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汗是指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局部或全身出汗,白天汗出,动则益甚。古有"阴虚盗汗,阳虚自汗"之说。然而,临床所见并不尽然。临床报道自汗一症有从阴虚治疗取效者,有从湿热治疗取效者,有从实热治疗取效者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2.
"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大约始于明代.如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汗症>云:"自汗者,无时不濈濈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卫气之所司也".明代薛铠<保婴撮要·盗汗>谓:"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然临床实践验证,引起自汗的原因并非只有阳虚一端,阳虚自汗者崮然多见,但其它原因引起自汗者亦不鲜见,如血瘀自汗等,故不得概从阳虚论治.<丹溪心法·自汗>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景岳全书·汗症>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白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因此,临证时不能拘于"自汗属阳虚"一说,而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才能取得较好疗效.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3.
自汗、盗汗辨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临床常见症状自汗和盗汗进行辨析。自汗、盗汗均属汗出异常,自汗并非皆属气虚、阳虚,亦可由风热、风湿、湿热、痰阻、营卫不和、暑热痰湿、瘀热等原因导致;盗汗并非皆属阴虚,还可由气虚、阳虚、阳热内盛、风劳、血虚、湿热、瘀热等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4.
方书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张景岳则谓;“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此论可谓基本掌握了汗证之要领,然而还不够全面。例如对于湿邪导致的汗出,则只字未提。我乡位处东南沿海,地势卑下,气候潮湿,湿邪害人之广不亚于叶天士所居之吴地,故其所导致之自汗、盗汗,在临床亦较常见。笔者历年所治伤湿汗证较多,今选7例供同道参考。一、阳湿伤表似风温、风湿、中风案高××,男,36岁。1981年4月1日初诊。患者二天前突然恶寒发热。现微恶寒,汗出(?)然而热不解,伴见头胀微疼,昏重若裹,身困肢楚,脘痞纳呆,口粘泛恶,渴不欲饮,  相似文献   

5.
张××,男,41岁。1980年10月21日诊。自汗出,身如水洗,尤以在吃饭、活动,情绪波动时为甚已六年。曾服补气、健脾、调和营卫、收涩固摄之剂久治不愈。刻诊:口干微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洪滑有力。证属阳明蕴热,迫津外泄。治宜清透阳明,投重剂白虎汤加大黄: 生石膏60克、知母15克、甘草6克、粳米3克、大黄粉6克(冲服)。服药3剂,汗出顿减,口干渴亦除。继进3剂,汗出即止而愈。【按】自汗一症,临证多属阳虚、气虚、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答     
问:临床上杂病所见之自汗恶寒都是由于阳虚吗? 答:一般认为,自汗多属阳虚,恶寒而不发热亦属阳虚者多。但临床上自汗恶寒并见,是否一定属于阳虚所致,仍当详审证候而定。《伤寒论·太阳篇》载漏汗,症见发汗  相似文献   

7.
林榕  李吉彦  武娜 《光明中医》2013,28(9):1921-1922
汗证是指汗出异常的证候。临床常有自汗、盗汗之分。盗汗是指寐则汗出,寤则汗收,历版教材多将盗汗归于阴虚证,历代医家亦多从阴虚立论,如《丹溪心法·盗汗》说:"盗汗属血虚、阴虚。"又如《医学正传·汗证》云:"若夫自汗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濈濈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  相似文献   

8.
<正> 汗出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汗为心液,精气所化,故不得过泄,过则为病。临证切勿就汗治汗,而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审因论治,以求不止汗而汗自收。久病自汗未必尽虚俗云:“自汗多阳虚,盗汗多阴虚。”久病自汗必虚。《丹溪心法·自汗》说:“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之中则不尽然。曾治陈某,女,53岁,病自汗二载有余,初病之时,前医认为老年自汗属表虚小恙,信手拈用牡蛎散以固表涩汗,初服小效,数剂后汗出反增,又改用补气固涩之法方用补阳汤(参、芪、术、草、五味)加龙骨、牡蛎、麻黄根、浮小麦。前后70余剂,未收止汗之功。近来加重,每日数十次汗出,重时如水淋漓,内衣尽湿,甚  相似文献   

9.
彭××,女,36岁,职业缝纫,于1985年10月9日就诊。近二月全身出汗不止,以上半身为多,汗冷而粘,有汗气味,伴背心冷痛,四肢不温,脘腹胀满,纳佳便常,小便短黄,口苦,舌苔薄白而腻,脉濡细。经当地医治无效来诊。参阅前方,均为参附及桂附等温阳之剂。辨证:全身自汗、汗冷,可见于阳虚,而汗粘、有汗气味,则非阳虚,乃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胶结熏蒸所致;背心冷痛、四肢不温,可见于阳虚,而胃阳阻遏,经输之气不通亦可出现背心冷痛。四肢不温兼有口苦、小便黄短,则非阳虚,显系湿郁气机而令阳气不能布达之故;脘腹胀满,可见于阳(脾)虚,若与舌、脉相参,亦非阳虚,乃湿阻中焦所然。本例鉴别要点,在于汗粘、有气味与小便清利与否,参合舌、脉,泾渭自分。阳虚证当  相似文献   

10.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致汗液外泄的病证。根据汗出之特点,汗证又可分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黄汗等,而临床又以自汗、盗汗极为多见,且常以主证或兼证出现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古人云:“自汗者属阳虚,盗汗者属阴虚。”治自汗常宗实表补阳,治阴虚多循降火滋阴。然以余观之,自汗亦有属阴虚者,盗汗亦可见阳虚者,且致汗原因颇多,不仅阳虚、阴虚,且血虚、血淤、痰、湿、邪在半表半里皆能令人汗出。然自汗属阴虚者,盗汗属阳虚者,  相似文献   

11.
张××,女,52岁。1986年5月6日诊。自汗8月余。停经4年,1年前经血复来,色淡量多,淋漓不绝,住院2月治愈出院,出院后自汗不止,多方求治无效。诊见汗出,  相似文献   

12.
自汗辨析     
自汗辨析湘潭钢铁厂职工医院(411101)郑香莲主题词汗症/中医病机,汗症/中医药疗法自汗一症,临床颇为多见,虽有常法可依,但临床奇变之证,又非常法可治,兹将临证所得述于后,供同道探讨。1湿热熏蒸,治宜清热利湿自汗虽有阳虚、阴虚之因,但湿热为患亦不可...  相似文献   

13.
历代医家治疗自汗多从气虚、阳虚论治,而临床所见湿阻所致自汗亦不少见,湿阻而致的自汗病位多在中焦脾胃,湿阻自汗的基本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脾胃受邪,升降失常,运化障碍。通过对湿阻引起自汗机理的分析,湿阻自汗可用祛湿运脾止汗之法辨证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14.
正盗汗,据《内经》记载称其为寝汗,是指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自不知觉的一种病症。自朱丹溪提出"自汗属气虚……阳虚……盗汗属血虚阴虚"这一病理性的概括后,后世医家皆奉其为金科玉律,每遇患者身患盗汗和自汗之疾时,盗汗多责之阴虚,治以养阴为法,自汗证多责之阳虚,治以温阳为法。笔者尝遇一阳虚盗汗患者,治以附子理中汤,得获佳效。钱某某,女,58岁。2017年3月7日首诊。反复咳嗽咳痰10余年,常伴汗出,低热,夜间为甚。既往有"慢性  相似文献   

15.
汗证有自汗、盗汗之不同.<证治准绳>指出:"睡则汗出,醒则倏收,日盗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自然汗出者,曰自汗."两种汗证虽表现不同,但病机重点都与阴阳失调、腠理开阖失司有关.尽管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而<景岳全书·汗证>却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临床自汗亦有属阴虚者,盗汗亦可见阳虚.笔者兹举2例并结合临证所得,刍谈浅见.  相似文献   

16.
盗汗为寝则汗出,醒后倏收,在《内经》称寝汗。盗汗一症,医者多责阴虚,然而在临床上未必尽然。笔者临症多年,曾治疗过不少因其它原因引起的盗汗,兹举二例如下: 一、阳虚盗汗 王××,男,60岁,农民。1992年10月4日初诊。1991年6月因胃溃疡出血在某医院作胃大部分切除。术后一年来,纳呆消瘦逐渐加重。近月来每日寝寐间必冷汗溅然而出,醒后通身如浴,片刻汗尽收,重入寐又复如此。经西医检查未发现异常,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经服维生素B_1、谷维素;阿托品等药罔效。患者面色无华,纳呆体倦,畏寒肢冷,腹微痛,喜温喜按,大便次多而溏,舌质胖嫩,舌苔薄白,脉弦迟。证属卫气不固,脾肾阳虚盗汗。治以固卫气,温脾肾阳气。方选仲景桂枝加附子汤合理中汤加减:桂枝、黄芪、党参、白术、干姜、白芍各10g,附子15g,甘草5g。3剂。1992年10月7日二诊,又予原方加减出入4剂而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宋·成无已指出;“杂病盗汗者,责其阳虚也。”说明阳虚可致盗汗。景岳步其后,阐述更为详尽:“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症,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此患者年高体弱,素体阳虚加之手术后创伤,中州虚馁,脾肾阳气虚更甚,阴寒内盛,阴不和阳,虚阳外浮。故投桂枝加附子汤合理中汤,温卫阳、扶脾阳、壮肾阳而愈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认为,汗为人体之津液,具有润泽皮肤、调和营卫的作用.而当人体感受外邪或内伤脏腑时,则会发生出汗时间、部位、颜色、汗量等的改变,此种"汗出异常"的症状,被称为"汗证"[1],西医多将其归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汗证又分为自汗、盗汗.《医方考》云:"醒而出汗日自汗,睡而出汗日盗汗.自汗阳虚,盗汗阴虚也".在临床上,...  相似文献   

18.
略论自汗与盗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汗与盗汗。均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历代医家多认为自汗属阳虚,治以益气固表;盗汗属阴虚,治以滋阴敛汗。笔者认为这种划分和治疗是欠全面的,现略书管见,以就正于同道。1 自汗盗汗临床鉴别对于汗证的认识,最早见于《内经》,而对自汗、盗汗的记载,则分别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太阳篇》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这是指太阳病汗自出之意,与后世杂病自汗之意有别。《金匮·血痹虚劳脉证并治》云:"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在《景岳全书·汗证》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了二者的临床鉴别:"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盗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觉醒渐收。"把自汗  相似文献   

19.
黄鑫  高智 《光明中医》2013,28(6):1238-1239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导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其中,白昼时出汗,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名医掌指·自汗盗汗心汗证》曰:"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自张景岳以来,历代医家多承其说,认为自汗多属阳虚,盗汗多属阴虚。名老中医高智临床治疗汗证,往往能越此篱  相似文献   

20.
李柳  方樑  郭立中 《环球中医药》2012,5(6):449-450
汗证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病症,一般认为自汗多属气虚、阳虚,盗汗多属阴虚内热.治疗上根据证候的不同,治以益气、补血、养阴、调和营卫及固涩敛汗等.但临证亦有不循常道者.本文举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汗证验案二则,一则自汗从湿热实证论治,一则盗汗从卫弱虚证处之.病同证异,治疗不拘常法,临床活化辨证,均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