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前人们多以人工神经网络、贝叶斯网络、决策树、人工智能等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和探讨中医症候的构成特点及规律,其分析结果多是平面图形、整体的.但以四维模型分析疾病和症候的方法目前还未见报道.用三维立体模型可分析疾病辨证分型规律,并可观察到个体在总体样本中的位置,对中医个案研究也有特定价值.若加入时间作为第四维度则可以动态演示疾病发展、演变过程. 整体思路:将每个患者症状等资料排布在二维平面上,再将这些平面平行等间距排列即构成三维立体结构,以时间因素作为第四维度构成整体模型.  相似文献   

2.
基于吴以岭院士等提出的络病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探讨中医络病理论在恶性肿瘤发病及其转移的病机证治中的作用。提出恶性肿瘤形成及转移的基本病机为由气及血、痰瘀癌毒郁积络脉,其传变过程可概括为气络、血络、痰瘀、癌毒、肿瘤、伏毒、转移瘤的依次传变。将恶性肿瘤络病理论与中医辨治恶性肿瘤转移的5种假说及现代肿瘤学互相印证,阐述络病防治恶性肿瘤及转移的治则治法,为开展中医络病防治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构筑分层次、模块化中医临床实验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中医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局部性、单一性,实验课程体系尚未完善,提出改革旧的实验教学模式,重组实验教学的各要素,首次明确提出构筑分层次、模块化中医临床实验课程体系的概念及内涵,并从建立三层次课程体系、教学大纲与教材体系建设、课程运行建设、考核与评价方式、临床综合能力训练系统等方面进行研究实践。旨在不断完善中医临床实验课程体系,为构建科学系统的中医临床实验教学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三维立体标本具有图片展示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更直观,更全面,更生动。三维立体标本库和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联合应用,可以推动病理实验教学和实验考试的革新。新的考试模式比传统考试更具有科学性、客观性、高效性、公正性,将成为更受学生欢迎的考试方式。  相似文献   

5.
MeSH的概念结构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MeSH从传统词结构模式向基于概念结构模式转变的研究,重点对MeSH概念结构特征、主题词类构成、语义关系揭示和表述进行分析。从MeSH的结构化组织方式、语义网实现、一体化知识组织模式和兼容发展等方面,对网络环境下主题词表的建设与发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颅底显微解剖的临床教学实践,探讨适合于神经外科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教学方法。方法在颅底显微解剖教学中,采用解剖示范、手术入路演示、颅底手术点评并加以优化组合,探索出适合神经外科学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教学方法。结果通过颅底显微解剖示范,使学员掌握更多知识;颅底手术入路演示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颅底手术点评,培养学员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获得三维立体解剖的概念。结论颅底显微解剖示范、颅底手术点评和手术入路演示,有利于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颅底显微解剖的教与学两方面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1、中医与西医在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医学模式、思维方式、科研程序等诸方面是有区别的 祖国医学产生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和科学技术落后的古代社会,它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为指导,属经验医学模式;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在感性认识层次上,注重直接观察;在理性认识层次上,重视整体思辨,在思维方式上是取类比象,属发散性思维;在科研程序上“归纳——演绎”。如中医称“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天人合一”,既讲辨病,又讲辨证;人文化倾向十分明显,所以,在临应用中,中医强调宏观系统,总体联系把握疾病性质,并有立体开放思维等优点,又有微观定量分析欠缺,实验、化验手段不够,平面清晰思维不足等弊端。  相似文献   

8.
再论系统膜原论的功能层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人体复杂系统研究焦距揆度膜原,应有两个系统:狭义膜原系统、广义膜原系统。狭义膜原论内涵:一直行纵向伏膂膜(原),二横断面走向横膈膜膜(原)的关系结构;广义膜原论内涵:①九横断层膜(原),②九直行纵向膜(原),③十八横轮的横断切面膜(原)的三组关系结构。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主司功能的人体气化巨系统,决定了系统膜原论的功能层次。功能层次的大系统,统辖下层的诸子系统。巨、大、小子系统功能层次制约着各层次纵横交叉膜原的关系网络"纽结",关系网络纽结的有机对应单元,决定了诸系统膜原的特殊结构。系统膜原论是建构在三焦——膜原门户说经典命题上,薛生白的"膜原为三焦之门户"说具有卓越的原创性贡献,解构这一命题,打开三焦玄奥性大门,把处于尘封,模糊状态的膜原说,引入到复杂系统研究范畴内,将平面几何图式的迷茫膜原,激活成立体三维结构空间膜原,促使其站立、行走、鲜活起来,纳入到三焦气化巨系统内,以主司、循、历、络、约,层层贯通的整体恒动说,通会一气,最终落实到"方证"对应,临床有效治疗的焦点上,开拓中医系统膜原论自主创新的现代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从系统论的角度整体认识生命与疾病,钱学森多次强调"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而这就是中医的观点".课题组将中医学的病机概念与图论的有向图概念进行整合,提出了病机网络的概念,并在系统科学指导下,结合图论理论提出一种以病机为核心的数字化辨证新方法——网络辨证.本文将从数学层面详细阐述网络辨证的算法原理.网络辨证医理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中医高等教育开展至今已一甲子,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中医高等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医高等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中医高等教育也逐渐发展为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者融为一体,并通过构建学术共同体的模式探索高层次师资培养的新路径。本文主要阐述了我校对于学术共同体概念的理解以及将三者贯通的终身教学理念以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和科学思想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阴阳五行理论采用“整体观念”和“辩证”的思维模式阐述疾病的发病机理。通过采用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和西医现代技术相结合对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观点不但在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有共同点,且通过中医理论指导创造性思维可进一步揭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医哲融合的利弊分析,提出哲学概念对医学概念的替代产生了消极作用;与中医的主要任务相背,为发展中医,应该医哲分离.  相似文献   

13.
论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到中医中药的研究上来,从基因和分子水平研究中医的基础理论、疾病的本质和中药的作用,既不脱离中医的整体观,又能使中医从客观化、定量化上与综合、演绎的方法联系在一起,填补中医缺乏微观还原分析的空白,不但有利于中医从朴素的方法论尽快地转到现代辨证的方法上来,也有利于利用基因组学这一纽带将传统的中医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4.
仿生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即推动了现代中医临床的发展。仿生学对中医保健功法、中药学、方剂学、病因病机、针刺手法、推拿手法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影响。不仅给中医仿生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又能有效的应用于临床。促进仿生学与现代中医药诊疗技术相结合,必将对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发扬起到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西医学习中医班是河北最早的省级西医脱产学习中医教育机构,1958年并入河北中医学院,成为该院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第一期学生。西医学习中医教育为中医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医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西医学习中医班是西医学习中医规范教育的积极探索,成功培养了刘文明、李化民、舒敬宗等西学中人才。通过搜集史料,辑录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西医学习中医班资料,研究其教学模式,为中医教育发展探索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中医是蕴含系统整体性的科学。中医既是以整体观的指导为核心,重视天人相应,将人体各组成部分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等不同的系统进行整体分析,辨证论治。在中医基本物质系统的组成和各基本物质的属性及其基本物质间的关系场也不例外,乃至中医基本物质系统与五脏系统、证侯表现及中药系统间的联系中,同样都无不体现了中医的系统整体性。中医独具特色的系统整体性思想,也将成为认识和研究中医药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7.
生产生活常识中的"火"是中医"火"概念发生的原型,经过取象比类思维,抽象出了具有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意义的"火"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医"火"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8.
大专层次应用型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人才的培养模式。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市场需求,研究中药人才的培养模式。结果:中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需要大量的新型中药人才,特别是具有中药生产、炮制、质量、调配、市场推广、国际贸易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结论:为满足市场需求,应调整中药人才培养模式,采用"2+1"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概念特点与教学方法湖南省衡阳卫生学校王津生,李开生DiscussontheConceptofChineseMedicineandTeachingMethods¥WangJin-sheng;Likai-sheng(HengyangHealthSc...  相似文献   

20.
卓越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教育的发展史,中医学的属性形成基础及发展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追根溯源,阐述中医教育须回归中国文化母体,卓越中医人才培养须返璞归真的缘由与思考,为当今高等中医教育走出困惑,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完整传承中医理论与技能,改革中医教育模式探索门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