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温度、抗凝剂(EDTA-K2)对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固相双位点酶放大化学发光法,分别对22例健康体检者在两种不同温度(25℃和37℃)的血清标本,以及在相同温度(37℃)下,加抗凝剂和不加抗凝剂的血标本进行ECP水平测定.结果25℃组和37℃组血清ECP水平分别为8.92±6.45μg/L(x±s)和19.87±12.16μg/L(x±s),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37℃温度下加抗凝剂和不加抗凝剂血标本的ECP水平分别为5.26±2.60rgg/L(x±s)和19.87±12.16μg/L(x±s),两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温度和抗凝剂(EDTA-K2)对血标本的ECP水平测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温度、抗凝剂(EDTA-K2)对血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固相双位点酶放大化学发光法,分别对22例健康体检者在两种不同温度(25℃和37℃)的血清标本,以及在相同温度(37℃)下,加抗凝剂和不加抗凝剂的血标本进行ECP水平测定。结果25℃组和37℃组血清ECP水平分别为8.92±6.45μg/L(x±s)和19.87±12.16μg/L(x±s),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37℃温度下加抗凝剂和不加抗凝剂血标本的ECP水平分别为5.26±2.60μg/L(x±s)和19.87±12.16μg/L(x±s),两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温度和抗凝剂(EDTA-K2)对血标本的ECP水平测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与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总IgE(Total IgE,TIgE)、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水平的关系;了解儿童支气管哮喘常见过敏原,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预防、病情判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据儿童哮喘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将95例哮喘患儿分为间歇发作组(n=23)、轻度组(n=29)、中度组(n=23)、重度组(n=20)四个组,选取20例健康体检儿作为对照组。采用ImmunoCAP100E体外过敏原检测系统定量测定血清ECP、TIgE、过敏原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的水平,Sysmex XT-2000i血球分析仪进行EOS计数。结果95例患儿吸入性过敏原SIgE阳性率为71.58%,以户尘螨、粉尘螨、屋尘为主,分别占69.47%、68.42%、32.63%;食入性过敏原SIgE阳性率为22.11%,以虾、螃蟹为主,分别占21.05%、18.95%。血清ECP在哮喘各组与对照组;轻、中、重三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最高值出现在重度组。血清TIgE在轻度组、间歇发作组、对照组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OS在哮喘各组与对照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0.05;在重度与中度,中度与轻度,轻度与间歇发作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ECP水平与TIgE、EOS水平呈正相关(r=0.615,P<0.01;r=0.533,P<0.01);TIgE水平与EOS水平呈正相关(r=0.239,P<0.05)。结论血清ECP水平更能准确地反映气道炎症的程度,较TIgE和EOS更为敏感,可作为临床检测气道炎症的客观指标。户尘螨、粉尘螨和屋尘是导致3岁以上儿童支气管哮喘病情发作的主要过敏原。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其发病机制复杂[1],而呼吸道炎症的消长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密切相关。Clara细  相似文献   

5.
目的 :阐明过敏性哮喘青春期缓解者血清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及IgE的变化。方法 :检测血清嗜酸性粒细胞 (EOS)、血清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免疫球蛋白 (IgA、IgM、IgG)和IgE ,分别对 16例青春期缓解者 ,2 6例哮喘发作期及 2 2例哮喘缓解期患者和 2 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 :(1)青春期缓解者EOS未显著升高 ,明显低于哮喘发作期患者 (P <0 0 1)和缓解期患者 (P <0 0 5 ) ,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2 )青春期缓解者ECP较哮喘发作期患者明显降低 (P <0 0 1) ,与缓解期患者和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3 )IgE浓度比发作期明显降低(P <0 0 1) ,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但还未明显低于哮喘缓解期患者 (P >0 0 5 )。结论 :过敏性哮喘青春期缓解者血清EOS、ECP明显降低 ,IgE有一定程度下降 ,提示EOS、ECP、IgE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支气管哮喘启动机制和炎症机制的关系 ,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轻、中度支气管哮喘 76例患者进行Phar macia变应原和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的测定 ,对其相互关系、临床意义和发病机制进一步作出探讨。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急性发作期轻中度患者 76例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的诊断和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1] ,男 42例 ,女 34例 ,年龄 33± 8岁 ,排除过敏性结肠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慢性荨麻疹症和药物过敏史等变态反应性疾病。测试前三周内未用皮质激素 ,2 4小时内未用长效 β2 …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哮喘是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性疾病,其变应性炎症与多种免疫细胞有关,包括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T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等[1]。其中嗜酸粒细胞及其所释放的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以及与嗜酸粒细胞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白介素-5(IL-5)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测定支气管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的ECP和IL-5水平,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探讨两者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意义。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门诊就诊的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50例,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的支气管哮喘的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中山市学龄前儿童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正常参考范围。方法将347例健康学龄前儿童分别按年龄和性别分组,检测血清ECP水平。结果中山市健康学龄前儿童血清ECP的正常参考范围为(2.00~17.81)μg/L;按性别及年龄分组比较,各组间ECP参考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ECP参考范围与性别、年龄无关,建立该地区的ECP参考范围,有助于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9.
检测哮喘患者泼尼松治疗前后诱导痰嗜酸粒细胞 (EOS)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水平的变化 ,并和健康人群 ECP作比较 ,评价诱导痰液分析在哮喘气道炎症研究中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哮喘发作期患者 38例 ,男 2 0例 ,女 18例 ;年龄 13~ 6 5岁 ,平均41.0岁 ;其中轻度 12例 ,中、重度 2 6例。诊断符合文献〔1〕标准 ;6周内无用皮质激素史 ;无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溃疡、白内障及青光眼病史。患者均口服泼尼松 0 .5 mg· kg- 1· d- 1 ,疗程 6日。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人 2 5例 ,男 13例 ,女12例 ;年龄 15~ 6 3岁 ,平均 39…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ia cationic protein,ECP)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试剂盒.方法 葡萄球菌A蛋白亲和层析法纯化抗ECP单克隆抗体,过碘酸钠法进行抗ECP多克隆抗体HRP标记,制备ELISA试剂盒,进行条件优化和实验效能评价,检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ECP水平.结果...  相似文献   

11.
哮喘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嗜酸性阳离子蛋白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发作期血小板5项参数变化及其与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和总IgE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应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CA620检测血小板5项参数,Uni CAP100检测仪检测血清ECP和总IgE浓度. 结果 (1)哮喘发作期血小板明显增高,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明显减小,两者有显著负相关(r=-0.663,P<0.01);MPV哮喘发作期与缓解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LPCR哮喘发作期与缓解期和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哮喘患儿缓解期血小板计数、MPV、LPCR恢复正常水平,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哮喘发作期血清ECP和总IgE增高,血清ECP增高与MPV减小显著负相关(r=-0.522,P<0.01). 结论哮喘急性期MPV、LPCR减小可作为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标志,且MPV与ECP增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哮喘患者血清ECP、IL-5、总IgE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探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理。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法和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 ,测定 32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 ,30例缓解期以及 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ECP、IL 5、总IgE水平。结果 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的ECP、IL 5、总IgE含量分别为 19.6 8± 7.4 3(μg/L)、89.2± 2 5 .9(ng/L)、5 2 4 .6± 138.7(KU/L) ;缓解期为 5 .76± 4 .2 5 (μg/L)、17.5± 7.3(ng/L)、2 91.3± 85 .4 (KU/L) ;正常对照组为 4 .86± 2 .4 8(μg/L) ,15 .1± 5 .6 (ng/L) ,10 3.2± 31.5 (KU/L)。哮喘急性发作期ECP、IL 5、总IgE分别比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0 1) ;ECP、IL 5二项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总IgE缓解期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0 1)。结论 血液中ECP、IL 5、IgE一起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 ,测定三者的水平对判断支气管哮喘病情的进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IL)-17基因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总IgE(TIgE)、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关系。方法将该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60例哮喘患儿设为哮喘组,同期于该院行健康体检的60例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2组IL-17基因多态性,采用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分别检测其血清TIgE、ECP水平,比较2组IL-17基因多态性、TIgE和ECP水平及不同基因型、不同等位基因型患儿血清TIgE、ECP水平。结果哮喘组中IL-17A-152G/A位点中AA型基因频数频率、A等位基因频数频率,IL-17F 7488T/C位点中TT型基因频数频率、T等位基因频数频率,血清TIgE、EC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哮喘组IL-17A-152G/A位点AA型基因血清TIgE显著高于AG、GG型(P<0.05)。IL-17A-152G/A位点A等位基因携带患儿血清TIgE显著高于非A等位基因携带患儿(P<0.05)。哮喘组IL-17F 7488T/C位点不同基因型、等位基因携带者间血清TIgE、EC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7A-152G/A基因多态性与哮喘易感性有关,变异等位基因A携带患儿哮喘风险更高,尤其是突变纯合子AA基因型,野生型TT纯合子与哮喘也有一定关联性;且IL-17基因多态性虽与血清ECP均无明显关联,但血清ECP在哮喘患儿中仍明显高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肺功能指标FEV1、FEF25、FEF50、FEF75在舒张试验中的特点、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对临床诊断的价值。 方法:56位CVA患者及57位正常人群作对为研究对象。受试者进行资料采集,肺通气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检查,分别记录基线数据和舒张试验前后FEV1、FEF25、FEF50、FEF75的数值及改善率。 结果: 本次研究中的CVA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比例为19.64%,出现小气道功能障碍为39.29%,小气道功能正常为41.07%,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的占8.9%。与对照组对比, 2.CVA患者FEV1/preFEV1、FEV1/ FVC(%)、FEF25%pred、FEF50%pred、FEF75%pred差异具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P=0.005、P=0.003、P=0.000、P=0.000、P=0.004)。 3.CVA肺功能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CVA患者行支气管舒张试验后,FEV1、 FEF25、 FEF50、FEF75改善率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P=0.000、P=0.001、P=0.001、P=0.014)。 4.在CVA中仅出现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患者行支气管舒张试验后, FEV1改善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682);FEF25、FEF50、FEF75改善率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P=0.049、P=0.041、P=0.005),而FEV1改善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682);。 5.CVA大、小气道功能均为正常的患者行支气管舒张试验后,FEV1、 FEF25、 FEF50、 FEF75改善率与对照组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P=0.842、P=0.452、P=0.161、P=0.107)。结论: CVA患者大小气道功能均可异常,亦可正常;MEFV曲线参数中能更好反映其小气道功能特点的是FEF50、FEF75;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肺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行支气管舒张试验后FEV1改善率较对照组高,气道可逆性强,提示支气管舒张试验FEV1改善率对该组可能有预测价值。仅出现小气道功能障碍的CVA患者行舒张试验后FEV1改善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FEF25、FEF50、FEF75改善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增加。大小气道功能均正常的CVA患者行支气管舒张试验后FEV1、FEF25、FEF50、FEF75改善率与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变化,提示该组患者单用支气管扩张药物治疗可能效果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 患者血清中的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ECP),探讨ECP在COPD中的鉴别诊断价值及其与病情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荧光酶免疫法检测53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40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和39例健康对照的血清ECP。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OPD患者ECP水平(48.09±31.33)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7.83±3.65)μg/L而低于哮喘组(97.17±54.30)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ROC曲线分析,当ECP为66.85μg/L时,对COPD和哮喘的鉴别诊断具有最大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2%和88.6%。在COPD患者中,ECP水平随病情的加重而升高,重度和极重度患者的ECP水平明显高于中度患者(P〈0.05),极重度患者的ECP水平与重度患者相比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患者ECP增高,且和疾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C()PD和哮喘在某些情况下症状极为相似,但COPD患者ECP的增高程度低于哮喘患者。因此,监测ECP水平对于COP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合理用药、评价抗炎治疗的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钠(顺尔宁)对儿童哮喘血和痰液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白细胞介素5(IL- 5)的影响。方法 将60例6~14岁的中度哮喘儿童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每日1次口服5 mg顺尔宁,B组吸入布地奈德(普米克都保)100μg,每日2次,两组均持续治疗1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周临床评估和肺功能检查,同步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和检测血和痰液ECP和IL- 5 水平。结果 哮喘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前哮喘患儿血ECP、IL 5水平和Eos计数均高于正常儿童对照组(P<0.01);血Eos计数与血ECP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血IL 5水平与EC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治疗后血ECP、IL -5 水平和Eos计数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液ECP和IL- 5含量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顺尔宁降低血和痰液的ECP和IL- 5水平,在哮喘的抗炎机制中起重要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成人咳嗽变异型哮喘(CVA)中检测的意义。方法:通过对43例CVA患者“哮喘阶梯治疗方案”治疗前后进行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和血清ECP浓度检测,同时取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CVA组治疗前:FEV1及ECP与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VA治疗前FEV1及ECP与对照组比较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ECP水平与CVA病情变化一致。ECP浓度可反映CVA体内炎性细胞激活的程度,可作为气道炎症变化的指标,同时又可用于指导CVA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变化。方法 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92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2组,选择体检健康人作为对照,检测肺功能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 6、IL 17、肿瘤坏死因子(TNF) α、γ 干扰素(IFN γ)、转化生长因子β2(TGF β2)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哮喘组IL 6、IL 17、TNF α均明显增高,而IFN γ明显降低(P<0.01),3组TGF β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严重程度与IL 6、TNF α、IL 17呈正相关(r=0.970、0.868、0.723,P<0.05)。与FEV1/FVC及IFN γ呈负相关(r=-0.957、-0.934,P<0.05);与TGF B2无相关性(r=0.321,P>0.05)。结论 血清炎性因子变化与哮喘的发病密切相关,对哮喘严重程度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并发低钾血症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1年收住入院的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并发低钾血症的病例。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患者97例 ,并发低钾血症45例 ,发生率高达46.4%。在哮喘急性发作及其治疗过程中 ,存在多种原因可导致低钾血症 ,但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而易漏诊。 结论 哮喘急性发作时并发低钾血症的发生率高 ,具有潜在危险性 ,需要提高警惕 ,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在支气管哮喘不同控制水平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山东省交通医院呼吸内科诊治的90例哮喘患者(哮喘组)进行研究。根据哮喘控制水平分级,将哮喘组患者分为未控制组、部分控制组及控制组3个亚组,每组各30例。另选30例健康对象作为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中IL-18、IL-33水平,并测定哮喘患者肺通气功能。结果:哮喘组患者血清中IL-18、IL-33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哮喘未控制组、部分控制组患者血清中IL-18、IL-33水平均高于控制组(P0.05);未控制组患者血清中这两项指标高于部分控制组(P0.05);IL-18与IL-33在控制组与健康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pred)与血清中IL-18水平呈负相关(P0.05),但与IL-33无显著相关性。在3个哮喘亚组中,患者血清中IL-18和IL-33的表达水平均与FEV_1%pred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哮喘患者血清中IL-18与IL-33水平与其哮喘控制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