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摘要] 目的:考察相须药对的配伍对主要活性成分煎出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黄芩、黄连两味中药饮片为研究对象,以HPLC为主要研究工具结合混合均匀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比例配伍的黄芩-黄连共煎液与单煎混合液化学成分的异同,并采用三维效应面及三角能级图的形式将两指标性成分进行直观对比,重点关注因两味中药在共煎而产生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现象;结果:黄连主要活性成分的煎出量与两者的配伍比例显著性相关,而黄芩活性成分的煎出量与煎煮时的影响因素有关;黄连用量为黄芩2、3、5倍时溶液中两者含量相对较高,其他比例时两者含量较低;结论:中药药对的配伍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一大特色,药对之间的配伍变化对临床疗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药对的不同配比与其各自化学成分动态变化关系,揭示其临床使用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黄芩与黄连按不同比例配伍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溶出率的变化规律,以探讨传统药对黄芩配伍黄连对有效成分煎出的影响。方法:根据临床常用方剂黄芩与黄连的配伍比例,选择按1:0、1:1、1:2、1:3、2:1、2:3、3:1、3:2、0:1等9个比例分别配伍,水煎煮回流法提取,经分离精制,制得各供试品,在优化的RP-HPLC条件下进行分析,比较色谱指纹图谱,考察主要成分黄芩苷、小檗碱的相对峰面积变化与配伍比例的关系。结果:黄芩与黄连按不同比例配伍后主要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各有不同的影响,黄芩苷溶出率与黄芩比例成非线性关系,盐酸小檗碱溶出率与黄连比例亦成非线性关系,黄芩的最佳配伍比例是3:1,黄连的最佳配伍比例是1:3。结论:按不同比例配伍黄芩、黄连合煎过程中,黄芩苷、盐酸小檗碱溶出率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黄连-厚朴酸碱药对不同配伍剂量对小檗碱类生物碱成分煎出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连-厚朴药对煎煮液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结果 小檗碱和总生物碱的煎出率随着药对中黄连配伍剂量增大而升高,并且当黄连配伍剂量开始大于厚朴剂量时,生物碱煎出率升高趋势减缓.结论 黄连-厚朴配伍时,黄连:厚朴≥1:1时有利于黄连生物碱成分的溶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泻心汤组方药物不同配伍情况下其中所含的黄酮类、蒽醌类、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HPLC-DAD-MS法,以乙腈-0.02mol·L-1醋酸铵溶液(用醋酸调节pH3.50)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DAD检测波长为254、278和270nm。结果:确定了其中20种化学成分的变化趋势并对10种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结论:大黄、黄芩、黄连三者两两合煎时,其中所含三类成分均存在动态变化;三者合煎时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除大黄酸外均升高,黄芩中的黄酮类成分和黄连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其煎出率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HPLC-DAD-MS法可用于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柴胡煎煮过程中皂苷a,b1,b2,h煎出量的变化。方法:采用HPLC,Hypersil C18色谱柱(4.6 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0~70 min,22∶78→50∶50),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10,254 nm。结果:柴胡在单煎时其皂苷的成分溶出随煎煮时间存在较大的变化。柴胡皂苷a的煎出量随时间逐渐下降,煎煮的4 h后,其含量下降逐渐趋于稳定。柴胡皂苷b1,b2,h的煎出量随时间增加,其中柴胡皂苷b1的煎出量在煎煮5 h后其含量仍处于增加的阶段,柴胡皂苷b2煎煮2 h后煎液中的含量便达到了最大值,柴胡皂苷h在煎煮4 h后煎出量增加的幅度逐渐趋缓。结论:在从化学成分角度研究柴胡在方剂中配伍规律时,应注意煎煮过程对柴胡皂苷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本文对含不稳定性成分药材配伍规律研究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TLC法对黄连单煎液、吴茱萸单煎液及黄连吴茱萸合煎液的不同溶剂萃取部分进行薄层色谱定性分析。结果: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前后,主要成分未发生明显改变,部分化学成分的含量发生了较大变化。结论:配伍使两药中部分成分发生了显著的量的变化,为药物配伍使用,提供了实验依据,但是否就此存在化学成分的消失或新化合物的产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黄浩  姜海霞  周琳  姜标 《中成药》2007,29(1):104-106
目的:研究和探讨两味药共煎煮后产生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现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分离和鉴定变化明显的化学成分,总结化学成分动态变化与药材共煎煮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红花、甘草两味药为药对研究对象,以HPLC为主要研究工具,追踪了红花-甘草共煎液与单煎混合液化学成分的异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分离和鉴定变化明显的化学成分。结果:红花与甘草配伍后出现化学成分含量明显变化的有两个成分,经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确定这两个化学成分的结构分别为:甘草查耳酮A(Licochalcone A)和甘草查耳酮B(Licochalcone B)。结论:红花与甘草配伍后共煎煮的化学成分不同于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在配伍后共煎煮过程中发生了化学成分的变化,各成分由此产生不同于单味药化学成分简单加和的相互比例和各自的浓度范围。  相似文献   

8.
配伍对三拗汤煎液中5种成分煎出量及指纹图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HPLC同时测定三拗汤中5种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苷、甘草酸)含量的分析,研究配伍对汤剂中5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并对其指纹图谱进行比较.方法 以HPLC法测定不同配伍的三拗汤水煎液中5种成分的含量.结果 该方法准确、灵敏,可用于三拗汤中多成分含量的测定.甘草减少了煎液中麻黄碱的煎出量,麻黄减少了煎液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煎出量,配伍增加了煎液中苦杏仁苷的煎出量,配伍对煎液中伪麻黄碱的的煎出量没有影响.结论 三拗汤在煎煮过程中成分含量存在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黄芩提取不同因素对黄酮类化合物溶出的影响,并观察黄芩与黄连不同比例配伍后对黄酮溶出的动态影响,探讨两者配伍的意义。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建立黄酮含量测定方法;考察加水量、颗粒大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对黄芩总黄酮提取的影响;测定黄芩与黄连不同比例配伍后不同时间点黄酮的含量。结果芦丁标准曲线y=0.0139x+0.0651(R2=0.9993),在7.68~53.76μg/m L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水量、颗粒大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均对黄芩总黄酮的提取具有较明显的影响;黄芩与黄连以不同的比例配伍后明显改变了黄芩中黄酮的溶出,其中当黄芩与黄连3∶1时,在同时间点黄酮溶出最高。结论考察的提取因素分析可为黄芩黄酮的工业化提取提供参考,并从化学角度探讨了黄芩与黄连不同比例配伍后成分变化的规律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黄泻心汤主要药效成分的含量表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奕  许旭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5):383-385
目的:研究三黄泻心汤煎液(混悬液)中3种主要药效成分黄芩苷、小檗碱和大黄酸的含量与存在形式。方法:用HPLC测定三黄泻心汤、其拆方配伍及单方煎液中3种成分黄芩苷、小檗碱和大黄酸的含量。结果:在得到的200 mL三黄泻心汤中含黄芩苷1 211 mg,小檗碱276 mg,大黄酸25 mg。尽管黄连中的生物碱与黄芩苷和大黄蒽醌会产生沉淀,但黄芩与黄连之间没有显著影响煎出液中的含量,黄芩能明显促进大黄酸的煎出,黄连与大黄之间则存在很强的抑制煎出的作用。结论:酸性成分与碱性成分之间,酸性成分与酸性成分之间都存在相互影响煎出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黄芩药材和不同厂家的黄芩饮片中黄芩素转化率,对黄芩饮片的炮制质量进行探讨。方法:采用HPLC测定黄芩药材和不同厂家的黄芩饮片中黄芩苷与黄芩素的含量,并测定其超声自身酶解后的黄芩素含量,计算各自的黄芩素转化率。结果:黄芩药材中黄芩素的转化率为81.1%,按药典方法炮制的黄芩饮片的黄芩素转化率为5.3%,不同厂家的黄芩饮片的黄芩素转化率依次为76.3%,73.0%,54.81%,52.7%,61.3%,71.5%。结论:市售黄芩饮片的炮制质量偏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药对人参-当归中不同比例配伍后醇提液中人参总皂苷溶出率的变化,探讨两药配伍使用的作用机制,体现中药复方用药整体性理论。 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人参与当归不同比例配伍后醇提液中人参总皂苷含量进行测定。 结果: 人参与当归配伍后人参总皂苷的溶出率降低,不同配伍比例降低程度有所不同,1∶1配伍时人参总皂苷的降低率最高。 结论: 人参、当归配伍后人参总皂苷溶出率变化的研究,为药对人参-当归的配伍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大黄-栀子配伍比例和提取工艺对大黄蒽醌类成分溶出的影响,从分子角度诠释大黄-栀子药对在不同方剂中的组方依据。方法采用水煎法和超声醇提法提取不同配比的大黄-栀子药对中大黄蒽醌类成分,通过HPLC法同时测定总蒽醌和游离蒽醌量,基于总蒽醌为游离蒽醌和结合型蒽醌之和,计算出结合型蒽醌量。结果水煎法中大黄配伍栀子后各类型蒽醌量增加,其中结合型蒽醌量明显增加,说明配伍栀子有助于结合态蒽醌溶出。水煎法中,大黄先下、后下、同时下等提取工艺也会对蒽醌类成分溶出产生影响。超声法中,分提方式利于总蒽醌和游离蒽醌的溶出;合提方式利于结合性蒽醌的溶出。超声法提取效率明显高于水煎法。结论不同配比的大黄-栀子药对因其蒽醌类成分组成与量不同而在不同方剂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而说明了经典组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当归、川芎配伍闪式提取工艺优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优选当归、川芎配伍提取工艺,比较川芎、当归单提和共提液中阿魏酸的含量变化.方法:以阿魏酸为指标,HPLC测定阿魏酸含量,选取提取时间、提取电压、乙醇用量及乙醇体积分数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当归-川芎配伍闪式提取工艺,并用该优选工艺分别提取当归和川芎,比较单提、共提液中阿魏酸含量变化,探讨当归-川芎配伍的增效机制.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20倍量65%乙醇于100 V电压下闪式提取1.5 min;当归-川芎共提液中阿魏酸的含量与单提液之和相近.结论:该优选工艺简单、经济,证实了当归、川芎配伍药理作用增强的原因并非阿魏酸含量的提高引起.  相似文献   

15.
林彦君  游宇  季宁平  章津铭  陈秋薇  傅超美 《中草药》2014,45(11):1556-1560
目的 分析附子-炙甘草配伍前后化学组分变化,探讨附子配伍炙甘草减毒的机制。方法 采用HPLC-Q-TOF/MS分别对附子配伍炙甘草前后汤液进行化学对比研究。分别制备附子单煎液与附子炙甘草合煎液供试品溶液,在同一分析条件下,分别建立其HPLC-MS指纹图谱,并采用Q-TOF/MS检测。结果 从附子单煎液中指认出20种成分及其结构;从附子炙甘草合煎液中指认出32种成分及结构,其中4种成分来源于炙甘草,28种成分来源于附子,但附子配伍炙甘草前后汤液中生物碱成分种类和量差别均较大。结论 说明配伍炙甘草可能导致汤液中附子生物碱成分状态的改变,为附子-炙甘草配伍减毒机制的探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芩水煎剂对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转录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芩水煎剂抑制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RNA-seq技术分析黄芩水煎剂对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NB8)转录组的影响。设黄芩组和阴性对照组2个组,黄芩组用10倍MIC浓度的黄芩水煎剂(62.5 mg/mL)作用于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NB8株30 min,对照组给等量生理盐水,提取细菌总RNA,去除rRNA,反转录合成cDNA,在HiSeq2000测序平台上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BIGpre、Tophat、Cufflinks等生物信息学工具软件进行转录组数据处理;并将得到的表达谱作差异表达、GO和COG功能富集以及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黄芩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表达基因共有1 665个,其中上调基因为1 169个,下调基因为496个;在黄芩水煎剂的作用下,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NB8株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关键代谢途径的编码基因以及核糖体蛋白的编码基因显著下调,而细菌趋化性和鞭毛组装途径以及ABC转运蛋白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显著上调。结论阐明了黄芩水煎剂抑制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分子机制,黄芩作用的靶位是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和蛋白质的翻译;此外,细菌趋化性、鞭毛组装途径和ABC转运蛋白在细菌对黄芩的应激反应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探讨黄连和黄芩配伍代谢性相互作用的机制.大鼠连续ig黄连、黄芩及药对提取物7d诱导肝药酶后,采用cocktail探针底物与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通过HPLC同时检测肝微粒体中5种探针底物代谢消除率,评价各给药组对大鼠肝微粒体CYP450酶活性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黄连对CYP2D6,CYP1A2呈显著抑制作用;黄芩对CYP1 A2,CYP2E1,CYP2C9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黄连、黄芩按1∶1配伍后仅对CYP1 A2显示抑制作用,对CYP2D6,CYP3A4则呈显著的激活作用;而黄连、黄芩按2∶1配伍后对代谢酶的激活作用消失,表现为对CYP1A2,CYP2C9的显著抑制.结果表明黄连与黄芩对P450酶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二者按一定比例配伍后作用特点发生改变,呈现出激活和抑制的双重性,且与配伍比例相关.推测黄连与黄芩配伍对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作用是其发挥减毒增效作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吴茱萸与甘草配伍后发挥减毒作用的化学成分变化.方法 采用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研究甘草配伍对吴茱萸化学成分的影响,采用层次递进法进一步研究甘草中3种主要成分配伍对吴茱萸中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 化学计量学结果表明,吴茱萸单煎液和吴茱萸-甘草药对各自聚为一类,配伍后吴茱萸中多数化学成分的含量显著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醇沉处理和中药配伍对藜蒿叶水提物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不同醇沉浓度纯化处理后的藜蒿叶水提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包括对其菌体生长量、生物膜形成、芽管生成作用等方面的影响,并考察中药配伍对藜蒿叶水提物抗白色念珠菌活性的影响。结果:醇沉处理可显著降低藜蒿叶水提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醇沉浓度90%处理使MIC80(下降80%的药物质量浓度)由200 g·L~(-1)降至8 g·L~(-1),同时增强了其对白色念珠菌芽管生成和生物膜形成作用的抑制效果;在选取的18种常见植物药材中,薰衣草、黄芩、莪术对藜蒿叶水提物表现出了显著的抑菌增效作用(部分抑制浓度指数0.5),与黄芩联用时藜蒿叶水提物的MIC80最小,达0.60 g·L~(-1)。结论:醇沉处理和中药配伍可显著提高藜蒿叶水提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为藜蒿副产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黄芩制剂制备过程中主要指标性成分含量变化与其药效活性间的相关性,阐明黄芩制剂制备过程的关键影响环节,质量源于设计角度整体评价制剂质量疗效短板。方法模拟黄芩制剂制备过程(提取-浓缩-干燥-制粒),HPLC法测定各阶段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以脂多糖(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炎症模型,测定各阶段中间体溶液的抗炎活性;聚类分析法和线性回归法对指标性成分-药效活性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等过程中黄芩化学成分含量与其抗炎活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长时间热处理(浓缩、干燥)损失较大。结论黄芩制剂制备过程中的各阶段操作水平对其指标成分含量及药效活性影响显著,其中浓缩、干燥环节为影响其制剂质量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