;计算 2组体重指数 (BMI)。结果 :EH +HIS组IR、LVMI、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明显高于EH组 (P均 <0 .0 5 )。结论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 ,胰岛素抵抗和HIS是左心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血清中尿酸(UA)、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浓度,分析其浓度变化及其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80例EH病人分为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组(LVH组,n=40)和高血压无左心室肥厚组(NLVH组,n=40);健康对照组30例。检测血清NT-proBNP及UA浓度,并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各组病人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结果:LVH组UA与NT-proBNP高于NLVH组,NLVH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LVH组UA与NT-proBNP与左室质量指数(LVMI)呈正相关。结论:合并LVH的EH病人血清UA与NT-proBNP浓度明显增高,EH病人LVH程度与UA、NT-proBNP水平相关。UA与NT-proBNP是高血压病人左室肥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原发性高血压(EH)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81例EH患者,根据超声心动仪检测结果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并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和非左心室肥厚(NLVH)组;检测其血中TGF-β1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23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H(LVH组和NLVH组)患者血清中TGF-β1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LVH组尤甚(P<0.01);LVMI与TGF-β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TGF-β1参与了EH的发生,并在LVH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 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 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肿瘤坏死因子-α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以及TNF-α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对30名健康对照者及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行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HI),并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水平。结果EH组3个不同分级间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组3个不同分级间血清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无左心室肥厚组,P<0.01;与心肌肥厚指数(LVMI)成显著正相关,γ=0.61,P<0.01。结论TNF-α可能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左心室肥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EH组)和32例正常人(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检查心脏及颈动脉,分别测量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H组LVMI、IMT、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EH组LVMI增高者以上指标又均高于LVMI正常者。两组的LVMI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构型(LV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之间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106例,按Ganau分类法分为4型:正常构型(Ⅰ组)28例、向心性重构(Ⅱ组)32例、向心性肥厚(Ⅲ组)26例及离心性肥厚(Ⅳ组)20例;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美国超声协会推荐的方法测量室间隔(I 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同时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 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结果:颈总动脉的I MT在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呈递增趋势,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Ⅲ组、Ⅳ组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Ⅱ组与Ⅰ组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各组CAS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变化与颈总动脉I MT基本一致;同时高血压病患者LVM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间有显著正相关(r=0.55,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构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总结近年来高血压病颈动脉重构与左心室肥厚相关性研究的最新进展。方法:对近十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综述的查阅和总结。结果:目前认为高血压病颈动脉重构与左心室肥厚存在相关性。结论:早期检测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变化可作为高血压心血管病变的敏感指标,为开展高血压二级预防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陈磊  罗时荣  徐玉顺  俞志红 《重庆医学》2018,(9):1186-1187,1190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及意义.方法 前瞻性选择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心血管内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高血压患者是否合并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A组(高血压组)140例,B组[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增厚组]75例,C组(高血压+左室肥厚组)45例,D组(高血压+颈动脉IM T 增厚+左室肥厚组)4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B组和D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A、C组(P<0.05);B、C、D组血清胱抑素水平高于A组(P<0.05),D组血清胱抑素水平高于B、C组(P<0.05);颈动脉IM T与低密度脂蛋白、肌酐、胱抑素C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左室肥厚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左室重构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左室构型与中医证型血瘀、痰瘀互结关系。将112例高血压诊为血瘀、痰瘀患者以超声检测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心脏结构并计算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 I)、相对室壁厚度(RWT),分析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及左室不同构型与血瘀、痰瘀证关系。结果痰瘀组颈动脉IMT较血瘀组明显,痰瘀组左室构型以向心性肥厚、离心性肥厚为著。说明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左室构型改变以痰瘀互结证为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氯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96例高血压病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划分为左室肥厚组64例,无左室肥厚组32例,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QTd、QTlcd的测定。随机选出40例行常规降压治疗,另5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沙坦,血压降至理想水平6个月后复测QTd、QTlcd。结果:1.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QTd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及健康者;2.氯沙坦治疗6个月后左室肥厚逆转、QT离散度明显缩小。结论:高血压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增加有关;氯沙坦可明显减少高血压左室肥厚程度及QT离散度,从而减少心脏病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