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5年我市开展了儿童计划免疫按月接种,1986~1988年连续3年无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例报告,但1989年突然出现了脊灰爆发流行,发病33例,年发病率为3.28/10万,1990、1991年分别发病9例、1例,发病率分别是0.88/10万与0.10/10万。1992年以后未发现脊灰病例。为了实现2000年无脊灰世界,我们对脊灰流行因素进行如下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青岛市曾是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高发地区,50年代平均发病率14.68/10万,最高年份达46.03/10万。自1960年应用脊灰疫苗免疫以来,脊灰流行逐步得到控制,70年代发病率降至1.38/10万,实行计划免疫后降低到0.13/10万。1988年开展消灭脊灰活动,发病率控制在0~0.06/10万,近4年无野毒株病例。为总结经验,改进工作,现把几年来消灭脊灰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1958年我区有疫情资料记载以来,每年都有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例发生。1958~1963年,发病率为1.99~40.32/10万;1964年开始服苗。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吕梁地区曾于1991年发生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局部流行,共发病22例,发病率为0.73/10万;1992年至今已连续十余年未发生脊髓灰质炎病例。为全面了解目前我区健康人群脊灰免疫水  相似文献   

5.
大理州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高发地区,自1952年起有病例报告,1954年从乙脑死亡病人脑组织中分离到乙脑病毒。1991年出现历史上罕见的乙脑流行,发病率达19.21/10万(个别县达48.83/10万)。从1952-1991年全州共报告乙脑7.73/10万,年均病死率29.32%,年发病率在0.39-37.37/10万之间。本文对1991年大理州乙脑流行特征、流行规律、流行因素进行了讨论分  相似文献   

6.
脊髓灰质炎 (简称“脊灰”)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此病多见于儿童。南通地区是脊灰流行区 ,195 5年发生了建国以来第一次脊灰大流行 [1 ] ,共报告麻痹型脊灰病例 1680例 ,发病率高达 3 0 .13 /10万 ,死亡 4 4 6例 ,病死率 2 7.74 % ,后由血清流行病学证实系 I型脊灰暴发流行 [2 ]。195 9年~ 1989年全市共报告病例 4 70 1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 2 .2 3 /10万 ,其中最高是1964年 ,发病 662例 ,发病率为 11.2 5 /10万。自 1990年开始 ,我市全面开展消灭脊灰工作 ,并根据不同阶段及时调整策略 ,使消灭脊灰取得显著成效。自 1989年 5月 2…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台州市1950—2017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从《台州地区疫情资料汇编》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疫情数据,从《台州市卫生防疫站志》收集免疫规划历史资料,对流脑疫苗推广使用不同阶段的台州市流脑发病概况和病例三间分布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50—2017年台州市共报告流脑病例62 95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57/10万;报告死亡3 041例,年均报告死亡率为0.99/10万;病死率为4.83%。68年的流行曲线提示,台州市在1959年、1965—1968年、1979年出现三次流脑大流行,流行最高峰出现在1965年(325.52/10万)。流脑疫苗推广使用(1979年)前流脑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5.25/10万,1980年开始实施免疫规划及之后的四个阶段,流脑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下降至28.16/10万、2.55/10万、0.09/10万和0.02/10万,且未再观察到明显流行高峰。仙居县和玉环县报告发病率相对较高,分别为48.12/10万和31.90/10万;台州市流脑发病集中在2—4月,占78.59%;病例以15岁以下人群为主,占52.01%,成人病例比例上升;病例男女比为1.46∶1。结论 1950—2017年台州市流脑流行呈阶段性下降至低水平散发,实施免疫规划后的疫苗接种预防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开展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简称AFP)监测是消灭脊髓灰质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洲区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经验证明,通过灵敏、快速的AFP监测系统,能够证实一个地区是否切断了脊灰野病毒的传播。现将台州市1996年监测系统情况分析如下。结1.AFP流行情况(1)地区分布:1996年我市共报告AFP病例23例,均为非脊灰病例,报告发病率为2.05/10万,9个县(市、区)中除玉环县无报告,其它县(市、区)均有报告,占88.8%,其中报告2例的有4个县(区),报告3例的有2个县,报告4例以上的有2个市,最高报告发病率为三门县,达3.1/10万。  相似文献   

9.
宣城市历史上为安徽省疟疾高发地区之一,曾发生多次疟疾大流行[1],据档案资料记载,1954~1955年前后,疟疾发病率达836~1036/万,1961~1963年,发病率达664~820/万,1973~1975年,发病率达179~203/万,所有县(市区)均有疟疾病例,部分乡镇甚至出现暴发流行的情况。经过近30年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0.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61年开始,我市各县均有本病发生,1965年至1967年出现大流行,发病率最高达342/10万。通过多年的大力防治,1972年以后发病已大幅度下降,1980至1985年,全市平均发病率为1.39/10万。但1986年以来,疫情又出现回升,1987年发病率为13.66/10万。为了做好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1989~1990年发生了脊髓灰质炎流行,现将有关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如下。发病率、死亡率:全省1989年报告脊髓灰质炎161例,发病率为0.276/10~5;1990年报告152例,死亡3例,发病率为0.249/10~5,死亡率为0.005/10~5。4岁以下儿童占病例总数的96~98%。时间分布:1989年5月开始报告脊髓灰质炎,夏秋季呈现流行,进入冬春季仍持续发病,直至1990年春季在部份人群实施应急接种,才控制了1990年的流行季节高峰。地区分布:全省1989年有10个地、市的27  相似文献   

12.
蒙阴县是流行性出血热 (以下简称 EHF)高发区。自1981年发现首例 EHF病人以来 ,17年共报告 5 836例 ,病死6 6例 ,病死率为 1.13% ,平均年发病率为 71.87/ 10万。为进一步探讨 EHF的流行规律 ,对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现将 1981~ 1997年来本病的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1 流行强度1981年发病率为 0 .2 3/ 10万 ,以后迅速进入流行高峰 ,1985年发病率达 2 30 .5 3/ 10万 ,自 1987年开始下降 ,1991年后再次回升 ,1995年成为又一高峰年 ,发病率为 172 .75 /10万 ,以后发病率保持在 10 0 / 10万左右。2 地区分布全县十五处乡镇均有发病 ,其中以…  相似文献   

13.
<正> 许昌地区自1953年以来曾发生过4次流脑流行,分别是1957、1963、1966—1968和1975—1977年。流行年前往往出现发病率上升或突升。1977年流脑流行后,年发病率逐年下降,1982年降至最低发病水平,发病率为2.63/10万,1983年发病率开始回升。根据流脑8—10年出现一次大流行的周期和近两年流脑发病率上升,预测1985年我区将会出现流脑流行高峰。既往我区每次流脑流行时,常常是由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分析辽宁省开原市1988-2015年猩红热发病情况和规律,为探讨制定猩红热流行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开原市1988年以来的猩红热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病的时间、人群、地区分布.结果 开原市1988-2015年共发生猩红热1 039例,平均发病率为6.26/10万;1993年发病率最高达24.93/10万.1995年以后发病以散发为主,1995-2008年发病率在5/10万以下波动;2009年以后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波动在2.73~ 8.41/10万之间.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但以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为主;发病以学生最多,其次为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城市发病高于农村,4 ~ 14岁为开原市猩红热高发年龄.结论 开原市近10年来猩红热流行呈上升的趋势,只有采取以加强传染源管理为主导措施的综合防制措施,才能切实有效地降低猩红热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甘肃省武威市2010—2019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0—2019年流行性腮腺炎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9年武威市共上报流行性腮腺炎病例3972例,年均发病率为21.74/10万。2013—2017年发病率呈下降的趋势,发病率从81.42/10万下降到4.78/10万;与2017年相比,2018年和2019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有所升高。3—4月和12月到次年1月为流行高峰。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州年均发病率分别为18.14/10万、15.69/10万、22.14/10万和49.01/10万。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发病人群以学生为主。结论武威市2018年和2019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高于2017年,应适时改变目前的免疫接种策略,进一步加强主动监测,并在流行季节和高发地区采取重点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6.
浙江是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高发省。自1963年使用脊灰疫苗至1984年,出现过3次大流行,平均年发病率为1.48/10万,其中1978年发病人数列居全国之首。1984年后,随着冷链装备不断完善,计划免疫工作普及,发病率有明显下降,1985~1991年平均发病率0.167/10万。但仍有局部暴发,疫情时起时伏。继1986年局部地区发生暴发疫情后,1989、1990年再度回升。1991年重点地区采取强化措施后,疫情开始回落。现将1990~1991年脊灰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蓬莱市脊髓灰质炎和AFP病例监测的流行特点,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蓬莱市1956-1975年蓬莱市脊灰流行病学特征和1989-2006年脊灰监测专报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1956年-1975年,蓬莱市脊髓灰质炎年平均发病率为3.75/10万,死亡率0.22/10万,病死率5.74%;发病季节高峰为6月-9月,占71.62%;发病以<3岁儿童为主,占80.07%.结论 随着1978年计划免疫的实施,以及脊髓灰质炎接种频率由季度接种到现今的日接种,普及并不断提高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有效实施,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加强AFP病例高质量疫情监测和预测预报,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率和覆盖率,对控制脊髓灰质炎的发生和流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甘肃省及河西走廊地区乙型脑炎(乙脑)疫区变迁趋势,探讨甘肃省乙脑重点防控区及河西走廊地区乙脑疫情特征。方法利用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58-2010 年疫情资料和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局部地区调查,分析1980 年开始使用乙脑疫苗前后甘肃省乙脑发病率和疫区地理分布变化及河西走廊地区乙脑疫情。结果 1958-1980年,甘肃省乙脑年均发病率为0.65/10万;1980年开始推广使用乙脑疫苗,到2010 年,发病降至0.13/10 万,未出现乙脑较大流行;发病率较高的县(市、区)分布于甘肃省陇南市、天水市和平凉市,发病趋势与全省平均发病趋势基本一致,是甘肃省乙脑防控的重点地区;1958-1980 年,河西走廊累计报告乙脑病例88例,年均发病率为0.13/10 万,1981 年以来,仅张掖市甘州区报告1例非本地发病乙脑病例;2011 年8 月调查河西走廊地区7 个县(区、市)县级以上医院的住院病例,共发现疑似脑炎病例587 例。结论 甘肃省在使用乙脑疫苗后,乙脑发病水平明显降低,东南部地区是甘肃省乙脑重点防控区,河西走廊是否存在乙脑病例尚需进一步调查并进行全面监测。  相似文献   

19.
1991年3月经国家验收,我省已如期实现计划免疫“两个85%”的目标,但全省计免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薄弱环节,以致出现局部脊髓灰质炎暴发流行。现将我省1991年脊髓灰质炎疫情报告如下: 一、流行概况:1991年全省共报告可疑病例179例,确诊134例,发病率为0.21/十万,无死亡病例,发病率比1990年下降了20.2%。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麻疹的流行规律及控制方法,做好防治工作,根据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我们对麻疹的流行趋势做了以下的分析,为今后消除麻疹,制定对策,提供依据。1 历年疫苗接种与麻疹流行情况 道外区1958年有麻疹疫情记载以来,曾出现过几次相对的流行年,每次间隔3~5年,在流行年中最高发病率为1958年,发病率为3209/10万,最低为1982年,发病率为17.69/10万,30多年来麻疹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疫苗出现到实行计划免疫,按四个阶段的疫情统计,1958~1966年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