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与甘草配伍前后,附子化学组分在煎煮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以确定附子配伍甘草的最佳煎煮条件。方法:测定不同时间附子单煎液和附子-甘草合煎液中乌头总碱及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确定最佳煎煮条件;考察最佳煎煮工艺所得汤液的大鼠心脏毒性。结果:附子-甘草配伍的最佳煎煮条件为大火煮沸后小火微沸保持30 min;在煎煮0~90 min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的乌头总碱及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30 min时达两者综合的峰值;煎煮30 min的单附煎液和附子-甘草合煎液均表现出一定的大鼠毒性,但合煎液心脏毒性较小。结论:优选的配伍煎煮工艺可为中药复方及临床应用中附子的"减毒存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煎煮时间及甘草配伍剂量对附子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丘小惠  何洁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015-3017
目的研究煎煮时间及甘草剂量对附子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附子中的酯型生物总碱含量;采用高效液相法比较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结果酯型生物碱含量的降低,与煎煮时间和甘草剂量有较高的相关性;煎煮时间超过30 min,100 g制附子煎煮液所含的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低于2 mg/ml。结论大剂量附子用药必须通过合理煎煮和配伍以降低毒性,发挥其特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中沉积物的化学组成,以揭示附子-甘草配伍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对比分析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中6种酯型生物碱的量,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二阶光谱比较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的结构变化.结果 附子配伍甘草合煎过程中,附子中大量酯型生物碱被甘草成分复合而发生沉积,沉积物产生的机制初步确定为生物碱中叔胺N与甘草羧酸C=O发生缔合.结论 初步探析了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汤液中沉积物化学组分变化,有助于揭示附子-甘草配伍过程中化学组分变化及配伍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附子甘草配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亭  徐暾海 《中草药》2009,40(8):1332-1334
附子和甘草均为常用中药,临床上配伍应用非常广泛.将从"减毒"和"增效"2个方面综述近年来附子、甘草配伍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对近年研究成果的综合和分析提示,甘草所含的三萜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是其对附子发挥"减毒增效"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附子配伍甘草减毒的机制可概括为煎煮过程、用药过程两个环节;而二者配伍的增效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各自有效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然而,二者配伍的具体物质基础和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甚至有相左的研究结果出现,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综述近年附子甘草配伍研究进展。附子甘草配伍研究包括活性成分变化、作用机制、代谢吸收、药效等,可为新药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宇燕  万海同  杨洁红  周惠芬 《中医杂志》2012,53(16):1365-1368
附子是临床上常用药,有较强的生物活性,但有大毒,多复方入药,常与甘草配伍应用,附子与甘草的组方是中医减毒增效配伍规律运用的高级形式。综述了附子与甘草减毒增效的合理配伍理论,可为经方方药研究开拓思路,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马钱子经过长时间煎煮,以及与甘草配伍前后毒性成分的变化,揭示甘草对马钱子是否有减毒作用。方法:运用现代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马钱子经过长时间煎煮,以及与甘草配伍前后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在120 min的煎煮时间内,马钱子单煎液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在120min时达到最大。甘草与马钱子配伍后,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含量与相同时间下马钱子单煎液中的含量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甘草在配伍中的比例越大,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含量也越低。当配伍比例增加到16∶1(甘草:马钱子)时,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含量最低,分别降低了93.3%和95.7%。  相似文献   

8.
甘草与附子配伍煎液的甘草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张爱华  彭国平 《中成药》1999,21(4):196-198
以甘草素与异甘草素为对照品,建立了HPLC法测定甘草黄酮含量的方法,并对甘草与附子配伍前后水煎液中甘草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甘草与附子配伍煎煮的黄酮含量明显高于甘草单煎液。单煎液含量为1.18%,配伍液含量为1.85%。  相似文献   

9.
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目的:观察四逆汤中药附子,甘草配伍前后主要成分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串联质谱ESI-MS/MS及HPLC测定附子中的主要成分在配伍前后含量变化,采用薄层扫描测定甘草中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在配伍前后的含量变化,结果:附子与甘草配伍后乌头类生物碱和甘草酸的含量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附子煎煮过程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目的:研究附子煎煮过程中酯型生物碱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其含量变化与煎煮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clipse XDB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0.1 mol.L-1醋酸铵溶液(每1 000 mL加0.5 mL冰醋酸)为A相,乙腈-四氢呋喃(25∶15)为B相,梯度洗脱,测定生附子和白附片不同时间水煎液中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结果:生附子中双酯型生物碱水煎极不稳定,仅在0.5 h检测出次乌头碱;而白附片水煎液在10 h内均能检出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其含量逐渐降低,在4 h内可检出乌头碱。生附子水煎液中3种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在8 h达到峰值;而白附片水煎液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含量先增后减,约在3~5 h达到峰值,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在10 h内逐渐增大至峰值。结论:生附子和白附片煎煮过程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不同,总体趋势是双酯型生物碱转化为焦新乌头碱、焦乌头碱、焦次乌头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乌头碱等6 种单酯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附子、黑顺片和白附片及生附子与大黄配伍后生物碱的含量进行测定,从化学成分角度为阐释附子炮制及配伍减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Phenomenex Gemini C18 色谱柱(4.6 mmx250 mm,5 μm),以乙腈-40 mmol·L-1 醋酸铵缓冲液(氨水调pH9.8)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5 nm。结果:附子中6 种酯型生物碱分离良好,各成分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在测定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9%~102.4%;与生附子相比,黑顺片、白附片及生附子大黄配伍中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均明显降低。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简便易行,可用于附子类药材中6 种酯型生物碱的同时定量分析;炮制或配伍可明显降低附子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从而降低其毒性。  相似文献   

12.
附子与甘草配伍减毒增效的物质基础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寻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增效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急性毒性实验、离体蛙心实验,观察附子生物碱与甘草有效部位(甘草三萜皂苷和黄酮)组合对毒性、强心功能的影响。结果附子生物碱与甘草有效部位配伍能明显降低毒性,同时协同增加附子的强心作用。结论附子生物碱和甘草有效部位(甘草三萜皂苷和黄酮)是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增效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附子于姜配伍治疗阿霉素(ADR)致慢性心衰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盐酸ADR腹腔注射方法,建立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附子高、低剂量组(3.3,1.65 g/kg),附子干姜(1∶1)高、低剂量组(6.7,3.3 g/k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E)、内皮素-1(ET-1)和心脏组织中Na^+-K^+-ATPase的活性,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杂交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脏组织蛋白Junctophilin-2 (JP2)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附子和附子干姜配伍血清中NE及ET-1含量显著降低,心脏组织中Na^+-K^+-ATPase含量及JP2的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其中附子干姜(1∶1)高剂量组作用更显著(P<0.01).结论 附子与附子干姜(1∶1)配伍对ADR致慢性心衰的作用,可能与其增加心脏组织Na^+-K^+-ATPase活性,上调Junctophilin-2 (JP2)的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配伍用药是中医特色之一,附子为回阳救逆要药,但有毒,甘草味甘、性平,能缓能解,故附子甘草临床多配伍应用。张仲景及历代各医家使用附子甘草配伍剂量各有特点,即用附子同时多配伍足量炙甘草。甘草对附子的增效减毒作用主要表现在两者各成分间,即附子主要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与甘草主要成分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之间的协同作用。采用新技术使附子甘草有效成分合理配伍,达到最佳药效,发挥最佳药理作用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白花菜子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系统预试法对白花菜子可能的化学成分进行预试验,初步探索白花菜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试管反应法,对白花菜子的石油醚、水、95%乙醇提取物进行研究,通过多种指示剂和显色剂的沉淀反应或颜色反应,对白花菜子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白花菜子中可能含有糖、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皂苷、黄酮类、生物碱、油脂、挥发油、蒽醌、酚类、甾体、三萜类化合物等化学成分。结论初步确定白花菜子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为白花菜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附子生物碱进行分析鉴定并探究其主要成分在煎煮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HPLC-Q-TOFMS分析鉴定附子生物碱成分,基于溶出率分析附子主要成分在煎煮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分析鉴定了附子中的36个生物碱成分,并测定了其中25个主要成分在煎煮过程中的溶出变化。双酯型生物碱(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脱氧乌头碱等)迅速降低,约2 h几乎检不出;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10-羟基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去氧乌头原碱、脱水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等)先逐渐升高,6~8 h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酯型原碱(新乌头原碱、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一直持续升高;其他原碱先逐渐升高,6~8 h达到峰值,后趋于稳定。结论:对附子生物碱成分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揭示了附子煎煮过程中各类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为附子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梁外半野生甘草最佳采收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甘草中甘草酸的积累动态,确定内蒙古梁外地区育苗移栽的半野生甘草最佳采收期.方法:用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采集的不同株龄的半野生甘草中甘草酸含量.结果:甘草中甘草酸含量6~7月份最高,8月份开始逐渐降低,11~12月最低,翌年3~4月份开始逐渐增加,直到6~7月份达最高峰;甘草在移栽后的前三年,甘草酸含量无明显增加,第四年的各个月份的甘草酸含量均远大于头三年.结论:育苗移栽的半野生甘草的最佳采收期为移栽后的第四年7~8月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灯盏花中提取分离所得的灯盏花素原料药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应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羟基黄芩素(1),4-羟基黄芩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3),6-羟基山奈酚-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4)。结论:4个化合物首次从灯盏花素原料药中分得。  相似文献   

19.
对大黄附子汤的作用机理和临床运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机理与下法较其他治法,具有更为广泛而快捷的宣通脏腑经络,调理气血阴阳等全身作用,以及大黄、附子等药物“无所不至”、“无坚不摧”的特性有关。根据中医的标本缓急理论,在疾病过程中,一旦出现或伴有“阴结”,即应考虑运用大黄附子汤。归纳了该方的适应证、禁忌证、常用剂量、煎服法和服药反应等临床运用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