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形性脂肪肉瘤(pleomorphic liposarcoma,PL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卵巢PLS进行大体、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发生于一28岁女性患者卵巢.临床主诉为腹部肿块.镜下见肿瘤由多形性的梭形细胞及小圆形细胞组成,混有少量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S-100阳性,desmin、SMA、myoglobin、EMA、AE1/AE3和HMB45均阴性.结论:卵巢PLS是一罕见的高度恶性软组织肿瘤,结合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并作相关文献复习。[结果]2例患者均为女性,以腹痛和腹部包块就诊。瘤体直径分别为10.0cm和5.5cm。组织形态学:单形性肿瘤细胞构成实性及假乳头结构,常伴有出血、泡沫细胞和胆固醇裂隙。其中1例肿瘤无完整包膜,局灶浸润周围胰腺组织。免疫表型:α-ACT、Vim、NSE、SYN、PR2例呈阳性,S-100、AE1/AE3、EMA2例呈阴性.LYS、Cn、ER1例呈阳性,另1例呈阴性。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分别随访3年和2.5年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研究,手术切除是治疗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小汗腺螺旋腺瘤。患者,女,60岁。因发现右上臂肿块一年余就诊。皮肤科检查:肿块位于皮下,直径0.5cm,质地中等,活动度可。组织病理检查:肿瘤呈分叶状,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瘤细胞内毛细血管丰富,瘤细胞围绕毛细血管排列呈片状、实性条索状、花瓣样及腺管样,部分区域似玫瑰花样排列。肿瘤主要由两种瘤细胞组成:一种瘤细胞体积稍大,呈卵圆形及立方形,细胞核呈类圆形,淡染;另一种瘤细胞形态似基底细胞样,体积较小,卵圆形,细胞核深染。免疫组化:肿瘤细胞SMA(+),CK5/6(+),CK(+),EMA(+)。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表现,诊断为小汗腺螺旋腺瘤。  相似文献   

4.
报告1例小汗腺螺旋腺瘤。患者,女,60岁。因发现右上臂肿块一年余就诊。皮肤科检查:肿块位于皮下,直径0.5cm,质地中等,活动度可。组织病理检查:肿瘤呈分叶状,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瘤细胞内毛细血管丰富,瘤细胞围绕毛细血管排列呈片状、实性条索状、花瓣样及腺管样,部分区域似玫瑰花样排列。肿瘤主要由两种瘤细胞组成:一种瘤细胞体积稍大,呈卵圆形及立方形,细胞核呈类圆形,淡染;另一种瘤细胞形态似基底细胞样,体积较小,卵圆形,细胞核深染。免疫组化:肿瘤细胞SMA(+),CK5/6(+),CK(+),EMA(+)。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表现,诊断为小汗腺螺旋腺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etanephric adenoma,M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预后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M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及治疗预后。结果:12例后肾腺瘤均为境界清楚的肿块;肿瘤细胞形态温和,小而密集,排列成腺泡状、乳头状、分枝小管状,间质不明显;细胞丰富,核圆形、卵圆形,无核仁,染色质细腻,胞浆稀少,淡染,少见核分裂象;部分可见砂粒体样钙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WT-1、CD57、PAX8、Vimentin、PAX2阳性,CK7、CD10、CD117阴性。结论:后肾腺瘤为一种罕见的肾脏上皮源性良性肿瘤,临床特征不明显,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对其诊断具有重大意义,治疗以手术为主,完整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例肾集合管癌进行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和免疫表型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肾集合管癌位于肾髓质,镜下呈弥漫性腺管状排列,周围集合管可见异型增生,间质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免疫组化:AE1/AE3(+)、CK8/18(+)、CK19(+)、CD15(+)、CD10(-)、Villin(-)。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少见的肾脏恶性上皮性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对诊断可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2例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肿瘤与周嗣组织分界清楚。镜下肿瘤呈不规则管状结构伴黏液样间质,瘤细胞呈立方形或梭形,胞浆嗜酸,核呈低级别。无核分裂或少见,无病理性核分裂。免疫组化染色EMA、AE1/AE3、Vim均阳性表达,3413E12弱或灶区阳性,S-100、SMA、HMB45、CD15、CgA及SYN均阴性,NSE在1例中有弱的表达。结论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极为罕见的,明确该肿瘤的组织起源及病理特征,对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子宫腺瘤样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10例子宫腺瘤样瘤患者的手术组织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分析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结果110例子宫腺瘤样瘤占同期子宫切除或子宫肿瘤剥除标本的1.55%,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109例位于肌层,1例位于浆膜下。镜下肿瘤排列成腺管样、微囊状、梁状、实性结构,肿瘤细胞扁平、立方状或上皮样。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K、Vim、HBME-1、D2-40、Calretinin、WT-1阳性表达,CD34、EMA不表达。结论 子宫腺瘤样瘤并不罕见,但临床和病理组织学均易误诊。免疫组化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一例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观察并复习文献,了解该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先天的、单发的皮损,好发于四肢,常伴有疼痛或多汗;镜下观察,该肿瘤主要由成熟的小汗腺及增生的血管组成;免疫组化显示:血管成分内皮标记CD34(+),小汗腺腺体S-100、CEA和GCDFP-15(+).结论: 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临床上要注意与血管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目的] 探讨颗粒细胞瘤(GCT)的组织起源、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并行增殖活性检测。[方法] 对20例颗粒细胞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病理组织学形态观察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果]GCT主要表现为真皮、皮下或黏膜下孤立性无痛性结节,女性多见。组织病理示肿瘤细胞呈巢片状、条索状排列,瘤细胞多边形,胞浆丰富,呈嗜伊红细颗粒状。免疫组化示NSE、S-100强阳性,CD68也呈阳性,而EMA、CK(AE1/AE3)、SMA、Des及calretinin均为阴性。20例GCT中16例为良性,4例具有细胞不典型性。良性GCT中2例呈膨胀性生长,余15例GCT均呈浸润性生长。不典型性GCT中可见部分区域肿瘤细胞Ki-67染色阳性。随访18例中复发3例,其中2例为不典型者复发,1例不典型GCT复发后转为恶性。[结论]GCT是一种少见的神经源性肿瘤,需结合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明确诊断。因多数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切除不完整可能复发,且少数具有潜在恶性,术后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