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物后处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豫  张建福 《医学综述》2009,15(21):3207-3209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缺血后处理是长时间缺血后,于再灌注前短时间内进行反复短暂的再灌和停灌,可明显减轻缺血组织和器官的再灌注损伤。药物后处理指在长时间缺血后,于再灌注前或再灌注开始的几分钟内用药,通过药物干预来减轻器官的再灌注损伤。其保护作用机制与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相似,但药物后处理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为器官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欧阳松茂  彭亚飞 《医学综述》2008,14(8):1229-1231
缺血后处理是指在心肌再灌注之前进行数次短暂再灌注/缺血的循环,是近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方法。它具有同缺血预处理相似的心肌保护效应。后处理的这些保护作用可能和内源性活性物质如腺苷、一氧化氮和阿片肽增多、蛋白激酶的活化、线粒体的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道关闭有关。现就缺血后处理的发现、心肌保护机制和临床应用予以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已有大量证据表明经典的机械性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确切的同缺血预处理相似的保护作用,并已在临床上运用。实验研究表明,七氟烷缺血后处理作为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种新方法,可减少再灌注心肌的梗死面积、减轻线粒体损害,以及改善再灌注后心脏的血流动力学等,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其心肌保护作用涉及复杂的机制,如阻断线粒体通透性转运孔、激活凝脂酰肌醇3-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以及线粒体ATP敏感性K通道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对家兔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首先建立家兔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40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及缺血后处理组(IPO组)。再灌注60min后分别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IPC组和IPO组血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病理损伤明显;与I/R组相比,IPC组和IPO组血清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病理损伤减轻。结论缺血预处理及后处理能够减轻家兔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增强机体的抗氧化损伤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5.
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胃黏膜自由基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stC)对大鼠胃缺血/再灌注(gastric ischemia/reperfusion,GI/R)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分别检测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GMDI)及胃黏膜组织抑制羟自由基能力、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缺血/再灌注可造成胃黏膜明显损伤;缺血后处理明显减轻GI/R损伤,并使胃黏膜组织抑制羟自由基能力、SOD含量增加,XOD、MDA明显降低。结论缺血后处理减轻大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保护机制与减轻缺血/再灌注胃黏膜自由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远距缺血后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远距缺血后处理组。实验过程中监测心电图Ⅱ导联指标,再灌注结束后分别测定血浆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活性以及心肌梗死面积。应用RT-PCR技术检测心肌组织中Bax和Bcl-2 mRNA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远距缺血后处理组大鼠心律失常发生评分明显降低(P < 0.01),LDH及CK活性降低(P < 0.01),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减小(P < 0.05),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Bax比值升高(P < 0.05)。结论:远距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呈逐年上升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近年来神经科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缺血后处理因其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已成为国内外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热点。该文就缺血后处理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发现、机制、发展和应用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过程,目前认为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与氧化应激反应增强、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等有关。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氢气有抗氧化、抗炎性反应和抗细胞凋亡等作用。最近有研究者发现氢气有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本文主要就氢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可能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缺血后处理抗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Ⅰ-post)抗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作用.方法SD大鼠96只随机被分为4组(n=24):假手术(S)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预处理(IPC)组、缺血后处理(Ⅰ-post)组;观测小肠病理组织形态学变化、小肠组织湿/干比值、肠道细菌移位频率、门静脉与腔静脉血清内毒素含量、腔静脉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和肝功能变化.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和缺血预处理组大鼠小肠粘膜形态损伤减轻,小肠湿/干比值下降,肠道细菌移位频率、门、腔静脉内毒素含量明显减少,腔静脉TNF-α含量和肝功能指标明显降低(P〈0.05),两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具有明显抗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郭家龙 《医学综述》2012,18(13):2043-2045
缺血后处理是在心肌遭受致命性的再灌注损伤的初始阶段,所给予的一种可控的、短暂的、反复间断的缺血/再灌注处理,这样可以明显减轻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近年来,人们又日益深入地研究一种新的心肌保护策略:药物后处理。现对药物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七氟烷后处理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探讨其保护机制是否与抗炎抗氧化有关。方法: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七氟烷后处理组(Sham+Sevo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 组)和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七氟烷后处理组(Sevo?Post C组)。摘除右肾后夹闭左肾蒂30 min建立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evo?Post C组于再灌注起吸入2%七氟烷1 h。再灌注24 h后检测肾功能参数、血清炎症因子及肾组织氧化应激指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Akt及GSK3β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TNF?α、IL?6及丙二醛(MDA)的水平均升高(P<0.05);给予七氟烷后处理可以使Scr、BUN、TNF?α、IL?6、MDA的水平及肾损伤评分明显降低(P<0.05)。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Akt及p?GSK3β水平均有所升高,但与IR组比较,七氟烷后处理可以显著增加Akt及GSK3β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七氟烷后处理对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Akt/GSK3β通路调控的抗炎抗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陈晖  刘修恒  王磊  翁小东  邱涛  刘林 《医学综述》2013,19(18):3372-3376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缺血后处理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9月购自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的38只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8只)、缺血/再灌注组(10只)、缺血后处理组(10只)、缺血预处理组(10只).建立原位大鼠单侧肾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摘除右肾后对左肾行缺血后处理,10 s再灌注,10 s缺血,6次循环后再灌注24 h.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尿素氮、肌酐,比色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eNOS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胞质eNOS水平.结果 肾缺血/再灌注24 h后,缺血/再灌注组中血尿素氮、肌酐、一氧化氮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P<0.05),组织中eNOS表达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缺血后处理组和缺血预处理组中的血尿素氮、肌酐较缺血/再灌注组降低(P<0.05),血清一氧化氮和组织中eNOS较缺血/再灌注组中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其保护机制可能与缺血后处理诱导eNOS的合成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3.
缺血后处理已成为国内外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缺血后处理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均有抗损伤作用;其保护机制主要与氧自由基的生成减少、抑制钙超载、内源性活性物质的释放、膜通道功能状态的变化和蛋白激酶的活化有关。本文就缺血后处理的发现、机制和临床应用作简要综述。黄芪是一味广泛用于中风治疗的中草药,近年来对其脑缺血及脑缺血后再灌注的脑保护机制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包括改善血液流变学,抗氧化,降低NO与NOS的活性,减少炎症细胞的集聚及免疫损伤及细胞凋亡等。本文作者就其近几年的实验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缺血后处理的概念自2002年提出后,此后5年间的研究证实其可对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极为有效的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大部分与缺血预处理类似,但仍有其独有的特点.再灌注损伤在器官移植术中不可避免,减轻再灌注损伤程度可促进移植器官功能的迅速恢复.相对于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具有良好的可控性,有望在器官移植术中得到良好的应用前景.深入了解缺血后处理对器官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特点及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其在器官移植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脑缺血/再灌注可以导致严重的血脑屏障损伤,进而加重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因此,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损伤既是损伤的结果,也是进一步触发脑组织损伤的原因,它是脑缺血级联反应的重要病理过程。缺血后适应已成为国内外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缺血后适应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缺血后适应对不同动物多种器官缺血/再灌注均有抗损伤作用,尤其可有效保护血脑屏障的完整性,降低其通透性。  相似文献   

16.
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1986年,Murry 等[1]首次提出了缺血预处理的概念,随后人们发现药物(如麻醉剂)预处理对I/R心肌也有保护作用.2003年Zhao等[2]研究发现并提出了"缺血后处理"的概念,但"机械性缺血后处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找可模拟"缺血后处理"的"非机械性缺血后处理"手段具有重要意义,于是人们又提出一种新的心肌保护策略:药物后处理.药物后处理(Pharmacological postconditioning)是指经过长时间缺血后,于再灌注前或再灌注开始的几分钟内用药,通过药物干预来减轻脏器再灌注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药物(如麻醉剂、阿片类药物)具有明显的"缺血后处理"脏器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韦家俊  刘开祥 《华夏医学》2013,26(4):868-871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尤其以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较为多见。研究表明脑缺血再灌注有自我保护机制,因而调动机体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可以有效治疗脑缺血疾病。肢体缺血后处理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现象,为人们对缺血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血红素加氧酶-1(hemeoxygenase-1,HO-1)在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抗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STAT-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SD雄性大鼠(250-28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后处理组(IPO)及缺血后处理 HO-1抑制剂组(IPO ZnPP)。称重法计算缺血肺组织干/湿比(W/D),试剂盒检测缺血肺组织MDA水平及MPO与HO-1活性,Western Blot检测HO-1,p-STA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大鼠W/D、MDA、MPO、HO-1活性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IPO可以逆转上述变化,而HO-1特异性抑制剂可以取消IPO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论 IPO可以通 过促进HO-1活性及蛋白表达的增加从而激活STAT-3信号通路而发挥抗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Zhu Y  Li J  Lv Y  Jing G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5):677-680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表达的影响,探讨肝缺血后处理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70%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进行3次循环的再灌注1 min-阻断1 min的缺血后处理,观察假手术(S)组、LY294002+假手术(LY+S)组、PD98059+假手术(PD+S)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IPO)组、LY294002+缺血后处理(LY+IPO)组和PD98059+IPO(PD+IPO)组的肝功能、细胞凋亡、Akt和ERK1/2磷酸化程度的变化。结果缺血后处理能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造成的肝功能损害,增加Akt和ERK1/2的磷酸化程度,应用LY294002或PD98059后都可以取消IPO的作用。结论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激活PI3K和ERK1/2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冠状动脉内溶栓、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扩张术、冠状动脉旁路术等治疗方法的广泛应用,心肌再灌注损伤愈来愈引起心血管病医生的重视。以往的研究已证实缺血预适应(IPC)具有心肌保护作用,是一种机体内源性抗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但由于冠心病患者已经发生心肌缺血,使缺血预适应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年研究发现缺血后处理(Postconditioning)有与缺血预适应相似的心脏保护作用,可减轻再灌注后心肌的损伤,而且可在缺血后施行,故较缺血预适应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缺血后处理的概念、与缺血预适应相比异同之处、目前机制的研究及其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